第4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十九年,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衆千人,欲取丞相,京城亦匿名書,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丞相可無憂者。
元主疑丞相為天祥,遂撒蓑城葦,召天祥入,谕之曰: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當以汝為相矣。
天祥曰:天祥為宋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
乃诏殺之于都城之柴市。
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
南面再拜死,年四十七。
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雩都興國,今縣,俱噶贛州府。
吉,今吉安府。
海豐,今縣,屬惠州府。
麗江浦,在海豐縣。
潮陽,今潮州府。
中山,今西安府泾陽縣。
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廬陵人,又字宋瑞,小字從龍。
年二十,登寶佑年一甲一名) 三百載,宋朝君,一十八帝。
(宋自太祖至帝昺,凡一十八帝,共三百一十七年) 夏遼金,将世界,碎扯零分。
(夏據興州之地,遼據幽燕,金滅遼侵宋,盡有西北中原) 一汴國,二杭州,三閩四廣。
(初,陳抟嘗有一汴二杭三閩四廣之說,至是果驗。
北宋都汴,南宋高宗都杭,端宗帝昺至閩廣而亡) 被金元,欺負殺,稱子稱臣。
(南渡以後,金始終以和議愚宋,宋始終以和議自愚。
高宗稱臣奉貢于金,至孝宗改臣為侄。
理宗時金滅元興,度宗諸帝則無日不遣使稱臣于元矣) 到底是,鄙夫心,患得患失。
(太祖奪天下于小兒,得之不正;太宗得天下于其兄,不遵遺命,而令弟侄不得其死;南宋康王擁師濟州,而不入援君父之難,匿怨忘親,而無恢複中原之志,此皆患得患失之心也) 殺不辜,行不義,昧了神明。
(太宗之殺德昭,高宗之殺嶽飛,不辜甚矣。
太宗急于改元,薄于待嫂;高宗忘不共之仇,為稱臣之計,又不義甚矣) 佯孝順,假慈悲,瞞人不過。
(太宗同保富貴,以安嫂後之心;抱哭癡兒,以箝衆議之口。
高宗每節遙拜二帝,遣使通問,而卒無迎還之意,止求太後之歸,此皆其佯孝順假慈悲者也) 比三皇,方五帝,索費評論。
(顧氏曰:宋以忠厚廉恥是矣,而懦耎不振。
由此以興,亦由此以亡。
法則是,人則非也。
能起敝以維風,更化以善治,則三皇不足四,五帝不足六矣) 遼國主,姓耶律,契丹胡種。
阿保機,大唐末,建國黃龍。
(遼主姓耶律氏,名億,字阿保機,契丹疊刺奇霞濑益石鄉耶律彌裡人。
父撒刺的。
是為德祖,唐昭宣帝天佑四年,始建國。
阿保機見黃龍在其氈屋上,連發二矢殪之。
後太子德光于地置黃龍府,即慕容氏和龍城也。
至德光立,始改國号曰遼。
一書耶律氏名阿保機,建國之年更名億。
又五代史,以扶餘為黃龍府,建升天殿) 取渤海,占中原,河東九郡。
(初,契丹痕德堇可汗立,授阿保機大疊烈夷離堇,将兵伐河東,遂取九郡。
後征渤海大諲譔,拔扶餘城,遇諲譔老相兵,破之,圍忽汗城,諲譔降,改渤海國為東丹。
渤海,即前遼東地,唐為渤海郡,契丹為東京,即今奉天府。
海之傍出者為渤。
遼東延袤二千裡,其南皆臨渤海) 西流沙,北大漠,萬裡成賓。
(阿保機北攻韋女真,西取突厥故地,東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絕大漠,諸夷畏服,信威萬裡) 統諸國,自稱尊,天皇太祖。
(初,契丹有八部,部各有大人,推一人為王,以号令諸部,三年一代。
及阿保機為王,尤雄勇,不肯受代。
乃帥種落居古漢城,别自為部,後擊滅七部,諸夷鹹服,乃自稱皇帝。
改元神冊,國人稱為天皇王,後廟号太祖) 子人皇,妻地後,大度寬洪。
(立妻述律氏為後,國人稱為地皇。
後命長子突欲鎮東丹國,号人皇王。
阿保機有君人之度,仁民愛物,有罪者多貸其死) 遼太宗,名德光,平欺石晉。
(阿保機卒,述律後愛中子德光,乃立為天皇王,是為太宗。
晉主石敬瑭借兵滅唐,德光立敬瑭為帝,敬瑭奉表稱臣,尊德光為父皇帝。
每契丹使至,拜受诏敕,歲輸金帛三十萬。
小不如意,辄加責讓。
敬瑭事之,曾無倦意) 占中原,稱皇帝,氣象峥嵘。
(晉主重貴,稱孫而不稱臣,德光遣使責讓。
侍衛都指揮使景延廣,複以不遜語答之,德光遂屢寇中原,卒入大梁,執晉主重貴而滅晉。
乃召晉百官,問曰:中國之俗,異于吾國,吾欲擇一人君之,如何?皆曰:夷夏之心,皆願推戴皇帝。
德光乃服通天冠,绛紗袍,登正殿,設樂縣儀衛于庭,百官朝賀。
下制稱大遼會同十年,大赦) 打草谷,盜繁興,思還故土。
(趙延壽請給上國兵食,德光曰:吾國無此法。
乃縱胡騎四出剽掠,謂之打草谷。
丁壯斃于鋒刃,老弱委于溝壑,自東西兩畿,及鄭滑曹濮數百裡間,财畜殆盡。
又遣使括借士民錢。
由是内外怨憤,皆思逐之,所在相聚為盜,多者數萬人,少者不減千百。
滏陽賊帥梁晖,襲取相州,殺遼守兵。
陝晉潞州,皆殺其使者,降于劉智遠。
德光自是無久留河南之意,謂晉百官曰:天時向暑,吾難久留,暫至上國省太後。
乃發大梁,盡載府庫之寶以行,謂宣徽使高勳曰:吾在上國,以射獵為樂,至此令人悒悒,今得歸,死無憾矣。
滏陽,今彰德府磁州) 殺胡林,鹽載了,也算南征。
(德光至臨城得疾,至殺胡林而卒,國人剖其腹,實鹽數鬥,載之北去。
晉人謂之帝羓。
臨城,今縣,屬真定府) 趙延壽,入恒州,權知國事。
(趙延壽初為後唐主從珂樞密使,及遼以石敬瑭南下破唐兵于團栢,延壽遂入遼,為樞密使兼政事令。
延壽勸德光攻晉,德光乃集兵五萬,使延壽将之經略中國,曰:若得之,當立汝為帝。
延壽信之,為盡力。
後下貝州,授魏博等州節度使,封燕王。
及德光入汴負約,延壽怏怏,乞為皇太子。
德光曰:皇太子當以天子兒為之,豈燕王所可為也?時遼以恒州為中京,乃以延壽為中京留守。
及德光卒,延壽即日入恒州,自稱受遺诏,權知南朝軍國事。
恒州,今真定府。
團栢,今行唐縣栢山。
貝州,今廣平府清河縣) 遼世宗,鎖小醜,自立為尊。
(初,趙延壽入恒州,東丹王之子永康王兀欲以兵繼入,契丹諸将密議,奉以為主。
延壽不知,兀欲召延壽及張砺等飲,兀欲妻素以兄事延壽,從容謂曰:妹自上國來,甯欲見之乎?延壽與俱入,良久出,謂砺等曰:燕王謀反,适以鎖之矣。
又曰:先帝在汴時,遺我一籌,許我知南朝軍國。
近者臨崩,别無遺诏,而燕王擅自知南朝軍國,豈理耶?乃集蕃漢之臣于府署,宣德光遺制,自即皇帝位) 囚祖母,木葉山,輕賢傲士。
(述律後,兀欲祖母也。
兀欲以德光有子在國,己以兄子襲位,又無太後之命,内不自安,乃勒兵北歸。
述律後聞兀欲自立,大怒,以第三子太弟李胡率兵拒之,兵敗,兀欲囚述律後于阿保機墓。
自稱天授皇帝。
慕中華風俗,多用晉臣,輕慢諸酋長。
由是國人不附,諸部數叛。
木葉山,在廣甯中屯衛東三十裡,阿保機墓于此) 殺親叔,貪酒色,無暇南侵。
(李胡,突欲之弟,兀欲親叔也。
李胡戰敗,自如兀欲軍議和,乃趨上京。
有告李胡與太後複有異謀者,乃徙之祖州。
兀欲以後宮教坊自随,荒于酒色,國人多叛。
故數年之中,不暇南侵。
▼璜按兀欲二叔李胡、牙裡果,兀欲未有殺之之事,惟兄天德謀反伏誅。
疑叔字有悮,不然則殺字悮也。
又按李胡為穆宗所殺,穆宗李胡之侄,或悮入此) 任麻荅,守鎮州,恣為酷虐。
(初,兀欲北歸,以麻答為中京留守。
麻答貪猾殘忍,民間有珍貨美女,必奪取之。
又捕村民,誣以為盜,披面抉目焚炙而殺之。
損漢兵食以飼北兵。
衆心憤怨,恒州将何福進等與鎮州民共逐之。
麻答,遼主從弟名) 馬不嘶,星月蝕,諸部睽攜。
(契丹入寇,常以馬嘶為候。
其攻邢州,馬不甚嘶鳴,又值月食,軍中多妖異,大懼引還。
會北漢主伐周,兀欲欲引兵會之,與酋長議,諸部皆不欲南,強之乃行。
内邱,今縣,屬順德府) 燕述軋,起謀心,弒君奪位。
(兀欲行至新丹,燕王述軋作亂,弒兀欲而自立。
按五代史,弒兀欲者名察割) 遼穆宗,名述律,讨罪除兇。
(述軋弒逆,太宗長子齊王述律,逃入南山,諸部奉之讨殺述軋,立述律為帝。
是為穆宗) 喪瀛莫,與周家,睡王當國。
(周世宗征遼,都虞侯韓通,自滄州治水道,入契丹境,栅于幹甯軍南。
補壤防,開遊口三十六,遂通瀛莫,世宗直趨遼境。
遼甯州刺史王洪降,進至獨流口,泝流而西,至益津關,守将終廷揮降,乃登陸而西。
都部署趙匡胤先至瓦橋關,莫州剌史劉楚信、瀛州刺史高彥晖,皆舉城降,遂夾關南之地。
述律年少,好遊戲,每夜酣飲,達旦乃寐,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
滄州,今屬河間府。
幹甯軍,今河間府青縣。
瀛州,即河間府。
莫州,即任邱縣。
甯州,屬慶陽府。
瓦橋關,在今保定府雄縣) 獵禽多,貪飲宴,遇弒庖人。
(述律酖酒好畋獵,嗜殺不已,嘗以虞人偵鵝失期,加炮烙鐵梳之刑。
又以獲鴨甚歡,除鷹坊刺面之令。
刑政紊亂,國人怨之。
至是畋于懷州,獲熊歡飲,夜分,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弒之。
懷州,今懷慶府河内縣) 遼景宗,嬰風疾,中宮決事。
(世宗次子耶律賢聞述律被弒,帥甲騎千人馳赴懷州即位,是為景宗。
以蕭守興為尚書令,納其女燕燕為後。
賢嬰風疾,國事皆燕燕決之) 任休哥,為于越,攻戰如神。
(賢以耶律休哥為于越。
休哥智略宏遠,料敵如神,每戰勝,讓功諸将,士卒樂為之用。
于越,契丹至貴之職也) 援北漢,歸使人,南朝通好。
(時宋屢伐北漢主劉繼元,賢遣耶律沙将兵援之,後複遣韓知璠冊立北漢主。
知璠歸言晉陽多梗,而繼元無輔,賢乃盡索前所拘北漢使者凡十六人,厚禮而歸之,俾輔繼元。
又令涿州刺史耶律琮,贻書宋知雄州孫全興,請通好。
全興以聞,宋太祖許之。
賢乃遣使詣宋,複遣人告北漢以通好于宋,無妄侵伐。
雄州,今縣,屬保定府) 高梁河,大得采,結怨于心。
(宋太宗滅北漢,乘勝伐遼,遂圍幽州。
賢遣耶律休哥救之。
時宋與耶律沙大戰于高梁河,沙敗将遁,休哥兵适至,與恥律斜轸分左右翼以進,複戰,宋大敗。
太宗引師南還,休哥追至涿州,太宗走免,南北之好遂絕。
高梁河,在今良鄉界内) 遼聖宗,十二載,權歸母後。
(景宗卒,長子梁王隆緒立,年十二,是為聖宗。
