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之速。
莫逾于此。
竊以削平禍亂。
肇成大業。
所當急圖敉甯、不可或緩。
蓋京師為天下之根本、兆民所瞻望而取則者也。
京師理、則天下不煩撻伐。
而近悅遠來、率從恐從矣。
然緻治亦無異術、在于得人而已。
臣等所慮者、吏兵二部、任事不實。
仍蹈漢習、互相推诿。
任用匪人。
贻誤非小。
今地廣事繁。
非一人所能理。
安内攘外。
非一才所能任。
宜将内院通達治理之人、暫攝吏兵二部事務。
至于山東乃糧運之道。
山西乃商賈之途。
急宜招撫。
若二省兵民歸我版圖則财賦有出國用不匮矣啟入攝政和碩睿親王報曰爾等言是但内院機務殷繁、不便令其署理部務。
○遣固山額真金砺梅勒章京李率泰安撫天津等處亂民。
○追擊賊兵之諸王貝勒等還京。
遣大學士範文程等、迎。
勞之。
王等入城。
谒攝政和碩睿親王。
行三跪九叩頭禮。
○辛醜攝政和碩睿親王、以書徵故明大學士馮铨铨聞命即至。
王賜以所服衣帽并鞍馬銀币。
○賜投誠總兵官孔希貴、蟒衣一襲副将唐铨等十四人各緞二疋令往三河縣巢□刀滅土寇 ○壬寅上以燕京底定率攝政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暨諸王貝勒群臣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畢禦殿諸王貝勒群臣上表行慶賀禮。
○癸卯以底定燕京捷音宣示朝鮮、及外藩蒙古諸王貝勒。
○甲辰以山陵寝殿内寶座告成。
祭大行皇帝。
○攝政和碩睿親王、設防守燕京内外城門官兵嚴禁士卒搶奪。
○以故明巡撫宣府都察院右佥都禦史李鑒仍為原官。
○乙巳上命學士詹霸侍衛巴泰赍敕谕大将軍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谕曰朕聞王招降山海關總兵官吳三桂大敗流賊自山海至燕京沿路城堡歸順及燕京官民迎降捷音不勝嘉悅此皆王運籌有方諸臣協心戮力之所緻也茲遣官往勞王其益殚忠誠統率臣工佐成大業焉 ○以故明天津副将婁光先為總兵官招撫各城稽核天津糧儲諸務。
○保定副将王應登等條陳七事。
一立綱紀。
二任賢良。
三靖遺寇。
四申招撫。
五和兵民。
六重農務。
七懲貪婪。
攝政和碩睿親王是其言。
○攝政和碩睿親王下令、禁隐匿宮女。
及無主财物子女。
犯者籍其家。
○丁未。
以多羅饒餘郡王阿巴泰、越次與攝政和碩鄭親王并坐。
下所司議罪。
拟加倍罰銀。
奏入從寬免之。
○己酉。
宣府巡撫李鑒捕斬僞權将軍黃應選、僞防禦使李允桂等十五人以祭明崇祯帝。
并上安撫機宜。
攝政和碩睿親王。
令鑒加意招集防守。
○以禮葬明崇祯帝後及妃袁氏、兩公主、并天啟後張氏、萬曆妃劉氏、仍造陵墓如制。
○應襲恭順侯吳惟華、請招撫宣天山西自效。
攝政和碩睿親王許之。
○故明東原王、長子朱弘橞等、奉表歸誠。
○庚戌。
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奏言、諸王大臣等、統兵追巢□刀統寇于慶都、大破其衆。
固山額真譚泰、準塔、護軍統領德爾得赫哈甯噶等率前鋒兵、追至真定。
又破之。
賊焚辎重倉皇敗走燕京迤北居庸關内外各城、及天津真定等處皆降。
○辛亥。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諸王群臣曰。
今荷天祐、底定中原。
宜各殚忠誠。
永保富貴有貪婪不檢、自蹈罪愆者、雖有功不叙毋得苟且一時、失子孫久遠之計也。
○又谕兵部曰。
我國建都燕京天下軍民之罹難者如在水火之中。
可即傅檄救之其各府州縣、但馳文招撫文到之日即行歸順者、城内官員、各升一級。
軍民各仍其業。
永無遷徙之勞。
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别。
故令其薙發、以别順逆。
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
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朿發。
悉從其便。
予之不欲以兵甲相加者、恐加兵之處、民必不堪。
或死或逃、失其生理故耳。
今特遣官傳谕、凡各府州縣軍衛衙門、來歸順者、其牧民之長。
統軍之帥。
彙造戶口兵丁錢糧數目、親來朝見。
若逆命不至。
當興師問罪而誅之。
其朱氏諸王、有來歸者。
亦當照舊恩養。
不加改削。
山澤遺賢、許所在官司、從實報名。
當遣人徵聘。
委以重任。
至于明朝之破壞。
俱由貪黩成風。
德不稱任。
功罪不明所緻。
自茲以後。
凡我臣民、俱宜改弦易轍。
各勵清忠。
此不特沾祿秩于一時。
功名且傳于奕世矣。
○壬子。
以故明真定府知府邱茂華、為井陉道。
署巡撫事。
○以故明山東布政使司參議兼按察使司佥事霸州道劉芳久、布政使司參議天津道孫肇興、按察使司佥事通州道鄭煇、按察使司副使懷隆道魏知微、山西按察使司佥事昌平道孟良允、按察使司佥事易州道黃圖安、俱仍為原官。
○以故明井陉道方大猷、為監軍副使招撫山東。
