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紹
關燈
小
中
大
崔紹者,博陵王玄暐曾孫。
其大父武,嘗従事于桂林。
其父直,元和初,亦従事于南海。
常假郡符于端州,直處官清苦,不蓄羨财,給家之外,悉拯親故。
在郡歲餘,因得風疾,退卧客舍,伏枕累年。
居素貧,無何,寝疾複久,身謝之日,家徒索然。
由是眷屬輩不克北歸,紹遂孜孜履善,不堕素業。
南越會府,有攝官承乏之利,濟淪落羁滞衣冠。
紹迫于凍餒,常屈至于此。
賈繼宗,外表兄夏侯氏之子,則紹之子婿,因緣還往,頗熟其家。
大和六年,賈繼宗自瓊州招讨使改換康州牧,因舉請紹為掾屬。
康之附郭縣曰端谿,端溪假尉隴西李彧,則前大理評事景休之猶子。
紹與彧,錫類之情,素頗友洽,崔李之居,複隅落相近。
彧之家,畜一女貓,常往來紹家捕鼠。
南土風俗,惡他舍之貓産子其家,以為大不詳。
彧之貓産二子于紹家,紹甚惡之。
因命家童,絷三貓于筐箧,加之以石,複以繩固筐口,投之于江。
是後不累月,紹丁所出荥陽鄭氏之喪,解職,居且苦貧。
孤孀數輩,饘粥之費,晨暮不充,遂薄遊羊城之郡,丐于親故。
大和八年五月八日發康州官舍,曆抵海隅諸郡,至其年九月十六日達雷州。
紹家常事一字天王,已兩世矣。
雷州舍于客館中。
其月二十四日,忽得熱疾,一夕遂重,二日遂殛。
将殛之際,忽見二人焉,一人衣黃,一人衣皂,手執文帖,雲:“奉王命追公。
”紹初拒之,雲:“平生履善,不省為惡,今有何事,被此追呼?”二使人大怒曰:“公殺無辜三人,冤家上訴,奉天符下降,令按劾公。
方當與冤家對命,奈何猶敢稱屈,違拒王命?”遂展帖示。
紹見文字分明,但不許細讀耳。
紹頗畏詟,不知所裁。
頃刻間,見一神人來,二使者俯伏禮敬。
神謂紹曰:“爾識我否?”紹曰:“不識。
”神曰:“我一字天王也,常為爾家供養久矣。
每思以報之,今知爾有難,故來相救。
”紹拜伏求救,天王曰:“爾但共我行,必無憂患。
”王遂行,紹次之,二使者押紹之後。
通衢廣陌,杳不可知際。
行五十許裡,天王問紹:“爾莫困否?”紹對曰:“亦不甚困,猶可支持三二十裡。
”天王曰:“欲到矣。
”逡巡,遙見一城門,牆高數十仞,門樓甚大,有二神守之。
其神見天王,側立敬懼。
更行五裡,又見一城門,四神守之。
其神見天王之禮,亦如第一門。
又行三裡許,複有一城門,其門關閉。
天王謂紹曰:“爾且立于此,待我先入。
”天王遂乘空而過。
食頃,聞搖钅巢之聲,城門洞開,見十神人,天王亦在其間,神人色甚憂懼。
更行一裡,又見一城門,有八街,街極廣闊,街兩邊有雜樹,不識其名目。
有神人甚多,不知數,皆羅立于樹下。
八街之中,有一街最大,街西而行,又有一城門,門兩邊各有數十間樓,并垂簾。
街衢人物頗衆,車輿合雜,朱紫缤紛,亦有乘馬者,亦有乘驢者,一似人間模樣。
此門無神看守。
更一門,盡是高樓,不記間數。
珠簾翠幕,眩惑人目,樓上悉是婦人,更無丈夫。
衣服鮮明,裝飾新異,窮極奢麗,非人寰所睹。
