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統傳
關燈
小
中
大
江統字應元,陳留圉人。
祖父江蕤,以仁義的好品行著稱,任谯郡太守,封為亢父男。
父親江祚,是南安太守。
江統沉靜有遠大志向,當時人評價他說:“聰慧少言江應元。
”跟同鄉人蔡克都知名于當時。
繼承父親爵位,出任山陰縣令。
當時關中隴西屢次被氐、羌族侵擾,孟觀西進征讨,親自捉住了氐族主帥齊萬年。
江統深慮四夷亂華,應該防微杜漸,便作了《徙戎論》。
其中說道: 蠻夷戎狄,叫做四夷,九服的禮制,地域在遠方。
《春秋》的大義,内有華夏外有夷狄。
由于言語不通,貿易貨币不同,法令風俗各有差異,種類乖張特殊;有的居住在邊境之外,山河的邊區,山川河谷崎岖險阻,與中原隔斷土壤,互相不侵犯幹涉,賦稅徭役征派不到,天子年号不能施加,所以說:“天子有道,防守在于四夷。
”夏禹治九州土地,西域就在次第之中。
他們本一性一貪婪、兇悍、不講仁義,四夷之中,戎狄最利害。
衰弱時就畏懼順服,強大時就侵略反叛。
即使有賢聖的世道和大德的天子都不能疏通教化加以引導,不能用恩德安一撫他們。
在他們強盛的時候,殷朝的高宗防備鬼方,周朝的文王憂患昆夷、險狁,劉邦被困在白登,孝文帝駐軍于霸上。
到他們衰弱的時候,周公姬旦招來九澤之外的貢品,太戊接納了單于的朝廷,就連元帝、成帝這樣微弱的朝代,還能讓四夷賓服。
這正是已經證明了的事。
所以匈奴請求守護邊塞,而侯應陳述不可;單于投降于未央宮,而蕭望之認為他不是真心稱臣。
因此有道的國君管夷狄,隻注意對待他們有防備,抵禦他們有常法,即使朝拜納貢,邊城上的守衛也不能松一弛;如果寇賊強盛兇暴,也不用軍隊遠征,隻希求境内安定,邊疆不侵擾而已。
等到周朝失去了綱紀,諸侯專事武力征服,以大國兼并小一柄一,互相殘殺消滅,邊疆不鞏固,在利害關系方面各懷異心。
戎狄乘此機會,得以進入中原。
有的招降安一撫,借為己用。
申侯與缯國、犬戎作亂,殺死周幽王;晉襄公截擊秦軍,調動羌戎助戰。
在春秋之世,義渠、大荔國居住在秦晉的地域,陸渾、陰戎處在伊、洛之間,叟阝瞞之屬侵害到濟東,入侵到齊國宋國,欺淩到邢地衛地,南夷與北狄交相侵擾,中國戰禍如絲線一樣連續不斷。
齊桓公攘除他們,保存亡國以繼絕世,北伐山戎,打開通北燕國之路。
所以孔子稱贊管仲的功勞,褒獎他不使中原披發左衽之功。
等到春秋末年的戰國時代,大國強盛,楚國吞并了蠻氏,晉國翦滅了陸渾、趙武靈王穿胡服,拓開了榆中之地,秦國在鹹陽稱雄,消滅了義渠之國。
秦始皇兼并天下,南邊兼有百越,北方趕跑了匈奴,通五嶺修長城,出兵數以億計。
雖然軍卒煩勞,寇賊橫行暴虐,然而建一世顯赫的功勞,使戎虜奔避,當時的中國不再有四夷了。
漢朝興起,建都于長安,把關中各地稱為三輔之地,就是《商書戎族,一起發動,覆沒将守,攻破城邑。
鄧骘出征,結果丢盔棄甲,大敗而歸,前後相繼而起,各種戎族便興盛起來,甚至向南進入蜀漢之地,向東掠奪趙魏之國,沖擊轵關,入侵到河内。
以至派北軍中侯朱隆率領五營之士在孟津抵禦羌族,十年之中,夷族和華夏俱為疲憊,直到任尚、馬賢才能攻克他們。
如此為害深重,積年累月不能平定的原因,雖然是由于抵禦者沒有方略,将領沒有才能,難道不也是因為敵寇在中原發動,禍患在肘腋下面興起,陳疴重疾難以治療,瘡傷太大難以痊愈的緣故嗎?從此以後,餘灰不盡,稍有時機,就又會侵擾反叛。
馬賢驕縱,最終失敗,段赹馳驅戰車,從西往東。
雍州的戎族,常常成為國家的禍患,中古時的敵寇,隻有這個最大。
漢代末年的戰亂,關中殘滅。
魏國興盛之初,與蜀地分開,邊疆的戎族,分為彼此兩種。
魏武帝曹丕便命大将軍夏侯妙才讨伐叛亂的氐族阿貴、千萬等,後來因為丢棄漢中,于是把武都的戎族遷徙到秦川,想用此法使亂寇削弱,使國家強盛,以抵禦蜀地之敵。
這大抵是權宜之計,為一時的形勢所迫,并非是獲萬世之利的辦法。
現在面臨的情況,已經體現出這種弊病了。
關中土地肥沃出産豐富,田地是上上等,外加泾水、渭水灌溉鹽堿地,鄭國、白渠灌溉相通,黍稷富饒,每畝号稱收獲一鐘,百姓的民謠歌頌富裕,帝王每每建都于此,卻沒聽說過戎狄應該在這樣的地方。
他們不和我們同族,必有異心,戎狄的志向态度,不與華夏相同。