尊母蕭氏為太後,專國事) 下高麗,戰河北,與宋和平。
(高麗康肇,弒其主誦,立誦兄詢而相之。
隆緒謂羣臣曰:康肇弒君,大逆也,宜問其罪。
乃舉兵伐高麗,軍渡鴨綠江。
肇戰敗,退保銅州。
遼耶律敵魯進擊,擒肇,銅霍貴甯等州皆降。
蕭排押等攻開京,詢棄城走平州。
隆緒複同太後侵宋,進寇澶州。
宋真宗自将渡河禦之,遣曹利用請和,以太後為叔母,歲輪銀十萬兩,絹二十萬疋。
遼即遣合門使丁振報聘而還。
自是南北弭兵。
高麗,今朝鮮國。
鴨緣江,在國城西,北入海。
銅州,在海州衛東南四十裡) 舉才行,察貪殘,設科取士。
(诏諸道舉才行,察貪殘。
又诏開貢舉,每歲放進士二三人及第。
诏郡邑舉明經茂才異等) 減奢華,卻女樂,富國強兵。
(隆緒禁侈僣,減奢華。
高麗貢女樂,卻之。
在位四十九年,國富兵強,為遼之賢主) 所可惜,凱風譏,中冓難道。
(以韓德讓為政事令兼樞密使,總宿衛兵。
蕭太後與德讓通焉。
凱風,詩篇名,衛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故其子作此詩。
凱風比母也。
中冓,衛宣公卒,惠公幼,其庶兄頑烝于宣姜,故國人作詩剌之曰: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韓德讓,賜國姓,陪葬慈陵。
(太後賜德讓姓耶律,名德昌,拜大丞相,封晉王。
太後死,塟幹陵,改德昌名曰隆運。
未幾,德讓亦死,賜地陪塟陵旁) 遼興宗,違父命,特尊其子。
(隆緒宮人蕭耨斤,生子宗真,齊天後無子,養為子。
隆緒卒,宗真立,是為興宗。
冊母元妃耨斤為皇太後,治國事) 正宮中,齊天後,做了寃魂。
(聖宗後蕭氏,小字菩薩哥,冊為齊天皇後。
初,聖宗疾革,耨斤詈齊天後曰:老物之寵,亦有既耶。
左右希旨,誣齊天後弟謀逆,耨斤令鞠治,連及齊天後。
宗真聞之曰:皇後侍先帝四十年,撫育朕躬,當為太後。
今不果,反罪之,可乎?耨斤曰:此人若在,恐為後患。
宗真曰:皇後無子而老,雖在無能為也。
耨斤不從,遷之上京。
又慮宗真懷齊天後鞠育之恩,因其搜于雪林,遣人馳至臨潢賜死) 蕭耨斤,被幽囚,五年迎複。
(耨斤陰召諸弟,議欲立少子重元,重元以謀白于宗真。
宗真遂收太後符玺,而遷之慶州七括宮,凡幽五年。
或勸宗真迎之,以觊中國歲聘之利,宗真悔悟,乃奉迎還京。
然出入舍止,常相距十數裡,陰為之備。
慶州,今慶陽府) 求關南,增歲币,南北停兵。
(時宋有西夏之擾,宗真欲乘釁取瓦橋關以南十縣地,遣翰林學士劉六符如宋,緻書取故地。
宋遣知制诰富弼報之,往複者再,乃定議:歲增銀絹各十萬匹兩,送至白溝,各持誓書相報。
自是好如故) 性佻撻,變衣冠,混身樂隊。
(宗真性佻撻,嘗因夜宴,自入樂隊又數變服,入酒肆寺觀) 入秋山,因宴飲,猝疾而薨。
(宗真入秋山,次南崖之北峪,宴飲畢,遂得疚,翌日而卒) 遼道宗,瞻宋主,禦容驚拜。
(宗真長子燕趙國王洪基立,是為道宗。
初,宗真詣宋求禦容,會卒乃已。
至是洪基複遣使求之,欲成先志,宋仁宗遣張升報聘,且谕之曰:昔文成弟也,弟先面兄,于禮為順。
今南朝乃伯父之尊,當先緻恭。
于是複使其臣蕭扈往緻其像,宋遣學士胡宿奉禦容于遼。
洪基具儀仗迎谒。
及瞻視,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候耳) 叔重元,犯帷殿,骨肉兵争。
(洪基尊其叔重元為太叔,賜以金券,免拜不名。
而重元陰懷異圖,是月洪基田于太子山,重元子楚王湼魯古,與樞密同知蕭胡覩等謀作亂。
敦睦官使耶律良上變,洪基召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語之,且急召湼魯古。
湼魯古知事洩,遂誘脅弩手軍,犯帷殿。
仁使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等,率宿衛士卒與湼魯古戰,賊衆多降。
湼魯古躍馬突出,為近侍渤海阿厮等射殺之,重元被傷而退。
共黨謂胡覩等曰:行宮無備,宜乘夜劫之。
胡靓曰:第圍之,黎明而發。
重元從之,四面巡警待旦,遂奉重元僭位,以胡覩為樞密使,而率奚人二千薄行宮。
會五院部節度使蕭塔刺聞召,領兵适至,仁先朵便奮擊,塔刺自外擾之,賊奔。
重元走大漠,自殺,黨與皆伏誅) 重浮屠,歲齋僧,三十六萬。
(洪基信重浮屠,一歲飯僧三十六萬,一日祝發三千) 信奸臣,殺妻子,不算聰明。
(洪基妻蕭氏,姿容冠絕,工詩,立為後,生太子浚。
時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專政,忌後明敏,于是宮婢單登等,誣後與伶官趙惟一私通,乙辛以聞。
诏乙辛劾狀,遂族誅惟一,賜後自盡,而立其黨蕭霞抹之妹為後,遂欲害浚。
陰令護衛耶律查剌誣告都宮使耶律撒刺,及忽古等謀廢立,案驗無狀而罷。
既而乙辛複令蕭訛都幹等,誣首查刺前告非妄,臣實與謀,欲殺乙辛,然後立太子。
洪基信之,命乙辛及耶律孝傑等,鞫治撒刺等誣伏,皆殺之,而幽浚于别室。
浚具陳枉狀,謂耶律燕哥曰:吾為儲副,尚何所求?公當為我辯之。
燕哥,乙辛之黨也,因易其言為款伏,洪基大怒,乃廢浚為庶人,徙于上京。
乙辛又與孝傑謀,遣其私人蕭達魯古等,夜引力士,绐浚殺之,詐雲疾薨。
既而乙辛複陰遣人殺浚妃蕭氏) 傳寶位,與其孫,是為天祚。
(洪基卒,孫延禧立,是為天祚皇帝,太子浚之子也) 阿骨打,行跋扈,弄起刀兵。
(阿骨打,本遼女真部酋長,素跋扈有異志。
節度使鳥雅東死,阿骨打襲位,自稱都勃極烈,叛遼。
天祚發渾河北諸軍,益東北路統軍司,阿骨打聞之曰:遼人知我舉兵,集諸路兵備我,我必先發制之。
乃與撒改子粘沒喝等謀,遂集所屬諸部侵犯遼界,屢敗遼兵。
渾河,一名小遼水,源出塞外西南,流至沈陽) 信讒口,殺其妃,及其愛子。
樂遊畋,失政事,散了親臣。
(天祚四子:長趙王習泥烈,次晉王敖盧斡,次秦王定,次許王甯。
晉王文妃蕭氏所生,積有人望。
女真興兵,境内郡縣所失幾半,而天祚畋獵酗淫,不恤政事,忠臣多被疎斥,文妃作歌諷谏,天祚銜之。
樞密使蕭奉先,元妃之兄,而秦許王之舅也,以國人屬意晉王,恐秦王不得立,因潛圖之。
文妃姊适耶律撻曷裡,妹适耶律餘覩,一日其姊若妹俱會軍前,奉先諷人誣文妃與驸馬蕭昱及餘覩撻曷裡等謀立晉王,而尊天祚為太上皇。
天祚遂誅蕭昱撻曷裡等,而賜文妃死。
餘覩遂奔金,天祚遺蕭遐買等追之,及諸闾山縣,遐買等謀曰:主上信奉先,奉先視吾輩,蔑如也;若擒餘覩,他日吾黨皆餘覩也。
因縱之。
餘覩至金,金盡知遼國事宜,趨遼中京,克之。
遼下澤州。
天祚時獵于鴛鴦灤,餘覩引婁室奄至,天祚憂甚,奉先曰:餘覩此來,欲立甥晉王耳。
若為社稷計,不惜一子。
天祚召樞密使蕭得裡底等議曰:反者必以此兒為名,若不除去,何以獲安?得裡底唯唯,乃遣人缢之。
或勸敖盧斡亡去,敖盧斡曰:安忍為蕞爾之軀,而失臣子之節。
遂就死。
由是人心叛散,臣民解體矣) 遺玉玺,走夾山,家亡國破。
(餘覩引金兵逼天祚行宮,天祚率衛士五千餘騎,自鴛鴦灤走雲中。
遺傳國玺于桑幹河。
既至雲中,蕭奉先言女真雖能攻我上京,終不能遠離巢穴。
又聞金師将至嶺西,天祚遂趨白水灤。
粘沒喝以兵六千襲之,天祚遂乘輕騎入夾山。
始悟奉先不忠,曰:汝父子誤我至此。
雲中,今大同府。
桑幹河,在府城南六十裡。
夾山,在朔州北三百四十裡) 應州城,風雲裡,束手遭擒。
(天祚知中國不可仗,謀奔西夏。
會黨項小斛祿遣人請天祚臨其地,天祚遂趨天德。
過沙漠,金兵忽至,天祚徒步出走,乘從者馬得脫。
至天德,遇雪,途次絕糧,齧冰雪以濟饑。
至黨項,以小斛祿總知軍事。
二月至應州新城東六十裡,為金将完顔婁室等所獲,送至金,降封海濱王。
天德,山名,在宣府城西北。
應州,今屬大同府) 蕭特烈,李處溫,連扶二主。
(初,天祚走雲中,留宰相張琳、參知政事李處溫,與秦晉國王耶律淳守燕京,處溫聞天祚入夾山,命令不通,即與族弟處能及子奭等謀立淳,遂與諸大臣耶律大石,集蕃漢百官諸軍詣淳府勸進。
淳不許,奭持赭袍被之,上尊号曰天錫皇帝,是為宣宗。
未幾淳死,其妻蕭德妃稱太後,主國事。
金攻之,燕京陷,德妃奔天德,天祚殺之。
夏主李幹順遣使請天祚臨其國,天祚從之,中軍都統蕭特烈等切谏,不聽。
特烈陰謂耶律元直曰:事勢如此,億兆離心,正我輩效節之秋,不早為計,奈社稷何。
乃共劫天祚第三子梁王雅裡走西北部,遂立為帝。
未幾,雅裡亦死,特烈複立聖宗孫耶律朮烈為帝。
後朮烈及特烈為亂兵所殺) 可憐人,支不住,土裂中崩。
(初,遼人以勁兵守居庸關,金兵至關,厓石自崩,戍卒多壓死。
遼人不戰而潰) 西遼主,名大石,虎思創國。
(耶律大石,太祖八代孫也,曆官遼興軍節度使。
金兵克燕京,大石與蕭德妃俱奔歸天祚,天祚以大石立淳為帝,責之。
大石不自安,遂殺北院樞密蕭乙薛,自立為王,率衆西走。
至可敦城,駐于北庭都護府。
會西鄙七州十八部王谕以興複事,得兵萬餘,假道于回鹘王畢勒哥,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裡,歸者數國,西至起兒漫。
群臣共冊立為帝,是為西遼。
三年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幹耳朵。
回鹘,在哈密衛合羅川,有唐回鹘公主所居地,地基尚存) 号德宗,圖興複,十載因循。
(大石以牛馬祭天誓衆,圖興複,命元帥幹裡剌行萬餘裡,無所得,勒兵而歸。
大石曰:皇天弗順,數也。
自都虎思,十年而卒,廟号德宗) 感天後,輔皇儲,七年翻掌。
(大石卒,子夷列年幼,遺命皇後塔不煙權國,号感天皇後。
稱制七年) 至仁宗,傳乃弟,穢德彰聞。
(夷列即位,又十三年卒,廟稱仁宗。
子幼,遺诏以妹普速完權國稱制。
普速完與驸馬蕭朵魯不弟樸古隻沙裡通焉) 承天後,普速完,疑夫行弑。
(普速完自稱承天太後,出其夫驸馬朵魯不為東平王而殺之) 幹裡刺,誅惡婦,策立儲君。
(朵魯不之舅幹裡剌,以兵問罪,遂殺普速完及樸古隻沙裡,迎夷列次子直魯古立之) 直魯古,号天禧,三十四載。
(直魯古即位,改元天禧,在位三十四年) 乃蠻王,屈出律,并滅除根。
(直魯古出獵,為蠻王屈出律伏兵擒之,而據其位。
尊直魯古為太上皇。
未幾,直魯古死,西遼遂亡) 大金國,生女直,完顔姓氏。
(女真之先,居古肅慎地。
元魏時号勿吉,隋改号靺鞨,唐号渤海國。
在南者号熟女真,在北者号生女真。
姓完顔氏。
後避遼興宗諱,改女真曰女直。
其祖為遼女真部節度,至阿骨打襲位,叛遼稱帝,乃曰:遼以賓鐵為号,取其堅也。
