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京。
遊擊夏玉、守備夏緒、孫成功、中軍線應琦、把總夏景梅俱為三等甲喇章京。
都司鄭蛟麟、李世貴、守備夏國柱、張端、劉應舉、蔺繼儒、韓有德、高萬裡、尹得才、張梁、李三極、黃世仁、趙民敬、吳萬福、王睿、周文奇、蔡國登、千總董永恭、俱為牛錄章京 ○以随總兵祖大壽勢窮投誠之參将。
吳良輔、盛宗、韓棟、高光輝、俱為二等甲喇章京。
遊擊胡弘先、吳豐城、劉武元、劉良臣李儀宗俱為三等甲喇章京。
都司孫登第、陳進聶廷進、陳光祚、彭自強、李廷梁、曹天壽、線自新、祖邦武、方德勝、朱成伯守備趙大節趙國英、張存義、線維琦桓滋蕭永祚、李定邦、盧文進、舒有功、陳三傑、董光裕、吳三鳳、郭文煥、劉文德、祖錫祥李勝張國柄、顧用極、魏守祚、何龍、祁雲程、馬佐、白仲文、傅文科、王自平蕭永賢裴祿陳大典、王國俊、王夢周、婁希昊、吳永福、張宗武、鐘顯祖、蔡士英陳嘉谟。
馮京、許世昌、馬應元、蔣成良、俱為牛錄章京。
又叙克中後所、前屯衛功。
升胡弘先、為二等甲喇章京。
趙大節、為三等甲喇章京。
祖邦武、方德勝、朱成伯、馬應元、蔣成良、各加半個前程。
○以創造紅衣炮功。
授丁啟明為牛錄章京。
○以明革職副将楊文魁為二等甲喇章京。
○戊辰月祭大行皇帝。
○己巳。
增設内三院學士各一員。
以覺羅伊圖為秘書院學士。
來衮為國史院學士查布海為弘文院學士以鑲白旗滿洲蘇法管甲喇章京事以艮特為刑部理事官 ○辛巳。
命固山額真鎮國公艾度禮同梅勒章京伊爾德等更番駐防錦州。
○戊子。
清明節。
祭太廟。
遣固山額真阿山行禮。
○遣官祭大行皇帝。
福陵。
○以大妃博爾濟錦氏祔葬福陵。
改葬妃富察氏。
于陵外。
以富察氏在太祖時獲罪賜死故也。
三月。
己醜朔 ○辛卯。
和碩肅親王豪格多羅豫郡王多铎、白于攝政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出外放鷹。
日久始歸。
多铎又獵于山林禁地。
因下部議。
拟罰豪格以應得之罪。
多铎倍其罰。
議上。
免之。
以部臣不取二王口供定罪、反問和碩鄭親王曾否定限。
侍郎卓羅、孟喬芳、啟心郎額爾格圖、各罰銀百兩。
理事官都爾德、噶達渾、羅碩、董阿賴阿爾布尼、吉山、各罰銀五十兩。
○壬辰。
以阿汝極為禮部侍郎。
○以鑲白旗滿洲董果羅、阿思哈鑲紅旗滿洲何爾多俱為護軍參領。
○以克伊克德為兵部理事官。
碩爾兌為工部理事官。
喀喇為戶部理事官。
○丙申。
申刻。
盛京地震。
○丁酉月祭大行皇帝 ○戊戌。
醜刻盛京地震。
○鄂爾多斯部落濟農等貢駝馬。
宴赉如例。
○甲辰。
防守錦州鎮國公艾度禮等所解逃人禀稱、大兵既下前屯等城。
甯遠一帶。
人心震恐。
聞風而遁随下令修整軍器。
儲糗秣馬。
俟四月初旬、大舉進讨。
○戊申。
禮部議定攝政王及諸王貝勒等儀仗。
凡出獵行軍、攝政王儀仗前導。
奏樂而行。
其餘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随帶儀仗。
不前導。
或專領兵馬。
或鎮守城池。
儀仗前導。
奏樂而行。
凡在内及出獵行軍、攝政王正坐。
諸王兩旁叙坐。
攝政王儀仗。
原定紅傘二柄。
條纛二杆。
小旗十杆。
立瓜一對。
星一對。
吾仗二對。
增紅傘一柄。
大纛一對。
紅仗一對。
撒袋二副。
大刀二口。
槍二杆。
貝子儀仗内。
增條纛一杆。
其旗幅視多羅貝勒條纛短五寸。