如果趁他們衰弱
祖父江蕤,以仁義的好品行著稱,任谯郡太守,封為亢父男。
父親江祚,是南安太守。
江統沉靜有遠大志向,當時人評價他說:“聰慧少言江應元。
”跟同鄉人蔡克都知名于當時。
繼承父親爵位,出任山陰縣令。
當時關中隴西屢次被氐、羌族侵擾,孟觀西進征讨,親自捉住了氐族主帥齊萬年。
江統深慮四夷亂華,應該防微杜漸,便作了《徙戎論》。
其中說道: 蠻夷戎狄,叫做四夷,九服的禮制,地域在遠方。
《春秋》的大義,内有華夏外有夷狄。
由于言語不通,貿易貨币不同,法令風俗各有差異,種類乖張特殊;有的居住在邊境之外,山河的邊區,山川河谷崎岖險阻,與中原隔斷土壤,互相不侵犯幹涉,賦稅徭役征派不到,天子年号不能施加,所以說:“天子有道,防守在于四夷。
”夏禹治九州土地,西域就在次第之中。
他們本一性一貪婪、兇悍、不講仁義,四夷之中,戎狄最利害。
衰弱時就畏懼順服,強大時就侵略反叛。
即使有賢聖的世道和大德的天子都不能疏通教化加以引導,不能用恩德安一撫他們。
在他們強盛的時候,殷朝的高宗防備鬼方,周朝的文王憂患昆夷、險狁,劉邦被困在白登,孝文帝駐軍于霸上。
到他們衰弱的時候,周公姬旦招來九澤之外的貢品,太戊接納了單于的朝廷,就連元帝、成帝這樣微弱的朝代,還能讓四夷賓服。
這正是已經證明了的事。
所以匈奴請求守護邊塞,而侯應陳述不可;單于投降于未央宮,而蕭望之認為他不是真心稱臣。
因此有道的國君管夷狄,隻注意對待他們有防備,抵禦他們有常法,即使朝拜納貢,邊城上的守衛也不能松一弛;如果寇賊強盛兇暴,也不用軍隊遠征,隻希求境内安定,邊疆不侵擾而已。
等到周朝失去了綱紀,諸侯專事武力征服,以大國兼并小一柄一,互相殘殺消滅,邊疆不鞏固,在利害關系方面各懷異心。
戎狄乘此機會,得以進入中原。
有的招降安一撫,借為己用。
申侯與缯國、犬戎作亂,殺死周幽王;晉襄公截擊秦軍,調動羌戎助戰。
在春秋之世,義渠、大荔國居住在秦晉的地域,陸渾、陰戎處在伊、洛之間,叟阝瞞之屬侵害到濟東,入侵到齊國宋國,欺淩到邢地衛地,南夷與北狄交相侵擾,中國戰禍如絲線一樣連續不斷。
齊桓公攘除他們,保存亡國以繼絕世,北伐山戎,打開通北燕國之路。
所以孔子稱贊管仲的功勞,褒獎他不使中原披發左衽之功。
等到春秋末年的戰國時代,大國強盛,楚國吞并了蠻氏,晉國翦滅了陸渾、趙武靈王穿胡服,拓開了榆中之地,秦國在鹹陽稱雄,消滅了義渠之國。
秦始皇兼并天下,南邊兼有百越,北方趕跑了匈奴,通五嶺修長城,出兵數以億計。
雖然軍卒煩勞,寇賊橫行暴虐,然而建一世顯赫的功勞,使戎虜奔避,當時的中國不再有四夷了。
漢朝興起,建都于長安,把關中各地稱為三輔之地,就是《商書戎族,一起發動,覆沒将守,攻破城邑。
鄧骘出征,結果丢盔棄甲,大敗而歸,前後相繼而起,各種戎族便興盛起來,甚至向南進入蜀漢之地,向東掠奪趙魏之國,沖擊轵關,入侵到河内。
以至派北軍中侯朱隆率領五營之士在孟津抵禦羌族,十年之中,夷族和華夏俱為疲憊,直到任尚、馬賢才能攻克他們。
如此為害深重,積年累月不能平定的原因,雖然是由于抵禦者沒有方略,将領沒有才能,難道不也是因為敵寇在中原發動,禍患在肘腋下面興起,陳疴重疾難以治療,瘡傷太大難以痊愈的緣故嗎?從此以後,餘灰不盡,稍有時機,就又會侵擾反叛。
馬賢驕縱,最終失敗,段赹馳驅戰車,從西往東。
雍州的戎族,常常成為國家的禍患,中古時的敵寇,隻有這個最大。
漢代末年的戰亂,關中殘滅。
魏國興盛之初,與蜀地分開,邊疆的戎族,分為彼此兩種。
魏武帝曹丕便命大将軍夏侯妙才讨伐叛亂的氐族阿貴、千萬等,後來因為丢棄漢中,于是把武都的戎族遷徙到秦川,想用此法使亂寇削弱,使國家強盛,以抵禦蜀地之敵。
這大抵是權宜之計,為一時的形勢所迫,并非是獲萬世之利的辦法。
現在面臨的情況,已經體現出這種弊病了。
關中土地肥沃出産豐富,田地是上上等,外加泾水、渭水灌溉鹽堿地,鄭國、白渠灌溉相通,黍稷富饒,每畝号稱收獲一鐘,百姓的民謠歌頌富裕,帝王每每建都于此,卻沒聽說過戎狄應該在這樣的地方。
他們不和我們同族,必有異心,戎狄的志向态度,不與華夏相同。
如果趁他們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