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以王沉為豫州刺史。
〕王沈檄唐彬為治中、别駕,忠肅公亮,匡救違阙,盡規誨以納善,不顯谏以自彰,當朝正色焉。
(孫盛《晉陽秋》《書抄》)〔景元三年,殺嵇康。
〕嵇康性不偶俗(原注﹕《文選五君詠》注。
案﹕《三國志》卷二十一注“正元二年,司馬文王反自樂嘉,殺嵇康、呂安,《本傳》作景元三年)P.97〔而尚奇任俠,與阮籍、籍兄子鹹、山濤、向秀、王戎、劉伶相友善,号“竹林七賢”。
〕于是風譽善于海内,至于今詠之。
(孫盛《晉陽秋》《世說任誕二十三》注)P.95阮嫂常歸家,籍相見與别。
或以禮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設邪?”(孫盛《晉陽秋》《文選五君詠》注)P.98文帝親阮籍,恒與譚戲,任其所欲,不迫以職事。
籍從容嘗言曰﹕“平生曾遊東平,樂其土風願得為東平太守。
”文帝大悅,即從其意。
籍便騎驢徑到郡,至,皆壞府舍諸壁鄣,使内外相望。
然籍教令清整,當留十餘日,便乘驢去。
(孫盛《晉陽秋》《禦覽》901)P.98〔母卒,飲酒無異平日。
〕何曾于太祖坐謂阮籍曰﹕“卿任性放蕩,敗禮傷教,若不革變,王憲豈得兼容?”謂太祖“宜投之四裔,以潔王道。
”太祖曰﹕“此賢素羸病,君當恕之。
”(孫盛《晉陽秋》《文選與山巨源絕交書》注)P.99嵇康與東平呂安親善。
(孫盛《晉陽秋》《世說雅量第六》注)P.99安字仲悌,東平人,冀州刺史招之第二子,志量開曠,有拔俗風氣。
(原注﹕《世說簡傲第二十四》注)安與嵇康相友,每一相思,千裡命駕。
(孫盛《晉陽秋》《水經注箋》)P.99安嫡兄遜淫安妻徐氏,安欲告遜遣妻,以咨于康,康喻而抑之。
遜捏不自安,陰告安撻母,表求徙邊。
安當徙,訴自理,辭引康。
(孫盛《晉陽秋》《世說雅量第六》注)P.100〔康及呂安事,臨誅作詩,自責雲:今愧孫登。
〕康嘗見孫登,登對之長嘯,逾時不言。
康辭還曰﹕“先生竟無言乎?”登曰﹕“惜哉!”(孫盛《晉陽秋》《三國志注》十一,《禦覽》392,《類聚》19略)P.100〔鹹熙元年,姜維受後主敕降鐘會。
後知會有異志,說之反。
斬會及維。
〕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将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禅表疏說欲僞服事鐘會,因殺之以複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于今傷之。
盛以為聲人雲: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其姜維之謂乎!鄧艾之入江由,士衆鮮少,維進不能奪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将,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複于逆順之間,希違情于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于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孫盛《晉陽秋》《三國志注》四十四)P.101二月,文帝進号為王,太尉王祥獨長揖。
王謂祥曰﹕“今日然後知君見顧之重也。
”(孫盛《晉陽秋》《禦覽》543)P.101〔後主舉家遷洛陽,封為安樂公。
〕他日,司馬文王問劉禅曰﹕“頗思蜀否?”禅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郄正見禅曰﹕“若王後問,宜泣以對。
”會王複問,禅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
”王曰﹕“何以似郄正語邪?”禅驚視曰﹕“誠如尊命。
”(孫盛《晉陽秋》《類聚》315)P.101
〕王沈檄唐彬為治中、别駕,忠肅公亮,匡救違阙,盡規誨以納善,不顯谏以自彰,當朝正色焉。
(孫盛《晉陽秋》《書抄》)〔景元三年,殺嵇康。
〕嵇康性不偶俗(原注﹕《文選五君詠》注。
案﹕《三國志》卷二十一注“正元二年,司馬文王反自樂嘉,殺嵇康、呂安,《本傳》作景元三年)P.97〔而尚奇任俠,與阮籍、籍兄子鹹、山濤、向秀、王戎、劉伶相友善,号“竹林七賢”。
〕于是風譽善于海内,至于今詠之。
(孫盛《晉陽秋》《世說任誕二十三》注)P.95阮嫂常歸家,籍相見與别。
或以禮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設邪?”(孫盛《晉陽秋》《文選五君詠》注)P.98文帝親阮籍,恒與譚戲,任其所欲,不迫以職事。
籍從容嘗言曰﹕“平生曾遊東平,樂其土風願得為東平太守。
”文帝大悅,即從其意。
籍便騎驢徑到郡,至,皆壞府舍諸壁鄣,使内外相望。
然籍教令清整,當留十餘日,便乘驢去。
(孫盛《晉陽秋》《禦覽》901)P.98〔母卒,飲酒無異平日。
〕何曾于太祖坐謂阮籍曰﹕“卿任性放蕩,敗禮傷教,若不革變,王憲豈得兼容?”謂太祖“宜投之四裔,以潔王道。
”太祖曰﹕“此賢素羸病,君當恕之。
”(孫盛《晉陽秋》《文選與山巨源絕交書》注)P.99嵇康與東平呂安親善。
(孫盛《晉陽秋》《世說雅量第六》注)P.99安字仲悌,東平人,冀州刺史招之第二子,志量開曠,有拔俗風氣。
(原注﹕《世說簡傲第二十四》注)安與嵇康相友,每一相思,千裡命駕。
(孫盛《晉陽秋》《水經注箋》)P.99安嫡兄遜淫安妻徐氏,安欲告遜遣妻,以咨于康,康喻而抑之。
遜捏不自安,陰告安撻母,表求徙邊。
安當徙,訴自理,辭引康。
(孫盛《晉陽秋》《世說雅量第六》注)P.100〔康及呂安事,臨誅作詩,自責雲:今愧孫登。
〕康嘗見孫登,登對之長嘯,逾時不言。
康辭還曰﹕“先生竟無言乎?”登曰﹕“惜哉!”(孫盛《晉陽秋》《三國志注》十一,《禦覽》392,《類聚》19略)P.100〔鹹熙元年,姜維受後主敕降鐘會。
後知會有異志,說之反。
斬會及維。
〕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将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禅表疏說欲僞服事鐘會,因殺之以複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于今傷之。
盛以為聲人雲: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其姜維之謂乎!鄧艾之入江由,士衆鮮少,維進不能奪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将,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複于逆順之間,希違情于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于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孫盛《晉陽秋》《三國志注》四十四)P.101二月,文帝進号為王,太尉王祥獨長揖。
王謂祥曰﹕“今日然後知君見顧之重也。
”(孫盛《晉陽秋》《禦覽》543)P.101〔後主舉家遷洛陽,封為安樂公。
〕他日,司馬文王問劉禅曰﹕“頗思蜀否?”禅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郄正見禅曰﹕“若王後問,宜泣以對。
”會王複問,禅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
”王曰﹕“何以似郄正語邪?”禅驚視曰﹕“誠如尊命。
”(孫盛《晉陽秋》《類聚》315)P.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