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别錄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詢之敗,知誨有力焉,烈祖德之,以為江西。
至鎮歲餘,不見呂氏,心中甚喜。
有家人自淮南歸,于江心遇彩舟,有婦人,乃呂氏也,招家人曰:「為我謝相公,善自愛,我今他适矣。
」又以繡履授之曰:「恐相公不信,謂爾詐,此殡時物,用以為信。
」家人至江西,以履進,知誨熟視之未畢,呂氏已在側曰:「爾謂我的不來也!」少時,知誨卒。
知詢代之,遇其喪于中途,撫棺而哭曰:「弟用心如此,吾亦不怨,但何以見先王于地下?」聞者傷之。
烈祖受吳禅,追上義祖尊号,徐氏諸子封拜與李氏同。
而知誨之後特盛,子景遼、景遊,皆出入宮禁,預樞密,專掌浮屠修造之任。
當時言蠹政者,以二人為首。
烈祖諱升,唐之宗室也。
舊名知诰。
少孤,為義祖所養。
有相者謂義祖曰:「君相至貴,且有貴子,然非君家所生。
」又夢為人引臨大水中,黃龍數十,令義祖捉之,義祖獲一龍而寤。
明旦,乃得烈祖。
烈祖奉義祖以孝聞。
嘗從義祖征伐,有不如意,杖而逐之。
及歸,拜迎門外。
義祖驚曰:「爾在此邪?」烈祖泣曰:「為人子者,舍父母何适。
父怒而歸母,子之常也。
」義祖由是益憐惜。
長善書計,性嚴明,不可以非理犯。
累為樓船指揮使。
宋齊丘者,父為江西锺傳副使。
父卒,羁旅淮南,欲上書幹谒而無紙墨。
行歎道中。
有倡婦遇之,問曰:「少年子何不樂如此?」齊丘以情告。
召歸置食,贈錢數千,因曰:「郎時至此,不遣郎有所阙也。
」齊丘感之。
及貴,納為正室。
騎将姚洞天薦于烈祖,烈祖奇其才,與為布衣交,動靜皆與之謀。
後烈祖除升州刺史,辟齊丘為判官。
義祖出鎮建邺,改烈祖為潤州。
烈祖意求宣州,聞命不樂。
宋齊丘曰:「今三郎政亂,敗在朝夕。
京口去淮南隔一水,若有變必先知之,是天贊我也。
」三郎,知訓也。
未幾,果有朱瑾之事。
烈祖輕舟渡江,鎮定内外,以待義祖之至。
義祖以己子既弗克負荷,用烈祖,猶愈于他人,因留輔政。
先是,知訓待烈祖甚悖,每呼為乞子。
與諸弟夜飲,遣召烈祖。
烈祖不至,知訓怒曰:「不吃酒,吃劍乎?」餘皆類此。
及敗,知訓宅上有土室封固甚固。
烈祖請義祖開視,其中絹圖義祖之形,而身荷五木,烈祖及諸弟執縛如就刑之狀,己被衮冕南面視朝。
義祖唾曰:「狗死遲矣。
」烈祖因疏其罪惡事,怒遂少解,死者猶數家。
烈祖得政,以愛民節用為本,甚得當時之譽。
吳宣王即尊位,烈祖當相,而勳舊有未登三事者,烈祖不欲自尊大,乃以左仆射參政事。
時諸國交兵,江淮為強盛。
烈祖增修法度,人獲乂安,識者歸心焉。
義祖殂,知詢以罪廢,大政由己矣。
數歲,出鎮建邺,封齊王,制度如義祖。
以長子景通居中輔政,宋齊丘、王谟皆為相。
孫晟自中原來奔,與語,大奇之,引居門下。
徐知詢卒,李建勳來歸幕府,遂與大将周宗等進禅代之議。
受禅之日,白雀見于庭,江西楊化為李,信州李生連理。
诏還李姓,國号唐,立高祖已下七廟,尊吳主為讓皇。
信州李德誠、廬州周本,皆楊氏舊老,上言:「吳王已遜位,宜依晉、魏故事,降封王公,出居别邸。