其門有朱旗,銀泥面旗,旗數甚多,亦有著紫人數百。
天王立紹于門外,便自入去。
使者遂領紹到一廳。
使者先領見王判官,既至廳前,見王判官著綠,降階相見,情禮甚厚。
而答紹拜,兼通寒暄,問第行,延升階與坐,命煎茶。
良久,顧紹曰:“公尚未生。
”紹初不曉其言,心甚疑懼。
判官雲:“陰司諱死,所以喚死為生。
”催茶,茶到,判官雲:“勿吃,此非人間茶。
”逡巡,有著黃人,提一瓶茶來,雲:“此是陽官茶,紹可吃矣。
”紹吃三碗訖,判官則領紹見大王,手中把一紙文書,亦不通入。
大王正對一字天王坐,天王向大王雲:“隻為此人來。
”大王曰:“有冤家上訴,手雖不殺,口中處分,令殺于江中。
”天王令喚崔紹冤家,有紫衣十餘人,齊唱喏走出。
頃刻間,有一人,著紫襕衫,執牙笏,下有一紙狀,領一婦人來,兼領二子,皆人身而貓首。
婦人著慘裙黃衫子,一女子亦然,一男子亦然,著皂衫。
三冤家号泣不已,稱崔紹非理相害。
天王向紹言:“速開口與功德。
”紹忙懼之中,都忘人間經佛名目,唯記得《佛頂尊勝經》,遂發願,各與寫經一卷。
言訖,便不見婦人等。
大王及一字天王遂令紹升階與坐,紹拜謝大王,王答拜。
紹謙讓曰:“凡夫小生,冤家陳訴,罪當不赦,敢望生回?大王尊重,如是答拜,紹實所不安。
”大王曰:“公事已畢,即還生路。
存殁殊途,固不合受拜。
”大王問紹:“公是誰家子弟?”紹具以房族答之。
大王曰:“此若然者,與公是親家,總是人間馬仆射。
”紹即起申叙。
馬仆射猶子磻夫,則紹之妹夫。
大王問磻夫安
其大父武,嘗従事于桂林。
其父直,元和初,亦従事于南海。
常假郡符于端州,直處官清苦,不蓄羨财,給家之外,悉拯親故。
在郡歲餘,因得風疾,退卧客舍,伏枕累年。
居素貧,無何,寝疾複久,身謝之日,家徒索然。
由是眷屬輩不克北歸,紹遂孜孜履善,不堕素業。
南越會府,有攝官承乏之利,濟淪落羁滞衣冠。
紹迫于凍餒,常屈至于此。
賈繼宗,外表兄夏侯氏之子,則紹之子婿,因緣還往,頗熟其家。
大和六年,賈繼宗自瓊州招讨使改換康州牧,因舉請紹為掾屬。
康之附郭縣曰端谿,端溪假尉隴西李彧,則前大理評事景休之猶子。
紹與彧,錫類之情,素頗友洽,崔李之居,複隅落相近。
彧之家,畜一女貓,常往來紹家捕鼠。
南土風俗,惡他舍之貓産子其家,以為大不詳。
彧之貓産二子于紹家,紹甚惡之。
因命家童,絷三貓于筐箧,加之以石,複以繩固筐口,投之于江。
是後不累月,紹丁所出荥陽鄭氏之喪,解職,居且苦貧。
孤孀數輩,饘粥之費,晨暮不充,遂薄遊羊城之郡,丐于親故。
大和八年五月八日發康州官舍,曆抵海隅諸郡,至其年九月十六日達雷州。
紹家常事一字天王,已兩世矣。
雷州舍于客館中。
其月二十四日,忽得熱疾,一夕遂重,二日遂殛。
将殛之際,忽見二人焉,一人衣黃,一人衣皂,手執文帖,雲:“奉王命追公。
”紹初拒之,雲:“平生履善,不省為惡,今有何事,被此追呼?”二使人大怒曰:“公殺無辜三人,冤家上訴,奉天符下降,令按劾公。
方當與冤家對命,奈何猶敢稱屈,違拒王命?”遂展帖示。
