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五(吉禮)
關燈
小
中
大
,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此之謂主土,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史記三王世家。
) 平帝元始五年,王莽言,帝王建立社稷,社者土也,宗廟王者所居,稷者百谷之主,所以奉宗廟,共粢盛,人所食以生活也,王者莫不尊重親祭,自為之主,禮如宗廟,詩曰,乃立冢土,又曰以禦田祖,以祈甘雨,禮記曰,維祭宗廟社稷,為越绋而行事,聖漢興,禮儀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臣瓒曰,高帝除秦社稷,立漢社稷,禮所謂太社也,時又立官社,配以夏禹,所謂王社也,見漢祀令,而未立官稷至此始立之,世祖中興不立官稷,相承至今也。
)遂于官社後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後稷配食官稷,稷種谷樹,徐州牧歲貢五色土各一鬥。
(郊祀志,又按平紀,師古曰,初立官稷于官社之後,是為一處,今更創置建于别所,不相從也。
) ○雜錄栾布為燕相,燕齊之國,皆為立社,号曰栾公社。
(本紀。
)昌邑有枯社木卧複生。
(眭宏傳,師古曰,社木社主之木也。
) 建昭五年,衮州刺史浩賞禁民私所自立社,山陽橐茅鄉社,有大槐,吏伐斷之,其夜槐複立其故處。
(五行志。
)○明堂 文帝時,賈山言願以夏歲二月定明堂。
(本傳。
) 武帝建元元年,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魯申公,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绾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事未就,窦太後不好儒術,使人微伺趙绾等奸利,按绾臧,绾臧自殺,諸所興為皆廢。
(以本紀及郊祀志修。
) 趙绾王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傳從至,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窦太後喜老子言,不說儒術,得绾臧之過以責上,上因廢明堂事。
(申公傳。
) 元封元年,登封泰山,降,坐明堂。
(本紀臣瓒曰,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則此所坐者也,明年乃作明堂耳。
) 元封二年,作明堂于泰山下,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後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上。
(以本紀及郊祀志修。
) 太初元年,行幸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于明堂,後每修封,其贊飨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複始,皇帝敬拜泰一。
(郊祀志。
) 天漢三年三月,行幸泰山,祀明堂,因受計還。
(本紀。
) 太始四年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高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因受計,癸未,祀孝景皇帝于明堂。
(本紀。
) 平帝元始四年正月,宗祀孝文以配上帝,二月,王莽奏立明堂。
(本紀,應劭曰明堂所以正四時出教化,明堂上圜下方,八窗四達,布政之宮,在國之陽,上八窗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雨,孝經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上帝謂五時帝太昊之屬,黃帝曰令宮,有虞曰總章,商曰陽館周曰明堂。
) 五年正月,祫祭明堂,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餘人,召助祭,禮畢,皆益戶賜爵,及金帛增秩補吏各有差,羲和劉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廱,令漢與文王靈台周公作洛同符,皆封為列侯。
(本紀按功臣表,平晏劉歆孔永孫建使治明堂辟廱,得萬國歡心,侯各千戶。
)
(史記三王世家。
) 平帝元始五年,王莽言,帝王建立社稷,社者土也,宗廟王者所居,稷者百谷之主,所以奉宗廟,共粢盛,人所食以生活也,王者莫不尊重親祭,自為之主,禮如宗廟,詩曰,乃立冢土,又曰以禦田祖,以祈甘雨,禮記曰,維祭宗廟社稷,為越绋而行事,聖漢興,禮儀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臣瓒曰,高帝除秦社稷,立漢社稷,禮所謂太社也,時又立官社,配以夏禹,所謂王社也,見漢祀令,而未立官稷至此始立之,世祖中興不立官稷,相承至今也。
)遂于官社後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後稷配食官稷,稷種谷樹,徐州牧歲貢五色土各一鬥。
(郊祀志,又按平紀,師古曰,初立官稷于官社之後,是為一處,今更創置建于别所,不相從也。
) ○雜錄栾布為燕相,燕齊之國,皆為立社,号曰栾公社。
(本紀。
)昌邑有枯社木卧複生。
(眭宏傳,師古曰,社木社主之木也。
) 建昭五年,衮州刺史浩賞禁民私所自立社,山陽橐茅鄉社,有大槐,吏伐斷之,其夜槐複立其故處。
(五行志。
)○明堂 文帝時,賈山言願以夏歲二月定明堂。
(本傳。
) 武帝建元元年,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魯申公,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绾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事未就,窦太後不好儒術,使人微伺趙绾等奸利,按绾臧,绾臧自殺,諸所興為皆廢。
(以本紀及郊祀志修。
) 趙绾王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傳從至,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窦太後喜老子言,不說儒術,得绾臧之過以責上,上因廢明堂事。
(申公傳。
) 元封元年,登封泰山,降,坐明堂。
(本紀臣瓒曰,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則此所坐者也,明年乃作明堂耳。
) 元封二年,作明堂于泰山下,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後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尞堂下而上。
(以本紀及郊祀志修。
) 太初元年,行幸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于明堂,後每修封,其贊飨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複始,皇帝敬拜泰一。
(郊祀志。
) 天漢三年三月,行幸泰山,祀明堂,因受計還。
(本紀。
) 太始四年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高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因受計,癸未,祀孝景皇帝于明堂。
(本紀。
) 平帝元始四年正月,宗祀孝文以配上帝,二月,王莽奏立明堂。
(本紀,應劭曰明堂所以正四時出教化,明堂上圜下方,八窗四達,布政之宮,在國之陽,上八窗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雨,孝經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上帝謂五時帝太昊之屬,黃帝曰令宮,有虞曰總章,商曰陽館周曰明堂。
) 五年正月,祫祭明堂,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餘人,召助祭,禮畢,皆益戶賜爵,及金帛增秩補吏各有差,羲和劉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廱,令漢與文王靈台周公作洛同符,皆封為列侯。
(本紀按功臣表,平晏劉歆孔永孫建使治明堂辟廱,得萬國歡心,侯各千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