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确奏請正法。
在外仍照明律以行。
如有恣意輕重等弊指參重處。
○丙子。
河南巡撫羅繡錦奏報流寇二萬餘人渡黃河。
攻懷慶府甚急。
于是遣學士詹霸、馳赴和碩英親王阿濟格。
軍谕之曰。
頃聞流寇急攻懷慶。
已命和碩豫親王多铎、于是月二十五日、率師南下。
便道往征。
豫親王如已克流寇、即遵谕仍赴南京。
如流寇聞風遁走、豫親王即追蹑賊後。
直趨西安。
豫親王先至西安則勒兵以待爾等爾等先至亦宜待豫親王。
兩路大師、務期合力攻剿平定賊寇勿以先至彼地、遂不相待。
爾等須沿路探問消息若得豫親王擊敗流寇移師南下之信爾等仍遵前谕、相機以行 ○谕平定山東河南梅勒章京和托李率泰額孟格等曰。
爾等可嚴查流賊趙應元餘黨盡行正法城中人有同謀者亦查明正法但不得誤傷良善其城中積貯錢糧及趙應元劫去故明衡王府中财物與被戮之家财物俱造冊進覽衡王府中财物毋得騷擾衡王曾否與趙應元同謀應行詳察有謀則嚴加看守另行奏聞。
不則仍令安業如故。
此外所有諸物俱着在城官員封貯爾等酌量衛輝懷慶兩府何地較近可即率師往詣總兵官祖可法金玉和處今和碩豫親王亦即統大軍與爾等會師矣。
○戊寅。
檄谕河南、南京、浙江、江西、湖廣等處文武官員軍民人等曰爾南方諸臣、當明國崇祯皇帝遭流賊之難陵阙焚毀國破家亡不遣一兵。
不發一矢。
如鼠藏穴其罪一及我兵進巢□刀流賊西奔。
爾南方尚未知京師确信又無遺诏、擅立福王其罪二流賊為爾大讐、不思征讨。
而諸将各自擁衆、擾害良民。
自生反側以啟兵端。
其罪三。
惟此三罪。
天下所共憤。
王法所不赦。
用是恭承天命。
爰整六師。
問罪征讨。
凡各處文武官員、率先以城池地方投順者。
論功大小各升一級抗命不服者本身受戮妻子為俘。
若福王悔悟前非自投軍前。
當釋其前罪。
與明國諸王一體優待。
其福王親信諸臣早知改過歸誠亦論功次大小仍與祿養。
檄到之處民人無得驚惶農商照常安業特茲曉谕鹹使聞知。
○以達賴随征山東攻深州時首先登城賜号巴圖魯授為牛錄章京巴豸額顧德攻城有功俱授半個牛錄章京。
○定攝政王冠服宮室之制帽頂用東珠十三顆金佛前嵌東珠七顆後金花嵌東珠六顆帶每闆嵌東珠六顆貓睛石一顆帶用淺黃服用八團龍坐褥冬用貂皮夏用繡龍房基高十四尺。
樓三層覆以綠瓦脊及四邊俱用金黃瓦。
○己卯命和碩豫親王多铎為定國大将軍。
統領将士進征江南賜之敕曰朕以福王及南方文武諸臣當明國崇祯皇帝遭流賊之難。
陵阙焚毀宗社覆亡。
不遣一兵。
不發一矢如鼠藏穴。
其罪一也及我兵進巢□刀流賊西奔南方諸臣不行請命、擅立福王其罪二也不思滅賊複讐。
而諸将各自擁兵、擾害良民自生反側以啟兵端。
其罪三也惟此三罪天人共憤因命王充定國大将軍。
統師聲罪征讨江南王今承命、一切機宜當與諸将同心協謀而行。
毋謂自智不聽人言。
毋恃兵強、輕視敵衆仍嚴偵探、勿緻疎虞。
如有抗拒不服者戮之。