○定和碩親王以下、庶民以上造屋築基之制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照例台上造屋五座。
固山貝子鎮國公。
輔國公、屋基高二尺。
超品一等公以下、庶民以上、屋基高一尺。
違者罪之。
○甲寅。
大學士希福等奏言竊稽自古史冊所載。
政治之得失。
民生之休戚。
國家之治亂。
無不詳悉具備。
其事雖往、而可以诏今其人雖亡而足以鏡世故語雲善者吾師。
不善者亦吾師。
從來嬗繼之聖王、未有不法此而行者也。
遼金雖未混一。
而遼已得天下之半金亦得天下之大半。
至元則混一寰區奄有天下其法令政教皆有可觀者焉。
我先帝鑒古之心。
永懷不釋特命臣等将遼金元三史、芟削繁冗惟取其善足為法。
惡足為戒。
及征伐畋獵之事譯以滿語繕寫成書。
臣等敬奉綸音。
将遼史自高祖至西遼耶律大石末年、凡十四帝。
共三百七年。
金凡九帝。
共一百十九年。
元凡十四帝。
共一百六十二年。
詳錄其有裨益者。
始于崇德元年五月。
竣于崇德四年六月。
今敬繕成書以進。
伏乞皇上萬幾之暇。
時賜省覽。
懋稽古之德。
弘無前之烈臣等不勝幸甚。
奏入上展閱再四。
深加獎賞。
命賜大學士希福鞍馬一匹。
銀四十兩。
學士胡球查布海、王文奎、員外郎劉弘遇、他赤哈筆帖式能圖、葉成格、馬各一匹。
銀各三十兩。
铿特、蔔爾凱、卦爾察、銀各四十兩。
卞為鳳、科爾科代、尼滿、銀各三十兩。
碩爾格、劉朝卿、李允昌、銀各二十兩。
○乙卯。
以故一等昂邦章京布爾噶圖代達爾漢子班準、三等梅勒章京陳邦選子維德。
一等甲喇章京吳納海叔桑噶爾寨查噶爾莽鼐子折爾門二等甲喇章京張良弼子自乾、三等甲喇章京張屯子圖勒深衛齊子巴哈誇克塔喀兄子巴薩喀休緻米賽子吳爾哲各襲職
遊擊夏玉、守備夏緒、孫成功、中軍線應琦、把總夏景梅俱為三等甲喇章京。
都司鄭蛟麟、李世貴、守備夏國柱、張端、劉應舉、蔺繼儒、韓有德、高萬裡、尹得才、張梁、李三極、黃世仁、趙民敬、吳萬福、王睿、周文奇、蔡國登、千總董永恭、俱為牛錄章京 ○以随總兵祖大壽勢窮投誠之參将。
吳良輔、盛宗、韓棟、高光輝、俱為二等甲喇章京。
遊擊胡弘先、吳豐城、劉武元、劉良臣李儀宗俱為三等甲喇章京。
都司孫登第、陳進聶廷進、陳光祚、彭自強、李廷梁、曹天壽、線自新、祖邦武、方德勝、朱成伯守備趙大節趙國英、張存義、線維琦桓滋蕭永祚、李定邦、盧文進、舒有功、陳三傑、董光裕、吳三鳳、郭文煥、劉文德、祖錫祥李勝張國柄、顧用極、魏守祚、何龍、祁雲程、馬佐、白仲文、傅文科、王自平蕭永賢裴祿陳大典、王國俊、王夢周、婁希昊、吳永福、張宗武、鐘顯祖、蔡士英陳嘉谟。
馮京、許世昌、馬應元、蔣成良、俱為牛錄章京。
又叙克中後所、前屯衛功。
升胡弘先、為二等甲喇章京。
趙大節、為三等甲喇章京。
祖邦武、方德勝、朱成伯、馬應元、蔣成良、各加半個前程。
○以創造紅衣炮功。
授丁啟明為牛錄章京。
○以明革職副将楊文魁為二等甲喇章京。
○戊辰月祭大行皇帝。
○己巳。
增設内三院學士各一員。
以覺羅伊圖為秘書院學士。
來衮為國史院學士查布海為弘文院學士以鑲白旗滿洲蘇法管甲喇章京事以艮特為刑部理事官 ○辛巳。
命固山額真鎮國公艾度禮同梅勒章京伊爾德等更番駐防錦州。
○戊子。
清明節。
祭太廟。
遣固山額真阿山行禮。
○遣官祭大行皇帝。
福陵。
○以大妃博爾濟錦氏祔葬福陵。
改葬妃富察氏。
于陵外。
以富察氏在太祖時獲罪賜死故也。
三月。
己醜朔 ○辛卯。