賓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
所居按出虎水之上,其國語謂金為按出虎,于是國号大金) 阿骨打,叛遼主,虎視乾坤。
(完顔阿骨打,劾裡缽之第二子,兄烏雅東為節度使,卒,骨阿打襲位,遂叛遼主延禧,取甯江州。
甯江州,今慶陽府甯州) 稱太祖,展雄谟,算無遺策。
(阿骨打廟号太祖。
史臣贊曰:太祖數年之間,算無遺策,兵無留行,底定大業,傳之子孫。
嗚呼雄哉) 混同江,鞭指處,兵不留停。
(初,阿骨打将攻遼黃龍府,次混同江,無舟以渡。
阿骨打使一人導前,乘赭白馬徑涉,曰:視吾鞭所指而行。
諸軍随之以濟,遂克黃龍府。
由是每戰必克,盡取遼五京焉。
遼初以遼陽州地為東平郡,又改為東京,以渤海為上京,又析遼西為中京。
金改為北京,以幽州為南京,金稱燕京。
以河南府為西京) 金太宗,吳乞買,滅遼擒宋。
(阿骨打卒,國論勃極烈斜也等,請其同母弟谙班勃極烈吳乞買即位,是為太宗。
其将婁室擒遼主延禧而遼亡,複以粘沒喝等侵宋,克汴京,擒宋徽宗欽宗而還) 舍所生,立世嫡,不背其兄。
(吳乞買以太祖嫡孫豐王繩果子合刺為谙班勃極烈,至是吳乞買卒,合刺即位。
合刺即亶也) 熙宗亶,厭言兵,通和宋國。
(亶立,是為熙宗。
時宋南渡,高宗遣王倫魏良臣何鑄等請和,亶亦厭兵革,許之。
宋稱臣納币,而金亦歸高宗母韋氏及徽宗鄭後邢後之喪于宋) 過中年,貪醉酒,手刃朝臣。
(亶自即位以來,委政于粘沒喝斡本兀朮,雖初年國家多故,而吏清政簡,百姓樂業。
既而其後裴滿氏幹政,朝官往往因之以取宰相。
亶欲立繼嗣,為後所制,心不平,因縱酒自遣,酗怒至于手刃侍臣。
至是宴偏殿,醉殺戶部尚書宗禮,又殺橫海節度使田谷、左司郎中奚毅,及翰林待制刑具瞻等十餘人) 殺其後,亂宗門,人懷危懼。
(金宰臣議遷遼陽渤海之民于燕南,近侍高壽星等當遷,訴于裴滿後,後白亶。
亶怒,遂杖平章秉德、右丞唐括辨,而殺郎中三合,壽星等竟不遷。
秉德辨二人怨望,遂與大理卿鳥帶謀廢立,鳥帶以告太祖子斡本之子平章政事完顔亮。
一日,亮與辨語,問曰:若舉大事,誰可立者?辨曰:胙王常勝。
問其次,曰:鄧王阿楞。
亮曰:阿楞疎屬安得立,舍我其誰?亮因此忌常勝阿楞,會河南兵士孫進作亂,自稱皇弟按察大王,而亶之弟止有常勝查刺,亮乘此構常勝查刺阿楞等,皆殺之。
亶積怒于後,遂亦殺之,而召胙王妃撒卯入宮繼之。
又殺德妃鳥古論氏及夾谷氏張氏等) 海陵王,行篡弑,大展燕京。
(完顔亮素有逆謀,護衛十人長仆散忽土,舊受斡本恩,徒單阿裡出虎,與亮姻家,亮皆使為内應。
亶嘗杖近臣局直長大興國,亮亦結為内應。
興國給事寝殿,夜嘗取符鑰歸家,至是乘忽土阿裡出虎内直作變。
夜二鼓,興國以符鑰啟門,亮與妹壻徒單貞及秉德唐括辨鳥帶等以刀藏衣下入寝殿。
亶常置佩刀于榻,是夜興國先取刀投榻下,亶求刀不得,阿裡出虎先進刃,忽土次之,亶頓仆,亮前手刃之。
秉德遂奉亮即位。
亮稍習經史,慕中國朝着之尊,密有遷都意,遂下诏求言。
而上書者多謂上京僻在一隅,不若徙燕以應天地之中。
亮乃遣丞相張浩張通古等築燕京宮室。
城周九裡三步,其宮室一依汴京制度,運一木之費至二十萬,牽一車之力至五百人,一殿之費以億萬計。
及成,遂遷都焉,改燕京為中都大興府。
後亮亦被弒,世宗追廢為海陵炀王) 恣淫佚,滿門親,行同犬彘。
(亮殺叔曹王阿魯補,納其妻阿懶,封為昭妃。
又欲納宗婦于宮,命徒單貞語宰相曰:朕嗣續未廣,前所誅黨人諸婦,多朕中表親,宜選納焉。
遂納阿魯子莎魯啜、胡魯子胡裡喇、胡失打、秉德弟虬裡四人之妻于宮,封虬裡妻高氏為修儀。
崇義節度使鳥帶妻唐括定哥,舊與亮私,至是亮命定哥缢殺鳥帶,納之宮中,封貴妃。
又使秘書監完顔文出其妻唐括石哥,而以為麗妃。
使乙刺補出其妻蒲察乂察而納之。
乂察,亮姊之女也。
壽樂縣主什古,斡離不之女也;靜樂縣主蒲剌及習撚,兀朮之女也;師古兒,訛魯觀之女也;混同縣君莎裡古貞及其妹餘都,阿魯之女也,皆亮之從姊妹。
郕國夫人重節,蒲盧虎之女孫,亮之侄也。
張定安妻奈刺忽,太後大氏之兄嫂也。
蒲盧,胡隻石哥之妹也。
皆有夫,亮皆納于宮。
凡宮人在外有夫者,初猶分番出入,後乃盡遣其夫往會甯,不聽出外。
每幸夫人,必奏樂撒帏,或妃嫔列坐,辄率意淫亂,使共觀。
常于卧内遍設地衣,倮逐為戲) 滅宗人,殺親母,舉衆南征。
(初亮在熙宗世,見太宗諸子盛強,忌之。
及即位,謀盡殺之,乃教尚書省令史上變,召領三省事阿魯等系鞫至則殺之。
因遣使如東京殺留守阿鄰、北京殺留守斛祿補等,後殺太宗子孫七十餘人、粘沒喝子孫三十餘人、諸宗室五十餘人,太宗粘沒喝後皆絕。
複忌斜也諸子及宗室勳舊大臣,欲盡除之,乃諷都元帥府令史遙設誣飾上變,遂殺左副元帥撤離喝,及景祖孫謀裡野、斜也子孛吉,及其族百數十人。
以魏王幹帶孫活裡甲好修飾,亦族之。
亮遷都于汴,欲南侵,其嫡母徒單太後數谏之,亮不悅,每谒見還宮,必忿怒。
後居甯德宮,使侍婢高福娘問亮起居,亮幸之,因使伺後動靜。
福娘夫持末哥,教福娘增飾其言以聞。
會契丹反,樞密使仆散忽土往讨,辭谒後,後曰:國家世居上京,今至汴,複将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國。
我嘗谏止之,不聽,契丹事複如此,奈何?福娘以告。
亮意謂後嘗養鄭王充為己子,充四子皆成立,恐忽土将兵在外,或有異圖,乃召點檢大懷忠等使弒後。
後方樗蒲,懷忠等至,令後跪受诏。
後愕然方下跪,尚衣局使虎特末從後擊之,仆而複起者再,福娘等缢殺之。
亮焚後于宮中,棄骨于水,并殺鄭王充之子檀奴阿裡白等三人。
遂召忽土等還,皆殺之。
自是莫敢谏者,遂分諸道兵為三十二軍,衆六十萬,号百萬,自将侵宋) 拟策馬,在吳山,高峯第一。
(注見本卷吳山立馬句下) 遇允文,瓜洲渡,戰艦犂沈。
(注見本卷戰采石句下) 龜山寺,衆番酋,同心一怒。
(亮為宋虞允文所敗,趨揚州,會兵于瓜州渡,居于龜山寺。
召諸将約以三日濟江,否則盡殺之。
骁騎高僧欲誘其黨以亡,事覺,亮命衆刃剉之,乃下令:軍士亡者,殺其蒲裡衍;蒲裡衍亡者,殺其謀克;謀克亡者,殺其猛安;猛安亡者,殺其總管。
由是軍士益危懼,乃決計于浙西都統制耶律元宜,及猛安唐括鳥埜,且曰:前阻淮,渡皆成擒矣。
比聞遼陽新天子即位,不若共行大事。
元宜然之。
乃期诘旦衛軍番代即行事焉) 箭先來,刀接應,再贈麻繩。
(元宜等黎明帥諸将薄亮營。
亮聞亂,意宋兵奄至,攬衣遽起。
箭入帳中,亮取視之,愕然曰:乃我兵也。
近侍大慶山曰:事急矣,當出避之。
亮曰:走将安往。
方取弓,已中箭仆地,延安少尹納合斡魯補先刃之,手足猶動,複缢殺之) 妻共子,砍成堆,屍橫血泊。
(初亮南侵,妃嫔皆從,至是軍士盡收殺之。
又使人殺其太子光英于汴) 一家兒,都做了,怨魄強魂。
金世宗,仁且孝,遼陽即位。
(初亮自發汴京,将士在道多亡歸。
曷蘇館猛安福壽、高忠建、盧萬家,婆娑路總管謀衍,東京謀克金住等,始受甲于大名,即舉部亡歸,皆公言于路曰:我輩往東京立新天子矣。
時東京留守曹國公鳥祿,許王訛裡朵之子,太祖之孫也,性仁孝,衆心歸之。
福壽等以軍入東京,殺副留守高孝福等,奉鳥祿即位,更名雍,是為世宗。
金以遼陽為東京) 賢其妻,能守節,不立中宮。
(雍夫人烏林答氏守節而死,雍終身不立後) 排異端,尚文儒,與民休息。
(雍不信佛法,嘗曰:梁武帝為同泰寺奴,遼道宗以民戶賜寺僧,複加以三公之官,其惑深矣。
始命京府設學養士,又建女真太學,崇尚文儒,命宰相蔫士不得限資格。
數年之間南北講和,與民休息,家給人足焉) 崇節儉,戒服飾,勿用黃金。
(雍性節儉,嘗謂近臣曰:朕于宮室,惟恐過度。
其或興修,即損宮人歲費以充之。
又曰:亡遼日屠羊三百,亦豈能盡用,徒傷生耳。
朕每當食時,嘗思貧民饑餒。
命宮中之飾,不得用黃金) 斷死囚,十七人,幾乎刑措。
(刑部斷死罪,歲或十七人) 世稱呼,小堯舜,有道仁君。
(雍在金諸帝中,最為賢主,國人号稱小堯舜) 金章宗,承祖蔭,升平未久。
(雍太子允恭先卒,以采原王麻達葛判大興尹,又以為右丞相,更名璟。
雍卒,璟即位,是為章宗) 李宸妃,持國政,疎遠宗親。
(淑妃李師兒有寵,進封元妃,參和政事胥持國,陰以秘術幹之。
妃亦自嫌門地寒薄,欲藉外廷為重,數稱譽持國,璟信任之。
由是持國與妃表裡擅政。
璟無子,疎忌宗室,惟衛王永濟柔弱鮮智能,愛之,欲傳位焉。
按李氏封元妃宸妃,疑誤) 元太祖,斡難河,稱尊建号。
(注見本卷元太祖句下。
) 衛紹王,無計策,不敢支撐。
(衛王永濟,世宗第七子也。
自武定入朝,璟已感疾,遂留不遣。
璟卒,李妃、黃門李新喜、平章完顔匡等定策,奉永濟即位。
時蒙古鐵木真浸強,金人皇皇,禁言邊事。
會蒙古侵擾雲中九原,永濟懼,遂遣北路招讨使粘合合打以求和。
後宣宗即位,追廢永濟為東海郡侯,尋追複衛王,谥曰紹。
九原,山名,在绛州西北二十裡) 胡沙虎,弒其君,自稱監國。
(永濟以纥石烈胡沙虎為右副元帥,使将兵屯燕城北。
胡沙虎與其黨完顔醜奴等謀作亂,會永濟以蒙古兵在居庸關,而胡沙虎日務馳獵,不恤軍事,遣使責之。
胡沙虎怒,遂妄稱知大興府徒單南平反,奉诏入讨,分共軍為三,由彰義門入,自将一軍由通元門入。
恐城中兵出拒,先遣一騎馳抵東華門,大呼曰:鞑靼至北關,已接戰矣。
胡虎沙至東華門,護衛斜烈纥兒等納之,胡沙虎入宮,自稱監國都元帥,居大興府,陳兵自衛。
以兵逼永濟出居衛邸,遣宦者李思中弒之) 金宣宗,受策立,國勢将傾。
(胡沙虎欲僭位,訪于丞相徒單鑒,鑒曰:翼王,章宗之兄,顯宗長子,衆望所屬。
元帥立之,萬世功也。
胡沙虎默然。
乃遣徒單銘等迎升王珣于彰德,升王即翼王也,至燕即位。
是為宣宗。
時元兵漸逼,金運将衰矣) 宋來伐,夏來侵,元兵得志。
(朮虎琪勸珣侵宋,以廣疆土,珣途南侵。
由是宋亦下诏伐金,宋将趙方孟宗政等屢敗金兵,安丙複遣兵會夏人伐金。
夏主遵顼于是取金會州,團鞏州。
夏與金通好者八十年,至是構難十載,遂至精銳俱盡,兩國皆弊。
宋夏之兵端既結,金之兵力漸分,元兵所向無前矣。
會州,今鞏昌府會甯縣。
鞏州,即鞏昌府) 把中原,都棄了,無地安身。
(時蒙古已盡取金山東河北河東州郡,圍燕京。
珣以兵力微弱,不能守中都,乃遷于汴,燕京遂陷。
由是太原真定,所在皆入于蒙古矣) 金哀宗,亂亡世,十年天子。
(珣卒,太子守緒立,是為哀宗,在位十年) 汴京城,瘟疫起,死盡生靈。
(金汴京大疫,凡五十日。
諸門出柩九十餘萬,貧不能塟者不在是數) 崔立亂,執後妃,送降蒙古。
(守緒以汴京糧盡援絕,乃出奔河北,蒙古速不台聞守緒棄汴,遂進圖之。
守緒濟河,使完顔白撒攻衛州,與蒙古兵戰,大敗,守緒遂走歸德。