傾心歸順者撫之。
嚴禁兵将凡系歸順地方、不許肆行搶掠。
務使人知朕以仁義定天下之意其行間将領功罪察實紀明彙奏。
如系小過當即處分至于護軍校撥什庫以下無論大小罪過俱與諸将商酌徑行處分王受茲重任當益殚忠猷用張撻伐立奏蕩平欽哉。
○庚辰以工部啟心郎王來用為山西布政使司參政保定道工部理事官劉弘遇為山西布政使司參政朔州道 ○以故牛錄章京諾木圖衛徵子博洛襲職。
○甲申。
定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冠服宮室之制輔政王及諸親王帽頂、嵌東珠十顆前金佛嵌東珠五顆後金花嵌東珠四顆帶每闆嵌貓睛石一顆東珠四顆坐褥冬用貂鑲猞狸狲。
夏照舊。
郡王。
帽頂、嵌東珠八顆。
前金佛、嵌東珠四顆。
後金花、嵌東珠三顆、帶每闆嵌貓睛石一顆、東珠二顆、坐褥冬用猞狸狲夏照舊凡欽賜諸王服色俱許穿用私繡者止許用五爪四團龍。
輔政王及諸親王。
郡王房基照舊。
脊瓦俱用綠。
貝勒帽頂嵌東珠七顆。
前金佛嵌東珠三顆後金花嵌東珠二顆。
帶、每闆嵌東珠一顆坐褥冬用豹皮夏照舊貝子。
帽頂嵌東珠六顆前金佛嵌東珠二顆。
後金花嵌東珠一顆。
帶、每闆嵌綠松石一顆坐褥冬用豹皮。
夏照舊。
鎮國公。
帽頂嵌東珠五顆前金佛、嵌東珠一顆。
後金花、嵌綠松石一顆。
帶每闆嵌寶石一顆。
坐褥、照舊。
輔國公。
帽頂、嵌東珠四顆。
前金佛、嵌東珠一顆。
後金花、嵌綠松石一顆帶每闆鑲碧玉一塊坐褥照舊。
在外仍照明律以行。
如有恣意輕重等弊指參重處。
○丙子。
河南巡撫羅繡錦奏報流寇二萬餘人渡黃河。
攻懷慶府甚急。
于是遣學士詹霸、馳赴和碩英親王阿濟格。
軍谕之曰。
頃聞流寇急攻懷慶。
已命和碩豫親王多铎、于是月二十五日、率師南下。
便道往征。
豫親王如已克流寇、即遵谕仍赴南京。
如流寇聞風遁走、豫親王即追蹑賊後。
直趨西安。
豫親王先至西安則勒兵以待爾等爾等先至亦宜待豫親王。
兩路大師、務期合力攻剿平定賊寇勿以先至彼地、遂不相待。
爾等須沿路探問消息若得豫親王擊敗流寇移師南下之信爾等仍遵前谕、相機以行 ○谕平定山東河南梅勒章京和托李率泰額孟格等曰。
爾等可嚴查流賊趙應元餘黨盡行正法城中人有同謀者亦查明正法但不得誤傷良善其城中積貯錢糧及趙應元劫去故明衡王府中财物與被戮之家财物俱造冊進覽衡王府中财物毋得騷擾衡王曾否與趙應元同謀應行詳察有謀則嚴加看守另行奏聞。
不則仍令安業如故。
此外所有諸物俱着在城官員封貯爾等酌量衛輝懷慶兩府何地較近可即率師往詣總兵官祖可法金玉和處今和碩豫親王亦即統大軍與爾等會師矣。
○戊寅。
檄谕河南、南京、浙江、江西、湖廣等處文武官員軍民人等曰爾南方諸臣、當明國崇祯皇帝遭流賊之難陵阙焚毀國破家亡不遣一兵。
不發一矢。
如鼠藏穴其罪一及我兵進巢□刀流賊西奔。
爾南方尚未知京師确信又無遺诏、擅立福王其罪二流賊為爾大讐、不思征讨。
而諸将各自擁衆、擾害良民。
自生反側以啟兵端。