○甲寅。
攝政和碩睿親王入武英殿。
升禦座。
莫逾于此。
竊以削平禍亂。
肇成大業。
所當急圖敉甯、不可或緩。
蓋京師為天下之根本、兆民所瞻望而取則者也。
京師理、則天下不煩撻伐。
而近悅遠來、率從恐從矣。
然緻治亦無異術、在于得人而已。
臣等所慮者、吏兵二部、任事不實。
仍蹈漢習、互相推诿。
任用匪人。
贻誤非小。
今地廣事繁。
非一人所能理。
安内攘外。
非一才所能任。
宜将内院通達治理之人、暫攝吏兵二部事務。
至于山東乃糧運之道。
山西乃商賈之途。
急宜招撫。
若二省兵民歸我版圖則财賦有出國用不匮矣啟入攝政和碩睿親王報曰爾等言是但内院機務殷繁、不便令其署理部務。
○遣固山額真金砺梅勒章京李率泰安撫天津等處亂民。
○追擊賊兵之諸王貝勒等還京。
遣大學士範文程等、迎。
勞之。
王等入城。
谒攝政和碩睿親王。
行三跪九叩頭禮。
○辛醜攝政和碩睿親王、以書徵故明大學士馮铨铨聞命即至。
王賜以所服衣帽并鞍馬銀币。
○賜投誠總兵官孔希貴、蟒衣一襲副将唐铨等十四人各緞二疋令往三河縣巢□刀滅土寇 ○壬寅上以燕京底定率攝政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暨諸王貝勒群臣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畢禦殿諸王貝勒群臣上表行慶賀禮。
○癸卯以底定燕京捷音宣示朝鮮、及外藩蒙古諸王貝勒。
○甲辰以山陵寝殿内寶座告成。
祭大行皇帝。
○攝政和碩睿親王、設防守燕京内外城門官兵嚴禁士卒搶奪。
○以故明巡撫宣府都察院右佥都禦史李鑒仍為原官。
○乙巳上命學士詹霸侍衛巴泰赍敕谕大将軍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谕曰朕聞王招降山海關總兵官吳三桂大敗流賊自山海至燕京沿路城堡歸順及燕京官民迎降捷音不勝嘉悅此皆王運籌有方諸臣協心戮力之所緻也茲遣官往勞王其益殚忠誠統率臣工佐成大業焉 ○以故明天津副将婁光先為總兵官招撫各城稽核天津糧儲諸務。
○保定副将王應登等條陳七事。
一立綱紀。
二任賢良。
三靖遺寇。
四申招撫。
五和兵民。
六重農務。
七懲貪婪。
攝政和碩睿親王是其言。
○攝政和碩睿親王下令、禁隐匿宮女。
及無主财物子女。
犯者籍其家。
○丁未。
以多羅饒餘郡王阿巴泰、越次與攝政和碩鄭親王并坐。
下所司議罪。
拟加倍罰銀。
奏入從寬免之。
○己酉。
宣府巡撫李鑒捕斬僞權将軍黃應選、僞防禦使李允桂等十五人以祭明崇祯帝。
并上安撫機宜。
攝政和碩睿親王。
令鑒加意招集防守。
○以禮葬明崇祯帝後及妃袁氏、兩公主、并天啟後張氏、萬曆妃劉氏、仍造陵墓如制。
○應襲恭順侯吳惟華、請招撫宣天山西自效。
攝政和碩睿親王許之。
○故明東原王、長子朱弘橞等、奉表歸誠。
○庚戌。
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奏言、諸王大臣等、統兵追巢□刀統寇于慶都、大破其衆。
固山額真譚泰、準塔、護軍統領德爾得赫哈甯噶等率前鋒兵、追至真定。
又破之。
賊焚辎重倉皇敗走燕京迤北居庸關内外各城、及天津真定等處皆降。
○辛亥。
攝政和碩睿親王谕諸王群臣曰。
今荷天祐、底定中原。
宜各殚忠誠。
永保富貴有貪婪不檢、自蹈罪愆者、雖有功不叙毋得苟且一時、失子孫久遠之計也。
○又谕兵部曰。
我國建都燕京天下軍民之罹難者如在水火之中。
可即傅檄救之其各府州縣、但馳文招撫文到之日即行歸順者、城内官員、各升一級。
軍民各仍其業。
永無遷徙之勞。
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别。
故令其薙發、以别順逆。
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
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朿發。
悉從其便。
予之不欲以兵甲相加者、恐加兵之處、民必不堪。
或死或逃、失其生理故耳。
今特遣官傳谕、凡各府州縣軍衛衙門、來歸順者、其牧民之長。
統軍之帥。
彙造戶口兵丁錢糧數目、親來朝見。
若逆命不至。
當興師問罪而誅之。
其朱氏諸王、有來歸者。
亦當照舊恩養。
不加改削。
山澤遺賢、許所在官司、從實報名。
當遣人徵聘。
委以重任。
至于明朝之破壞。
俱由貪黩成風。
德不稱任。
功罪不明所緻。
自茲以後。
凡我臣民、俱宜改弦易轍。
各勵清忠。
此不特沾祿秩于一時。
功名且傳于奕世矣。
○壬子。
以故明真定府知府邱茂華、為井陉道。
署巡撫事。
○以故明山東布政使司參議兼按察使司佥事霸州道劉芳久、布政使司參議天津道孫肇興、按察使司佥事通州道鄭煇、按察使司副使懷隆道魏知微、山西按察使司佥事昌平道孟良允、按察使司佥事易州道黃圖安、俱仍為原官。
○以故明井陉道方大猷、為監軍副使招撫山東。
○甲寅。
攝政和碩睿親王入武英殿。
升禦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