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上
關燈
小
中
大
<史部,诏令奏議類,诏令之屬,世宗憲皇帝朱批谕旨>
欽定四庫全書
朱批谕旨卷二十四上
朱批陳世倌奏摺
雍正二年閏四月二十七日山東廵撫【臣】陳世倌謹
奏為據實報明事竊【臣】以一介菲材膺封疆重任
皇上之隆恩有加無已而【臣】心之悚惕日夕靡甯【臣】凜
遵
皆過完於二十三日至鄭家口遇淮揚大米糧船陸續相銜而至二十五日【臣】至清河縣之油坊聞
許停泊至泰安州一帶地方蝗蝻【臣】聞陵縣知縣
聞上慰
懼之至【臣】謹
奏
覽
雍正二年五月初六日山東廵撫【臣】陳世倌謹
奏為遵
旨具奏事【臣】於前月二十八日自臨清起行催趱糧艘本月初一日至東平州地方有江南鎮江甯國等幫船隻已過東昌府閘【臣】於次早聞署浙江布政使佟吉圖齎奉
聖谕來省【臣】随星馳回至濟南所奉挑濬運河谕旨一道東省漕米積弊一摺前任撫【臣】黃炳奏摺一封【臣】一一跪領訖【臣】看得山東運河在臨清以北者則資衛河之水接濟雖有淺處随時撈挖昨漳河水發已可通行至閘河之内全資汶水接濟閘内河身每年一小挑間年一大挑現在已不至淤
以東八閘全恃微山湖水接濟聞年來湖水甚細【臣】於河務未谙容【臣】親詢河湖禦史須洲再為奏
聞至黃炳所發錢糧作何開銷及奏摺内事件容【臣】一
一詳查據實覆
奏【臣】前過德州時訪問糧道賀有章居官之處據民
聞其滋陽令劉國英貪婪不法誠如
奏至東昌府一帶蝗蝻【臣】遣官查勘據稱清平博平
即馳赴濟甯一帶督催漕運合并
奏明【臣】謹
奏
今漕運現無阻滞爾不必親往督催矣捕蝗緊要亟宜嚴督所屬毋遺餘孽為期
雍正二年五月二十六日山東廵撫【臣】陳世倌謹
奏為恭報領奉
禦書扁額事本年五月十七日【臣】在濟甯州地方家人
齎捧
禦書泰山廟碧霞元君扁額二幅到【臣】随恭設香案叩頭隻領即送至濟南精選良工敬謹镌制俟镌制工竣【臣】親詣泰山齋沐恭懸另行繕本
奏報合先具摺奏
聞【臣】謹
奏
山川明神為天地正氣之所藴結必當恭承恪奉絲毫不可慢忽然徒於在外之威儀上立腳以希求庇佑神不私也全賴一誠字為主爾既為封疆大吏阖省生民所系試遵朕谕而體驗之始知此理不誣但愚俗之非禮敬信違道渎媚其風又不可使之滋長此唯在爾默會而已百凡過猶不及均屬未當也密之
同日又
奏為遵
旨具奏事竊【臣】蒙
皇上發下條奏東省漕弊一摺【臣】沿路詢問知漕項陋規各州縣多寡不一運丁需索亦各州縣不同州縣徵收斛面自加三四以至二鬥五升不等又條奏内有旗丁漕米每一千石止收五六百石餘皆折色一條【臣】詢州縣據雲從前間有一千石内折米一百石者近年多不敢折惟潤耗米全折每石折銀一兩五六錢席片一項每船五十領每領額徵銀一分後旗丁代買每船給銀五兩漸加增至一百五六十兩不等至幫規名色運官書儀旗丁戲酌誠如條奏所雲無州縣不有其糧道漕規前任佟世祿每石加至六分賀有章到任革去止照舊規收受各州縣自四十兩起至五六百兩止數不畫一約計通省共銀一萬五千餘兩其餘雜費自印烙斛手以至承差皂役不下三十餘項欵項繁雜不可縷指總之有一衙門即有一衙門之規禮有一規禮即有一規禮之雜費積習相沿多曆年所【臣】沿途訪問得其大概先行覆
奏【臣】請抵任後再加詳細查明請
旨裁革至糧道賀有章聞其為人才具庸常亦曾裁禁陋規而不能嚴饬胥役約束旗丁其所收受止伊衙門漕規一項因裁去各州縣浮費一百五十餘兩故無甚狼藉聲名【臣】謹據實奏
聞【臣】謹
奏
所奏詳悉亦且公當賀有章聲名既不至甚狼藉宜訓導之令其改勉以觀後效
同日又
奏為恭謝
天恩遵
谕覆奏事竊【臣】叨沐
殊恩至隆極厚未有涓埃報效茲複蒙
特賜【臣】辟暑香串丹丸一箧齎捧到【臣】随恭設香案望
聖谕【臣】時已到濟甯見河水正長誠恐堤岸沖決随一
路查勘直至台莊略得大概另摺奏
聞至各屬凡有蝗蝻之處【臣】遵奉
聖谕即檄各府知府親往督捕務令盡絶餘孽毋損田禾茲據各州縣報有稱撲滅盡絶者有稱飛蝗往來不定現在撲打不緻成災者【臣】未敢憑信即從
會同河臣
題報【臣】一面委魚台縣知縣劉元勳星赴濟甯拏其
皇上任用至意【臣】謹
奏
所奏俱悉
同日又
奏為查閲河工冒昧陳奏事【臣】於濟南府接奉
聖谕随起身前往催趱糧艘於茌平縣阻雨一日見河已發水未知沙灣堤岸若何随於十二日繞至沙灣河水長七尺餘堤岸亦有沖刷之處随飛檄夀張縣知縣親齎銀兩星夜赴工又檄布政使兖甯道迅速發銀給付河官許豐多備樁料以防不虞現在平穩可以上慰
聖懷唯沙灣對岸一為沙河一為趙王河自開州曹州而來其上源甚遠至此會聚一處沖入運河而運
五空橋一座原洩運河之漲入於鹽河若将沙河
皇上睿慮周詳先事預防築堤蓄水諸法一一舉行更無可措一議唯彭口地方上會玉花泉諸水出以濟運挾沙而來兩岸壅積如山對岸設有三空橋使沙随水流沖出橋外年來亦壅積甚高糧艘至此每苦阻滞上年撫臣河臣會商移此口於北二百四十餘丈上築大壩攔塞舊河另開支河一道以避淤沙用意良善但上源流沙勢不能免而支河入運之處又折迤北七十餘丈方始入運【臣】愚以為水折則行緩而沙停且對岸無出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