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零八
關燈
小
中
大
順治十四年。
丁酉。
三月。
甲辰朔。
以奉太宗文皇帝配享圜丘、及祈谷壇。
上親詣犧牲所視牲畢。
回宮。
○升陝西漢中府副将楊文啟、為都督佥事、充四川川北總兵官。
○以拜他喇布勒哈番韋進忠、為福建福州府城守副将。
○乙巳。
旌表節婦陝西泾州生員李沆妻于氏、同官縣生員習完初妻王氏、各給銀建坊如例。
○戊申。
上宿于齋宮。
是日、閱視壇儀。
鹵簿全設。
至天壇昭亨門西。
太常寺官二員執提爐前導。
禮部太常寺官迎駕降辇。
導入昭亨門左。
上由禦路升階詣壇。
北向立太常寺官跪奏上帝壇。
上東向立。
跪奏配帝壇。
上西向立。
跪奏配帝壇。
又導上至神庫、北向立。
太常寺官跪奏上帝笾豆。
上東向立。
跪奏配帝笾豆。
上西向立。
跪奏配帝笾豆。
又導上至神□廠豆寸□、近前立。
跪奏燔牛。
上帝壇、配帝壇、牲。
上北向立。
跪奏四從壇牲。
視畢。
又詣祈谷壇、同前儀。
視畢。
上回齋宮齋宿。
○以奉太宗配享圜丘、及祈谷壇。
太祖太宗配享方澤。
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
○己酉。
上奉太宗文皇帝神位配享圜丘及祈谷壇行奉安神位禮一切祀典如太祖配享儀 ○多羅郡王塔爾納薨年十五谥敏思 ○辛亥。
以奉太祖太宗配享方澤上躬詣犧牲所、視牲。
○壬子。
上奉太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配享方澤。
是日早、王、貝勒、貝子、公等俱于祭台下序立四從壇分獻官、入棂星東門。
序立于公後。
文武官俱序立于棂星門外上由方澤壇北天門詣齋宮。
于太祖太宗神牌前、各行一跪三叩頭禮。
捧請神牌、奉安于龍亭。
仍各行一跪三叩頭禮。
銮儀衛校尉舁龍亭。
皇上随神牌入棂星門。
由中甬路至壇下。
龍亭止。
上詣太祖神牌前、行一跪三叩頭禮。
捧請太祖神牌、由中甬路、設于東配壇。
行一跪三叩頭禮。
又詣太宗神牌前、行一跪三叩頭禮。
捧請太宗神牌、由中甬路、設于西配壇。
行一跪三叩頭禮。
贊引、對引官、導上至壇。
于黃幄内立。
典儀官唱樂舞生就位。
執事官各司其事。
贊引官奏就位。
上就拜位。
典儀官唱瘗毛血、迎神。
協律郎唱舉迎神樂。
奏中平之章。
樂作。
贊引官奏跪、叩、傳贊同。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
王以下各官、俱随行禮畢。
典儀官唱奠玉帛。
協律郎唱舉奠玉帛樂。
奏廣平之章。
樂作。
贊引官奏升壇。
導上詣皇地祇香案前立。
司香官跪于案左。
奏跪、上香上跪、上柱香于爐内。
又上塊香三次。
興。
導上詣供案前。
捧玉帛官跪于案左。
奏跪、獻玉帛。
上跪、獻訖。
贊引官導上詣太祖太宗香案供案前。
上香進帛如前儀。
畢。
奏複位。
上複位立。
樂止。
典儀官唱進胙。
上退立東向。
禮部官太常寺官、以次進皇地祗牲太祖配壇牲。
太宗配壇牲。
供于各案畢。
協律郎唱舉進胙樂。
奏鹹平之章。
樂作。
贊引官奏升壇。
