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官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中執法。
(高紀,晉灼曰中執法中丞也。
)禦史中丞從事。
(于定國與禦史中丞從事治反者獄。
) 符玺禦史,(周昌傳,趙堯為符玺禦史。
)禦史治書尚符玺者有印绶。
(百官表。
)治書禦史。
(見上。
)監軍禦史。
(胡建傳。
) 禦史大夫掾。
(何并大司空掾,嚴延年為禦史掾。
)西曹掾。
(大司空何武,除鮑宣為西曹掾。
) 主簿。
(禦史大夫張忠,命孫寶主簿曰,西府高士俗不為主簿。
)少史。
(蕭這使少史冠法冠為妻先引,蘇林曰,曹史之下者。
)禦史屬。
(禦史大夫,除谷永補屬,史記匡衡補禦史百石屬。
) 柱下令。
(高帝五年,王恬啟為柱下令,又張蒼為禦史,主柱下方書,徐天麟按應劭漢官儀雲,侍禦史即柱下史,故附于此。
)九卿。
(列卿附。
) 正卿九。
(劉熙釋雲,漢置十二卿,一曰太常,二曰太仆,三曰衛尉,四曰光祿勳,五曰宗正,六曰執金吾,七曰大司農,八曰少府,九曰大鴻胪,十曰廷尉,十一曰大長秋,十二曰将作大匠,韋昭辯雲,漢正卿九,一曰太常,二曰光祿,三曰衛尉,四曰太仆,五曰廷尉,六曰鴻胪,七曰宗正,八曰司農,九曰少府,是為九卿,執金吾本故中尉,掌徼巡宮外,司執奸邪,至武帝更執金吾為外卿,不在九列,大匠次金吾長秋,自皇後官,非天子卿員。
) ▲太常(博士。
) 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師古曰,太常王者旌旗也,王有大事,則建以行禮官主奉持之,故曰奉常也,後改曰太常,尊大之義也。
)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蔔太醫六令丞,又均官都水兩長丞,又諸廟寝圍食官令長丞,又廱太宰太祝令丞,(如淳曰,五畤在廱,故特置太宰以下諸官。
)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廟祀,初置太蔔,元帝永光元年,分諸陵邑屬三輔,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百官表。
) 太常掾。
(朱博。
)太常掌故。
(晁錯。
)太史掌故。
(儒林傳房鳳。
)史書令史。
(藝文志。
) 待诏。
(律曆志,待诏李信治黃帝調曆。
)大典星。
(律曆志上射姓等。
)治曆。
(律曆志,鄧平。
)望氣。
(李廣傳,望氣王朔。
) 望氣佐。
(郊祀志,武帝遣望氣佐候蓬萊。
)高廟仆射。
(王莽傳上,哀章持金匮至高廟以付仆射。
)廟郎。
(百官表,江德坐廟郎夜失火免。
)寝郎。
(馮參。
) 園郎。
(班稚,又金敞傳雲,故事近臣皆随寝為園郎。
)禮官大夫。
(儒林傳,徐生以頌為禮官大夫。
)曲台署長。
(孟喜。
)寫書官。
(藝文志,武帝置寫書之官,當屬太史,故附于此。
) 博士。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
(百官表。
)楊何易。
歐陽書。
後蒼禮。
公羊春秋。
(以上武帝立。
)施孟易。
梁邱易。
大小夏侯尚書。
穀梁春秋。
大小戴禮。
(以上宣帝立。
)京氏易。
(元帝立。
)左氏春秋。
古文尚書。
毛詩。
逸禮。
(以上平帝立。
) 博士弟子五十人。
(儒林傳武帝置。
)歌吹諸生。
(儒林傳。
)光祿勳。
(大夫郎谒者期門羽林仆射。
) 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應劭曰,光者明也,祿者爵也,勳,功也。
)屬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
(百官表。
) 掾。
(光祿勳于永,舉王嘉為掾。
)主事。
(張安世為光祿勳,郎醉,主事白行法。
)▲大夫 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百官表。
) 博士光祿大夫。
(夏侯勝。
)▲郎 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戶騎三将,秩皆比千石。
(百官表,如淳曰,主車曰車郎,主戶衛曰戶郎,漢儀注郎中令主郎中,左右車将主左右車郎,左右戶将主左右戶郎也。
) 外郎。
(惠紀,外郎滿六歲,賜爵二級,蘇林曰,外郎散郎也。
) 郎署長。
(馮唐為郎中署長,師古曰,為郎中而為郎署之長,爰盎傳,上幸上林,郎署長布席引卻慎夫人坐。