」烈祖曰:「曹、馬之事,非朕志也。
」固請不已,乃徙讓皇于丹徒,遷諸楊于泰州。
初,吳武王諱行密,謂杏為甜梅,及是複呼為杏,故老有泣下者。
烈祖日于勤政殿視政,有言事者,雖徒隸必引見,善揣物情,人不能隐,千裡之外,如在目前。
诏立齊王景通為皇太子,王表願寝此禮,三表許之,以大元帥總百揆。
信王景逿先娶德誠之女,中興後,有司以同宗姓請離之。
制曰:「南平王國之元子,婚不可離,信王妃可以南平為氏。
」南平,德誠所封也。
景逿母種氏,晚歲尤承恩寵,宋後罕得接見。
烈祖幸齊王宮,遇其親理樂器,大怒切責。
數日,種氏承間言:「景逿之才,可代為嗣。
」烈祖作色曰:「國家大計,女子何預?」立嫁之。
烈祖殂,宋後欲甘心數四,賴元宗保全之。
烈祖服大丹藥而殂,大漸,囓元宗指見血曰:「北方有事,不可忽也。
」中書侍郎孫晟草遺诏,以宋後監國。
翰林學士李夷邺曰:「此非先旨,必奸人所為。
大行常雲:『婦人預政,亂之本也。
』安肯自作禍階?且嗣君明德聞于天下,汝曹何遽為亡國之計?若遂宣行,吾對百僚裂之必矣。
」遂寝。
元宗即位,謂夷邺曰:「疾風勁草,卿之謂也。
」 元宗諱璟,烈祖長子也。
初名景通,幼為義祖所器,常曰:「諸孫中,此子特貴。
」虔州刺史锺章恃功放恣,烈祖欲繩其罪。
義祖曰:「昔無章,吾已死于颢手,汝曹安所托乎?今日富貴,章之力也,背之豈人理?」乃令以章女配元宗。
義祖初見,歎曰:「非此兒不敵此女。
」即光穆皇後也。
元宗起家尚書郎,吳讓皇稱之曰:「朕諸子皆不及也。
」烈祖出鎮建邺,以元宗居中輔政,甚得時譽。
烈祖即位,為大元帥,總百揆。
烈祖殂,遜于諸弟,詞旨堅固。
中書令徐玠以衮冕衣之曰:「大行陛下以神器
至鎮歲餘,不見呂氏,心中甚喜。
有家人自淮南歸,于江心遇彩舟,有婦人,乃呂氏也,招家人曰:「為我謝相公,善自愛,我今他适矣。
」又以繡履授之曰:「恐相公不信,謂爾詐,此殡時物,用以為信。
」家人至江西,以履進,知誨熟視之未畢,呂氏已在側曰:「爾謂我的不來也!」少時,知誨卒。
知詢代之,遇其喪于中途,撫棺而哭曰:「弟用心如此,吾亦不怨,但何以見先王于地下?」聞者傷之。
烈祖受吳禅,追上義祖尊号,徐氏諸子封拜與李氏同。
而知誨之後特盛,子景遼、景遊,皆出入宮禁,預樞密,專掌浮屠修造之任。
當時言蠹政者,以二人為首。
烈祖諱升,唐之宗室也。
舊名知诰。
少孤,為義祖所養。
有相者謂義祖曰:「君相至貴,且有貴子,然非君家所生。
」又夢為人引臨大水中,黃龍數十,令義祖捉之,義祖獲一龍而寤。
明旦,乃得烈祖。
烈祖奉義祖以孝聞。
嘗從義祖征伐,有不如意,杖而逐之。
及歸,拜迎門外。
義祖驚曰:「爾在此邪?」烈祖泣曰:「為人子者,舍父母何适。
父怒而歸母,子之常也。
」義祖由是益憐惜。
長善書計,性嚴明,不可以非理犯。
累為樓船指揮使。
宋齊丘者,父為江西锺傳副使。
父卒,羁旅淮南,欲上書幹谒而無紙墨。
行歎道中。
有倡婦遇之,問曰:「少年子何不樂如此?」齊丘以情告。
召歸置食,贈錢數千,因曰:「郎時至此,不遣郎有所阙也。
」齊丘感之。
及貴,納為正室。
騎将姚洞天薦于烈祖,烈祖奇其才,與為布衣交,動靜皆與之謀。
後烈祖除升州刺史,辟齊丘為判官。