汴人聞守緒軍敗,大懼,而速不台攻城日急,會守緒自歸德遣使至汴迎太後後妃,人情益不安。
西面元帥崔立,因民洶洶,遂作亂,殺完顔奴申、習揑阿不,谕百姓曰:二相閉門無策,今殺之,為汝請命。
遂勒兵入宮,立衛紹王太子從恪,以太後诰命為梁王監國,自立為太師都元帥,尚書令鄭王,遂送款諧速不台軍,速不台至青城,立服禦衣儀衛往見之。
速不台喜,飲之酒,立以父事之。
還城,悉燒樓橹,以天子衮冕後服,送于速不台。
遂以太後王氏、皇後徒單氏、梁王及荊王守純,諸妃嫔凡車三十七兩、宗室五百餘,俱送赴青城) 速不台,殺二王,解發和林。
(速不台殺梁王荊王及族屬,而送後姬等于和林。
在道艱楚萬狀,尤甚于徽欽之時。
速不台入汴城,崔立時在城外,兵先入其家,取其妻妾寶玉以出。
立歸,大恸而已) 殺廄馬,犒軍卒,明知喪敗。
(時守緒奔蔡州,蒙古搭察兒圍之,宋遣孟琪帥師會之,克其西城。
守緒知勢敗,以禦用器皿賞戰士,又殺廐馬以犒軍卒,然其勢不可為已) 把虛名,傳禅與,元帥承麟。
(守緒集百官,傳位與東面元帥承麟。
承麟乃世祖劾裡缽之後,白撒之弟也,拜泣不敢受。
守緒曰:朕所以付卿者,以朕肌體肥重,不便鞍馬,卿趫捷有将略。
萬一得免,祚胤不絕,此朕志也。
承辚遂即位) 死社稷,禮之常,可憐天命。
(守緒謂侍臣曰:我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
自知無大過惡,死無憾。
所憾者,祖宗傳祚百年,至我而絕,與古荒淫暴亂之君,等為亡國。
獨為此介介耳!又曰:亡國之君,往往為人囚絷俘獻,或辱于階庭,閉之空谷。
朕不必至于此,卿等觀之,朕志決矣) 幽蘭軒,一炬火,送了殘生。
(時宋金之兵已入,守緒知事急,即取寶玉寘于幽蘭軒,環之以草,命近侍曰:死便火我。
遂自經。
諸将禁近共舉火焚之。
承麟亦為亂兵所殺,金遂亡) 夏國主,李曩霄,依遼附宋。
(西夏本魏拓跋氏後,其地則赫連國也。
遠祖思恭,唐季賜姓李,為夏州節度,傳五代至宋,世有其地。
至李繼遷,其國始大。
降于宋太祖,賜姓趙,其子德明嗣,宋封為夏王。
德明卒,宋封其子元昊西平王,契丹亦冊元昊為夏國王。
尋叛宋,稱帝于夏州,國号夏。
宋削其官爵踢姓,元昊上書請和,乃更名曩霄,是為景宗。
夏州,今陝西甯夏衛) 據西涼,稱兀卒,吾祖傳名。
(曩霄據有西涼,自号嵬名吾祖。
後請和于宋,自稱男邦泥定國兀卒。
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号。
宋臣蔡襄言:元昊自稱兀卒,既又譯為吾祖,特以侮慢朝廷,使朝廷賜之诏,而亦曰吾祖。
是何語耶?宋主不聽。
西涼,今永昌衛) 曳石歌,氣揚飛,張元李昊。
(有張李二生,欲以策幹韓範二公,恥于自媒,乃刻詩于石,使人曳之而過。
韓範疑而不用,乃走西夏,詭言張元李昊。
邏者執之,元昊責以入國問諱之義,二人大言曰:姓尚不理會,乃理會名耶?時元昊未更名,且用國姓也。
元昊異之,奉為謀主) 分鐵騎,左右翼,野利天都。
(曩霄選豪族五千人,疊号六班直,分鐵騎三千為十部,任心腹将号野利王天都王者為左右翼,各統精兵) 全不記,錦绮恩,自圖王霸。
(初,曩霄數谏其父德明勿臣宋。
父誡之曰:吾族三十年衣錦绮,此宋恩也。
不可負也。
曩霄曰:衣皮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霸王耳,何錦绮為) 錯殺了,心腹将,牙爪離心。
(曩霄有心腹将野利王天都王,備統精兵,最為毒害。
種世衡知青澗,謀欲去之。
有王嵩者,本青澗僧,世衡察其堅樸可用,誘令冠帶,因出師以獲賊功,白于帥府,表授三班階職,充指揮使。
又為力辦其家事,凡居室騎從之具,無不備。
嵩既感恩,世衡反以他事掠治之,械系數十日,極其楚毒。
嵩終不怨。
居半年,世衡召嵩語曰:吾将使汝,戒汝勿言,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為我卒不言否?嵩泣允之。
世衡乃草遺野利書,膏蠟緻衲衣間,密縫之,仍祝之曰:此非濱死不得洩。
若洩時,當言負恩不能成将軍之事也。
又以畫龜一幅、棗一蔀遺野利。
野利見棗龜,度必有書,索之,嵩目左右,又對無有。
野利乃封信上曩霄,曩霄召嵩并野利,至數百裡外,诘問遺書。
嵩堅執無書,至棰楚極苦,終不說。
又數日,私召至其宮,乃令人問之曰:不速言,死矣。
嵩終不說,乃命曳出斬之。
嵩乃大号而言曰:空死不了将軍事矣,吾負将軍,吾負将軍!其人急追問之,嵩于是褫衲衣,取書進入。
移刻,命嵩就館,而陰遣愛将假為野利使使世衡,世衡疑是曩霄使,未即相見,隻令官屬日即館舍勞問,問及興州左右則詳至,野利所部多不悉。
适擒生虜數人,世衡令于隙中密觇之,生虜因言使者姓名,果曩霄使。
乃引見使者,厚遣之。
世衡度使返,嵩即還,而野利報死矣,世衡既殺野利,又欲并去天都,因設祭境上,書祭文于版,述二将相結有意,本朝悼其垂成而失。
其祭文雜紙币中。
有虜至,急爇之以歸,版字不可遽滅。
虜得之以獻曩霄,天都亦得罪。
曩霄既失腹心之将,牙爪離心,悔恨無及,乃定和議。
種世沖,字平仲) 制文字,斂刀兵,并包銀夏。
(曩霄自制蕃書,類八分,而書頗重複,以教國人紀事。
悉有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
又取瓜沙肅,而洪定威龍皆即堡鎮号為州。
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地方萬裡。
設十六司以總庶務,置十二監軍司,委酋長分統其衆。
銀州,今延安府神木縣。
綏州,今綏德州。
宥州,在米脂縣故永樂城之西。
靜州,今衛城西南有保靜城,唐名保靜縣,夏改為靜州。
靈州,今甯夏中衛。
鹽州,今漳縣。
會州,今會甯縣。
俱隸鞏昌府。
勝州,即今榆林鎮城。
甘,今甘州衛。
涼,今涼州衛。
瓜州沙州故城,俱在肅州衛城西。
肅,今肅州衛。
興州,今漢中府沔縣。
賀蘭山,在甯夏衛城西六十裡) 晚年來,新台行,劓鼻亡身。
(曩霄初娶遇乞野從女利氏,生甯令哥,特愛之,以為太子。
既而欲為甯令哥納沒移氏為妻,見其美,自取之。
甯令哥憤,殺曩霄,不死,劓其鼻而去,匿訛龐家,為訛龐所殺。
曩霄因鼻創死。
新台行,衛宣公為其子娶伋于齊而聞其美,乃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國人作是詩以刺之) 李諒祚,号英宗,養于母族。
(曩霄子諒祚,方期歲,沒藏氏所生,養于母族訛龐。
至是即位,是為英宗) 三大将,持國政,柄出多門。
(諒祚年幼,後族專國。
訛龐因以三大将分治國政) 與契丹,互交兵,叛興黨項。
(初,契丹黨項諸部,叛附于夏,契丹伐黨項,曩霄救之。
契丹主宗真,遂自将伐夏,又為曩霄所敗。
至是契丹北院樞密使蕭惠,帥師自河南進以伐夏,夏又敗之) 賀蘭山,兵敗了,母被遼擒。
(契丹複伐夏,招讨使耶律敵古等軍至賀蘭山,獲諒祚之母以歸,安置于蘇州) 寇環慶,擾保安,綏州入宋。
(諒祚出兵秦鳳泾原,抄熟戶,擾邊塞,殺掠人畜以萬計,遂寇大順城。
宋環慶經略使蔡挺擊走之,夏監軍嵬名山部落在故綏州,名山弟夷山,請降于宋知青澗城種谔,谔遂起所部兵長驅而進,圍名山帳。
名山不得已,舉衆從谔而南,遼複綏州。
諒祚乃詐為會議,誘宋知保安軍楊定等殺之。
秦鳳,今鳳翔府。
泾原,今平涼府。
大順城,在慶陽府城西北,宋範仲淹築。
綏州,今綏德州。
青澗,今縣,屬延安府) 停歲賜,仍求款,賄費金銀。
(初,諒祚寇環慶,會宋發歲賜銀币,知延州陸诜曰:朝廷積習姑息,故虜敢狂悖,不稍加折诮,則國威不立。
因停止不與。
諒祚大沮,乃遣使謝罪。
宋宣撫使郭達诇得殺楊定等首領李崇貴等,諒祚乃锢崇貴以獻,崇貴至,言定奉使諒祚,嘗拜稱臣,且許以歸沿邊熟戶。
諒祚遺之寶劍寶鑒及金銀物。
定歸,上其劍鑒,匿其金銀,至是失綏州,以為定賣己,故殺之。
環,即環州。
慶,即慶陽府。
延州,即延安府) 夏惠宗,名秉常,被拘國母。
(諒祚卒,子秉常立,是為惠宗。
夏将李清,本秦人,說秉常以河南地歸宋,秉常母梁氏知之,誅清,奪秉常政而幽之) 數上書,求經史,保境安民。
(▼璜按數上表求九經、唐史、冊府元龜、正旦朝賀儀,宋仁宗以九經賜之,此諒祚事。
秉常嗣位,在宋英宗治平四年,疑誤入此) 敗宋家,兵五路,乘乎李憲。
(宋神宗诏熙河經略李憲等,會陝西河東五路之師讨夏。
孫固曰:孰為陛下任此者?神宗曰:朕已屬李憲。
固曰:伐國大事而使宦者為之,則士大夫孰肯為用?不聽,竟命憲出熙河。
種谔出鄜延,高遵裕出瓖慶,劉昌祚出泾原,王中正出河東,五路并進。
昌祚率蕃漢五萬,受遵裕節制,令兩路合軍以進。
昌祚次磨哆隘,遇夏衆十萬,大破之,遂薄靈州城,兵幾入門。
遵裕嫉其功,馳使止之。
遵裕至,圍十八日不能下,夏人決黃河七級渠以灌營,複鈔絕饷道,遂潰而還。
昌祚亦還泾原。
種谔留千人守米脂,而自帥大衆進攻銀石夏州,會大較劉歸仁以衆潰,乃引還。
入塞者僅三萬人。
王中正自宥州行至奈王井,糧盡,亦引還。
初,诏憲帥五路兵直趨興靈,憲總師東上,營于天都山下,焚夏之南牟内殿,并其館庫,追襲其統軍多淩丁敗之,次于葫蘆河。
遂班師。
時五路皆至靈州,憲獨不至。
熙河,在甯夏河州衛境内。
鄜,今鄜州。
延,即延安府。
米脂,今縣。
銀州,今神木縣。
石州,今吳堡縣。
俱屬延安府。
天都山,在蘭州城南三十裡) 寇秦州,旋誓表,兩下渝盟。
(秉常寇宋秦州,陷劉溝堡,殺守将範願。
旋上誓表,請納安邊塞門二砦,以乞綏州。
宋鄜延宣撫郭逵上言曰:此正商于六百裡之策也,非先交二砦,不可與綏。
朝議然之,賜以誓诏。
秉常遣罔萌訛來言,欲先得綏。
逵命機宜文字趙卨等如夏,交所納二砦,且定地界。
罔萌訛曰:朝廷本欲得二砦,地界非所約。
卨曰:然則塞門安遠,二牆墟耳,安用之?二砦之北,舊有三十六堡,且以長城嶺為界。
西平王祥符所移書固在也。
罔萌訛語塞。
卨以夏人渝盟,請城綏州,不以易二砦。
宋遂止。
商于地在南陽府内鄉縣) 夏崇宗,名幹順,請婚遼主。
(秉常卒,子幹順立,是為崇宗。
幹順請婚于遼,遼以族女南仙封安成公主嫁之) 至遼亡,依然又,入貢于金。
(遼主延禧謀奔夏,金幹離不趨天德,聞延禧已渡河,乃遺書于夏,使執送遼主,且許割地。
夏得金書,遣把裡公亮奉誓表,請以事遼之禮稱藩于金,且受割賜之地。
金粘沒喝割與之。
及遼亡,遂入貢不絕。
) 夏仁宗,名仁孝,國中多難。
被權臣,任得敬,殺害宗親。
(幹順卒,子仁孝立,是為仁宗。
仁孝初立,國内多亂,任得敬抗禦有功,遂相夏國,專政二十餘年。