導上詣皇地祇位前立。
奏跪。
上跪。
奏獻胙。
上跪獻訖。
導上詣太祖太宗位前、獻胙如前儀。
畢。
奏複位。
上複位立。
樂止。
典儀官唱行初獻禮。
協律郎唱舉初獻樂。
奏壽平之章。
樂作。
贊引官奏升壇。
導上詣皇地祇位前立。
捧爵官跪于案左。
奏跪。
上跪。
奏獻爵。
獻訖。
奏詣讀祝位。
導上詣、讀祝位立。
樂止。
讀祝官至祝案前、行一跪三叩頭禮。
捧祝版立于案左。
贊引官奏跪。
傳贊同。
上跪。
王以下各官、及讀祝官、皆跪。
贊讀祝。
讀訖。
捧祝版跪安于帛匣上。
三叩頭退。
樂作。
贊引官奏叩。
傳贊同。
上行三叩頭禮。
王以下各官、俱随行禮畢。
興。
導上詣太祖太宗位前、獻爵如前儀。
從壇分獻官、于各神位前、上香進帛獻爵。
俱候上行禮時、随行禮畢。
奏複位。
上複位立。
分獻官亦退至階下立。
樂止。
典儀官唱行亞獻禮。
亞獻儀同初獻。
樂奏安平之章。
亞獻畢。
行終獻禮。
終獻儀同亞獻。
樂奏時平之章。
終獻畢。
奏複位。
上複位立。
分獻官亦退立原位。
樂止。
太常寺官唱賜福胙。
光祿寺官二員、捧福胙進。
詣皇地祇位前拱舉。
贊引官奏詣受福胙位。
導上至受福胙位立。
捧福胙官二員、跪于上右。
接福胙官二員、跪于上左。
贊引官奏跪。
上跪。
奏飲福酒。
上受爵。
授與接爵官。
奏受胙。
上受胙。
授與接胙官各退。
奏叩。
上行三叩頭禮。
奏興、複位。
上複位立。
行謝福胙禮。
贊引官奏跪、叩、興傳贊同王以下各官俱随上行三跪九叩頭禮。
興典儀官唱徹馔。
協律郎唱舉徹馔樂。
奏貞平之章。
樂作。
徹玉官詣皇地祇案前、
丁酉。
三月。
甲辰朔。
以奉太宗文皇帝配享圜丘、及祈谷壇。
上親詣犧牲所視牲畢。
回宮。
○升陝西漢中府副将楊文啟、為都督佥事、充四川川北總兵官。
○以拜他喇布勒哈番韋進忠、為福建福州府城守副将。
○乙巳。
旌表節婦陝西泾州生員李沆妻于氏、同官縣生員習完初妻王氏、各給銀建坊如例。
○戊申。
上宿于齋宮。
是日、閱視壇儀。
鹵簿全設。
至天壇昭亨門西。
太常寺官二員執提爐前導。
禮部太常寺官迎駕降辇。
導入昭亨門左。
上由禦路升階詣壇。
北向立太常寺官跪奏上帝壇。
上東向立。
跪奏配帝壇。
上西向立。
跪奏配帝壇。
又導上至神庫、北向立。
太常寺官跪奏上帝笾豆。
上東向立。
跪奏配帝笾豆。
上西向立。
跪奏配帝笾豆。
又導上至神□廠豆寸□、近前立。
跪奏燔牛。
上帝壇、配帝壇、牲。
上北向立。
跪奏四從壇牲。
視畢。
又詣祈谷壇、同前儀。
視畢。
上回齋宮齋宿。
○以奉太宗配享圜丘、及祈谷壇。
太祖太宗配享方澤。
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
○己酉。
上奉太宗文皇帝神位配享圜丘及祈谷壇行奉安神位禮一切祀典如太祖配享儀 ○多羅郡王塔爾納薨年十五谥敏思 ○辛亥。
以奉太祖太宗配享方澤上躬詣犧牲所、視牲。
○壬子。
上奉太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配享方澤。
是日早、王、貝勒、貝子、公等俱于祭台下序立四從壇分獻官、入棂星東門。