其罪三。
惟此三罪。
天下所共憤。
王法所不赦。
用是恭承天命。
爰整六師。
問罪征讨。
凡各處文武官員、率先以城池地方投順者。
論功大小各升一級抗命不服者本身受戮妻子為俘。
若福王悔悟前非自投軍前。
當釋其前罪。
與明國諸王一體優待。
其福王親信諸臣早知改過歸誠亦論功次大小仍與祿養。
檄到之處民人無得驚惶農商照常安業特茲曉谕鹹使聞知。
○以達賴随征山東攻深州時首先登城賜号巴圖魯授為牛錄章京巴豸額顧德攻城有功俱授半個牛錄章京。
○定攝政王冠服宮室之制帽頂用東珠十三顆金佛前嵌東珠七顆後金花嵌東珠六顆帶每闆嵌東珠六顆貓睛石一顆帶用淺黃服用八團龍坐褥冬用貂皮夏用繡龍房基高十四尺。
樓三層覆以綠瓦脊及四邊俱用金黃瓦。
○己卯命和碩豫親王多铎為定國大将軍。
統領将士進征江南賜之敕曰朕以福王及南方文武諸臣當明國崇祯皇帝遭流賊之難。
陵阙焚毀宗社覆亡。
不遣一兵。
不發一矢如鼠藏穴。
其罪一也及我兵進巢□刀流賊西奔南方諸臣不行請命、擅立福王其罪二也不思滅賊複讐。
而諸将各自擁兵、擾害良民自生反側以啟兵端。
其罪三也惟此三罪天人共憤因命王充定國大将軍。
統師聲罪征讨江南王今承命、一切機宜當與諸将同心協謀而行。
毋謂自智不聽人言。
毋恃兵強、輕視敵衆仍嚴偵探、勿緻疎虞。
如有抗拒不服者戮之。
傾心歸順者撫之。
嚴禁兵将凡系歸順地方、不許肆行搶掠。
務使人知朕以仁義定天下之意其行間将領功罪察實紀明彙奏。
如系小過當即處分至于護軍校撥什庫以下無論大小罪過俱與諸将商酌徑行處分王受茲重任當益殚忠猷用張撻伐立奏蕩平欽哉。
○庚辰以工部啟心郎王來用為山西布政使司參政保定道工部理事官劉弘遇為山西布政使司參政朔州道 ○以故牛錄章京諾木圖衛徵子博洛襲職。
○甲申。
定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冠服宮室之制輔政王及諸親王帽頂、嵌東珠十顆前金佛嵌東珠五顆後金花嵌東珠四顆帶每闆嵌貓睛石一顆東珠四顆坐褥冬用貂鑲猞狸狲。
夏照舊。
郡王。
帽頂、嵌東珠八顆。
前金佛、嵌東珠四顆。
後金花、嵌東珠三顆、帶每闆嵌貓睛石一顆、東珠二顆、坐褥冬用猞狸狲夏照舊凡欽賜諸王服色俱許穿用私繡者止許用五爪四團龍。
輔政王及諸親王。
郡王房基照舊。
脊瓦俱用綠。
貝勒帽頂嵌東珠七顆。
前金佛嵌東珠三顆後金花嵌東珠二顆。
帶、每闆嵌東珠一顆坐褥冬用豹皮夏照舊貝子。
帽頂嵌東珠六顆前金佛嵌東珠二顆。
後金花嵌東珠一顆。
帶、每闆嵌綠松石一顆坐褥冬用豹皮。
夏照舊。
鎮國公。
帽頂嵌東珠五顆前金佛、嵌東珠一顆。
後金花、嵌綠松石一顆。
帶每闆嵌寶石一顆。
坐褥、照舊。
輔國公。
帽頂、嵌東珠四顆。
前金佛、嵌東珠一顆。
後金花、嵌綠松石一顆帶每闆鑲碧玉一塊坐褥照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