陰蓄異志,誣殺宗親大臣,其勢漸逼,仁孝不能制) 無禁制,盡教他,瓜分國土。
(仁孝分西南路及靈州啰龐嶺地,與任得敬自為國) 金世宗,卻貢獻,務讨權臣。
(仁孝上表于金,為得敬求封,金世宗雍曰
元主疑丞相為天祥,遂撒蓑城葦,召天祥入,谕之曰: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當以汝為相矣。
天祥曰:天祥為宋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
乃诏殺之于都城之柴市。
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
南面再拜死,年四十七。
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雩都興國,今縣,俱噶贛州府。
吉,今吉安府。
海豐,今縣,屬惠州府。
麗江浦,在海豐縣。
潮陽,今潮州府。
中山,今西安府泾陽縣。
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廬陵人,又字宋瑞,小字從龍。
年二十,登寶佑年一甲一名) 三百載,宋朝君,一十八帝。
(宋自太祖至帝昺,凡一十八帝,共三百一十七年) 夏遼金,将世界,碎扯零分。
(夏據興州之地,遼據幽燕,金滅遼侵宋,盡有西北中原) 一汴國,二杭州,三閩四廣。
(初,陳抟嘗有一汴二杭三閩四廣之說,至是果驗。
北宋都汴,南宋高宗都杭,端宗帝昺至閩廣而亡) 被金元,欺負殺,稱子稱臣。
(南渡以後,金始終以和議愚宋,宋始終以和議自愚。
高宗稱臣奉貢于金,至孝宗改臣為侄。
理宗時金滅元興,度宗諸帝則無日不遣使稱臣于元矣) 到底是,鄙夫心,患得患失。
(太祖奪天下于小兒,得之不正;太宗得天下于其兄,不遵遺命,而令弟侄不得其死;南宋康王擁師濟州,而不入援君父之難,匿怨忘親,而無恢複中原之志,此皆患得患失之心也) 殺不辜,行不義,昧了神明。
(太宗之殺德昭,高宗之殺嶽飛,不辜甚矣。
太宗急于改元,薄于待嫂;高宗忘不共之仇,為稱臣之計,又不義甚矣) 佯孝順,假慈悲,瞞人不過。
(太宗同保富貴,以安嫂後之心;抱哭癡兒,以箝衆議之口。
高宗每節遙拜二帝,遣使通問,而卒無迎還之意,止求太後之歸,此皆其佯孝順假慈悲者也) 比三皇,方五帝,索費評論。
(顧氏曰:宋以忠厚廉恥是矣,而懦耎不振。
由此以興,亦由此以亡。
法則是,人則非也。
能起敝以維風,更化以善治,則三皇不足四,五帝不足六矣) 遼國主,姓耶律,契丹胡種。
阿保機,大唐末,建國黃龍。
(遼主姓耶律氏,名億,字阿保機,契丹疊刺奇霞濑益石鄉耶律彌裡人。
父撒刺的。
是為德祖,唐昭宣帝天佑四年,始建國。
阿保機見黃龍在其氈屋上,連發二矢殪之。
後太子德光于地置黃龍府,即慕容氏和龍城也。
至德光立,始改國号曰遼。
一書耶律氏名阿保機,建國之年更名億。
又五代史,以扶餘為黃龍府,建升天殿) 取渤海,占中原,河東九郡。
(初,契丹痕德堇可汗立,授阿保機大疊烈夷離堇,将兵伐河東,遂取九郡。
後征渤海大諲譔,拔扶餘城,遇諲譔老相兵,破之,圍忽汗城,諲譔降,改渤海國為東丹。
渤海,即前遼東地,唐為渤海郡,契丹為東京,即今奉天府。
海之傍出者為渤。
遼東延袤二千裡,其南皆臨渤海) 西流沙,北大漠,萬裡成賓。
(阿保機北攻韋女真,西取突厥故地,東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絕大漠,諸夷畏服,信威萬裡) 統諸國,自稱尊,天皇太祖。
(初,契丹有八部,部各有大人,推一人為王,以号令諸部,三年一代。
及阿保機為王,尤雄勇,不肯受代。
乃帥種落居古漢城,别自為部,後擊滅七部,諸夷鹹服,乃自稱皇帝。
改元神冊,國人稱為天皇王,後廟号太祖) 子人皇,妻地後,大度寬洪。
(立妻述律氏為後,國人稱為地皇。
後命長子突欲鎮東丹國,号人皇王。
阿保機有君人之度,仁民愛物,有罪者多貸其死) 遼太宗,名德光,平欺石晉。
(阿保機卒,述律後愛中子德光,乃立為天皇王,是為太宗。
晉主石敬瑭借兵滅唐,德光立敬瑭為帝,敬瑭奉表稱臣,尊德光為父皇帝。
每契丹使至,拜受诏敕,歲輸金帛三十萬。
小不如意,辄加責讓。
敬瑭事之,曾無倦意) 占中原,稱皇帝,氣象峥嵘。
(晉主重貴,稱孫而不稱臣,德光遣使責讓。
侍衛都指揮使景延廣,複以不遜語答之,德光遂屢寇中原,卒入大梁,執晉主重貴而滅晉。
乃召晉百官,問曰:中國之俗,異于吾國,吾欲擇一人君之,如何?皆曰:夷夏之心,皆願推戴皇帝。
德光乃服通天冠,绛紗袍,登正殿,設樂縣儀衛于庭,百官朝賀。
下制稱大遼會同十年,大赦) 打草谷,盜繁興,思還故土。
(趙延壽請給上國兵食,德光曰:吾國無此法。
乃縱胡騎四出剽掠,謂之打草谷。
丁壯斃于鋒刃,老弱委于溝壑,自東西兩畿,及鄭滑曹濮數百裡間,财畜殆盡。
又遣使括借士民錢。
由是内外怨憤,皆思逐之,所在相聚為盜,多者數萬人,少者不減千百。
滏陽賊帥梁晖,襲取相州,殺遼守兵。
陝晉潞州,皆殺其使者,降于劉智遠。
德光自是無久留河南之意,謂晉百官曰:天時向暑,吾難久留,暫至上國省太後。
乃發大梁,盡載府庫之寶以行,謂宣徽使高勳曰:吾在上國,以射獵為樂,至此令人悒悒,今得歸,死無憾矣。
滏陽,今彰德府磁州) 殺胡林,鹽載了,也算南征。
(德光至臨城得疾,至殺胡林而卒,國人剖其腹,實鹽數鬥,載之北去。
晉人謂之帝羓。
臨城,今縣,屬真定府) 趙延壽,入恒州,權知國事。
(趙延壽初為後唐主從珂樞密使,及遼以石敬瑭南下破唐兵于團栢,延壽遂入遼,為樞密使兼政事令。
延壽勸德光攻晉,德光乃集兵五萬,使延壽将之經略中國,曰:若得之,當立汝為帝。
延壽信之,為盡力。
後下貝州,授魏博等州節度使,封燕王。
及德光入汴負約,延壽怏怏,乞為皇太子。
德光曰:皇太子當以天子兒為之,豈燕王所可為也?時遼以恒州為中京,乃以延壽為中京留守。
及德光卒,延壽即日入恒州,自稱受遺诏,權知南朝軍國事。
恒州,今真定府。
團栢,今行唐縣栢山。
貝州,今廣平府清河縣) 遼世宗,鎖小醜,自立為尊。
(初,趙延壽入恒州,東丹王之子永康王兀欲以兵繼入,契丹諸将密議,奉以為主。
延壽不知,兀欲召延壽及張砺等飲,兀欲妻素以兄事延壽,從容謂曰:妹自上國來,甯欲見之乎?延壽與俱入,良久出,謂砺等曰:燕王謀反,适以鎖之矣。
又曰:先帝在汴時,遺我一籌,許我知南朝軍國。
近者臨崩,别無遺诏,而燕王擅自知南朝軍國,豈理耶?乃集蕃漢之臣于府署,宣德光遺制,自即皇帝位) 囚祖母,木葉山,輕賢傲士。
(述律後,兀欲祖母也。
兀欲以德光有子在國,己以兄子襲位,又無太後之命,内不自安,乃勒兵北歸。
述律後聞兀欲自立,大怒,以第三子太弟李胡率兵拒之,兵敗,兀欲囚述律後于阿保機墓。
自稱天授皇帝。
慕中華風俗,多用晉臣,輕慢諸酋長。
由是國人不附,諸部數叛。
木葉山,在廣甯中屯衛東三十裡,阿保機墓于此) 殺親叔,貪酒色,無暇南侵。
(李胡,突欲之弟,兀欲親叔也。
李胡戰敗,自如兀欲軍議和,乃趨上京。
有告李胡與太後複有異謀者,乃徙之祖州。
兀欲以後宮教坊自随,荒于酒色,國人多叛。
故數年之中,不暇南侵。
▼璜按兀欲二叔李胡、牙裡果,兀欲未有殺之之事,惟兄天德謀反伏誅。
疑叔字有悮,不然則殺字悮也。
又按李胡為穆宗所殺,穆宗李胡之侄,或悮入此) 任麻荅,守鎮州,恣為酷虐。
(初,兀欲北歸,以麻答為中京留守。
麻答貪猾殘忍,民間有珍貨美女,必奪取之。
又捕村民,誣以為盜,披面抉目焚炙而殺之。
損漢兵食以飼北兵。
衆心憤怨,恒州将何福進等與鎮州民共逐之。
麻答,遼主從弟名) 馬不嘶,星月蝕,諸部睽攜。
(契丹入寇,常以馬嘶為候。
其攻邢州,馬不甚嘶鳴,又值月食,軍中多妖異,大懼引還。
會北漢主伐周,兀欲欲引兵會之,與酋長議,諸部皆不欲南,強之乃行。
内邱,今縣,屬順德府) 燕述軋,起謀心,弒君奪位。
(兀欲行至新丹,燕王述軋作亂,弒兀欲而自立。
按五代史,弒兀欲者名察割) 遼穆宗,名述律,讨罪除兇。
(述軋弒逆,太宗長子齊王述律,逃入南山,諸部奉之讨殺述軋,立述律為帝。
是為穆宗) 喪瀛莫,與周家,睡王當國。
(周世宗征遼,都虞侯韓通,自滄州治水道,入契丹境,栅于幹甯軍南。
補壤防,開遊口三十六,遂通瀛莫,世宗直趨遼境。
遼甯州刺史王洪降,進至獨流口,泝流而西,至益津關,守将終廷揮降,乃登陸而西。
都部署趙匡胤先至瓦橋關,莫州剌史劉楚信、瀛州刺史高彥晖,皆舉城降,遂夾關南之地。
述律年少,好遊戲,每夜酣飲,達旦乃寐,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
滄州,今屬河間府。
幹甯軍,今河間府青縣。
瀛州,即河間府。
莫州,即任邱縣。
甯州,屬慶陽府。
瓦橋關,在今保定府雄縣) 獵禽多,貪飲宴,遇弒庖人。
(述律酖酒好畋獵,嗜殺不已,嘗以虞人偵鵝失期,加炮烙鐵梳之刑。
又以獲鴨甚歡,除鷹坊刺面之令。
刑政紊亂,國人怨之。
至是畋于懷州,獲熊歡飲,夜分,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弒之。
懷州,今懷慶府河内縣) 遼景宗,嬰風疾,中宮決事。
(世宗次子耶律賢聞述律被弒,帥甲騎千人馳赴懷州即位,是為景宗。
以蕭守興為尚書令,納其女燕燕為後。
賢嬰風疾,國事皆燕燕決之) 任休哥,為于越,攻戰如神。
(賢以耶律休哥為于越。
休哥智略宏遠,料敵如神,每戰勝,讓功諸将,士卒樂為之用。
于越,契丹至貴之職也) 援北漢,歸使人,南朝通好。
(時宋屢伐北漢主劉繼元,賢遣耶律沙将兵援之,後複遣韓知璠冊立北漢主。
知璠歸言晉陽多梗,而繼元無輔,賢乃盡索前所拘北漢使者凡十六人,厚禮而歸之,俾輔繼元。
又令涿州刺史耶律琮,贻書宋知雄州孫全興,請通好。
全興以聞,宋太祖許之。
賢乃遣使詣宋,複遣人告北漢以通好于宋,無妄侵伐。
雄州,今縣,屬保定府) 高梁河,大得采,結怨于心。
(宋太宗滅北漢,乘勝伐遼,遂圍幽州。
賢遣耶律休哥救之。
時宋與耶律沙大戰于高梁河,沙敗将遁,休哥兵适至,與恥律斜轸分左右翼以進,複戰,宋大敗。
太宗引師南還,休哥追至涿州,太宗走免,南北之好遂絕。
高梁河,在今良鄉界内) 遼聖宗,十二載,權歸母後。
(景宗卒,長子梁王隆緒立,年十二,是為聖宗。
尊母蕭氏為太後,專國事) 下高麗,戰河北,與宋和平。
(高麗康肇,弒其主誦,立誦兄詢而相之。
隆緒謂羣臣曰:康肇弒君,大逆也,宜問其罪。
乃舉兵伐高麗,軍渡鴨綠江。
肇戰敗,退保銅州。
遼耶律敵魯進擊,擒肇,銅霍貴甯等州皆降。