序立于公後。
文武官俱序立于棂星門外上由方澤壇北天門詣齋宮。
于太祖太宗神牌前、各行一跪三叩頭禮。
捧請神牌、奉安于龍亭。
仍各行一跪三叩頭禮。
銮儀衛校尉舁龍亭。
皇上随神牌入棂星門。
由中甬路至壇下。
龍亭止。
上詣太祖神牌前、行一跪三叩頭禮。
捧請太祖神牌、由中甬路、設于東配壇。
行一跪三叩頭禮。
又詣太宗神牌前、行一跪三叩頭禮。
捧請太宗神牌、由中甬路、設于西配壇。
行一跪三叩頭禮。
贊引、對引官、導上至壇。
于黃幄内立。
典儀官唱樂舞生就位。
執事官各司其事。
贊引官奏就位。
上就拜位。
典儀官唱瘗毛血、迎神。
協律郎唱舉迎神樂。
奏中平之章。
樂作。
贊引官奏跪、叩、傳贊同。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
王以下各官、俱随行禮畢。
典儀官唱奠玉帛。
協律郎唱舉奠玉帛樂。
奏廣平之章。
樂作。
贊引官奏升壇。
導上詣皇地祇香案前立。
司香官跪于案左。
奏跪、上香上跪、上柱香于爐内。
又上塊香三次。
興。
導上詣供案前。
捧玉帛官跪于案左。
奏跪、獻玉帛。
上跪、獻訖。
贊引官導上詣太祖太宗香案供案前。
上香進帛如前儀。
畢。
奏複位。
上複位立。
樂止。
典儀官唱進胙。
上退立東向。
禮部官太常寺官、以次進皇地祗牲太祖配壇牲。
太宗配壇牲。
供于各案畢。
協律郎唱舉進胙樂。
奏鹹平之章。
樂作。
贊引官奏升壇。
導上詣皇地祇位前立。
奏跪。
上跪。
奏獻胙。
上跪獻訖。
導上詣太祖太宗位前、獻胙如前儀。
畢。
奏複位。
上複位立。
樂止。
典儀官唱行初獻禮。
協律郎唱舉初獻樂。
奏壽平之章。
樂作。
贊引官奏升壇。
導上詣皇地祇位前立。
捧爵官跪于案左。
奏跪。
上跪。
奏獻爵。
獻訖。
奏詣讀祝位。
導上詣、讀祝位立。
樂止。
讀祝官至祝案前、行一跪三叩頭禮。
捧祝版立于案左。
贊引官奏跪。
傳贊同。
上跪。
王以下各官、及讀祝官、皆跪。
贊讀祝。
讀訖。
捧祝版跪安于帛匣上。
三叩頭退。
樂作。
贊引官奏叩。
傳贊同。
上行三叩頭禮。
王以下各官、俱随行禮畢。
興。
導上詣太祖太宗位前、獻爵如前儀。
從壇分獻官、于各神位前、上香進帛獻爵。
俱候上行禮時、随行禮畢。
奏複位。
上複位立。
分獻官亦退至階下立。
樂止。
典儀官唱行亞獻禮。
亞獻儀同初獻。
樂奏安平之章。
亞獻畢。
行終獻禮。
終獻儀同亞獻。
樂奏時平之章。
終獻畢。
奏複位。
上複位立。
分獻官亦退立原位。
樂止。
太常寺官唱賜福胙。
光祿寺官二員、捧福胙進。
詣皇地祇位前拱舉。
贊引官奏詣受福胙位。
導上至受福胙位立。
捧福胙官二員、跪于上右。
接福胙官二員、跪于上左。
贊引官奏跪。
上跪。
奏飲福酒。
上受爵。
授與接爵官。
奏受胙。
上受胙。
授與接胙官各退。
奏叩。
上行三叩頭禮。
奏興、複位。
上複位立。
行謝福胙禮。
贊引官奏跪、叩、興傳贊同王以下各官俱随上行三跪九叩頭禮。
興典儀官唱徹馔。
協律郎唱舉徹馔樂。
奏貞平之章。
樂作。
徹玉官詣皇地祇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