義祖出鎮建邺,改烈祖為潤州。
烈祖意求宣州,聞命不樂。
宋齊丘曰:「今三郎政亂,敗在朝夕。
京口去淮南隔一水,若有變必先知之,是天贊我也。
」三郎,知訓也。
未幾,果有朱瑾之事。
烈祖輕舟渡江,鎮定内外,以待義祖之至。
義祖以己子既弗克負荷,用烈祖,猶愈于他人,因留輔政。
先是,知訓待烈祖甚悖,每呼為乞子。
與諸弟夜飲,遣召烈祖。
烈祖不至,知訓怒曰:「不吃酒,吃劍乎?」餘皆類此。
及敗,知訓宅上有土室封固甚固。
烈祖請義祖開視,其中絹圖義祖之形,而身荷五木,烈祖及諸弟執縛如就刑之狀,己被衮冕南面視朝。
義祖唾曰:「狗死遲矣。
」烈祖因疏其罪惡事,怒遂少解,死者猶數家。
烈祖得政,以愛民節用為本,甚得當時之譽。
吳宣王即尊位,烈祖當相,而勳舊有未登三事者,烈祖不欲自尊大,乃以左仆射參政事。
時諸國交兵,江淮為強盛。
烈祖增修法度,人獲乂安,識者歸心焉。
義祖殂,知詢以罪廢,大政由己矣。
數歲,出鎮建邺,封齊王,制度如義祖。
以長子景通居中輔政,宋齊丘、王谟皆為相。
孫晟自中原來奔,與語,大奇之,引居門下。
徐知詢卒,李建勳來歸幕府,遂與大将周宗等進禅代之議。
受禅之日,白雀見于庭,江西楊化為李,信州李生連理。
诏還李姓,國号唐,立高祖已下七廟,尊吳主為讓皇。
信州李德誠、廬州周本,皆楊氏舊老,上言:「吳王已遜位,宜依晉、魏故事,降封王公,出居别邸。
」烈祖曰:「曹、馬之事,非朕志也。
」固請不已,乃徙讓皇于丹徒,遷諸楊于泰州。
初,吳武王諱行密,謂杏為甜梅,及是複呼為杏,故老有泣下者。
烈祖日于勤政殿視政,有言事者,雖徒隸必引見,善揣物情,人不能隐,千裡之外,如在目前。
诏立齊王景通為皇太子,王表願寝此禮,三表許之,以大元帥總百揆。
信王景逿先娶德誠之女,中興後,有司以同宗姓請離之。
制曰:「南平王國之元子,婚不可離,信王妃可以南平為氏。
」南平,德誠所封也。
景逿母種氏,晚歲尤承恩寵,宋後罕得接見。
烈祖幸齊王宮,遇其親理樂器,大怒切責。
數日,種氏承間言:「景逿之才,可代為嗣。
」烈祖作色曰:「國家大計,女子何預?」立嫁之。
烈祖殂,宋後欲甘心數四,賴元宗保全之。
烈祖服大丹藥而殂,大漸,囓元宗指見血曰:「北方有事,不可忽也。
」中書侍郎孫晟草遺诏,以宋後監國。
翰林學士李夷邺曰:「此非先旨,必奸人所為。
大行常雲:『婦人預政,亂之本也。
』安肯自作禍階?且嗣君明德聞于天下,汝曹何遽為亡國之計?若遂宣行,吾對百僚裂之必矣。
」遂寝。
元宗即位,謂夷邺曰:「疾風勁草,卿之謂也。
」 元宗諱璟,烈祖長子也。
初名景通,幼為義祖所器,常曰:「諸孫中,此子特貴。
」虔州刺史锺章恃功放恣,烈祖欲繩其罪。
義祖曰:「昔無章,吾已死于颢手,汝曹安所托乎?今日富貴,章之力也,背之豈人理?」乃令以章女配元宗。
義祖初見,歎曰:「非此兒不敵此女。
」即光穆皇後也。
元宗起家尚書郎,吳讓皇稱之曰:「朕諸子皆不及也。
」烈祖出鎮建邺,以元宗居中輔政,甚得時譽。
烈祖即位,為大元帥,總百揆。
烈祖殂,遜于諸弟,詞旨堅固。
中書令徐玠以衮冕衣之曰:「大行陛下以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