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踹敵營将門有子 得怪夢溫氏成神
關燈
小
中
大
,帶領幾員将士,一馬沖入陣來。
他就高聲大喊道:“母親趕快退回城去,戰是兇事,你老人家萬萬不可前來顧我。
兒子雖沒甚麼本領,尚不至于就被敵人所擒,去作俘虜。
” 誰知他的說話未完,又見他的父親,已向李秀成那裡殺去。
他這一急,還當了得,隻好不與他娘說話,頓時殺出重圍,前去助他父母。
可巧他的父親,正被賴文鴻殺得隻有招架之功,并無還兵之力的時候,一經他去相助,陡然膽子一壯,始和賴文鴻殺個敵手。
賴文鴻一見一員小将又來加入,不敢再事戀戰,立即虛晃一刀,敗下陣去。
此時官兵中的一十六員大将,也在拚力厮殺。
闵氏夫人,又有一些真實功夫。
直把天國中的将士,殺得不能支持。
李秀成看得親切,便在馬上搖頭自語道:“一人拚命,萬夫難擋,此話真正不錯。
你看溫氏父子三個,此刻已如中毒一般,我們将士,誰能抵敵。
這場戰事,隻有計取,萬難力敵。
” 李秀成說完,急将令旗一展,吩咐快快鳴金退兵。
及至退下二十裡,料定官兵已經回城,方始紮下營頭。
檢點人馬,才知傷亡了三五萬人之衆。
李秀成見此情形,不禁長歎了一聲,對着羅大綱、賴文鴻二人說道:“本藩不納二位将軍,掘通地道之計,以緻吃了這場敗仗。
若是遇見别路大敵,倒也說得過去,無奈一個小小縣城,莫說天皇見罪下來,本藩無辭以對;就被官兵背兵議論,本藩一世的英名,也喪盡了。
” 羅大綱接口道:“王爺不必灰心,掘通地道之計現在仍可進行。
王爺前幾天不納此計,無非表示我們乃是仁義之兵,不肯将那六合縣城,一齊玉石俱焚。
那知溫氏父子夫妻三個,不認好歹,竟敢抗拒天兵。
末将之意,隻有仍舊明去交鋒,暗則掘通地道,直達六合縣衙。
隻要火藥一炸,還怕溫氏一門,不化灰燼不成。
” 李秀成接口道:“本藩前據探報,說是溫樹德已将四門埋上空壇、你們去掘地道,怎麼瞞得過他,此處還得斟酌。
” 羅大綱便向李秀成咬着耳朵,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的說了一陣。
李秀成聽了大喜,即命羅大綱速去照計行事。
羅大綱退回自己坐營,便令書記寫上幾萬張的谕帖,縛在箭上,射入六合城中。
百姓拾起一看,隻見寫着是:太平天國忠王李谕知六保城中一切軍民人等知悉,本藩率兵抵此,原為救民而來。
除隻懲辦抗拒天兵之溫紹原一家外,其餘概不株連。
爾等若能獻城投順,自當奏知天皇,封以萬戶侯外,入城之日,并保良民家屬。
否則亦宜各貯糧食,以備圍城無食之苦。
從前翼王圍困長沙城垣時,居民至以腐草為糧,其苦可知。
前車可鑒,爾等須自為計,莫謂言之勿預也。
切切毋誤。
百姓們一見此帖,大家忙去聚議。
聚議的結果,獻城投降,萬難辦到。
隻有各自貯糧,以備圍城無食之苦,尚是正辦。
大家既已議定,各人便将日前埋入四城的空壇,全行收回,自去藏貯糧食。
事為溫紹原所知,不覺大吃一驚。
急将緊要的幾位紳士,召至衙中,說明百姓取回空壇,去貯糧食之事、乃是圖近利而贻遠害的政策,萬萬不可行的。
紳士答稱,取壇貯糧,人民為防圍城無食之苦,不是口舌可以勸阻下來的。
溫紹原一見紳士也沒法子,隻好付之一歎道:“如此說來,乃是天意,不是我姓溫的不能保護百姓了。
” 一班紳士聽說,各自欷歔一會,無言而退。
溫紹原送走紳士,回進内衙氣喘喘的急将此事告知夫人、公子。
樹德公子連忙安慰他的父親道:“爹爹不必着急,賊人既吃一場敗仗,三兩天之内,未必能複原氣。
至于埋壇聽聲一事,無非一種防禦之法而已。
現在全城的人民,既已收回空壇,前去貯糧,此事不能反對。
若一反對,人心一亂,更難辦事。
爹爹且去養養精神,守城之事,且讓孩兒擔任幾天再講。
”溫紹原聽他兒子如此說法,因為自己也沒什麼辦法,便也依允。
那知就在這天晚上,溫紹原卻做了一個大大的怪夢。