蕭排押等攻開京,詢棄城走平州。
隆緒複同太後侵宋,進寇澶州。
宋真宗自将渡河禦之,遣曹利用請和,以太後為叔母,歲輪銀十萬兩,絹二十萬疋。
遼即遣合門使丁振報聘而還。
自是南北弭兵。
高麗,今朝鮮國。
鴨緣江,在國城西,北入海。
銅州,在海州衛東南四十裡) 舉才行,察貪殘,設科取士。
(诏諸道舉才行,察貪殘。
又诏開貢舉,每歲放進士二三人及第。
诏郡邑舉明經茂才異等) 減奢華,卻女樂,富國強兵。
(隆緒禁侈僣,減奢華。
高麗貢女樂,卻之。
在位四十九年,國富兵強,為遼之賢主) 所可惜,凱風譏,中冓難道。
(以韓德讓為政事令兼樞密使,總宿衛兵。
蕭太後與德讓通焉。
凱風,詩篇名,衛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故其子作此詩。
凱風比母也。
中冓,衛宣公卒,惠公幼,其庶兄頑烝于宣姜,故國人作詩剌之曰: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韓德讓,賜國姓,陪葬慈陵。
(太後賜德讓姓耶律,名德昌,拜大丞相,封晉王。
太後死,塟幹陵,改德昌名曰隆運。
未幾,德讓亦死,賜地陪塟陵旁) 遼興宗,違父命,特尊其子。
(隆緒宮人蕭耨斤,生子宗真,齊天後無子,養為子。
隆緒卒,宗真立,是為興宗。
冊母元妃耨斤為皇太後,治國事) 正宮中,齊天後,做了寃魂。
(聖宗後蕭氏,小字菩薩哥,冊為齊天皇後。
初,聖宗疾革,耨斤詈齊天後曰:老物之寵,亦有既耶。
左右希旨,誣齊天後弟謀逆,耨斤令鞠治,連及齊天後。
宗真聞之曰:皇後侍先帝四十年,撫育朕躬,當為太後。
今不果,反罪之,可乎?耨斤曰:此人若在,恐為後患。
宗真曰:皇後無子而老,雖在無能為也。
耨斤不從,遷之上京。
又慮宗真懷齊天後鞠育之恩,因其搜于雪林,遣人馳至臨潢賜死) 蕭耨斤,被幽囚,五年迎複。
(耨斤陰召諸弟,議欲立少子重元,重元以謀白于宗真。
宗真遂收太後符玺,而遷之慶州七括宮,凡幽五年。
或勸宗真迎之,以觊中國歲聘之利,宗真悔悟,乃奉迎還京。
然出入舍止,常相距十數裡,陰為之備。
慶州,今慶陽府) 求關南,增歲币,南北停兵。
(時宋有西夏之擾,宗真欲乘釁取瓦橋關以南十縣地,遣翰林學士劉六符如宋,緻書取故地。
宋遣知制诰富弼報之,往複者再,乃定議:歲增銀絹各十萬匹兩,送至白溝,各持誓書相報。
自是好如故) 性佻撻,變衣冠,混身樂隊。
(宗真性佻撻,嘗因夜宴,自入樂隊又數變服,入酒肆寺觀) 入秋山,因宴飲,猝疾而薨。
(宗真入秋山,次南崖之北峪,宴飲畢,遂得疚,翌日而卒) 遼道宗,瞻宋主,禦容驚拜。
(宗真長子燕趙國王洪基立,是為道宗。
初,宗真詣宋求禦容,會卒乃已。
至是洪基複遣使求之,欲成先志,宋仁宗遣張升報聘,且谕之曰:昔文成弟也,弟先面兄,于禮為順。
今南朝乃伯父之尊,當先緻恭。
于是複使其臣蕭扈往緻其像,宋遣學士胡宿奉禦容于遼。
洪基具儀仗迎谒。
及瞻視,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候耳) 叔重元,犯帷殿,骨肉兵争。
(洪基尊其叔重元為太叔,賜以金券,免拜不名。
而重元陰懷異圖,是月洪基田于太子山,重元子楚王湼魯古,與樞密同知蕭胡覩等謀作亂。
敦睦官使耶律良上變,洪基召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語之,且急召湼魯古。
湼魯古知事洩,遂誘脅弩手軍,犯帷殿。
仁使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等,率宿衛士卒與湼魯古戰,賊衆多降。
湼魯古躍馬突出,為近侍渤海阿厮等射殺之,重元被傷而退。
共黨謂胡覩等曰:行宮無備,宜乘夜劫之。
胡靓曰:第圍之,黎明而發。
重元從之,四面巡警待旦,遂奉重元僭位,以胡覩為樞密使,而率奚人二千薄行宮。
會五院部節度使蕭塔刺聞召,領兵适至,仁先朵便奮擊,塔刺自外擾之,賊奔。
重元走大漠,自殺,黨與皆伏誅) 重浮屠,歲齋僧,三十六萬。
(洪基信重浮屠,一歲飯僧三十六萬,一日祝發三千) 信奸臣,殺妻子,不算聰明。
(洪基妻蕭氏,姿容冠絕,工詩,立為後,生太子浚。
時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專政,忌後明敏,于是宮婢單登等,誣後與伶官趙惟一私通,乙辛以聞。
诏乙辛劾狀,遂族誅惟一,賜後自盡,而立其黨蕭霞抹之妹為後,遂欲害浚。
陰令護衛耶律查剌誣告都宮使耶律撒刺,及忽古等謀廢立,案驗無狀而罷。
既而乙辛複令蕭訛都幹等,誣首查刺前告非妄,臣實與謀,欲殺乙辛,然後立太子。
洪基信之,命乙辛及耶律孝傑等,鞫治撒刺等誣伏,皆殺之,而幽浚于别室。
浚具陳枉狀,謂耶律燕哥曰:吾為儲副,尚何所求?公當為我辯之。
燕哥,乙辛之黨也,因易其言為款伏,洪基大怒,乃廢浚為庶人,徙于上京。
乙辛又與孝傑謀,遣其私人蕭達魯古等,夜引力士,绐浚殺之,詐雲疾薨。
既而乙辛複陰遣人殺浚妃蕭氏) 傳寶位,與其孫,是為天祚。
(洪基卒,孫延禧立,是為天祚皇帝,太子浚之子也) 阿骨打,行跋扈,弄起刀兵。
(阿骨打,本遼女真部酋長,素跋扈有異志。
節度使鳥雅東死,阿骨打襲位,自稱都勃極烈,叛遼。
天祚發渾河北諸軍,益東北路統軍司,阿骨打聞之曰:遼人知我舉兵,集諸路兵備我,我必先發制之。
乃與撒改子粘沒喝等謀,遂集所屬諸部侵犯遼界,屢敗遼兵。
渾河,一名小遼水,源出塞外西南,流至沈陽) 信讒口,殺其妃,及其愛子。
樂遊畋,失政事,散了親臣。
(天祚四子:長趙王習泥烈,次晉王敖盧斡,次秦王定,次許王甯。
晉王文妃蕭氏所生,積有人望。
女真興兵,境内郡縣所失幾半,而天祚畋獵酗淫,不恤政事,忠臣多被疎斥,文妃作歌諷谏,天祚銜之。
樞密使蕭奉先,元妃之兄,而秦許王之舅也,以國人屬意晉王,恐秦王不得立,因潛圖之。
文妃姊适耶律撻曷裡,妹适耶律餘覩,一日其姊若妹俱會軍前,奉先諷人誣文妃與驸馬蕭昱及餘覩撻曷裡等謀立晉王,而尊天祚為太上皇。
天祚遂誅蕭昱撻曷裡等,而賜文妃死。
餘覩遂奔金,天祚遺蕭遐買等追之,及諸闾山縣,遐買等謀曰:主上信奉先,奉先視吾輩,蔑如也;若擒餘覩,他日吾黨皆餘覩也。
因縱之。
餘覩至金,金盡知遼國事宜,趨遼中京,克之。
遼下澤州。
天祚時獵于鴛鴦灤,餘覩引婁室奄至,天祚憂甚,奉先曰:餘覩此來,欲立甥晉王耳。
若為社稷計,不惜一子。
天祚召樞密使蕭得裡底等議曰:反者必以此兒為名,若不除去,何以獲安?得裡底唯唯,乃遣人缢之。
或勸敖盧斡亡去,敖盧斡曰:安忍為蕞爾之軀,而失臣子之節。
遂就死。
由是人心叛散,臣民解體矣) 遺玉玺,走夾山,家亡國破。
(餘覩引金兵逼天祚行宮,天祚率衛士五千餘騎,自鴛鴦灤走雲中。
遺傳國玺于桑幹河。
既至雲中,蕭奉先言女真雖能攻我上京,終不能遠離巢穴。
又聞金師将至嶺西,天祚遂趨白水灤。
粘沒喝以兵六千襲之,天祚遂乘輕騎入夾山。
始悟奉先不忠,曰:汝父子誤我至此。
雲中,今大同府。
桑幹河,在府城南六十裡。
夾山,在朔州北三百四十裡) 應州城,風雲裡,束手遭擒。
(天祚知中國不可仗,謀奔西夏。
會黨項小斛祿遣人請天祚臨其地,天祚遂趨天德。
過沙漠,金兵忽至,天祚徒步出走,乘從者馬得脫。
至天德,遇雪,途次絕糧,齧冰雪以濟饑。
至黨項,以小斛祿總知軍事。
二月至應州新城東六十裡,為金将完顔婁室等所獲,送至金,降封海濱王。
天德,山名,在宣府城西北。
應州,今屬大同府) 蕭特烈,李處溫,連扶二主。
(初,天祚走雲中,留宰相張琳、參知政事李處溫,與秦晉國王耶律淳守燕京,處溫聞天祚入夾山,命令不通,即與族弟處能及子奭等謀立淳,遂與諸大臣耶律大石,集蕃漢百官諸軍詣淳府勸進。
淳不許,奭持赭袍被之,上尊号曰天錫皇帝,是為宣宗。
未幾淳死,其妻蕭德妃稱太後,主國事。
金攻之,燕京陷,德妃奔天德,天祚殺之。
夏主李幹順遣使請天祚臨其國,天祚從之,中軍都統蕭特烈等切谏,不聽。
特烈陰謂耶律元直曰:事勢如此,億兆離心,正我輩效節之秋,不早為計,奈社稷何。
乃共劫天祚第三子梁王雅裡走西北部,遂立為帝。
未幾,雅裡亦死,特烈複立聖宗孫耶律朮烈為帝。
後朮烈及特烈為亂兵所殺) 可憐人,支不住,土裂中崩。
(初,遼人以勁兵守居庸關,金兵至關,厓石自崩,戍卒多壓死。
遼人不戰而潰) 西遼主,名大石,虎思創國。
(耶律大石,太祖八代孫也,曆官遼興軍節度使。
金兵克燕京,大石與蕭德妃俱奔歸天祚,天祚以大石立淳為帝,責之。
大石不自安,遂殺北院樞密蕭乙薛,自立為王,率衆西走。
至可敦城,駐于北庭都護府。
會西鄙七州十八部王谕以興複事,得兵萬餘,假道于回鹘王畢勒哥,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裡,歸者數國,西至起兒漫。
群臣共冊立為帝,是為西遼。
三年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幹耳朵。
回鹘,在哈密衛合羅川,有唐回鹘公主所居地,地基尚存) 号德宗,圖興複,十載因循。
(大石以牛馬祭天誓衆,圖興複,命元帥幹裡剌行萬餘裡,無所得,勒兵而歸。
大石曰:皇天弗順,數也。
自都虎思,十年而卒,廟号德宗) 感天後,輔皇儲,七年翻掌。
(大石卒,子夷列年幼,遺命皇後塔不煙權國,号感天皇後。
稱制七年) 至仁宗,傳乃弟,穢德彰聞。
(夷列即位,又十三年卒,廟稱仁宗。
子幼,遺诏以妹普速完權國稱制。
普速完與驸馬蕭朵魯不弟樸古隻沙裡通焉) 承天後,普速完,疑夫行弑。
(普速完自稱承天太後,出其夫驸馬朵魯不為東平王而殺之) 幹裡刺,誅惡婦,策立儲君。
(朵魯不之舅幹裡剌,以兵問罪,遂殺普速完及樸古隻沙裡,迎夷列次子直魯古立之) 直魯古,号天禧,三十四載。
(直魯古即位,改元天禧,在位三十四年) 乃蠻王,屈出律,并滅除根。
(直魯古出獵,為蠻王屈出律伏兵擒之,而據其位。
尊直魯古為太上皇。
未幾,直魯古死,西遼遂亡) 大金國,生女直,完顔姓氏。
(女真之先,居古肅慎地。
元魏時号勿吉,隋改号靺鞨,唐号渤海國。
在南者号熟女真,在北者号生女真。
姓完顔氏。
後避遼興宗諱,改女真曰女直。
其祖為遼女真部節度,至阿骨打襲位,叛遼稱帝,乃曰:遼以賓鐵為号,取其堅也。
賓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
所居按出虎水之上,其國語謂金為按出虎,于是國号大金) 阿骨打,叛遼主,虎視乾坤。
