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服(下)
關燈
小
中
大
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 代王至,周勃跪上天子玺。
(文紀。
) 符玺禦史。
(周昌傳,趙堯為符玺禦史,百官表雲,其禦史尚符玺者有印绶。
) 霍光輔少主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玺郎,(恐有變難欲收取玺。
)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玺不可得也。
霍光奏,昌邑王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發玺不封。
(并本傳。
) 初高祖入鹹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禦服其玺,世世傳受,号曰漢傳國玺,以孺子未立,玺藏長樂宮,及莽即位請玺,太後不肯授莽,莽使安陽侯舜谕指,舜素謹敕,太後雅愛信之,舜既見,太後知其為莽求玺,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複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玺,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玺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玺俱葬,終不可得,太後因涕泣而言,旁側長禦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後,臣等已無可言者,莽必欲得傳國玺,太後甯能終不與邪,太後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知而兄弟今滅族也,舜既得傳國玺奏之,莽大說,乃為太後置酒未央宮漸台,大縱衆樂。
(元後傳。
) ○群臣玺绶(印) 諸侯王金玺盭绶。
(盭,音戾,綠也,漢舊儀雲,諸侯王黃金玺橐佗,紐文曰玺。
)相國丞相金印紫绶,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绶。
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左右前後将軍,金印紫绶。
禦史大夫,銀印青绶。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绶,光祿大夫無,秩比六百以上,皆銅印黑绶,大夫博士禦史谒者郎無,其仆射禦史治書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绶,綏和元年,長相皆黑绶,建平二年,複黃绶。
(以上并百官表。
) 武帝太初元年,正曆以正月為歲首,數用五。
(本紀,張晏曰,漢據土德土數五故用五,謂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
) 楊仆懷銀黃垂三組。
(本傳,銀銀印局限性,黃金印也,仆懷三印,故三組也。
)宣帝始賜單于印玺,與天子同。
(食貨志上。
) 匈奴故印文,曰匈奴單于玺。
(本傳,王莽更曰新匈奴單于章。
)方寸之印,丈二之組,鎮撫方外。
(嚴助傳。
) 印韨。
(陳遵傳,謂印之組也。
)○符節 天子玺符節。
(高紀,師古曰,符謂諸所合符以為契者也,節以毛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節,将命者持之以為信。
)高祖與功臣剖符作誓。
(本紀。
) 文帝二年,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本紀,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镌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簡易也,師古曰,與郡守為符者,謂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使音所吏反。
) 武帝征和二年,更節加黃旄,初漢節純赤,以戾太子持赤節,故更為黃旄加上以相别。
(本紀,及劉屈犛傳。
)少府屬官有符節令丞。
(百官表。
) 襄平侯紀通尚符節。
(呂後紀。
) 齊王欲發兵誅諸呂,魏勃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
(高五王傳。
) 七國敗,弓高侯告膠西王卬曰,未有诏虎符擅發兵,王其自圖之。
(吳王濞傳。
)武帝曰,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
(嚴助傳。
)禦史中丞劾馮野王持虎符出界歸家,遂免。
(本傳。
) 淮南王盜寫虎符。
(賈捐之傳。
)閩越王弟餘善殺王以降,遣使者上符節,請所立。
(嚴助傳。
)伍符。
(馮唐傳,伍伍相保之符也。
)衛太子擅發兵,盧賀坐受太子節,掠死。
(功臣表。
) 任安坐受太子節,懷二心,要斬。
(劉屈犛傳。
) 霍光奏昌邑王自之符玺取節十六,朝暮臨,從官持節從。
(本傳。
)○關傳 文帝十二年,除關無用傳。
(本紀,張晏曰,傳,信也,若今過所也,師古曰,古者或用棨,或用缯帛,棨者,刻木為合符也。
) 景帝四年,複置諸關,用傳出入。
(本紀,應劭曰,以七國新反,備非常。
) 宣帝本始四年,诏曰,今歲不登,民以車船載谷入關者,得毋用傳。
(本紀。
)甯成詐刻傳出關。
(本傳。
) 終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複傅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複傳還,棄繻而去,軍為谒者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
