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百九
關燈
小
中
大
○以大學士瑞常、戶部尚書寶鋆、刑部尚書全慶、工部尚書毛昶熙、都察院左都禦史龐鐘璐、戶部左侍郎延煦、兵部右侍郎黃倬、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劉有銘、為殿試讀卷官。
○以阻撓堤工。
湖北在籍道員陳相清革職訊辦。
○庚辰。
策試天下貢士李聯珠等三百二十三人于保和殿。
制曰。
朕寅紹丕基。
撫臨寰宇。
默荷上穹垂佑。
列聖诒謀。
兢業敕幾。
日慎一日。
承兩宮之訓迪。
期四海之乂安。
深淮誠意正心之要。
通經緻用之方。
何以崇實而黜華。
何以興賢而緻治。
集思廣益。
冀于實政有裨。
茲當臨軒發策之時。
悉心咨訪。
爾多士其敬聽朕命。
人心道心之訓。
肇自虞廷。
帝王所以與天下相見者心也。
書所謂享天心。
肩一心。
蓋徹上下之義也。
心之用主乎敬。
堯典一篇。
始終皆曰欽。
即至于元首股肱。
赓歌喜起。
而猶勖以欽。
此傳心之功效也。
禹之祇台。
湯之聖敬。
文之小心。
武之執競。
足相證明後世如唐太宗之帝範。
範祖禹之帝學。
其言有可采欤。
真德秀大學衍義。
僅及修身齊家而止。
何以不言治平。
而明邱浚補之。
能約舉其要欤。
自漢以來。
儒者相傳。
但言五經。
而唐時立之學宮。
則雲九經九經者三禮三傳分而習之。
故為九經也。
其刻石國子學。
則并孝經論語爾雅而言。
其增益果在何時。
唐太宗诏顔師古考定五經。
頒于天下。
又以儒學多門。
章句繁雜。
诏孔穎達諸儒。
撰定五經義疏。
能分析其義欤。
至義疏之外。
先儒之說。
有足羽翼經傳者。
能略言其目欤。
書曰。
慎乃儉德。
傳曰。
儉德之共。
自古帝王。
未有不以節儉為天下先者。
帝堯茅茨不翦。
帝舜甑盆無膻大禹卑宮。
文王卑服。
尚已。
嗣後惟漢文帝躬行儉德。
遂成富庶之業。
享世長久。
他如晉武帝隋文帝亦稱克儉。
而行政或未盡合宜。
其故安在。
國儉國奢。
由于上之所示。
山樞蟋蟀之風。
最為近古。
今則服食器用。
競為美觀。
士庶多踰禮之嫌。
闾閻鮮蓋藏之實。
果何由力戒浮華。
而使風氣日臻樸茂欤。
古之用人。
德行為首。
才能次之。
虞廷載采。
亦有九德。
周禮賓興。
惟以三物。
法至善也。
兩漢以來。
刺史守相。
得專辟召之權。
魏晉而後。
九品中正。
得司人物之柄。
行之果能無弊欤。
至隋始以科目取士。
唐制設科雖多。
而明經進士。
尤為得人。
宋時司馬光分路取人之說。
主均額以息奔競。
歐陽修但務擇人之論。
主核實以免缪濫。
二者孰是。
至光欲以十科取士。
朱子又欲分年試士。
其目安在。
蘇轼之議經義試士。
劉敞之議賢良方正。
亦有可采欤。
夫建中以立極。
稽古以右文。
崇儉以化民。
任賢以立政。
皆緻治之宏模。
綏猷之極則。
爾多士服習有年。
對揚伊始。
其各陳谠論。
毋泛毋隐。
朕将親覽焉。
○谕軍機大臣等、劉嶽昭、岑毓英奏、剿退川省蠻匪。
疏通關井饷道。
現饬籌辦江防一摺。
四川蠻匪。
自襲踞求雨堡後。
分竄雲南之大關永善各地方。
阻塞關井饷道。
經劉嶽昭等饬令總兵李家福等、派副将劉奇義遊擊曹世貴各軍。
分赴大關永善迎擊。
斬馘甚夥。
大關之賊。
