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乾清宮門前親閱時、辄敢具呈渎奏殊失對君之體藐玩法 紀。
甚屬可惡。
原遞呈詞不準行。
爾部即嚴拏從重議罪具奏。
○革降調蘇松副使宮家璧職。
以查解軍需船隻玩誤故也。
○以翰林院侍讀學士黃機、侍講學士張士甄、為武會試主考官。
○戶部議覆總督倉場侍郎範達禮等疏言、坐糧廳張文明、差滿三年。
具呈請替。
但實授少卿之後、未經一運。
不便差官更替。
得上□日、張文明、原因題留久任、實授少卿。
何又以在差三年、自行具呈請官更替。
吏部議奏。
○諸王貝勒大臣、再議協理理藩院事侍郎席達禮等疏奏外藩台吉襲職一款應專命其子承襲。
餘款無庸議。
得上□日、這本内各款不必更張。
俱照前定例行。
○廣西巡按李秀奏報、僞開武将軍沈文崇、僞總兵蔣載舉、朱長興、各率所部就撫。
下所司知之。
○丁卯。
遣湖廣道監察禦史馮班、巡視長蘆鹽政。
山東道監察禦史施維翰、巡按陝西。
廣東道監察禦史朱裴、巡按山東。
廣西道監察禦史李之芳、巡按山西。
雲南道監察禦史劉源浚、巡按河南。
○朝鮮國王李棩、遣陪臣洪得箕等、赍表謝谕祭、賜谥、冊封恩。
貢方物宴赉如例。
○戊辰。
以緻仕、拜他喇布勒哈番辛塔錫子拜三、襲職。
○吏部議覆台臣張學禮奏言、文職官犯事者、五品以上、應令章京一員。
骁騎校一員。
帶領披甲看守。
六品以下至九品以上官犯事者、令骁騎校一員。
小撥什庫一名。
帶領兵丁看守。
從之。
○都察院左都禦史魏裔介疏言、請行糾拾之法、以補甄别之所未及。
内而京官、外而督撫、不拘見任丁憂告假養病、應悉照京察事例令科道各官遇有見聞即據實糾劾得上□日此奏是該部院知道。
○己巳。
以正紅旗滿洲阿達哈哈番莫洛洪、為甲喇章京。
○吏部議雲貴總督、兼任兩省。
應如經略洪承疇等請、令駐适中之地。
半年駐安順。
半年駐曲靖。
從之。
○裁徽州府新安衛、甯國府宣州衛、随幫官各一員 ○戶部等衙門議奏、各省拖欠錢糧、應請差員徹底清查、以杜侵欺之弊。
江南省、差戶兵工三部官各一員。
浙江、福建二省、差戶工二部官各一員。
廣東、江西、山西、山東、湖廣、陝西六省。
差戶部官各一員。
從之。
○兵部疏言、武舉第二場步箭合式者、不及取中之額。
應否酌減得上□日着取一百名 ○刑部議革職内閣中書楊鵬舉、玩法渎奏。
應責四十闆。
流徙尚陽堡。
從之。
○庚午。
升廣東右布政使嚴正矩、為太常寺卿。
河南按察使馬葉曾、為通政使司左通政。
轉通政使司右參議朱之弼、為左參議。
升大理寺左寺正蔡應桂、為通政使司右參議。
○升山西按察使于際清、為福建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廣東按察使餘應魁、為本省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廣東管糧道參政于變龍、為山東按察使司按察使。
河南汝南道參政李茂、為本省按察使司按察使。
浙江金衢道參政甯之鳳、為陝西按察使司按察使。
陝西關西道參政萬全、為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
山西驿傳道副使張弘俊、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東兖道。
直隸井陉道副使張肇昇、為陝西布政使司參政、分守西甯道。
湖廣驿傳道副使陳彩、為江南布政使司參玫、分守常鎮兵備道。
江南淮海道佥事霍炳、為本省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江甯兵備道。
湖廣靖州道佥事張武烈、為浙江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杭嘉湖道。
轉通政使司左參議柯士芳、為河南按察使司佥事、分巡睢陳兵備道。
吏部郎中上官鑒、為浙江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嘉湖兵備道。
○吏科都給事中孫光祀條奏、厘定科規九事。
一、開明都給事中職掌、以專責成。
一、嚴發鈔日期、以慎關防。
一、查對史書錄書、以備纂修。
一、按期注銷、以查部件。
一、細閱本章、以慎鈔參。
一、稽查邸報、以防虛僞。
一、明升轉之例、以杜攙越。
一、嚴賄賂之禁、以勵官箴。
一、議勸懲筆帖式、以核實效。
得上□日、條奏各款。
申明職掌。
嚴防情弊。
于政事大有裨益。
即照議舉行。
○吏部遵上□日再行回奏、以祭祀壇廟齋戒、故議覆蘇松巡按馬騰升參未完閩饷一案、踰限十日。
報聞 ○辛未。
谕禮部、奉先殿、祀太祖太宗神位。
未及并祀四祖。
于朕孝思未展。
今詳稽舊制、□山戊不□終祫祭之外、有奉先殿祫祭之禮。
以後元旦、皇太後萬壽及朕壽節、俱照例祭告。
奉太廟後殿四祖神主于奉先殿。
與太祖太宗合享。
位次、照太廟祫祭禮。
其應行事宜、爾部即詳議具奏。
○轉工部左侍郎楊義、為總督倉場戶部左侍郎。
升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陳協、為兵部督捕右侍郎。
