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順治十七年。
庚子二月。
丙戌朔。
以舟山功授甲喇章京周恂、拖沙喇哈番品級阿式圖、各一拖沙喇哈番。
○設四川提督總兵官一員。
分中左右三營兵三千名。
駐劄省城改設成都城守副将一員。
都司二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分左右二營。
兵各一千名。
設黎州城守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兵一千名。
改設峨邊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兵一千名。
○裁廣東南雄府同知一員。
○平西王吳三桂疏報、僞侯吳子聖、伯廖魚、陳建、将軍楊武、楊國明、劉啟明、總兵郝承裔等、各率所部、繳敕印投誠。
下兵部議。
○丁亥。
遣大學士胡世安、祭先師孔子。
○戊子。
祭大社大稷。
遣内大臣伯索尼行禮 ○谕吏部、國家政務委任庶官必大小臣工鹹得其人。
乃可共襄化理。
在京各衙門官員宜加澄叙、以勵官常。
大學士尚書等、俱着自陳侍郎以下、俱着開列職名。
候朕親行甄别。
爾部即傳谕遵行。
○贈殉難廣東靈山縣知縣徐尚介、為廣東按察使司佥事蔭一子入監讀書。
縣丞顧正笏、為金吾左衛經曆 ○平西王吳三桂疏報、官兵大破賊于普洱。
下所司察叙。
○征南将軍趙布泰班師。
命内大臣迎勞之。
○以輔國公幹圖紮喀納、固山額真沙裡布、祖澤潤骸骨至自雲南軍中遣禮部官緻奠 ○己醜。
增設盛京戶部章京四員。
主事一員。
筆帖式二員。
繙譯漢字筆帖式一員。
外郎一名。
烏林筆帖式二員。
外郎一名。
工部章京二員。
主事一員。
筆帖式四員。
繙譯漢字筆帖式一員。
○刑科都給事中粘本盛、以祀典二事條奏。
一、移祀北嶽于渾源州。
一、應建傳聖祠于文廟、祭祀周公下禮部議。
○庚寅。
升順天府府丞王登聯、為大理寺少卿。
○升山東武德道副使佟彭年、為山西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河東道。
陝西中路道副使王廷谏、為湖廣布政使司參政、分守荊西道。
貴州貴陽道佥事黃惟鍛、為陝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江右道。
福建督糧道參議孫籀、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河東道 ○辛卯。
喀爾喀部落丹津喇嘛等貢駝馬。
宴赉如例。
○壬辰。
升鑲紅旗漢軍牛錄章京趙琏、為甲喇章京。
○内閣大學士成克鞏、劉正宗、胡世安、衛周祚、李霨、吏部尚書孫廷铨、戶部尚書王宏祚、禮部尚書王崇簡、刑部尚書杜立德、尚書管督捕侍郎事霍達、各遵谕俱自陳乞罷。
俱溫上□日留任。
○少傅兼太子太傅工部尚書劉昌、遵谕自陳。
以老病求罷。
得上□日、卿謹慎練達。
曆任着勞年齒已邁。
着以原官緻仕。
馳驿回籍。
仍蔭一子入監讀書。
○兵部尚書梁清标、遵谕自陳。
得上□日、梁清标經朕特簡。
畀掌中樞。
自當殚竭心力、以圖報稱。
乃凡事诿卸。
不肯擔任勞怨。
本當議處姑從寬免。
着照舊供職。
以後務宜痛加警省。
極力振作。
○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禦史魏裔介、遵谕自陳。
得上□日、魏裔介由科員、經朕破格簡拔。
畀司邦憲。
即當殚心力。
秉公執法。
實圖報稱。
乃全無擔當建白。
禆益朝政。
但知沽名譽。
急于幸緻高位。
且身為台臣之長。
禦史貪黩不法、屢經發覺。
豈真無聞見。
曾未據實糾參。
徇庇欺朦。
殊負委任。
本當拏問、嚴行治罪。
姑予寬典。
着革去太子太保、并所加一級。
仍照舊供職。
以後着洗滌肺腸。
盡改前非。
若複蹈舊轍、定從重治罪。
必不輕恕。
○湖廣總督李蔭祖、以病奏請回京調理。
允之。
○加湖廣巡撫張長庚、太子少保。
以捐赈武昌、漢陽二府饑民故也。
○癸巳。
皇太後聖壽節。
免行慶賀禮。
○升鑲藍旗漢軍甲喇章京段應舉、為梅勒章京。
○免貴州貴陽、安順、都勻、石阡、鎮遠、銅仁等府屬、州、縣、衛、所、土司十六年分旱災額賦。
○先是漕運總督蔡士英奏言、國初。
設總漕一員、駐淮安。
鳳陽巡撫一員、駐泰州。
自順治六年、巡撫标兵調入粵西遂徹鳳撫歸并漕督漕務海防、勢難兼理。
請仍照初制專官分任至是九卿科道會議、應如士英所請。
其撫标官兵、俟兵部議設。
從之 ○補裁缺戶部員外郎甲喇章京楊雀祥、為監察禦史。
○甲午。
遣官祭三皇廟。
○谕禮部帝王奉天子民、。
禮隆禋祀。
享帝大典所關尤重必儀物克備、乃足昭對越之誠。
向來郊祀、惟冬至用燔柴禮祈谷壇、未經舉行。
雖祀典原有等差。
而同為祀上帝。
典禮不宜有異。
嗣後祈谷壇亦行燔柴禮。