(本傳。
)
) 代王至,周勃跪上天子玺。
(文紀。
) 符玺禦史。
(周昌傳,趙堯為符玺禦史,百官表雲,其禦史尚符玺者有印绶。
) 霍光輔少主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玺郎,(恐有變難欲收取玺。
)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玺不可得也。
霍光奏,昌邑王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發玺不封。
(并本傳。
) 初高祖入鹹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禦服其玺,世世傳受,号曰漢傳國玺,以孺子未立,玺藏長樂宮,及莽即位請玺,太後不肯授莽,莽使安陽侯舜谕指,舜素謹敕,太後雅愛信之,舜既見,太後知其為莽求玺,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複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玺,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玺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玺俱葬,終不可得,太後因涕泣而言,旁側長禦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後,臣等已無可言者,莽必欲得傳國玺,太後甯能終不與邪,太後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知而兄弟今滅族也,舜既得傳國玺奏之,莽大說,乃為太後置酒未央宮漸台,大縱衆樂。
(元後傳。
) ○群臣玺绶(印) 諸侯王金玺盭绶。
(盭,音戾,綠也,漢舊儀雲,諸侯王黃金玺橐佗,紐文曰玺。
)相國丞相金印紫绶,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绶。
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左右前後将軍,金印紫绶。
禦史大夫,銀印青绶。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绶,光祿大夫無,秩比六百以上,皆銅印黑绶,大夫博士禦史谒者郎無,其仆射禦史治書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绶,綏和元年,長相皆黑绶,建平二年,複黃绶。
(以上并百官表。
) 武帝太初元年,正曆以正月為歲首,數用五。
(本紀,張晏曰,漢據土德土數五故用五,謂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
) 楊仆懷銀黃垂三組。
(本傳,銀銀印局限性,黃金印也,仆懷三印,故三組也。
)宣帝始賜單于印玺,與天子同。
(食貨志上。
) 匈奴故印文,曰匈奴單于玺。
(本傳,王莽更曰新匈奴單于章。
)方寸之印,丈二之組,鎮撫方外。
(嚴助傳。
) 印韨。
(陳遵傳,謂印之組也。
)○符節 天子玺符節。
(高紀,師古曰,符謂諸所合符以為契者也,節以毛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節,将命者持之以為信。
)高祖與功臣剖符作誓。
(本紀。
) 文帝二年,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本紀,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镌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簡易也,師古曰,與郡守為符者,謂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使音所吏反。
) 武帝征和二年,更節加黃旄,初漢節純赤,以戾太子持赤節,故更為黃旄加上以相别。
(本紀,及劉屈犛傳。
)少府屬官有符節令丞。
(百官表。
) 襄平侯紀通尚符節。
(呂後紀。
) 齊王欲發兵誅諸呂,魏勃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
(高五王傳。
) 七國敗,弓高侯告膠西王卬曰,未有诏虎符擅發兵,王其自圖之。
(吳王濞傳。
)武帝曰,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
(嚴助傳。
)禦史中丞劾馮野王持虎符出界歸家,遂免。
(本傳。
) 淮南王盜寫虎符。
(賈捐之傳。
)閩越王弟餘善殺王以降,遣使者上符節,請所立。
(嚴助傳。
)伍符。
(馮唐傳,伍伍相保之符也。
)衛太子擅發兵,盧賀坐受太子節,掠死。
(功臣表。
) 任安坐受太子節,懷二心,要斬。
(劉屈犛傳。
) 霍光奏昌邑王自之符玺取節十六,朝暮臨,從官持節從。
(本傳。
)○關傳 文帝十二年,除關無用傳。
(本紀,張晏曰,傳,信也,若今過所也,師古曰,古者或用棨,或用缯帛,棨者,刻木為合符也。
) 景帝四年,複置諸關,用傳出入。
(本紀,應劭曰,以七國新反,備非常。
) 宣帝本始四年,诏曰,今歲不登,民以車船載谷入關者,得毋用傳。
(本紀。
)甯成詐刻傳出關。
(本傳。
) 終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複傅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複傳還,棄繻而去,軍為谒者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
(本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