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上)

關燈
人,凡鼓十二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殿下,應古兵法,外郊祭員十三人,諸族樂人,兼雲招給祠南郊用六十七人,兼給事雅樂用四人,夜誦員五人,剛别祔員二人,給盛德主調篪員二人,聽工以律知日冬夏至一人,鐘工磬工箫工員各一人,仆射二人,主領諸樂人皆不可罷,竽工員三人,一人可罷,琴工員五人,三人可罷,柱工員二人,一人可罷,繩弦工員六人,四人可罷,鄭四會員六十二人,一人給事雅樂六十一人可罷,張瑟員八人,七人可罷,安世樂鼓員二十人,十九人可罷,沛吹鼓員十二人,族歌鼓員二十七人,陳吹鼓員十三人,商樂鼓員十四人,東海鼓員十六人,長樂鼓員十三人,缦樂鼓員十三人,凡鼓八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前殿房中,不應經法,治竽員五人,楚鼓員六人,常從倡三十人,常從象人四人,诏随常從倡十六人,秦倡象人員三人,诏随秦倡一人,雅大人員九人,朝賀置酒為樂,楚四會員十七人,巴四會員十二人,铫四會員十二人,齊四會員十九人,蔡讴員三人,齊讴員六人,竽瑟鐘磬員五人,皆鄭聲可罷,師學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其七十人可罷,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罷,可領屬太樂,其四百四十一人,不應經法,或鄭衛之聲,皆可罷,奏可,然百姓漸漬日久,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大漢繼周,久曠大儀,未有立禮成樂,此賈誼董仲舒王吉劉向之徒,所為發憤而增歎也。

    (禮樂志。

    )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儛宗廟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于樂府習常隸舊而已,至今上即位,作十幾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律都尉,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泰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于祠壇,上使僮男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元冥,世多有故不論,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複次以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聘容與兮沫萬裡,今安匹兮龍為友,後伐大宛,得千裡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裡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于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丞相公孫宏曰,黯诽謗聖制當族。

    (樂書。

    ) ○雜錄太常屬官有太樂令丞。

    (百官表。

    )宮商角征羽,職在太樂。

    (律曆志。

    ) 武帝策董仲舒曰,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當虞氏之樂,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聖王已沒,鐘歌管弦之聲未衰,而大道微缺雲雲,仲舒對曰,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聲發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臧于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管弦之聲未衰也,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然而雅頌遺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

    (董仲舒傳。

    ) 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祗可得而禮,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此起。

    (郊祀志。

    ) 宣帝本始四年,诏樂府減樂人。

    (本紀。

    ) 神爵五鳳之間,天下殷富,數有嘉應,上頗作歌詩,欲興協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龔德,皆召見待诏。

    (王褒傳。

    ) 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聲,分寸刂節度,窮極幼眇。

    (本紀。

    ) 元帝被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鼓。

    (擿持益反)聲中嚴鼓之節,後宮及習知音者莫能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數稱其材,史丹進曰,凡所謂材者,敏而好學,溫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絲竹鼓鼙之間,則是陳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國也,(陳惠李微,黃門鼓吹。

    )于是上嘿然而笑。

    (史丹傳。

    ) 平帝元始元年,放鄭聲,五年,征天下通知鐘律者。

    (本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