爾部即傳谕遵行。
○
庚子二月。
丙戌朔。
以舟山功授甲喇章京周恂、拖沙喇哈番品級阿式圖、各一拖沙喇哈番。
○設四川提督總兵官一員。
分中左右三營兵三千名。
駐劄省城改設成都城守副将一員。
都司二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分左右二營。
兵各一千名。
設黎州城守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兵一千名。
改設峨邊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兵一千名。
○裁廣東南雄府同知一員。
○平西王吳三桂疏報、僞侯吳子聖、伯廖魚、陳建、将軍楊武、楊國明、劉啟明、總兵郝承裔等、各率所部、繳敕印投誠。
下兵部議。
○丁亥。
遣大學士胡世安、祭先師孔子。
○戊子。
祭大社大稷。
遣内大臣伯索尼行禮 ○谕吏部、國家政務委任庶官必大小臣工鹹得其人。
乃可共襄化理。
在京各衙門官員宜加澄叙、以勵官常。
大學士尚書等、俱着自陳侍郎以下、俱着開列職名。
候朕親行甄别。
爾部即傳谕遵行。
○贈殉難廣東靈山縣知縣徐尚介、為廣東按察使司佥事蔭一子入監讀書。
縣丞顧正笏、為金吾左衛經曆 ○平西王吳三桂疏報、官兵大破賊于普洱。
下所司察叙。
○征南将軍趙布泰班師。
命内大臣迎勞之。
○以輔國公幹圖紮喀納、固山額真沙裡布、祖澤潤骸骨至自雲南軍中遣禮部官緻奠 ○己醜。
增設盛京戶部章京四員。
主事一員。
筆帖式二員。
繙譯漢字筆帖式一員。
外郎一名。
烏林筆帖式二員。
外郎一名。
工部章京二員。
主事一員。
筆帖式四員。
繙譯漢字筆帖式一員。
○刑科都給事中粘本盛、以祀典二事條奏。
一、移祀北嶽于渾源州。
一、應建傳聖祠于文廟、祭祀周公下禮部議。
○庚寅。
升順天府府丞王登聯、為大理寺少卿。
○升山東武德道副使佟彭年、為山西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河東道。
陝西中路道副使王廷谏、為湖廣布政使司參政、分守荊西道。
貴州貴陽道佥事黃惟鍛、為陝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江右道。
福建督糧道參議孫籀、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河東道 ○辛卯。
喀爾喀部落丹津喇嘛等貢駝馬。
宴赉如例。
○壬辰。
升鑲紅旗漢軍牛錄章京趙琏、為甲喇章京。
○内閣大學士成克鞏、劉正宗、胡世安、衛周祚、李霨、吏部尚書孫廷铨、戶部尚書王宏祚、禮部尚書王崇簡、刑部尚書杜立德、尚書管督捕侍郎事霍達、各遵谕俱自陳乞罷。
俱溫上□日留任。
○少傅兼太子太傅工部尚書劉昌、遵谕自陳。
以老病求罷。
得上□日、卿謹慎練達。
曆任着勞年齒已邁。
着以原官緻仕。
馳驿回籍。
仍蔭一子入監讀書。
○兵部尚書梁清标、遵谕自陳。
得上□日、梁清标經朕特簡。
畀掌中樞。
自當殚竭心力、以圖報稱。
乃凡事诿卸。
不肯擔任勞怨。
本當議處姑從寬免。
着照舊供職。
以後務宜痛加警省。
極力振作。
○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禦史魏裔介、遵谕自陳。
得上□日、魏裔介由科員、經朕破格簡拔。
畀司邦憲。
即當殚心力。
秉公執法。
實圖報稱。
乃全無擔當建白。
禆益朝政。
但知沽名譽。
急于幸緻高位。
且身為台臣之長。
禦史貪黩不法、屢經發覺。
豈真無聞見。
曾未據實糾參。
徇庇欺朦。
殊負委任。
本當拏問、嚴行治罪。
姑予寬典。
着革去太子太保、并所加一級。
仍照舊供職。
以後着洗滌肺腸。
盡改前非。
若複蹈舊轍、定從重治罪。
必不輕恕。
○湖廣總督李蔭祖、以病奏請回京調理。
允之。
○加湖廣巡撫張長庚、太子少保。
以捐赈武昌、漢陽二府饑民故也。
○癸巳。
皇太後聖壽節。
免行慶賀禮。
○升鑲藍旗漢軍甲喇章京段應舉、為梅勒章京。
○免貴州貴陽、安順、都勻、石阡、鎮遠、銅仁等府屬、州、縣、衛、所、土司十六年分旱災額賦。
○先是漕運總督蔡士英奏言、國初。
設總漕一員、駐淮安。
鳳陽巡撫一員、駐泰州。
自順治六年、巡撫标兵調入粵西遂徹鳳撫歸并漕督漕務海防、勢難兼理。
請仍照初制專官分任至是九卿科道會議、應如士英所請。
其撫标官兵、俟兵部議設。
從之 ○補裁缺戶部員外郎甲喇章京楊雀祥、為監察禦史。
○甲午。
遣官祭三皇廟。
○谕禮部帝王奉天子民、。
禮隆禋祀。
享帝大典所關尤重必儀物克備、乃足昭對越之誠。
向來郊祀、惟冬至用燔柴禮祈谷壇、未經舉行。
雖祀典原有等差。
而同為祀上帝。
典禮不宜有異。
嗣後祈谷壇亦行燔柴禮。
爾部即傳谕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