正是:漫道忠言雖逆耳須知熱血可通靈不知究是一個什麼怪夢,且閱下文。
他就高聲大喊道:“母親趕快退回城去,戰是兇事,你老人家萬萬不可前來顧我。
兒子雖沒甚麼本領,尚不至于就被敵人所擒,去作俘虜。
” 誰知他的說話未完,又見他的父親,已向李秀成那裡殺去。
他這一急,還當了得,隻好不與他娘說話,頓時殺出重圍,前去助他父母。
可巧他的父親,正被賴文鴻殺得隻有招架之功,并無還兵之力的時候,一經他去相助,陡然膽子一壯,始和賴文鴻殺個敵手。
賴文鴻一見一員小将又來加入,不敢再事戀戰,立即虛晃一刀,敗下陣去。
此時官兵中的一十六員大将,也在拚力厮殺。
闵氏夫人,又有一些真實功夫。
直把天國中的将士,殺得不能支持。
李秀成看得親切,便在馬上搖頭自語道:“一人拚命,萬夫難擋,此話真正不錯。
你看溫氏父子三個,此刻已如中毒一般,我們将士,誰能抵敵。
這場戰事,隻有計取,萬難力敵。
” 李秀成說完,急将令旗一展,吩咐快快鳴金退兵。
及至退下二十裡,料定官兵已經回城,方始紮下營頭。
檢點人馬,才知傷亡了三五萬人之衆。
李秀成見此情形,不禁長歎了一聲,對着羅大綱、賴文鴻二人說道:“本藩不納二位将軍,掘通地道之計,以緻吃了這場敗仗。
若是遇見别路大敵,倒也說得過去,無奈一個小小縣城,莫說天皇見罪下來,本藩無辭以對;就被官兵背兵議論,本藩一世的英名,也喪盡了。
” 羅大綱接口道:“王爺不必灰心,掘通地道之計現在仍可進行。
王爺前幾天不納此計,無非表示我們乃是仁義之兵,不肯将那六合縣城,一齊玉石俱焚。
那知溫氏父子夫妻三個,不認好歹,竟敢抗拒天兵。
末将之意,隻有仍舊明去交鋒,暗則掘通地道,直達六合縣衙。
隻要火藥一炸,還怕溫氏一門,不化灰燼不成。
” 李秀成接口道:“本藩前據探報,說是溫樹德已将四門埋上空壇、你們去掘地道,怎麼瞞得過他,此處還得斟酌。
” 羅大綱便向李秀成咬着耳朵,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的說了一陣。
李秀成聽了大喜,即命羅大綱速去照計行事。
羅大綱退回自己坐營,便令書記寫上幾萬張的谕帖,縛在箭上,射入六合城中。
百姓拾起一看,隻見寫着是:
除隻懲辦抗拒天兵之溫紹原一家外,其餘概不株連。
爾等若能獻城投順,自當奏知天皇,封以萬戶侯外,入城之日,并保良民家屬。
否則亦宜各貯糧食,以備圍城無食之苦。
從前翼王圍困長沙城垣時,居民至以腐草為糧,其苦可知。
前車可鑒,爾等須自為計,莫謂言之勿預也。
切切毋誤。
百姓們一見此帖,大家忙去聚議。
聚議的結果,獻城投降,萬難辦到。
隻有各自貯糧,以備圍城無食之苦,尚是正辦。
大家既已議定,各人便将日前埋入四城的空壇,全行收回,自去藏貯糧食。
事為溫紹原所知,不覺大吃一驚。
急将緊要的幾位紳士,召至衙中,說明百姓取回空壇,去貯糧食之事、乃是圖近利而贻遠害的政策,萬萬不可行的。
紳士答稱,取壇貯糧,人民為防圍城無食之苦,不是口舌可以勸阻下來的。
溫紹原一見紳士也沒法子,隻好付之一歎道:“如此說來,乃是天意,不是我姓溫的不能保護百姓了。
” 一班紳士聽說,各自欷歔一會,無言而退。
溫紹原送走紳士,回進内衙氣喘喘的急将此事告知夫人、公子。
樹德公子連忙安慰他的父親道:“爹爹不必着急,賊人既吃一場敗仗,三兩天之内,未必能複原氣。
至于埋壇聽聲一事,無非一種防禦之法而已。
現在全城的人民,既已收回空壇,前去貯糧,此事不能反對。
若一反對,人心一亂,更難辦事。
爹爹且去養養精神,守城之事,且讓孩兒擔任幾天再講。
”溫紹原聽他兒子如此說法,因為自己也沒什麼辦法,便也依允。
那知就在這天晚上,溫紹原卻做了一個大大的怪夢。
正是:漫道忠言雖逆耳須知熱血可通靈不知究是一個什麼怪夢,且閱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