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域一
關燈
小
中
大
○都邑
高帝五年,西都雒陽,齊戍卒婁敬求見,說上曰,陛下都雒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婁敬曰,陛下王天下與周異,周之先,自後稷封邰,積德參善十餘世,至于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而諸侯自歸之,遂滅殷為天子,及成王即位,周公相焉,乃營雒邑,以為此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裡均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故周之盛時,天下和洽,諸侯四夷,莫不賓服,效力貢職,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非惟其德薄也,形勢弱也,今陛下起豐沛,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羽戰荥陽成臯之間,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衆可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鬥,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争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陽東有成臯,西有殽黾,背河鄉雒,其固亦足恃也,上問張良,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婁敬說是也,上即日車駕西都長安,拜婁敬為郎中,号曰奉春君,賜姓劉氏。
(婁敬張良傳。
) 元帝時,翼奉上疏曰,臣聞昔盤庚改邑以興殷道,聖人美之,臣願陛下徙都于成周,左據成臯,右阻黾池,前鄉嵩高,後介大河,建荥陽,扶河東,南北千裡以為關而入敖倉,地方百裡者八九,足以自娛,東厭諸侯之權,西遠羌胡之難,陛下共已亡為,按成周之居,兼盤庚之德,萬歲之後,長為高宗,漢家郊兆寝祭祀之禮,多不應古,臣奉誠難亶居而改作,故願陛下遷都正本,衆制皆定,臣願陛下因天變而徙都,所謂與天下更始者也,書奏,天子異其意,答曰,問奉今園廟有七,雲東徙狀何如,奉對曰,昔成王徙洛,盤庚遷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非有聖明,不能一變天下之道,惟陛下裁赦。
(翼奉傳。
) ○郡國沿革 本秦京師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漢興,以其郡太大,稍複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訖于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邑有蠻夷曰道。
)侯國二百四十一,地東西九千三百二裡,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裡。
(地理志。
)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本紀。
) 京兆尹,(故秦内史,漢元年,項羽立司馬欣為塞王,為塞國,二年,欣降漢,為渭南郡,九年罷,複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内史,大初元年,更為京兆尹。
)左馮翊,(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罷,複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馮翊。
)右扶風,(故秦内史,漢元年,項羽立章邯為雍王為雍國,二年,漢王并三秦,以雍置中地郡,九年,罷複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以上為三輔。
)宏農郡,(古函谷關,秦人恃之以為險固,武帝元鼎四年,徙函谷關于新安,而以故關置宏農郡。
)河東郡,(漢初屬魏,高帝二年,韓信等,虜魏王豹,定魏地,置河東郡。
)河内郡,(高帝元年,立司馬卬為殷王為殷國,二年,卬降漢為河内郡。
)河南郡。
(本周王城,秦為三川郡,項羽立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高帝取之,置河南郡。
) 右司隸校尉領郡七。
颍川郡,(秦置,高帝封韓王信為韓國,六年,徙國于太原,複為颍川郡。
)汝南郡,(高帝置。
)沛郡,(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
)梁國,
(婁敬張良傳。
) 元帝時,翼奉上疏曰,臣聞昔盤庚改邑以興殷道,聖人美之,臣願陛下徙都于成周,左據成臯,右阻黾池,前鄉嵩高,後介大河,建荥陽,扶河東,南北千裡以為關而入敖倉,地方百裡者八九,足以自娛,東厭諸侯之權,西遠羌胡之難,陛下共已亡為,按成周之居,兼盤庚之德,萬歲之後,長為高宗,漢家郊兆寝祭祀之禮,多不應古,臣奉誠難亶居而改作,故願陛下遷都正本,衆制皆定,臣願陛下因天變而徙都,所謂與天下更始者也,書奏,天子異其意,答曰,問奉今園廟有七,雲東徙狀何如,奉對曰,昔成王徙洛,盤庚遷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非有聖明,不能一變天下之道,惟陛下裁赦。
(翼奉傳。
) ○郡國沿革 本秦京師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漢興,以其郡太大,稍複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訖于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邑有蠻夷曰道。
)侯國二百四十一,地東西九千三百二裡,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裡。
(地理志。
)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本紀。
) 京兆尹,(故秦内史,漢元年,項羽立司馬欣為塞王,為塞國,二年,欣降漢,為渭南郡,九年罷,複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内史,大初元年,更為京兆尹。
)左馮翊,(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罷,複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馮翊。
)右扶風,(故秦内史,漢元年,項羽立章邯為雍王為雍國,二年,漢王并三秦,以雍置中地郡,九年,罷複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以上為三輔。
)宏農郡,(古函谷關,秦人恃之以為險固,武帝元鼎四年,徙函谷關于新安,而以故關置宏農郡。
)河東郡,(漢初屬魏,高帝二年,韓信等,虜魏王豹,定魏地,置河東郡。
)河内郡,(高帝元年,立司馬卬為殷王為殷國,二年,卬降漢為河内郡。
)河南郡。
(本周王城,秦為三川郡,項羽立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高帝取之,置河南郡。
) 右司隸校尉領郡七。
颍川郡,(秦置,高帝封韓王信為韓國,六年,徙國于太原,複為颍川郡。
)汝南郡,(高帝置。
)沛郡,(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
)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