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給引之法。
河東地遠。
勢不能先納銀而後領引。
應先解紙價。
後按引納課。
舊例可循。
至河東地方去年十月、方出湯火。
祈于順治二年春。
定期徵解。
以蘇商力。
其撈采之法。
均宜仍舊。
惟是山西太原府、汾遼沁州欲行票鹽、似非畫一。
當如山東例、革票行引。
以信令甲、而除私販之弊、從之 ○令各衙門奏事、俱繕本章。
不許複用木簽。
從禦史高去奢請也。
○乙巳。
朝鮮國王李倧、遣陪臣奉表。
恭賀即位。
及上太宗皇帝尊号。
并謝遣歸世子。
減貢額起用犯官恩附貢方物。
上憫其世子己殁卻之。
賜王銀五百兩。
緞三十疋其使臣宴赉如例 ○免皇店租、及崇文門米麥稅 ○丙午。
以科爾沁國土謝圖親王巴達禮、和碩格格歸國。
賜金銀彩緞衣服、鞍馬等物 ○丁未。
科爾沁國土謝圖親王巴達禮歸國攝政王多爾衮、遣大學士剛林、祁充格甯完我谕之曰天下大業已定。
正黎庶休養之時然恐蒙古造釁緩則密奏候上□日。
其有急不及奏者、爾即便宜行之。
吾惟爾是恃。
巴達禮對曰。
臣昔蒙太宗皇帝寵眷。
今又沐王殊恩。
敢不誓死以報。
○賜戴翰台吉朝衣。
墨爾根台吉弓 ○戊申。
遣工部尚書星納等、往祭朝鮮故世子李<溰-豆王> ○己酉。
夏至。
祭地于方澤。
遣禮部尚書郎球行禮 ○定國大将軍和碩豫親王多铎等奏報。
大軍于四月初五日。
自歸德府起行。
沿途郡邑、俱已投順。
十三日、離泗州二十裡。
令固山額真阿山、率蒙古固山額真馬喇希、富喇克塔、及将士前奪泗北淮河橋。
其守泗總兵焚橋遁。
我軍遂夜渡淮。
翌日、追五十餘裡不及。
十七日遣尚書宗室韓岱、梅勒章京伊爾德、護軍統領阿濟格尼堪、署護軍統領杜爾德等率師至揚州城北。
獲船百餘艘。
是日、大軍距揚州城二十裡列營。
令署護軍統領顧納代、伊爾都齊、費揚古、吳喇禅、梅勒章京阿哈尼堪、署梅勒章京格霸庫等率師自揚州城南。
獲船二百餘艘。
十八日、大軍薄揚州城下。
招谕其守揚閣部史可法翰林學士衛允文、及四總兵官、二道員等、不從。
二十五日、令拜尹圖、圖賴、阿山等攻克揚州城。
獲其閣部史可法、斬于軍前。
其據城逆命者并誅之五月初五日、進至揚子江。
時僞福王下鎮海伯鄭鴻達以水師守瓜州。
曹總兵以水師守儀真汛地。
初六日、我軍陳北岸。
相拒三日。
初八日晚。
令拜尹圖、圖賴、阿山、率舟師由運河潛至南岸。
列于江之西。
距瓜州十五裡。
初九日、複令梅勒章京李率泰、率舟師五鼓登岸。
黎明渡江。
官兵陸續引渡。
令左翼舟師。
留泊北岸敵至則以炮夾攻之。
初十日、聞福王率馬士英、及諸太監潛遁。
十五日、我軍至南京。
忻城伯趙之龍、率魏國公徐州爵、保國公朱國弼、隆平侯張拱日、臨淮侯李祖述、懷甯侯孫維城、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康侯徐弘爵、定遠侯鄧文囿、項城伯常應俊、大興伯鄒順益、甯晉伯劉允基、南和伯方一元、東甯伯焦夢熊、安城伯張國才、洛中伯黃周鼎、成安伯柯祚永、驸馬齊贊元、内閣大學士王铎、翰林程正揆張居、禮部尚書錢謙益、兵部侍郎朱之臣、梁雲構、李綽、給事中林有本、陸朗、王之晉、徐方來、莊則敬、及都督十六員。
巡捕提督一員。
副将五十五員。
并城内官民迎降。
其沿途來歸者。
興平伯高傑子高元照、廣昌伯劉良佐、提督李本深、總兵胡茂祯、張士元、郭虎、楊承祖、李中星、何應昌、翟鳴鳳、王之剛、李遇春、張天祿、張天福、李成棟、李栖鳳等二十三員。