退竄筠連宜賓邊境。
川軍迎頭截擊。
複經滇軍尾追。
殲滅殆盡。
永善官軍攻克求雨堡。
并複蔣家沱等處調卡。
境内肅清。
饷道均已疏通。
剿辦尚屬得手。
惟蠻性出沒無定。
亟應整頓江防。
以杜回竄。
着劉嶽昭、岑毓英、督饬李家福等、嚴饬沿江文武。
修築碉卡。
置備戰具。
并檄劉奇義率勇扼隘口。
會同原設兵練。
實力梭巡。
毋得稍有疏虞。
現在滇省東南各屬次第底定。
迤西大理一帶。
賊勢如何。
亟宜乘機規複。
應由何路進兵之處。
并着該督撫悉心妥籌辦理。
迅速具奏。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以雲南大關等處疏防蠻匪入境。
暫革署遊擊譚美職。
仍留營。
○辛巳。
上複詣大高殿祈雨行禮。
○遣惇親王奕誴詣時應宮。
恭親王奕?詣昭顯廟。
醇郡王奕譞詣宣仁廟。
孚郡王奕譓詣凝和廟。
睿親王德長詣覺生寺。
豫親王本格詣黑龍潭。
克勤郡王晉祺詣密雲縣白龍潭。
惠郡王奕詳詣清漪園白龍潭。
惠郡王奕詳詣清漪園龍神祠。
鎮國公奕谟詣靜明園龍神祠。
拈香。
○谕内閣、大學士倭仁、學術純正。
志虞忠誠。
受先朝知遇之隆。
由翰林洊跻卿貳。
特恩命直上書房。
旋授盛京侍郎。
均能恪恭盡職。
朕禦極之初。
蒙兩宮皇太後<??閑>用耆碩。
擢任正卿。
旋晉綸扉。
并命在弘德殿授讀。
朝夕納誨。
于茲十年。
深資啟沃。
前因患病屢請開缺。
疊經賞假。
并賞給人薓以資調攝。
據聞溘逝。
悼惜良深。
披覽遺章。
于修齊治平之道。
敷陳剀切。
語不及私。
閱之尤深凄怆。
着賞給陀羅經被。
派貝勒奕劻帶領侍衛十員。
即日前往奠醊。
加恩晉贈太保。
照大學士例賜恤。
入祀賢良祠。
任内一切處分。
悉予開複。
應得恤典。
該衙門察例具奏。
伊子廣東候補同知
○以阻撓堤工。
湖北在籍道員陳相清革職訊辦。
○庚辰。
策試天下貢士李聯珠等三百二十三人于保和殿。
制曰。
朕寅紹丕基。
撫臨寰宇。
默荷上穹垂佑。
列聖诒謀。
兢業敕幾。
日慎一日。
承兩宮之訓迪。
期四海之乂安。
深淮誠意正心之要。
通經緻用之方。
何以崇實而黜華。
何以興賢而緻治。
集思廣益。
冀于實政有裨。
茲當臨軒發策之時。
悉心咨訪。
爾多士其敬聽朕命。
人心道心之訓。
肇自虞廷。
帝王所以與天下相見者心也。
書所謂享天心。
肩一心。
蓋徹上下之義也。
心之用主乎敬。
堯典一篇。
始終皆曰欽。
即至于元首股肱。
赓歌喜起。
而猶勖以欽。
此傳心之功效也。
禹之祇台。
湯之聖敬。
文之小心。
武之執競。
足相證明後世如唐太宗之帝範。
範祖禹之帝學。
其言有可采欤。
真德秀大學衍義。
僅及修身齊家而止。
何以不言治平。
而明邱浚補之。
能約舉其要欤。
自漢以來。
儒者相傳。
但言五經。
而唐時立之學宮。
則雲九經九經者三禮三傳分而習之。
故為九經也。
其刻石國子學。
則并孝經論語爾雅而言。
其增益果在何時。
唐太宗诏顔師古考定五經。
頒于天下。
又以儒學多門。
章句繁雜。
诏孔穎達諸儒。
撰定五經義疏。
能分析其義欤。
至義疏之外。
先儒之說。
有足羽翼經傳者。
能略言其目欤。
書曰。
慎乃儉德。
傳曰。
儉德之共。
自古帝王。
未有不以節儉為天下先者。
帝堯茅茨不翦。
帝舜甑盆無膻大禹卑宮。
文王卑服。
尚已。
