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域一
關燈
小
中
大
武帝元鼎六年,滅南粵,後置郡。
)郁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
)蒼梧郡,(武帝元鼎六年開。
)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開。
)合浦郡,(武帝元六年開。
)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開。
)日南郡,(故秦東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
) 右交州刺史領郡七。
(以上并見地理志。
)○廢郡 蒼海郡。
(武紀,元朔元年,東夷薉君南闾等口二十八萬人降,置以為蒼海郡,三年罷。
) 沈黎郡。
(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南夷,以莋都為沈黎郡,後罷。
)文山郡。
(同上,宣帝地節三年省,并蜀郡。
)儋耳郡。
(武帝元鼎六年,滅南粵置,昭帝始元五年,罷。
) 珠厓郡。
(武帝元鼎六年,滅南粵置,元帝初元三年,罷。
) 真番郡。
(武帝元封三年,定朝鮮置,昭帝始元五年罷,真番并入元菟。
)臨屯郡。
(置同,昭帝始元五年罷,并入樂浪。
)象郡。
(昭帝元鳳五年罷,分屬郁林牂柯。
) 初武帝滅南越,立珠厓儋耳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廣袤可千裡,其民暴惡,自以阻絕,數犯吏禁,吏亦酷之,率數年壹反,殺吏,漢辄發兵擊定之,二十餘年間,凡六反,至宣帝時,又再反,元帝初元元年,珠厓又反,發兵擊之,諸縣更叛,連年不定,上與有司議大發軍,待诏賈捐之曰,臣聞堯舜禹之聖德,地方不過數千裡,西被流沙,東漸于海,朔南暨,聲教迄于四海,言欲與聲教則治之,不欲與者不強治也,故君臣歌德,含氣之物,各得其宜,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朔方,是以頌聲并作,視聽之類,鹹樂其生,越裳氏重九譯而獻,此非兵革之所能緻,以至乎秦,興兵遠攻,貪外虛内,而天下潰畔,孝文皇帝,偃武行文,當此時而斷獄數百,賦役輕簡,孝武皇帝,厲兵馬以攘四夷,天下斷獄萬數,賦煩役重,寇賊并起,軍旅數發,父戰死于前,子鬥傷于後,女子乘亭障,孤兒号于道,老母寡婦,飲泣巷哭,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今關東民衆久困,流離道路,人情莫親父母,莫樂夫婦,至嫁妻賣子,法不能禁,義不能止,此社稷之憂也,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驅士衆,擠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饑馑,保全元元也,詩雲,蠢爾蠻荊,大邦為仇,言聖人起則後服,中國衰則先畔,自古而患之,何況乃複其南方萬裡之蠻乎,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與禽獸無異,本不足郡縣置也,颛颛獨居一海之中,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人未見虜,戰士自死,又非獨珠厓有珠犀毒瑁也,棄之不足惜,不擊不損威,其民譬猶魚鼈,何足貪也,臣竊以往者羌軍言之,暴師曾未一年,兵出不逾千裡,費四十餘萬萬,大司農錢盡,乃以少府禁錢續之,夫一隅為不善,費尚如此,況于勞使遠攻,亡士毋功乎,求之往古則不合,施之當今又不便,臣愚以為非冠帶之國,禹貢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無以為,願遂棄珠厓,專用恤關東為憂,上以問丞相禦史,禦史大夫陳萬年,以為當擊,丞相于定國以為前日興兵擊之連年,護軍都尉校尉及丞凡十一人,還者二人,卒士及轉輸死者萬人以上,費用三萬萬餘,尚未能盡降,今關東困乏,民難搖動,捐之議是,上從之,初元三年春,诏曰,珠厓虜殺吏民,背畔為逆,今廷議者或言可擊,或言可守,或欲棄之,其指各殊,朕日夜惟思議者之言,羞威不行,則欲誅之,狐疑辟難,則守屯田,通于時變,則憂萬民,夫萬民之饑餓,與遠蠻之不讨,危孰大焉,且宗廟之祭,兇年不備,況乎辟不嫌之辱哉,今關東大困,倉庫空虛,無以相贍,又以動兵,非特勞民,兇年随之,其罷珠厓郡,民有慕義欲内屬,便處之,不欲勿強,珠厓由是罷。
(賈捐之傳。
)(六四四頁末行“況于勞使遠攻”查前漢書賈捐之傳“使”應改作“師”再版者) 平帝元始四年,置西海郡,徙天下犯禁者處之,分京師置前輝光後丞烈二郡,更十二州名,分界郡國所屬。