(完顔阿骨打,劾裡缽之第二子,兄烏雅東為節度使,卒,骨阿打襲位,遂叛遼主延禧,取甯江州。
甯江州,今慶陽府甯州) 稱太祖,展雄谟,算無遺策。
(阿骨打廟号太祖。
史臣贊曰:太祖數年之間,算無遺策,兵無留行,底定大業,傳之子孫。
嗚呼雄哉) 混同江,鞭指處,兵不留停。
(初,阿骨打将攻遼黃龍府,次混同江,無舟以渡。
阿骨打使一人導前,乘赭白馬徑涉,曰:視吾鞭所指而行。
諸軍随之以濟,遂克黃龍府。
由是每戰必克,盡取遼五京焉。
遼初以遼陽州地為東平郡,又改為東京,以渤海為上京,又析遼西為中京。
金改為北京,以幽州為南京,金稱燕京。
以河南府為西京) 金太宗,吳乞買,滅遼擒宋。
(阿骨打卒,國論勃極烈斜也等,請其同母弟谙班勃極烈吳乞買即位,是為太宗。
其将婁室擒遼主延禧而遼亡,複以粘沒喝等侵宋,克汴京,擒宋徽宗欽宗而還) 舍所生,立世嫡,不背其兄。
(吳乞買以太祖嫡孫豐王繩果子合刺為谙班勃極烈,至是吳乞買卒,合刺即位。
合刺即亶也) 熙宗亶,厭言兵,通和宋國。
(亶立,是為熙宗。
時宋南渡,高宗遣王倫魏良臣何鑄等請和,亶亦厭兵革,許之。
宋稱臣納币,而金亦歸高宗母韋氏及徽宗鄭後邢後之喪于宋) 過中年,貪醉酒,手刃朝臣。
(亶自即位以來,委政于粘沒喝斡本兀朮,雖初年國家多故,而吏清政簡,百姓樂業。
既而其後裴滿氏幹政,朝官往往因之以取宰相。
亶欲立繼嗣,為後所制,心不平,因縱酒自遣,酗怒至于手刃侍臣。
至是宴偏殿,醉殺戶部尚書宗禮,又殺橫海節度使田谷、左司郎中奚毅,及翰林待制刑具瞻等十餘人) 殺其後,亂宗門,人懷危懼。
(金宰臣議遷遼陽渤海之民于燕南,近侍高壽星等當遷,訴于裴滿後,後白亶。
亶怒,遂杖平章秉德、右丞唐括辨,而殺郎中三合,壽星等竟不遷。
秉德辨二人怨望,遂與大理卿鳥帶謀廢立,鳥帶以告太祖子斡本之子平章政事完顔亮。
一日,亮與辨語,問曰:若舉大事,誰可立者?辨曰:胙王常勝。
問其次,曰:鄧王阿楞。
亮曰:阿楞疎屬安得立,舍我其誰?亮因此忌常勝阿楞,會河南兵士孫進作亂,自稱皇弟按察大王,而亶之弟止有常勝查刺,亮乘此構常勝查刺阿楞等,皆殺之。
亶積怒于後,遂亦殺之,而召胙王妃撒卯入宮繼之。
又殺德妃鳥古論氏及夾谷氏張氏等) 海陵王,行篡弑,大展燕京。
(完顔亮素有逆謀,護衛十人長仆散忽土,舊受斡本恩,徒單阿裡出虎,與亮姻家,亮皆使為内應。
亶嘗杖近臣局直長大興國,亮亦結為内應。
興國給事寝殿,夜嘗取符鑰歸家,至是乘忽土阿裡出虎内直作變。
夜二鼓,興國以符鑰啟門,亮與妹壻徒單貞及秉德唐括辨鳥帶等以刀藏衣下入寝殿。
亶常置佩刀于榻,是夜興國先取刀投榻下,亶求刀不得,阿裡出虎先進刃,忽土次之,亶頓仆,亮前手刃之。
秉德遂奉亮即位。
亮稍習經史,慕中國朝着之尊,密有遷都意,遂下诏求言。
而上書者多謂上京僻在一隅,不若徙燕以應天地之中。
亮乃遣丞相張浩張通古等築燕京宮室。
城周九裡三步,其宮室一依汴京制度,運一木之費至二十萬,牽一車之力至五百人,一殿之費以億萬計。
及成,遂遷都焉,改燕京為中都大興府。
後亮亦被弒,世宗追廢為海陵炀王) 恣淫佚,滿門親,行同犬彘。
(亮殺叔曹王阿魯補,納其妻阿懶,封為昭妃。
又欲納宗婦于宮,命徒單貞語宰相曰:朕嗣續未廣,前所誅黨人諸婦,多朕中表親,宜選納焉。
遂納阿魯子莎魯啜、胡魯子胡裡喇、胡失打、秉德弟虬裡四人之妻于宮,封虬裡妻高氏為修儀。
崇義節度使鳥帶妻唐括定哥,舊與亮私,至是亮命定哥缢殺鳥帶,納之宮中,封貴妃。
又使秘書監完顔文出其妻唐括石哥,而以為麗妃。
使乙刺補出其妻蒲察乂察而納之。
乂察,亮姊之女也。
壽樂縣主什古,斡離不之女也;靜樂縣主蒲剌及習撚,兀朮之女也;師古兒,訛魯觀之女也;混同縣君莎裡古貞及其妹餘都,阿魯之女也,皆亮之從姊妹。
郕國夫人重節,蒲盧虎之女孫,亮之侄也。
張定安妻奈刺忽,太後大氏之兄嫂也。
蒲盧,胡隻石哥之妹也。
皆有夫,亮皆納于宮。
凡宮人在外有夫者,初猶分番出入,後乃盡遣其夫往會甯,不聽出外。
每幸夫人,必奏樂撒帏,或妃嫔列坐,辄率意淫亂,使共觀。
常于卧内遍設地衣,倮逐為戲) 滅宗人,殺親母,舉衆南征。
(初亮在熙宗世,見太宗諸子盛強,忌之。
及即位,謀盡殺之,乃教尚書省令史上變,召領三省事阿魯等系鞫至則殺之。
因遣使如東京殺留守阿鄰、北京殺留守斛祿補等,後殺太宗子孫七十餘人、粘沒喝子孫三十餘人、諸宗室五十餘人,太宗粘沒喝後皆絕。
複忌斜也諸子及宗室勳舊大臣,欲盡除之,乃諷都元帥府令史遙設誣飾上變,遂殺左副元帥撤離喝,及景祖孫謀裡野、斜也子孛吉,及其族百數十人。
以魏王幹帶孫活裡甲好修飾,亦族之。
亮遷都于汴,欲南侵,其嫡母徒單太後數谏之,亮不悅,每谒見還宮,必忿怒。
後居甯德宮,使侍婢高福娘問亮起居,亮幸之,因使伺後動靜。
福娘夫持末哥,教福娘增飾其言以聞。
會契丹反,樞密使仆散忽土往讨,辭谒後,後曰:國家世居上京,今至汴,複将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國。
我嘗谏止之,不聽,契丹事複如此,奈何?福娘以告。
亮意謂後嘗養鄭王充為己子,充四子皆成立,恐忽土将兵在外,或有異圖,乃召點檢大懷忠等使弒後。
後方樗蒲,懷忠等至,令後跪受诏。
後愕然方下跪,尚衣局使虎特末從後擊之,仆而複起者再,福娘等缢殺之。
亮焚後于宮中,棄骨于水,并殺鄭王充之子檀奴阿裡白等三人。
遂召忽土等還,皆殺之。
自是莫敢谏者,遂分諸道兵為三十二軍,衆六十萬,号百萬,自将侵宋) 拟策馬,在吳山,高峯第一。
(注見本卷吳山立馬句下) 遇允文,瓜洲渡,戰艦犂沈。
(注見本卷戰采石句下) 龜山寺,衆番酋,同心一怒。
(亮為宋虞允文所敗,趨揚州,會兵于瓜州渡,居于龜山寺。
召諸将約以三日濟江,否則盡殺之。
骁騎高僧欲誘其黨以亡,事覺,亮命衆刃剉之,乃下令:軍士亡者,殺其蒲裡衍;蒲裡衍亡者,殺其謀克;謀克亡者,殺其猛安;猛安亡者,殺其總管。
由是軍士益危懼,乃決計于浙西都統制耶律元宜,及猛安唐括鳥埜,且曰:前阻淮,渡皆成擒矣。
比聞遼陽新天子即位,不若共行大事。
元宜然之。
乃期诘旦衛軍番代即行事焉) 箭先來,刀接應,再贈麻繩。
(元宜等黎明帥諸将薄亮營。
亮聞亂,意宋兵奄至,攬衣遽起。
箭入帳中,亮取視之,愕然曰:乃我兵也。
近侍大慶山曰:事急矣,當出避之。
亮曰:走将安往。
方取弓,已中箭仆地,延安少尹納合斡魯補先刃之,手足猶動,複缢殺之) 妻共子,砍成堆,屍橫血泊。
(初亮南侵,妃嫔皆從,至是軍士盡收殺之。
又使人殺其太子光英于汴) 一家兒,都做了,怨魄強魂。
金世宗,仁且孝,遼陽即位。
(初亮自發汴京,将士在道多亡歸。
曷蘇館猛安福壽、高忠建、盧萬家,婆娑路總管謀衍,東京謀克金住等,始受甲于大名,即舉部亡歸,皆公言于路曰:我輩往東京立新天子矣。
時東京留守曹國公鳥祿,許王訛裡朵之子,太祖之孫也,性仁孝,衆心歸之。
福壽等以軍入東京,殺副留守高孝福等,奉鳥祿即位,更名雍,是為世宗。
金以遼陽為東京) 賢其妻,能守節,不立中宮。
(雍夫人烏林答氏守節而死,雍終身不立後) 排異端,尚文儒,與民休息。
(雍不信佛法,嘗曰:梁武帝為同泰寺奴,遼道宗以民戶賜寺僧,複加以三公之官,其惑深矣。
始命京府設學養士,又建女真太學,崇尚文儒,命宰相蔫士不得限資格。
數年之間南北講和,與民休息,家給人足焉) 崇節儉,戒服飾,勿用黃金。
(雍性節儉,嘗謂近臣曰:朕于宮室,惟恐過度。
其或興修,即損宮人歲費以充之。
又曰:亡遼日屠羊三百,亦豈能盡用,徒傷生耳。
朕每當食時,嘗思貧民饑餒。
命宮中之飾,不得用黃金) 斷死囚,十七人,幾乎刑措。
(刑部斷死罪,歲或十七人) 世稱呼,小堯舜,有道仁君。
(雍在金諸帝中,最為賢主,國人号稱小堯舜) 金章宗,承祖蔭,升平未久。
(雍太子允恭先卒,以采原王麻達葛判大興尹,又以為右丞相,更名璟。
雍卒,璟即位,是為章宗) 李宸妃,持國政,疎遠宗親。
(淑妃李師兒有寵,進封元妃,參和政事胥持國,陰以秘術幹之。
妃亦自嫌門地寒薄,欲藉外廷為重,數稱譽持國,璟信任之。
由是持國與妃表裡擅政。
璟無子,疎忌宗室,惟衛王永濟柔弱鮮智能,愛之,欲傳位焉。
按李氏封元妃宸妃,疑誤) 元太祖,斡難河,稱尊建号。
(注見本卷元太祖句下。
) 衛紹王,無計策,不敢支撐。
(衛王永濟,世宗第七子也。
自武定入朝,璟已感疾,遂留不遣。
璟卒,李妃、黃門李新喜、平章完顔匡等定策,奉永濟即位。
時蒙古鐵木真浸強,金人皇皇,禁言邊事。
會蒙古侵擾雲中九原,永濟懼,遂遣北路招讨使粘合合打以求和。
後宣宗即位,追廢永濟為東海郡侯,尋追複衛王,谥曰紹。
九原,山名,在绛州西北二十裡) 胡沙虎,弒其君,自稱監國。
(永濟以纥石烈胡沙虎為右副元帥,使将兵屯燕城北。
胡沙虎與其黨完顔醜奴等謀作亂,會永濟以蒙古兵在居庸關,而胡沙虎日務馳獵,不恤軍事,遣使責之。
胡沙虎怒,遂妄稱知大興府徒單南平反,奉诏入讨,分共軍為三,由彰義門入,自将一軍由通元門入。
恐城中兵出拒,先遣一騎馳抵東華門,大呼曰:鞑靼至北關,已接戰矣。
胡虎沙至東華門,護衛斜烈纥兒等納之,胡沙虎入宮,自稱監國都元帥,居大興府,陳兵自衛。
以兵逼永濟出居衛邸,遣宦者李思中弒之) 金宣宗,受策立,國勢将傾。
(胡沙虎欲僭位,訪于丞相徒單鑒,鑒曰:翼王,章宗之兄,顯宗長子,衆望所屬。
元帥立之,萬世功也。
胡沙虎默然。
乃遣徒單銘等迎升王珣于彰德,升王即翼王也,至燕即位。
是為宣宗。
時元兵漸逼,金運将衰矣) 宋來伐,夏來侵,元兵得志。
(朮虎琪勸珣侵宋,以廣疆土,珣途南侵。
由是宋亦下诏伐金,宋将趙方孟宗政等屢敗金兵,安丙複遣兵會夏人伐金。
夏主遵顼于是取金會州,團鞏州。
夏與金通好者八十年,至是構難十載,遂至精銳俱盡,兩國皆弊。
宋夏之兵端既結,金之兵力漸分,元兵所向無前矣。
會州,今鞏昌府會甯縣。
鞏州,即鞏昌府) 把中原,都棄了,無地安身。
(時蒙古已盡取金山東河北河東州郡,圍燕京。
珣以兵力微弱,不能守中都,乃遷于汴,燕京遂陷。
由是太原真定,所在皆入于蒙古矣) 金哀宗,亂亡世,十年天子。
(珣卒,太子守緒立,是為哀宗,在位十年) 汴京城,瘟疫起,死盡生靈。
(金汴京大疫,凡五十日。
諸門出柩九十餘萬,貧不能塟者不在是數) 崔立亂,執後妃,送降蒙古。
(守緒以汴京糧盡援絕,乃出奔河北,蒙古速不台聞守緒棄汴,遂進圖之。
守緒濟河,使完顔白撒攻衛州,與蒙古兵戰,大敗,守緒遂走歸德。
汴人聞守緒軍敗,大懼,而速不台攻城日急,會守緒自歸德遣使至汴迎太後後妃,人情益不安。
西面元帥崔立,因民洶洶,遂作亂,殺完顔奴申、習揑阿不,谕百姓曰:二相閉門無策,今殺之,為汝請命。