大理寺卿張
甚屬可惡。
原遞呈詞不準行。
爾部即嚴拏從重議罪具奏。
○革降調蘇松副使宮家璧職。
以查解軍需船隻玩誤故也。
○以翰林院侍讀學士黃機、侍講學士張士甄、為武會試主考官。
○戶部議覆總督倉場侍郎範達禮等疏言、坐糧廳張文明、差滿三年。
具呈請替。
但實授少卿之後、未經一運。
不便差官更替。
得上□日、張文明、原因題留久任、實授少卿。
何又以在差三年、自行具呈請官更替。
吏部議奏。
○諸王貝勒大臣、再議協理理藩院事侍郎席達禮等疏奏外藩台吉襲職一款應專命其子承襲。
餘款無庸議。
得上□日、這本内各款不必更張。
俱照前定例行。
○廣西巡按李秀奏報、僞開武将軍沈文崇、僞總兵蔣載舉、朱長興、各率所部就撫。
下所司知之。
○丁卯。
遣湖廣道監察禦史馮班、巡視長蘆鹽政。
山東道監察禦史施維翰、巡按陝西。
廣東道監察禦史朱裴、巡按山東。
廣西道監察禦史李之芳、巡按山西。
雲南道監察禦史劉源浚、巡按河南。
○朝鮮國王李棩、遣陪臣洪得箕等、赍表謝谕祭、賜谥、冊封恩。
貢方物宴赉如例。
○戊辰。
以緻仕、拜他喇布勒哈番辛塔錫子拜三、襲職。
○吏部議覆台臣張學禮奏言、文職官犯事者、五品以上、應令章京一員。
骁騎校一員。
帶領披甲看守。
六品以下至九品以上官犯事者、令骁騎校一員。
小撥什庫一名。
帶領兵丁看守。
從之。
○都察院左都禦史魏裔介疏言、請行糾拾之法、以補甄别之所未及。
内而京官、外而督撫、不拘見任丁憂告假養病、應悉照京察事例令科道各官遇有見聞即據實糾劾得上□日此奏是該部院知道。
○己巳。
以正紅旗滿洲阿達哈哈番莫洛洪、為甲喇章京。
○吏部議雲貴總督、兼任兩省。
應如經略洪承疇等請、令駐适中之地。
半年駐安順。
半年駐曲靖。
從之。
○裁徽州府新安衛、甯國府宣州衛、随幫官各一員 ○戶部等衙門議奏、各省拖欠錢糧、應請差員徹底清查、以杜侵欺之弊。
江南省、差戶兵工三部官各一員。
浙江、福建二省、差戶工二部官各一員。
廣東、江西、山西、山東、湖廣、陝西六省。
差戶部官各一員。
從之。
○兵部疏言、武舉第二場步箭合式者、不及取中之額。
應否酌減得上□日着取一百名 ○刑部議革職内閣中書楊鵬舉、玩法渎奏。
應責四十闆。
流徙尚陽堡。
從之。
○庚午。
升廣東右布政使嚴正矩、為太常寺卿。
河南按察使馬葉曾、為通政使司左通政。
轉通政使司右參議朱之弼、為左參議。
升大理寺左寺正蔡應桂、為通政使司右參議。
○升山西按察使于際清、為福建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廣東按察使餘應魁、為本省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廣東管糧道參政于變龍、為山東按察使司按察使。
河南汝南道參政李茂、為本省按察使司按察使。
浙江金衢道參政甯之鳳、為陝西按察使司按察使。
陝西關西道參政萬全、為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
山西驿傳道副使張弘俊、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東兖道。
直隸井陉道副使張肇昇、為陝西布政使司參政、分守西甯道。
湖廣驿傳道副使陳彩、為江南布政使司參玫、分守常鎮兵備道。
江南淮海道佥事霍炳、為本省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江甯兵備道。
湖廣靖州道佥事張武烈、為浙江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杭嘉湖道。
轉通政使司左參議柯士芳、為河南按察使司佥事、分巡睢陳兵備道。
吏部郎中上官鑒、為浙江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嘉湖兵備道。
○吏科都給事中孫光祀條奏、厘定科規九事。
一、開明都給事中職掌、以專責成。
一、嚴發鈔日期、以慎關防。
一、查對史書錄書、以備纂修。
一、按期注銷、以查部件。
一、細閱本章、以慎鈔參。
一、稽查邸報、以防虛僞。
一、明升轉之例、以杜攙越。
一、嚴賄賂之禁、以勵官箴。
一、議勸懲筆帖式、以核實效。
得上□日、條奏各款。
申明職掌。
嚴防情弊。
于政事大有裨益。
即照議舉行。
○吏部遵上□日再行回奏、以祭祀壇廟齋戒、故議覆蘇松巡按馬騰升參未完閩饷一案、踰限十日。
報聞 ○辛未。
谕禮部、奉先殿、祀太祖太宗神位。
未及并祀四祖。
于朕孝思未展。
今詳稽舊制、□山戊不□終祫祭之外、有奉先殿祫祭之禮。
以後元旦、皇太後萬壽及朕壽節、俱照例祭告。
奉太廟後殿四祖神主于奉先殿。
與太祖太宗合享。
位次、照太廟祫祭禮。
其應行事宜、爾部即詳議具奏。
○轉工部左侍郎楊義、為總督倉場戶部左侍郎。
升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陳協、為兵部督捕右侍郎。
大理寺卿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