紹見文字分明,但不許細讀耳。
紹頗畏詟,不知所裁。
頃刻間,見一神人來,二使者俯伏禮敬。
神謂紹曰:“爾識我否?”紹曰:“不識。
”神曰:“我一字天王也,常為爾家供養久矣。
每思以報之,今知爾有難,故來相救。
”紹拜伏求救,天王曰:“爾但共我行,必無憂患。
”王遂行,紹次之,二使者押紹之後。
通衢廣陌,杳不可知際。
行五十許裡,天王問紹:“爾莫困否?”紹對曰:“亦不甚困,猶可支持三二十裡。
”天王曰:“欲到矣。
”逡巡,遙見一城門,牆高數十仞,門樓甚大,有二神守之。
其神見天王,側立敬懼。
更行五裡,又見一城門,四神守之。
其神見天王之禮,亦如第一門。
又行三裡許,複有一城門,其門關閉。
天王謂紹曰:“爾且立于此,待我先入。
”天王遂乘空而過。
食頃,聞搖钅巢之聲,城門洞開,見十神人,天王亦在其間,神人色甚憂懼。
更行一裡,又見一城門,有八街,街極廣闊,街兩邊有雜樹,不識其名目。
有神人甚多,不知數,皆羅立于樹下。
八街之中,有一街最大,街西而行,又有一城門,門兩邊各有數十間樓,并垂簾。
街衢人物頗衆,車輿合雜,朱紫缤紛,亦有乘馬者,亦有乘驢者,一似人間模樣。
此門無神看守。
更一門,盡是高樓,不記間數。
珠簾翠幕,眩惑人目,樓上悉是婦人,更無丈夫。
衣服鮮明,裝飾新異,窮極奢麗,非人寰所睹。
其門有朱旗,銀泥面旗,旗數甚多,亦有著紫人數百。
天王立紹于門外,便自入去。
使者遂領紹到一廳。
使者先領見王判官,既至廳前,見王判官著綠,降階相見,情禮甚厚。
而答紹拜,兼通寒暄,問第行,延升階與坐,命煎茶。
良久,顧紹曰:“公尚未生。
”紹初不曉其言,心甚疑懼。
判官雲:“陰司諱死,所以喚死為生。
”催茶,茶到,判官雲:“勿吃,此非人間茶。
”逡巡,有著黃人,提一瓶茶來,雲:“此是陽官茶,紹可吃矣。
”紹吃三碗訖,判官則領紹見大王,手中把一紙文書,亦不通入。
大王正對一字天王坐,天王向大王雲:“隻為此人來。
”大王曰:“有冤家上訴,手雖不殺,口中處分,令殺于江中。
”天王令喚崔紹冤家,有紫衣十餘人,齊唱喏走出。
頃刻間,有一人,著紫襕衫,執牙笏,下有一紙狀,領一婦人來,兼領二子,皆人身而貓首。
婦人著慘裙黃衫子,一女子亦然,一男子亦然,著皂衫。
三冤家号泣不已,稱崔紹非理相害。
天王向紹言:“速開口與功德。
”紹忙懼之中,都忘人間經佛名目,唯記得《佛頂尊勝經》,遂發願,各與寫經一卷。
言訖,便不見婦人等。
大王及一字天王遂令紹升階與坐,紹拜謝大王,王答拜。
紹謙讓曰:“凡夫小生,冤家陳訴,罪當不赦,敢望生回?大王尊重,如是答拜,紹實所不安。
”大王曰:“公事已畢,即還生路。
存殁殊途,固不合受拜。
”大王問紹:“公是誰家子弟?”紹具以房族答之。
大王曰:“此若然者,與公是親家,總是人間馬仆射。
”紹即起申叙。
馬仆射猶子磻夫,則紹之妹夫。
大王問磻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