(本紀。
)
)郁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
)蒼梧郡,(武帝元鼎六年開。
)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開。
)合浦郡,(武帝元六年開。
)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開。
)日南郡,(故秦東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
) 右交州刺史領郡七。
(以上并見地理志。
)○廢郡 蒼海郡。
(武紀,元朔元年,東夷薉君南闾等口二十八萬人降,置以為蒼海郡,三年罷。
) 沈黎郡。
(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南夷,以莋都為沈黎郡,後罷。
)文山郡。
(同上,宣帝地節三年省,并蜀郡。
)儋耳郡。
(武帝元鼎六年,滅南粵置,昭帝始元五年,罷。
) 珠厓郡。
(武帝元鼎六年,滅南粵置,元帝初元三年,罷。
) 真番郡。
(武帝元封三年,定朝鮮置,昭帝始元五年罷,真番并入元菟。
)臨屯郡。
(置同,昭帝始元五年罷,并入樂浪。
)象郡。
(昭帝元鳳五年罷,分屬郁林牂柯。
) 初武帝滅南越,立珠厓儋耳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廣袤可千裡,其民暴惡,自以阻絕,數犯吏禁,吏亦酷之,率數年壹反,殺吏,漢辄發兵擊定之,二十餘年間,凡六反,至宣帝時,又再反,元帝初元元年,珠厓又反,發兵擊之,諸縣更叛,連年不定,上與有司議大發軍,待诏賈捐之曰,臣聞堯舜禹之聖德,地方不過數千裡,西被流沙,東漸于海,朔南暨,聲教迄于四海,言欲與聲教則治之,不欲與者不強治也,故君臣歌德,含氣之物,各得其宜,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朔方,是以頌聲并作,視聽之類,鹹樂其生,越裳氏重九譯而獻,此非兵革之所能緻,以至乎秦,興兵遠攻,貪外虛内,而天下潰畔,孝文皇帝,偃武行文,當此時而斷獄數百,賦役輕簡,孝武皇帝,厲兵馬以攘四夷,天下斷獄萬數,賦煩役重,寇賊并起,軍旅數發,父戰死于前,子鬥傷于後,女子乘亭障,孤兒号于道,老母寡婦,飲泣巷哭,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今關東民衆久困,流離道路,人情莫親父母,莫樂夫婦,至嫁妻賣子,法不能禁,義不能止,此社稷之憂也,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驅士衆,擠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饑馑,保全元元也,詩雲,蠢爾蠻荊,大邦為仇,言聖人起則後服,中國衰則先畔,自古而患之,何況乃複其南方萬裡之蠻乎,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與禽獸無異,本不足郡縣置也,颛颛獨居一海之中,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人未見虜,戰士自死,又非獨珠厓有珠犀毒瑁也,棄之不足惜,不擊不損威,其民譬猶魚鼈,何足貪也,臣竊以往者羌軍言之,暴師曾未一年,兵出不逾千裡,費四十餘萬萬,大司農錢盡,乃以少府禁錢續之,夫一隅為不善,費尚如此,況于勞使遠攻,亡士毋功乎,求之往古則不合,施之當今又不便,臣愚以為非冠帶之國,禹貢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無以為,願遂棄珠厓,專用恤關東為憂,上以問丞相禦史,禦史大夫陳萬年,以為當擊,丞相于定國以為前日興兵擊之連年,護軍都尉校尉及丞凡十一人,還者二人,卒士及轉輸死者萬人以上,費用三萬萬餘,尚未能盡降,今關東困乏,民難搖動,捐之議是,上從之,初元三年春,诏曰,珠厓虜殺吏民,背畔為逆,今廷議者或言可擊,或言可守,或欲棄之,其指各殊,朕日夜惟思議者之言,羞威不行,則欲誅之,狐疑辟難,則守屯田,通于時變,則憂萬民,夫萬民之饑餓,與遠蠻之不讨,危孰大焉,且宗廟之祭,兇年不備,況乎辟不嫌之辱哉,今關東大困,倉庫空虛,無以相贍,又以動兵,非特勞民,兇年随之,其罷珠厓郡,民有慕義欲内屬,便處之,不欲勿強,珠厓由是罷。
(賈捐之傳。
)(六四四頁末行“況于勞使遠攻”查前漢書賈捐之傳“使”應改作“師”再版者) 平帝元始四年,置西海郡,徙天下犯禁者處之,分京師置前輝光後丞烈二郡,更十二州名,分界郡國所屬。
(本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