監軍道張健、柯起鳳二員。
副将四十七員。
參将遊擊共八十六員。
馬步兵、共二十三萬八千三百。
捷聞。
得上□日、皇天眷祐。
宗廟式靈。
王公将士、分猷宣力。
方平河朔旋定江南。
覽王奏報。
朕深嘉悅。
應行祭告诏赦事宜、即擇吉具儀呈覽。
王躬履戎行。
指揮。
調遣。
克奏膚功。
特遣侍臣前赴軍中慰勞。
一應有功将帥官兵。
作速察叙。
以憑封賞。
傳谕與王。
各該衙門知道。
○山西巡撫馬國柱疏薦在籍故明太仆寺卿呂維甯等十五員下吏部知之 ○庚戌。
宣平定江南捷音 ○辛亥。
賜大學士李建泰、金二十兩、銀一千兩 ○以故明禦史陳昌言、為浙江道監察禦史 ○禮科都給事中龔鼎孳奏言、江南底定。
宜舉賓興亟遣學臣。
往理科場諸務。
下所司速議。
○順天通州紳衿士民李鐘秀等。
保奏通州兵備道蔣三傑、實心為國。
弭盜保民。
請留久任。
下吏部知之 ○是月、興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宮工 ○乾清宮成。
乾清宮連廊長八丈六尺八寸。
寬連廊四丈二尺六寸。
山柱高三丈三尺。
兩傍大房二座。
每座連廊五間。
長五丈四尺。
寬連廊三丈六尺。
山柱高二丈三尺九寸。
兩傍房二座。
每座連廊五間。
長連廊五丈一尺。
寬三丈六尺。
山柱高二丈三尺六寸。
四角小殿一座。
每面三間寬三丈。
四面皆同。
高二丈五尺。
兩傍長房二座。
每座十二間。
長十四丈四尺。
寬三丈二尺。
山柱高二丈四尺四寸後長房二十五間。
長二十七丈五尺。
寬二丈五尺。
山柱高二丈一尺六寸小樓五座。
每座長一丈五寸。
寬一丈二尺四寸。
乾清宮門一座五間長八丈二尺。
寬連廊四丈三尺。
山柱高三丈一尺。
河東地遠。
勢不能先納銀而後領引。
應先解紙價。
後按引納課。
舊例可循。
至河東地方去年十月、方出湯火。
祈于順治二年春。
定期徵解。
以蘇商力。
其撈采之法。
均宜仍舊。
惟是山西太原府、汾遼沁州欲行票鹽、似非畫一。
當如山東例、革票行引。
以信令甲、而除私販之弊、從之 ○令各衙門奏事、俱繕本章。
不許複用木簽。
從禦史高去奢請也。
○乙巳。
朝鮮國王李倧、遣陪臣奉表。
恭賀即位。
及上太宗皇帝尊号。
并謝遣歸世子。
減貢額起用犯官恩附貢方物。
上憫其世子己殁卻之。
賜王銀五百兩。
緞三十疋其使臣宴赉如例 ○免皇店租、及崇文門米麥稅 ○丙午。
以科爾沁國土謝圖親王巴達禮、和碩格格歸國。
賜金銀彩緞衣服、鞍馬等物 ○丁未。
科爾沁國土謝圖親王巴達禮歸國攝政王多爾衮、遣大學士剛林、祁充格甯完我谕之曰天下大業已定。
正黎庶休養之時然恐蒙古造釁緩則密奏候上□日。
其有急不及奏者、爾即便宜行之。
吾惟爾是恃。
巴達禮對曰。
臣昔蒙太宗皇帝寵眷。
今又沐王殊恩。
敢不誓死以報。
○賜戴翰台吉朝衣。
墨爾根台吉弓 ○戊申。
遣工部尚書星納等、往祭朝鮮故世子李<溰-豆王> ○己酉。
夏至。
祭地于方澤。
遣禮部尚書郎球行禮 ○定國大将軍和碩豫親王多铎等奏報。
大軍于四月初五日。
自歸德府起行。
沿途郡邑、俱已投順。
十三日、離泗州二十裡。
令固山額真阿山、率蒙古固山額真馬喇希、富喇克塔、及将士前奪泗北淮河橋。
其守泗總兵焚橋遁。
我軍遂夜渡淮。
翌日、追五十餘裡不及。
十七日遣尚書宗室韓岱、梅勒章京伊爾德、護軍統領阿濟格尼堪、署護軍統領杜爾德等率師至揚州城北。
獲船百餘艘。
是日、大軍距揚州城二十裡列營。