)車郎。
(藝文志,車郎張豐,如淳曰,主
(高紀,晉灼曰中執法中丞也。
)禦史中丞從事。
(于定國與禦史中丞從事治反者獄。
) 符玺禦史,(周昌傳,趙堯為符玺禦史。
)禦史治書尚符玺者有印绶。
(百官表。
)治書禦史。
(見上。
)監軍禦史。
(胡建傳。
) 禦史大夫掾。
(何并大司空掾,嚴延年為禦史掾。
)西曹掾。
(大司空何武,除鮑宣為西曹掾。
) 主簿。
(禦史大夫張忠,命孫寶主簿曰,西府高士俗不為主簿。
)少史。
(蕭這使少史冠法冠為妻先引,蘇林曰,曹史之下者。
)禦史屬。
(禦史大夫,除谷永補屬,史記匡衡補禦史百石屬。
) 柱下令。
(高帝五年,王恬啟為柱下令,又張蒼為禦史,主柱下方書,徐天麟按應劭漢官儀雲,侍禦史即柱下史,故附于此。
)九卿。
(列卿附。
) 正卿九。
(劉熙釋雲,漢置十二卿,一曰太常,二曰太仆,三曰衛尉,四曰光祿勳,五曰宗正,六曰執金吾,七曰大司農,八曰少府,九曰大鴻胪,十曰廷尉,十一曰大長秋,十二曰将作大匠,韋昭辯雲,漢正卿九,一曰太常,二曰光祿,三曰衛尉,四曰太仆,五曰廷尉,六曰鴻胪,七曰宗正,八曰司農,九曰少府,是為九卿,執金吾本故中尉,掌徼巡宮外,司執奸邪,至武帝更執金吾為外卿,不在九列,大匠次金吾長秋,自皇後官,非天子卿員。
) ▲太常(博士。
) 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師古曰,太常王者旌旗也,王有大事,則建以行禮官主奉持之,故曰奉常也,後改曰太常,尊大之義也。
)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蔔太醫六令丞,又均官都水兩長丞,又諸廟寝圍食官令長丞,又廱太宰太祝令丞,(如淳曰,五畤在廱,故特置太宰以下諸官。
)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廟祀,初置太蔔,元帝永光元年,分諸陵邑屬三輔,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百官表。
) 太常掾。
(朱博。
)太常掌故。
(晁錯。
)太史掌故。
(儒林傳房鳳。
)史書令史。
(藝文志。
) 待诏。
(律曆志,待诏李信治黃帝調曆。
)大典星。
(律曆志上射姓等。
)治曆。
(律曆志,鄧平。
)望氣。
(李廣傳,望氣王朔。
) 望氣佐。
(郊祀志,武帝遣望氣佐候蓬萊。
)高廟仆射。
(王莽傳上,哀章持金匮至高廟以付仆射。
)廟郎。
(百官表,江德坐廟郎夜失火免。
)寝郎。
(馮參。
) 園郎。
(班稚,又金敞傳雲,故事近臣皆随寝為園郎。
)禮官大夫。
(儒林傳,徐生以頌為禮官大夫。
)曲台署長。
(孟喜。
)寫書官。
(藝文志,武帝置寫書之官,當屬太史,故附于此。
) 博士。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
(百官表。
)楊何易。
歐陽書。
後蒼禮。
公羊春秋。
(以上武帝立。
)施孟易。
梁邱易。
大小夏侯尚書。
穀梁春秋。
大小戴禮。
(以上宣帝立。
)京氏易。
(元帝立。
)左氏春秋。
古文尚書。
毛詩。
逸禮。
(以上平帝立。
) 博士弟子五十人。
(儒林傳武帝置。
)歌吹諸生。
(儒林傳。
)光祿勳。
(大夫郎谒者期門羽林仆射。
) 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應劭曰,光者明也,祿者爵也,勳,功也。
)屬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
(百官表。
) 掾。
(光祿勳于永,舉王嘉為掾。
)主事。
(張安世為光祿勳,郎醉,主事白行法。
)▲大夫 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百官表。
) 博士光祿大夫。
(夏侯勝。
)▲郎 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戶騎三将,秩皆比千石。
(百官表,如淳曰,主車曰車郎,主戶衛曰戶郎,漢儀注郎中令主郎中,左右車将主左右車郎,左右戶将主左右戶郎也。
) 外郎。
(惠紀,外郎滿六歲,賜爵二級,蘇林曰,外郎散郎也。
) 郎署長。
(馮唐為郎中署長,師古曰,為郎中而為郎署之長,爰盎傳,上幸上林,郎署長布席引卻慎夫人坐。
)車郎。
(藝文志,車郎張豐,如淳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