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六家第一

關燈
煩,頗難周覽。

    至孝獻帝,始命荀悅撮其書為編年體,依《左傳》著《漢紀》三十篇。

    自是每代國史,皆有斯作,起自後漢,至于高齊。

    如張璠、孫盛、幹寶、徐廣、裴子野、吳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書,或謂之春秋,或謂之紀,或謂之略,或謂之典,或謂之志。

    雖名各異,大抵皆依《左傳》以為的準焉。

     《國語》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

    既為《春秋内傳》,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說,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起自周穆王,終于魯悼公,别為《春秋外傳國語》,合為二十一篇。

    其文以方《内傳》,或重出而小異。

    然自古名儒賈逵、王肅、虞翻、韋曜之徒,并申以注釋,治其章句,此亦《六經》之流,《三傳》之亞也。

     暨縱橫互起,力戰争雄,秦兼天下,而著《戰國策》。

    其篇有東西二周、秦、齊、燕、楚、三晉、宋、衛、中山,合十二國,分為三十三卷。

    夫謂之策者,蓋錄而不序,故即簡以為名。

    或雲,漢代劉向以戰國遊士為之策謀,因謂之《戰國策》。

     至孔衍,又以《戰國策》所書,未為盡善。

    乃引太史公所記,參其異同,删彼二家,聚為一錄,号為《春秋後語》。

    除二周及宋、衛、中山,其所留者,七國而已。

    始自秦孝公,終于楚、漢之際,比于《春秋》,亦盡二百三十餘年行事。

    始衍撰《春秋時國語》,複撰《春秋後語》,勒成二書,各為十卷。

    今行于世者,唯《後語》存焉。

    按其書《序》雲:"雖左氏莫能加"。

    世人皆尤其不量力,不度德。

    尋衍之此義,自比于丘明者,當謂《國語》,非《春秋傳》也。

    必方以類聚,豈多嗤乎! 當漢氏失馭,英雄角力。

    司馬彪又錄其行事,因為《九州春秋》,州為一篇,合為九卷。

    尋其體統,亦近代之《國語》也。

     自魏都許、洛,三方鼎峙;晉宅江、淮,四海幅裂。

    其君雖号同王者,而地實諸侯。

    所在史官,記其國事,為紀傳者則規模班、馬,創編年者則議拟荀、袁。

    于是《史》、《漢》之體大行,而《國語》之風替矣。

     《史記》家者,其先出于司馬遷。

    自《五經》間行,百家競列,事迹錯糅,前後乖舛。

    至遷乃鸠集國史,采訪家人,上起黃帝,下窮漢武,紀傳以統君臣,書表以譜年爵,合百三十卷。

    因魯史舊名,目之曰《史記》。

    自是漢世史官所續,皆以《史記》為名。

    迄乎東京著書,猶稱《漢記》。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至太初,下終齊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

    其書自秦以上,皆以《史記》為本,而别采他說,以廣異聞;至兩漢已還,則全錄當時紀傳,而上下通達,臭味相依;又吳、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于《夷狄傳》。

    大抵其體皆如《史記》,其所為異者,唯無表而已。

    其後元魏濟陰王晖,又著《科錄》二百七十卷,其斷限亦起自上古,而終于宋年。

    其編次多依于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共為一科,故以《科錄》為号。

    皇家顯慶中,符玺郎隴西李延壽抄撮近代諸史,南起自宋,終于陳,北始自魏,卒于隋,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

    其君臣流别,紀傳群分,皆以類相從,各附于本國。

    凡此諸作,皆《史記》之流也。

     尋《史記》疆宇遼闊,年月遐長,而分以紀傳,散以書表。

    每論國家一政,而胡、越相懸;叙君臣一時,而參、商是隔。

    此其為體之失者也。

    兼其所載,多聚舊記,時采雜言,故使覽之者事罕異聞,而語饒重出。

    此撰錄之煩者也。

     況《通史》以降,蕪累尤深,遂使學者甯習本書,而怠窺新錄。

    且撰次無幾,而殘缺遽多,可謂勞而無功,述者所宜深誡也。

     《漢書》家者,其先出于班固。

    馬遷撰《史記》,終于今上。

    自太初已下,阙而不錄。

    班彪因之,演成《後記》,以續前編。

    至子固,乃斷自高祖,盡于王莽,為十二紀、十志、八表、七十列傳,勒成一史,目為《漢書》。

     昔虞、夏之典,商、周之诰,孔氏所撰,皆謂之"書"。

    夫以"書"為名,亦稽古之偉稱。

    尋其創造,皆準子長,但不為"世家",改"書"曰"志"而已。

    自東漢以後,作者相仍,皆襲其名号,無所變革,唯《東觀》曰"記",《三國》曰"志"。

    然稱謂雖别,而體制皆同。

     曆觀自古,史之所載也,《尚書》記周事,終秦穆,《春秋》述魯文,止哀公,《紀年》不逮于魏亡,《史記》唯論于漢始。

    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

    言皆精煉,事甚該密,故學者尋讨,易為其功。

    自爾迄今,無改斯道。

     于是考茲六家,商榷千載,蓋史之流品,亦窮之于此矣。

    而樸散淳銷,時移世異,《尚書》等四家,其體久廢,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漢書》二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