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續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七
經籍考
集【總集上】
宋史藝文志總集類四百三十五部一萬六百五十七卷
遼金元三史不立藝文志散見各紀傳中
明史藝文志總集類一百六十二部九千八百一十卷宋
常挺諸儒性理文錦八卷
挺字方叔連江人嘉佑進士累官吏部尚書參知政事
鄧忠臣同文館唱和詩十卷
忠臣字慎思湘陰人熙甯進士官考功郎
【臣】等謹案同文館本以待高麗使人元佑間忠臣等同考校即其地為試院因録同舍唱和之作彚為一編其相為酬答者忠臣而外為張耒晁補之蔡肇餘幹耿南仲商倚曹輔柳子文李公麟孔武仲等十一人又有曰益曰向不着姓者二人已不可考
二程文集十三卷附録二卷
不着編輯者名氏
【臣】等謹案此明道程子伊川程子合集也出自胡安國家劉珙張栻嘗刻之長沙于原文頗有改削朱子深以為不可元至治間譚善心重刋悉從朱子更正并以朱子論胡本錯誤諸書别為二卷附之於後
宋文選三十二卷
不着編輯者名氏
【臣】等謹案張邦基墨莊漫録稱崔伯易金華神記編入聖宋文選後集中則是書乃其前集在南渡以前矣所選皆北宋文自歐陽修以下十四人
邵浩坡門酬唱集二十三卷
浩字叔義金華人
【臣】等謹案是集録蘇轼與弟轍及門下諸人屬和之詩始名曰蘇門酬唱後更名坡門酬唱
蒲積中古今歲時雜詠四十六卷
積中裡貫無考
【臣】等謹案宋绶有歲時雜詠二十卷積中因其原本續為此書所增惟宋人之詩而目類一仍其舊自一卷至四十二卷為元日至除夕二十八目後四卷則凡祗題月令而無節序之詩皆附焉
董棻嚴陵集九卷
棻東平人逌之子紹興間知嚴州
朱子南嶽唱酬集一卷附録一卷
朱子見史類
【臣】等謹案朱子與張栻林用中同遊南嶽倡和成編用中字擇之号東屏古田人嘗從朱子遊是集作於乾道二年
孫紹遠聲畫集八卷
紹遠字稽仲自署曰谷橋爵裡無考
【臣】等謹案錢曾讀書敏求記謂其書不着編者名氏今本卷首有淳熙丁未十月紹遠自序謂擇前賢之為畫而作者編為一集名之曰聲畫則為紹遠編集确有明證
桑世昌囘文類聚四卷補遺一卷
世昌淮海人世居天台
魏齊賢葉芬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一百十卷
齊賢字仲賢自署钜鹿人棻字子實自署南陽人【臣】等謹案是編皆録宋代之文題曰五百家而卷首所列姓氏實五百二十家朱彞尊常跋此書惜無人為之删繁舉要蓋病其冗雜也
袁說友成都文類五十卷
說友字起岩建安人隆興進士官至同知樞密院參知政事
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十卷
叔夏廬陵人紹興中鄉貢進士
【臣】等謹案叔夏是編因周必大所校文苑英華而作自序稱必大命以校讐用功甚多散在本文覽者難徧因荟萃其說大旨分承訛當改别有依據不可妄改義可兩全不必遽改三例用意謹嚴考核精密其不輕易點竄古書亦于此可見
林表民天台續集别編六卷 赤城集十八卷
表民字逢吉臨海人仕履無考
【臣】等謹案表民父師蒧增修李庚原本為天台前集表民則輯補前集為别編師蒧又增補李庚原本為續集馬考并已着録此續集别編又表民所輯以補其阙赤城集亦表民所編據吳子良序稱分門會粹并詩為一今本有文無詩
湯漢妙絶古今四卷
漢見别集類
【臣】等謹案是編甄輯古文起春秋左氏傳訖眉山蘇氏凡二十一家
李龏唐僧宏秀集十卷
龏見詩集類
【臣】等謹案是編乃選唐代釋子之詩凡五百首前有寶佑六年龏自序自皎然以下凡五十二人
趙師秀衆妙集一卷
師秀見别集類
【臣】等謹案是集録唐代五七言律自沈佺期訖王貞白凡七十六人
陳起江湖小集九十五卷江湖後集二十四卷
起字宗之錢塘人開書肆於睦親坊亦号陳道人【臣】等謹案江湖小集所録自洪邁迄林同凡六十二家内惟姚镛周文璞吳淵許棐四家有賦及雜文餘皆詩也起以刻江湖集得名永樂大典所載有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後集江湖續集中興江湖集諸名大抵皆同時之人随得随刻往往一人之詩散見數集之内今從永樂大典裒輯合為一編統名之曰江湖後集二十四卷以補世傳江湖集本之缺雲
章樵注古文苑二十二卷
樵字升道臨安人嘉定進士曆官知漣海軍授朝散郎知處州
劉元高三劉家集一卷
元高鹹淳中官禦史裡貫未詳
【臣】等謹案元高是編乃輯其先世劉渙劉恕劉羲仲詩文渙字凝之天聖進士以太子中允緻仕恕字道元渙之子舉進士官和川翁源二縣羲仲恕之子三世并剛直有史才而恕最優司馬光嘗稱其博聞強記細大之事皆有稽考雲
周弼三體唐詩六卷
弼見别集類
柴氏四隐集三卷
柴望及其從弟随亨元亨元彪詩文合集望見子類随亨字瞻屺登文天祥榜進士曆知建昌軍事元亨字吉甫與随亨同舉進士官朝散大夫荊湖參制元彪字炳中号澤臞居士嘗官察推宋亡俱遁迹不仕時稱柴氏四隐
論學繩尺十卷
魏天應編林子長注天應号梅墅自稱鄉貢進士子長号華峰官京學谕皆閩人
鄭虎臣吳都文粹九卷
虎臣字景兆吳縣人官會稽尉
古文集成前集七十八卷
舊本題廬陵王霆震亨福編
【臣】等謹案是編蓋南宋書肆本也所録自春秋以逮南宋計文五百餘首而宋文居十之八
羅黃裳發蒙宏綱三卷
黃裳池州人鹹淳中官番禺守
謝枋得文章軌範七卷
枋得見别集類
吳渭月泉吟社詩一卷
渭字清翁号濳齋浦江人官義烏令入元退居吳溪
陳仁子文選補遺四十卷
仁子見别集類
蘇門六君子文粹七十卷
不着編輯者名氏
【臣】等謹案舊本傳為陳亮所輯今無可考史稱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