嗣後惟漢文帝躬行儉德。
遂成富庶之業。
享世長久。
他如晉武帝隋文帝亦稱克儉。
而行政或未盡合宜。
其故安在。
國儉國奢。
由于上之所示。
山樞蟋蟀之風。
最為近古。
今則服食器用。
競為美觀。
士庶多踰禮之嫌。
闾閻鮮蓋藏之實。
果何由力戒浮華。
而使風氣日臻樸茂欤。
古之用人。
德行為首。
才能次之。
虞廷載采。
亦有九德。
周禮賓興。
惟以三物。
法至善也。
兩漢以來。
刺史守相。
得專辟召之權。
魏晉而後。
九品中正。
得司人物之柄。
行之果能無弊欤。
至隋始以科目取士。
唐制設科雖多。
而明經進士。
尤為得人。
宋時司馬光分路取人之說。
主均額以息奔競。
歐陽修但務擇人之論。
主核實以免缪濫。
二者孰是。
至光欲以十科取士。
朱子又欲分年試士。
其目安在。
蘇轼之議經義試士。
劉敞之議賢良方正。
亦有可采欤。
夫建中以立極。
稽古以右文。
崇儉以化民。
任賢以立政。
皆緻治之宏模。
綏猷之極則。
爾多士服習有年。
對揚伊始。
其各陳谠論。
毋泛毋隐。
朕将親覽焉。
○谕軍機大臣等、劉嶽昭、岑毓英奏、剿退川省蠻匪。
疏通關井饷道。
現饬籌辦江防一摺。
四川蠻匪。
自襲踞求雨堡後。
分竄雲南之大關永善各地方。
阻塞關井饷道。
經劉嶽昭等饬令總兵李家福等、派副将劉奇義遊擊曹世貴各軍。
分赴大關永善迎擊。
斬馘甚夥。
大關之賊。
退竄筠連宜賓邊境。
川軍迎頭截擊。
複經滇軍尾追。
殲滅殆盡。
永善官軍攻克求雨堡。
并複蔣家沱等處調卡。
境内肅清。
饷道均已疏通。
剿辦尚屬得手。
惟蠻性出沒無定。
亟應整頓江防。
以杜回竄。
着劉嶽昭、岑毓英、督饬李家福等、嚴饬沿江文武。
修築碉卡。
置備戰具。
并檄劉奇義率勇扼隘口。
會同原設兵練。
實力梭巡。
毋得稍有疏虞。
現在滇省東南各屬次第底定。
迤西大理一帶。
賊勢如何。
亟宜乘機規複。
應由何路進兵之處。
并着該督撫悉心妥籌辦理。
迅速具奏。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以雲南大關等處疏防蠻匪入境。
暫革署遊擊譚美職。
仍留營。
○辛巳。
上複詣大高殿祈雨行禮。
○遣惇親王奕誴詣時應宮。
恭親王奕?詣昭顯廟。
醇郡王奕譞詣宣仁廟。
孚郡王奕譓詣凝和廟。
睿親王德長詣覺生寺。
豫親王本格詣黑龍潭。
克勤郡王晉祺詣密雲縣白龍潭。
惠郡王奕詳詣清漪園白龍潭。
惠郡王奕詳詣清漪園龍神祠。
鎮國公奕谟詣靜明園龍神祠。
拈香。
○谕内閣、大學士倭仁、學術純正。
志虞忠誠。
受先朝知遇之隆。
由翰林洊跻卿貳。
特恩命直上書房。
旋授盛京侍郎。
均能恪恭盡職。
朕禦極之初。
蒙兩宮皇太後<??閑>用耆碩。
擢任正卿。
旋晉綸扉。
并命在弘德殿授讀。
朝夕納誨。
于茲十年。
深資啟沃。
前因患病屢請開缺。
疊經賞假。
并賞給人薓以資調攝。
據聞溘逝。
悼惜良深。
披覽遺章。
于修齊治平之道。
敷陳剀切。
語不及私。
閱之尤深凄怆。
着賞給陀羅經被。
派貝勒奕劻帶領侍衛十員。
即日前往奠醊。
加恩晉贈太保。
照大學士例賜恤。
入祀賢良祠。
任内一切處分。
悉予開複。
應得恤典。
該衙門察例具奏。
伊子廣東候補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