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上)

關燈
闵焉,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收頗散亡,使谒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诏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辄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複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備篇籍。

    (藝文志,下同。

    )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曆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蔔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地宣元,有施孟梁邱京氏,列于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邱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于學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今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人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于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诰脫簡一,召诰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書者古之号令,号令于衆,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凡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離說,鹹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于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凡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後倉最明,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學官,禮古經者出于魯淹中,及孔氏學七十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愈倉等推士禮而緻于天子之說。

     凡樂六家百六十五篇,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其内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為谒者,數言其義,獻二十四卷,及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寝以益微。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與左邱明,觀魯史記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丘明論本事而作傳,及末世,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禦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将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于世。

     凡《孝經》十一家,五十九篇,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傅之,各處在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故文字讀皆異。

     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禦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辄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缪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漢興,闾裡書師,合蒼颉爰曆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為蒼颉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将篇,無複字,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急就篇,成帝時,将作大匠李長元尚篇,皆蒼颉中正字也,凡将則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于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颉,又易蒼颉中重複之字,凡八十九章,臣複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三章,無複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蒼颉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并列篇。

     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