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十四(兇禮)
關燈
小
中
大
○山陵(雜錄附)萬年陵(太上皇。
)長陵(高帝。
)安陵(惠帝。
)霸陵(文帝。
) 陽陵(景帝。
)茂陵(武帝。
)平陵(昭帝。
)杜陵(宣帝。
)渭陵(元帝。
)延陵(成帝。
) 義陵(哀帝。
)康陵(平帝。
) 小黃(昭靈後。
)南陵(文帝母薄太後,元始中罷為縣。
) 雲陵。
(昭帝母趙太後,元始中罷為縣,以上并本紀。
)○雜錄孝文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
(本贊。
)東園匠令丞主作陵内器物。
(百官表。
) 漢興,立都長安,徙齊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于長陵,後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傑并兼之家于諸陵。
(地理志。
)孝景五年,作陽陵邑。
(本紀。
) 孝武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
(本紀。
)元朔二年孔臧坐為太常南陵橋壞,衣冠道絕,免。
(百官表。
)六年,周平為太常,坐不繕園陵,免。
(百官表。
) 元狩五年,丞相李蔡坐侵賣園陵道堧地,自殺。
(功臣表。
) 元帝即位,貢禹奏言,武帝棄天下,昭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财物,鳥獸魚鼈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瘗藏之,又皆以後宮女置于園陵,大失禮,逆天心,又未必稱武帝意也,昭帝晏駕,光複行之,至孝宣皇帝時,陛下惡有所言,群臣亦随故事,甚可痛也,惟陛下深察古道,諸園陵女亡子者,宜悉遺,獨杜陵宮人數百,誠可哀憐也。
(貢禹傳。
) 永光四年,諸陵分屬三輔,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诏曰,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頃者有司緣臣子之義,奏徙郡國民以奉園陵,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産,親戚别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自安之意,是以東垂被虛耗之害,關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策也,詩不雲乎,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今所謂初陵者勿置縣邑,使天下鹹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
(本紀。
) 陳湯與将作大匠解萬年相善,自元帝時,渭陵不複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數年後樂霸陵曲亭南更營之,萬年與湯議,以為武帝時工楊光以所作數可意,自緻将作大匠,及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造杜陵,賜爵關内侯,将作大匠乘馬延年,以勞苦秩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營起邑居,成大功,萬年亦當蒙重賞,子公妻家在長安,兒子生長長安,不樂東方,宜求徙,可得賜,田宅俱善,湯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師之地,最為肥美,可立一縣,天下民不徙諸陵三十餘歲矣,關東富人益衆,多規良田,役使貧民,可徙初陵,以強京師,衰弱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湯願與妻子家屬徙初陵,為天下先,于是天下從其計,果起昌陵邑,從徙内郡國民,萬年自詭三年可成,後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議,皆曰,昌陵因卑為高,積土為山,度便房猶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靈,淺外不固,卒徒工庸以钜萬數,至艱脂火夜作,取土東山,且與谷同賈,作治數年,天下遍被其勞,國家罷敞,府藏空虛,下至衆庶,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據真土,處執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緒,宜還複故陵,勿徙民,上乃下诏罷昌陵。
(陳湯傳。
) 孝成永始元年七月,诏曰,朕執德不固,謀不盡下,過聽将作大匠萬年言昌陵三年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馬殿門内,尚未加功,天下虛耗,百姓罷勞,客土疏惡,終不可成,朕惟其難,怛然傷心,夫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其罷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動搖之心。
(本紀。
) 二年,诏曰,前将作大匠萬年,知昌陵卑下,不可為
)長陵(高帝。
)安陵(惠帝。
)霸陵(文帝。
) 陽陵(景帝。
)茂陵(武帝。
)平陵(昭帝。
)杜陵(宣帝。
)渭陵(元帝。
)延陵(成帝。
) 義陵(哀帝。
)康陵(平帝。
) 小黃(昭靈後。
)南陵(文帝母薄太後,元始中罷為縣。
) 雲陵。
(昭帝母趙太後,元始中罷為縣,以上并本紀。
)○雜錄孝文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
(本贊。
)東園匠令丞主作陵内器物。
(百官表。
) 漢興,立都長安,徙齊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于長陵,後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傑并兼之家于諸陵。
(地理志。
)孝景五年,作陽陵邑。
(本紀。
) 孝武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
(本紀。
)元朔二年孔臧坐為太常南陵橋壞,衣冠道絕,免。
(百官表。
)六年,周平為太常,坐不繕園陵,免。
(百官表。
) 元狩五年,丞相李蔡坐侵賣園陵道堧地,自殺。
(功臣表。
) 元帝即位,貢禹奏言,武帝棄天下,昭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财物,鳥獸魚鼈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瘗藏之,又皆以後宮女置于園陵,大失禮,逆天心,又未必稱武帝意也,昭帝晏駕,光複行之,至孝宣皇帝時,陛下惡有所言,群臣亦随故事,甚可痛也,惟陛下深察古道,諸園陵女亡子者,宜悉遺,獨杜陵宮人數百,誠可哀憐也。
(貢禹傳。
) 永光四年,諸陵分屬三輔,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诏曰,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頃者有司緣臣子之義,奏徙郡國民以奉園陵,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産,親戚别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自安之意,是以東垂被虛耗之害,關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策也,詩不雲乎,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今所謂初陵者勿置縣邑,使天下鹹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
(本紀。
) 陳湯與将作大匠解萬年相善,自元帝時,渭陵不複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數年後樂霸陵曲亭南更營之,萬年與湯議,以為武帝時工楊光以所作數可意,自緻将作大匠,及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造杜陵,賜爵關内侯,将作大匠乘馬延年,以勞苦秩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營起邑居,成大功,萬年亦當蒙重賞,子公妻家在長安,兒子生長長安,不樂東方,宜求徙,可得賜,田宅俱善,湯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師之地,最為肥美,可立一縣,天下民不徙諸陵三十餘歲矣,關東富人益衆,多規良田,役使貧民,可徙初陵,以強京師,衰弱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湯願與妻子家屬徙初陵,為天下先,于是天下從其計,果起昌陵邑,從徙内郡國民,萬年自詭三年可成,後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議,皆曰,昌陵因卑為高,積土為山,度便房猶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靈,淺外不固,卒徒工庸以钜萬數,至艱脂火夜作,取土東山,且與谷同賈,作治數年,天下遍被其勞,國家罷敞,府藏空虛,下至衆庶,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據真土,處執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緒,宜還複故陵,勿徙民,上乃下诏罷昌陵。
(陳湯傳。
) 孝成永始元年七月,诏曰,朕執德不固,謀不盡下,過聽将作大匠萬年言昌陵三年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馬殿門内,尚未加功,天下虛耗,百姓罷勞,客土疏惡,終不可成,朕惟其難,怛然傷心,夫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其罷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動搖之心。
(本紀。
) 二年,诏曰,前将作大匠萬年,知昌陵卑下,不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