令署護軍統領顧納代、伊爾都齊、費揚古、吳喇禅、梅勒章京阿哈尼堪、署梅勒章京格霸庫等率師自揚州城南。
獲船二百餘艘。
十八日、大軍薄揚州城下。
招谕其守揚閣部史可法翰林學士衛允文、及四總兵官、二道員等、不從。
二十五日、令拜尹圖、圖賴、阿山等攻克揚州城。
獲其閣部史可法、斬于軍前。
其據城逆命者并誅之五月初五日、進至揚子江。
時僞福王下鎮海伯鄭鴻達以水師守瓜州。
曹總兵以水師守儀真汛地。
初六日、我軍陳北岸。
相拒三日。
初八日晚。
令拜尹圖、圖賴、阿山、率舟師由運河潛至南岸。
列于江之西。
距瓜州十五裡。
初九日、複令梅勒章京李率泰、率舟師五鼓登岸。
黎明渡江。
官兵陸續引渡。
令左翼舟師。
留泊北岸敵至則以炮夾攻之。
初十日、聞福王率馬士英、及諸太監潛遁。
十五日、我軍至南京。
忻城伯趙之龍、率魏國公徐州爵、保國公朱國弼、隆平侯張拱日、臨淮侯李祖述、懷甯侯孫維城、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康侯徐弘爵、定遠侯鄧文囿、項城伯常應俊、大興伯鄒順益、甯晉伯劉允基、南和伯方一元、東甯伯焦夢熊、安城伯張國才、洛中伯黃周鼎、成安伯柯祚永、驸馬齊贊元、内閣大學士王铎、翰林程正揆張居、禮部尚書錢謙益、兵部侍郎朱之臣、梁雲構、李綽、給事中林有本、陸朗、王之晉、徐方來、莊則敬、及都督十六員。
巡捕提督一員。
副将五十五員。
并城内官民迎降。
其沿途來歸者。
興平伯高傑子高元照、廣昌伯劉良佐、提督李本深、總兵胡茂祯、張士元、郭虎、楊承祖、李中星、何應昌、翟鳴鳳、王之剛、李遇春、張天祿、張天福、李成棟、李栖鳳等二十三員。
監軍道張健、柯起鳳二員。
副将四十七員。
參将遊擊共八十六員。
馬步兵、共二十三萬八千三百。
捷聞。
得上□日、皇天眷祐。
宗廟式靈。
王公将士、分猷宣力。
方平河朔旋定江南。
覽王奏報。
朕深嘉悅。
應行祭告诏赦事宜、即擇吉具儀呈覽。
王躬履戎行。
指揮。
調遣。
克奏膚功。
特遣侍臣前赴軍中慰勞。
一應有功将帥官兵。
作速察叙。
以憑封賞。
傳谕與王。
各該衙門知道。
○山西巡撫馬國柱疏薦在籍故明太仆寺卿呂維甯等十五員下吏部知之 ○庚戌。
宣平定江南捷音 ○辛亥。
賜大學士李建泰、金二十兩、銀一千兩 ○以故明禦史陳昌言、為浙江道監察禦史 ○禮科都給事中龔鼎孳奏言、江南底定。
宜舉賓興亟遣學臣。
往理科場諸務。
下所司速議。
○順天通州紳衿士民李鐘秀等。
保奏通州兵備道蔣三傑、實心為國。
弭盜保民。
請留久任。
下吏部知之 ○是月、興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宮工 ○乾清宮成。
乾清宮連廊長八丈六尺八寸。
寬連廊四丈二尺六寸。
山柱高三丈三尺。
兩傍大房二座。
每座連廊五間。
長五丈四尺。
寬連廊三丈六尺。
山柱高二丈三尺九寸。
兩傍房二座。
每座連廊五間。
長連廊五丈一尺。
寬三丈六尺。
山柱高二丈三尺六寸。
四角小殿一座。
每面三間寬三丈。
四面皆同。
高二丈五尺。
兩傍長房二座。
每座十二間。
長十四丈四尺。
寬三丈二尺。
山柱高二丈四尺四寸後長房二十五間。
長二十七丈五尺。
寬二丈五尺。
山柱高二丈一尺六寸小樓五座。
每座長一丈五寸。
寬一丈二尺四寸。
乾清宮門一座五間長八丈二尺。
寬連廊四丈三尺。
山柱高三丈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