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别錄 全文

關燈
「吾誅佑、平,逾月不決,蓋不獲已也。

    」烈祖初立,庶事草創,未有貢舉,至元宗始議興置,時韓熙載、徐铉兄弟為當代文宗,繼以潘佑、張洎以才名顯,後主尤好儒學,故江左三十年文物,有貞元、元和之風。

    元宗稱臣于周,惟去尊号,用周正朔,其諸制度猶未全改。

    後主即位,始制紫袍。

    廣揚既下,王師屯漢陽,鄂州楊守中以聞,人心大恟,乃下制貶損,台省名号,并皆改易,王皆降封公。

    遣長弟從善入貢,因留質。

    後主天性友愛,自從善不還,歲時宴會皆罷,惟作《登高賦》以見意曰:「原有鸰兮相從飛,嗟我季兮不來歸。

    」天朝使中書舍人盧多遜來聘,南伐之謀,兆于此矣。

    後主微知之,遣使願受封策,太祖不許。

    甲戌歲夏,梁迥來聘,從容謂後主曰:「今冬有柴燎之禮,國主當來助祭。

    」後主唯唯不答。

    秋初,中書舍人李穆赍诏來曰:「朕以仲冬有事于圜丘,思與卿同閱犧牲。

    」後主辭以疾。

    時大兵已在荊湖,惟候穆之反命。

    後主既不赴召,遂決進取。

    九月,舟師自大江直趨池州,中外奪氣。

    樊若水父保大末為漢陽縣令,父卒,家池州,累舉進士不第,至汴京上書,太祖謂之有才術,累遷資善大夫。

    平南之策,多所參預。

    時雖得池州及姑熟,餘郡皆未奉命,糧道艱阻。

    若水請于釆石系橋,以利輸挽。

    每歲大江春夏暴漲,謂之黃花水。

    及天兵至,水皆退小,識者知天命焉。

    錢唐悉兵來圍常州,主将禹萬誠固守,大将金成禮劫萬誠以降。

    而天兵已屯于建邺城南十餘裡,錢唐又進圍潤州。

    兵初興,議者以京口要害,當得良将侍衛。

    廂虞候劉澄舊事藩邸,後主尤親任之,乃擢為潤州留後。

    臨行,謂曰:「卿本未合離孤,孤亦難與卿别,但此非卿不可,勉副孤心。

    」澄泣涕奉别,歸家盡辇金玉以往,謂人曰:「此皆前後所賜,今國家有難,當散此以圖勳業。

    」後主聞之益喜。

    及錢唐兵初至,營構未成,左右請出兵掩之。

    時澄已懷向背,堅曰:「兵出勝則可,不勝則立為虜矣,救至然後圖戰。

    」後主又命盧绛為援。

    绛至,錢唐兵少退。

    绛方入城,圍又合矣。

    固守累月,自相猜忌。

    初,绛怒一裨将,将議殺之,未決。

    澄私謂曰:「盧公怒爾,爾不生矣。

    」裨将泣涕請命。

    澄因曰:「吾有一言告爾,非徒免死,且富貴。

    」因谕以降事,令先出導意。

    裨将曰:「奈緣某家在都城何?」澄曰:「事急矣,當且為身謀,我家百口亦不暇顧矣。

    」是夜裨将赴城而出。

    明日,澄徧召将卒,告曰:「澄守數旬,志不負國,事勢如此,須為生計,諸君以為何如?」将卒皆發聲大哭。

    澄懼有變,亦泣曰:「澄受恩固深于諸君,且有父母在都城,甯不知忠孝乎?但力不能抗耳。

    」于是率将吏開門請降。

    建邺初圍,後主遣使征上江兵入援,以建昌軍制置使朱令赟為統将。

    時勝兵數萬,屯于湖口不進。

    後主累促之,至皖口方交戰船,為天兵所圍,赟自救之被執,餘兵皆潰。

    建邺受圍經歲,城中鬥米十千,死者相籍,惟恃此救。

    自潤州降後,不聞外信,出降者相繼。

    或雲赟已敗死,後主猶謂不實。

    城陷,後主欲自殺,左右泣涕固谏得止。

    元宗、後主皆妙于筆劄,好求古迹,宮中圖籍萬卷,锺、王墨迹尤多。

    城将陷,謂所幸寶儀黃氏曰:「此皆吾寶惜,城若不守,爾可焚之,無使散逸。

    」及城陷,黃氏皆焚,時乙亥歲十一月也。

    後主至汴京,二歲殂,南人聞之,巷哭設齋。

    後主初即位,中使趙希操自建邺奉使江西,夜宿姑熟,中宵忽聞二人相語曰:「君自金陵來,新王何以為理?」一曰:「吾聞新王以仁孝為理。

    」又曰:「如是則明王也。

    」久之,又聞一人曰:「然則水木之歲,當至汴梁。

    」希操心喜,以後主終得中原,果以乙亥歲國除入天朝。

    後主妙于音律,樂曲有《念家山》,親演其聲為《念家山破》,識者知其不祥。

    至甲戌歲,有衛兵秦福自毀其鞋,跣足升正殿禦座,論者以鞋者履也,履與李同,言李氏将敗,此殿為秦人所得也,秦、趙古同姓焉。

    後主酷好著述,有《雜說》百篇行于代,時人以為可繼《典論》。

    江南大臣至中朝,名最顯著者徐铉,字鼎臣,與弟锴同有大名于江左,方之士衡、士龍焉。

    锴字楚金,先城陷而卒,着書甚多,谥為文。

    後主文集,锴為之序,《新說》又铉為序。

    铉着《質論》十餘篇,後主宸筆冠篇,儒者榮之。

     佚文 韓熙載居戚家,常有蒼頭挈龍水圖貨于韓第,即吳淮王筆迹也。

    韓愛而不受,為鄰家所得。

    翌日,将練為服。

    忽見釜中浪湧雲蒸,有二事物若獺狀,穿屋而去。

    裡人鹹集,謂之起火,相将撲滅。

    及視之,惟煙霧而已。

    韓甚追惜,複異其事。

     《霓裳羽衣曲》,自兵興之後絕無傳者。

    江南周後按譜尋之,盡得其聲。

     彭李者,世為義門陳氏之傭夫,喪明已久。

    有子一人,常聞陳之子弟言,舜王孝而父瞽叟,舐目而緻明,乃歸仿之。

    不旬日,父目忽然明朗。

     (以上《說郛》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