遂勒兵入宮,立衛紹王太子從恪,以太後诰命為梁王監國,自立為太師都元帥,尚書令鄭王,遂送款諧速不台軍,速不台至青城,立服禦衣儀衛往見之。
速不台喜,飲之酒,立以父事之。
還城,悉燒樓橹,以天子衮冕後服,送于速不台。
遂以太後王氏、皇後徒單氏、梁王及荊王守純,諸妃嫔凡車三十七兩、宗室五百餘,俱送赴青城) 速不台,殺二王,解發和林。
(速不台殺梁王荊王及族屬,而送後姬等于和林。
在道艱楚萬狀,尤甚于徽欽之時。
速不台入汴城,崔立時在城外,兵先入其家,取其妻妾寶玉以出。
立歸,大恸而已) 殺廄馬,犒軍卒,明知喪敗。
(時守緒奔蔡州,蒙古搭察兒圍之,宋遣孟琪帥師會之,克其西城。
守緒知勢敗,以禦用器皿賞戰士,又殺廐馬以犒軍卒,然其勢不可為已) 把虛名,傳禅與,元帥承麟。
(守緒集百官,傳位與東面元帥承麟。
承麟乃世祖劾裡缽之後,白撒之弟也,拜泣不敢受。
守緒曰:朕所以付卿者,以朕肌體肥重,不便鞍馬,卿趫捷有将略。
萬一得免,祚胤不絕,此朕志也。
承辚遂即位) 死社稷,禮之常,可憐天命。
(守緒謂侍臣曰:我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
自知無大過惡,死無憾。
所憾者,祖宗傳祚百年,至我而絕,與古荒淫暴亂之君,等為亡國。
獨為此介介耳!又曰:亡國之君,往往為人囚絷俘獻,或辱于階庭,閉之空谷。
朕不必至于此,卿等觀之,朕志決矣) 幽蘭軒,一炬火,送了殘生。
(時宋金之兵已入,守緒知事急,即取寶玉寘于幽蘭軒,環之以草,命近侍曰:死便火我。
遂自經。
諸将禁近共舉火焚之。
承麟亦為亂兵所殺,金遂亡) 夏國主,李曩霄,依遼附宋。
(西夏本魏拓跋氏後,其地則赫連國也。
遠祖思恭,唐季賜姓李,為夏州節度,傳五代至宋,世有其地。
至李繼遷,其國始大。
降于宋太祖,賜姓趙,其子德明嗣,宋封為夏王。
德明卒,宋封其子元昊西平王,契丹亦冊元昊為夏國王。
尋叛宋,稱帝于夏州,國号夏。
宋削其官爵踢姓,元昊上書請和,乃更名曩霄,是為景宗。
夏州,今陝西甯夏衛) 據西涼,稱兀卒,吾祖傳名。
(曩霄據有西涼,自号嵬名吾祖。
後請和于宋,自稱男邦泥定國兀卒。
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号。
宋臣蔡襄言:元昊自稱兀卒,既又譯為吾祖,特以侮慢朝廷,使朝廷賜之诏,而亦曰吾祖。
是何語耶?宋主不聽。
西涼,今永昌衛) 曳石歌,氣揚飛,張元李昊。
(有張李二生,欲以策幹韓範二公,恥于自媒,乃刻詩于石,使人曳之而過。
韓範疑而不用,乃走西夏,詭言張元李昊。
邏者執之,元昊責以入國問諱之義,二人大言曰:姓尚不理會,乃理會名耶?時元昊未更名,且用國姓也。
元昊異之,奉為謀主) 分鐵騎,左右翼,野利天都。
(曩霄選豪族五千人,疊号六班直,分鐵騎三千為十部,任心腹将号野利王天都王者為左右翼,各統精兵) 全不記,錦绮恩,自圖王霸。
(初,曩霄數谏其父德明勿臣宋。
父誡之曰:吾族三十年衣錦绮,此宋恩也。
不可負也。
曩霄曰:衣皮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霸王耳,何錦绮為) 錯殺了,心腹将,牙爪離心。
(曩霄有心腹将野利王天都王,備統精兵,最為毒害。
種世衡知青澗,謀欲去之。
有王嵩者,本青澗僧,世衡察其堅樸可用,誘令冠帶,因出師以獲賊功,白于帥府,表授三班階職,充指揮使。
又為力辦其家事,凡居室騎從之具,無不備。
嵩既感恩,世衡反以他事掠治之,械系數十日,極其楚毒。
嵩終不怨。
居半年,世衡召嵩語曰:吾将使汝,戒汝勿言,其苦有甚于此者,汝能為我卒不言否?嵩泣允之。
世衡乃草遺野利書,膏蠟緻衲衣間,密縫之,仍祝之曰:此非濱死不得洩。
若洩時,當言負恩不能成将軍之事也。
又以畫龜一幅、棗一蔀遺野利。
野利見棗龜,度必有書,索之,嵩目左右,又對無有。
野利乃封信上曩霄,曩霄召嵩并野利,至數百裡外,诘問遺書。
嵩堅執無書,至棰楚極苦,終不說。
又數日,私召至其宮,乃令人問之曰:不速言,死矣。
嵩終不說,乃命曳出斬之。
嵩乃大号而言曰:空死不了将軍事矣,吾負将軍,吾負将軍!其人急追問之,嵩于是褫衲衣,取書進入。
移刻,命嵩就館,而陰遣愛将假為野利使使世衡,世衡疑是曩霄使,未即相見,隻令官屬日即館舍勞問,問及興州左右則詳至,野利所部多不悉。
适擒生虜數人,世衡令于隙中密觇之,生虜因言使者姓名,果曩霄使。
乃引見使者,厚遣之。
世衡度使返,嵩即還,而野利報死矣,世衡既殺野利,又欲并去天都,因設祭境上,書祭文于版,述二将相結有意,本朝悼其垂成而失。
其祭文雜紙币中。
有虜至,急爇之以歸,版字不可遽滅。
虜得之以獻曩霄,天都亦得罪。
曩霄既失腹心之将,牙爪離心,悔恨無及,乃定和議。
種世沖,字平仲) 制文字,斂刀兵,并包銀夏。
(曩霄自制蕃書,類八分,而書頗重複,以教國人紀事。
悉有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
又取瓜沙肅,而洪定威龍皆即堡鎮号為州。
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地方萬裡。
設十六司以總庶務,置十二監軍司,委酋長分統其衆。
銀州,今延安府神木縣。
綏州,今綏德州。
宥州,在米脂縣故永樂城之西。
靜州,今衛城西南有保靜城,唐名保靜縣,夏改為靜州。
靈州,今甯夏中衛。
鹽州,今漳縣。
會州,今會甯縣。
俱隸鞏昌府。
勝州,即今榆林鎮城。
甘,今甘州衛。
涼,今涼州衛。
瓜州沙州故城,俱在肅州衛城西。
肅,今肅州衛。
興州,今漢中府沔縣。
賀蘭山,在甯夏衛城西六十裡) 晚年來,新台行,劓鼻亡身。
(曩霄初娶遇乞野從女利氏,生甯令哥,特愛之,以為太子。
既而欲為甯令哥納沒移氏為妻,見其美,自取之。
甯令哥憤,殺曩霄,不死,劓其鼻而去,匿訛龐家,為訛龐所殺。
曩霄因鼻創死。
新台行,衛宣公為其子娶伋于齊而聞其美,乃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國人作是詩以刺之) 李諒祚,号英宗,養于母族。
(曩霄子諒祚,方期歲,沒藏氏所生,養于母族訛龐。
至是即位,是為英宗) 三大将,持國政,柄出多門。
(諒祚年幼,後族專國。
訛龐因以三大将分治國政) 與契丹,互交兵,叛興黨項。
(初,契丹黨項諸部,叛附于夏,契丹伐黨項,曩霄救之。
契丹主宗真,遂自将伐夏,又為曩霄所敗。
至是契丹北院樞密使蕭惠,帥師自河南進以伐夏,夏又敗之) 賀蘭山,兵敗了,母被遼擒。
(契丹複伐夏,招讨使耶律敵古等軍至賀蘭山,獲諒祚之母以歸,安置于蘇州) 寇環慶,擾保安,綏州入宋。
(諒祚出兵秦鳳泾原,抄熟戶,擾邊塞,殺掠人畜以萬計,遂寇大順城。
宋環慶經略使蔡挺擊走之,夏監軍嵬名山部落在故綏州,名山弟夷山,請降于宋知青澗城種谔,谔遂起所部兵長驅而進,圍名山帳。
名山不得已,舉衆從谔而南,遼複綏州。
諒祚乃詐為會議,誘宋知保安軍楊定等殺之。
秦鳳,今鳳翔府。
泾原,今平涼府。
大順城,在慶陽府城西北,宋範仲淹築。
綏州,今綏德州。
青澗,今縣,屬延安府) 停歲賜,仍求款,賄費金銀。
(初,諒祚寇環慶,會宋發歲賜銀币,知延州陸诜曰:朝廷積習姑息,故虜敢狂悖,不稍加折诮,則國威不立。
因停止不與。
諒祚大沮,乃遣使謝罪。
宋宣撫使郭達诇得殺楊定等首領李崇貴等,諒祚乃锢崇貴以獻,崇貴至,言定奉使諒祚,嘗拜稱臣,且許以歸沿邊熟戶。
諒祚遺之寶劍寶鑒及金銀物。
定歸,上其劍鑒,匿其金銀,至是失綏州,以為定賣己,故殺之。
環,即環州。
慶,即慶陽府。
延州,即延安府) 夏惠宗,名秉常,被拘國母。
(諒祚卒,子秉常立,是為惠宗。
夏将李清,本秦人,說秉常以河南地歸宋,秉常母梁氏知之,誅清,奪秉常政而幽之) 數上書,求經史,保境安民。
(▼璜按數上表求九經、唐史、冊府元龜、正旦朝賀儀,宋仁宗以九經賜之,此諒祚事。
秉常嗣位,在宋英宗治平四年,疑誤入此) 敗宋家,兵五路,乘乎李憲。
(宋神宗诏熙河經略李憲等,會陝西河東五路之師讨夏。
孫固曰:孰為陛下任此者?神宗曰:朕已屬李憲。
固曰:伐國大事而使宦者為之,則士大夫孰肯為用?不聽,竟命憲出熙河。
種谔出鄜延,高遵裕出瓖慶,劉昌祚出泾原,王中正出河東,五路并進。
昌祚率蕃漢五萬,受遵裕節制,令兩路合軍以進。
昌祚次磨哆隘,遇夏衆十萬,大破之,遂薄靈州城,兵幾入門。
遵裕嫉其功,馳使止之。
遵裕至,圍十八日不能下,夏人決黃河七級渠以灌營,複鈔絕饷道,遂潰而還。
昌祚亦還泾原。
種谔留千人守米脂,而自帥大衆進攻銀石夏州,會大較劉歸仁以衆潰,乃引還。
入塞者僅三萬人。
王中正自宥州行至奈王井,糧盡,亦引還。
初,诏憲帥五路兵直趨興靈,憲總師東上,營于天都山下,焚夏之南牟内殿,并其館庫,追襲其統軍多淩丁敗之,次于葫蘆河。
遂班師。
時五路皆至靈州,憲獨不至。
熙河,在甯夏河州衛境内。
鄜,今鄜州。
延,即延安府。
米脂,今縣。
銀州,今神木縣。
石州,今吳堡縣。
俱屬延安府。
天都山,在蘭州城南三十裡) 寇秦州,旋誓表,兩下渝盟。
(秉常寇宋秦州,陷劉溝堡,殺守将範願。
旋上誓表,請納安邊塞門二砦,以乞綏州。
宋鄜延宣撫郭逵上言曰:此正商于六百裡之策也,非先交二砦,不可與綏。
朝議然之,賜以誓诏。
秉常遣罔萌訛來言,欲先得綏。
逵命機宜文字趙卨等如夏,交所納二砦,且定地界。
罔萌訛曰:朝廷本欲得二砦,地界非所約。
卨曰:然則塞門安遠,二牆墟耳,安用之?二砦之北,舊有三十六堡,且以長城嶺為界。
西平王祥符所移書固在也。
罔萌訛語塞。
卨以夏人渝盟,請城綏州,不以易二砦。
宋遂止。
商于地在南陽府内鄉縣) 夏崇宗,名幹順,請婚遼主。
(秉常卒,子幹順立,是為崇宗。
幹順請婚于遼,遼以族女南仙封安成公主嫁之) 至遼亡,依然又,入貢于金。
(遼主延禧謀奔夏,金幹離不趨天德,聞延禧已渡河,乃遺書于夏,使執送遼主,且許割地。
夏得金書,遣把裡公亮奉誓表,請以事遼之禮稱藩于金,且受割賜之地。
金粘沒喝割與之。
及遼亡,遂入貢不絕。
) 夏仁宗,名仁孝,國中多難。
被權臣,任得敬,殺害宗親。
(幹順卒,子仁孝立,是為仁宗。
仁孝初立,國内多亂,任得敬抗禦有功,遂相夏國,專政二十餘年。
陰蓄異志,誣殺宗親大臣,其勢漸逼,仁孝不能制) 無禁制,盡教他,瓜分國土。
(仁孝分西南路及靈州啰龐嶺地,與任得敬自為國) 金世宗,卻貢獻,務讨權臣。
(仁孝上表于金,為得敬求封,金世宗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