和碩肅親王豪格多羅豫郡王多铎、白于攝政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出外放鷹。
日久始歸。
多铎又獵于山林禁地。
因下部議。
拟罰豪格以應得之罪。
多铎倍其罰。
議上。
免之。
以部臣不取二王口供定罪、反問和碩鄭親王曾否定限。
侍郎卓羅、孟喬芳、啟心郎額爾格圖、各罰銀百兩。
理事官都爾德、噶達渾、羅碩、董阿賴阿爾布尼、吉山、各罰銀五十兩。
○壬辰。
以阿汝極為禮部侍郎。
○以鑲白旗滿洲董果羅、阿思哈鑲紅旗滿洲何爾多俱為護軍參領。
○以克伊克德為兵部理事官。
碩爾兌為工部理事官。
喀喇為戶部理事官。
○丙申。
申刻。
盛京地震。
○丁酉月祭大行皇帝 ○戊戌。
醜刻盛京地震。
○鄂爾多斯部落濟農等貢駝馬。
宴赉如例。
○甲辰。
防守錦州鎮國公艾度禮等所解逃人禀稱、大兵既下前屯等城。
甯遠一帶。
人心震恐。
聞風而遁随下令修整軍器。
儲糗秣馬。
俟四月初旬、大舉進讨。
○戊申。
禮部議定攝政王及諸王貝勒等儀仗。
凡出獵行軍、攝政王儀仗前導。
奏樂而行。
其餘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随帶儀仗。
不前導。
或專領兵馬。
或鎮守城池。
儀仗前導。
奏樂而行。
凡在内及出獵行軍、攝政王正坐。
諸王兩旁叙坐。
攝政王儀仗。
原定紅傘二柄。
條纛二杆。
小旗十杆。
立瓜一對。
星一對。
吾仗二對。
增紅傘一柄。
大纛一對。
紅仗一對。
撒袋二副。
大刀二口。
槍二杆。
貝子儀仗内。
增條纛一杆。
其旗幅視多羅貝勒條纛短五寸。
○定和碩親王以下、庶民以上造屋築基之制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照例台上造屋五座。
固山貝子鎮國公。
輔國公、屋基高二尺。
超品一等公以下、庶民以上、屋基高一尺。
違者罪之。
○甲寅。
大學士希福等奏言竊稽自古史冊所載。
政治之得失。
民生之休戚。
國家之治亂。
無不詳悉具備。
其事雖往、而可以诏今其人雖亡而足以鏡世故語雲善者吾師。
不善者亦吾師。
從來嬗繼之聖王、未有不法此而行者也。
遼金雖未混一。
而遼已得天下之半金亦得天下之大半。
至元則混一寰區奄有天下其法令政教皆有可觀者焉。
我先帝鑒古之心。
永懷不釋特命臣等将遼金元三史、芟削繁冗惟取其善足為法。
惡足為戒。
及征伐畋獵之事譯以滿語繕寫成書。
臣等敬奉綸音。
将遼史自高祖至西遼耶律大石末年、凡十四帝。
共三百七年。
金凡九帝。
共一百十九年。
元凡十四帝。
共一百六十二年。
詳錄其有裨益者。
始于崇德元年五月。
竣于崇德四年六月。
今敬繕成書以進。
伏乞皇上萬幾之暇。
時賜省覽。
懋稽古之德。
弘無前之烈臣等不勝幸甚。
奏入上展閱再四。
深加獎賞。
命賜大學士希福鞍馬一匹。
銀四十兩。
學士胡球查布海、王文奎、員外郎劉弘遇、他赤哈筆帖式能圖、葉成格、馬各一匹。
銀各三十兩。
铿特、蔔爾凱、卦爾察、銀各四十兩。
卞為鳳、科爾科代、尼滿、銀各三十兩。
碩爾格、劉朝卿、李允昌、銀各二十兩。
○乙卯。
以故一等昂邦章京布爾噶圖代達爾漢子班準、三等梅勒章京陳邦選子維德。
一等甲喇章京吳納海叔桑噶爾寨查噶爾莽鼐子折爾門二等甲喇章京張良弼子自乾、三等甲喇章京張屯子圖勒深衛齊子巴哈誇克塔喀兄子巴薩喀休緻米賽子吳爾哲各襲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