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情海生波狂且受賺 大君有命宿将專征

關燈
話說仁宗聽了儀王奏語,随道:“皇考敬重劉統勳,就為他為人正直。

    當時朝裡頭人,都稱他包拯、海瑞。

    劉墉立朝,雖沒有他老子那麼鋒厲,然而持正不阿,在現在大員裡,已經是不可多得的了。

    ” 儀王道:“外面人都說他不脫書生氣。

    ” 仁宗道:“這都是忌他的話。

    就說是書生氣,書生比了猾吏,究竟要好一點。

    ” 儀王道:“皇上卓見,遠非奴才所能及。

    ” 領旨下來,就差人到内務府傳話,預備禦賜祭筵,及儀仗等物。

     次日晌午時候,十名侍衛都到王府伺候,祭筵儀仗盡都齊備,那翰林院撰就的禦祭文恰也送到。

    于是儀王坐轎鳴金,到劉相府祭奠,行畢禮,接入客廳待茶。

    此時寅年世戚滿漢文武,來的很不少,儀王一到,那幾個有交情的,都進來敷衍。

     軍機大臣吳熊光,禮部尚書英煦齊先後進來。

    儀王一見吳軍機,就稱他代字道:“槐江,你有喜信了,知道沒有?” 吳軍機道:“什麼喜信?” 儀王道:“上頭念你勤勞,要把你放出去。

    恰恰雲貴總督出了缺,上頭就把你名字填上了,大約明後日就有明文瞧見呢。

    ” 英煦齊聽了,忙向吳軍機道賀。

    儀王笑道:“慶吊擠在一塊兒,倒也難得瞧見的。

    ” 煦齊被儀王一說,頓時沒意思起來。

    吳槐江忙用别話岔開,大家重新叙話,儀王道:“上頭談起崇如,說他很有來曆,未死以前就知道死的日子。

    ” 煦齊道:“那還是我奏聞的呢。

    ” 儀王道:“你怎麼倒又知道?” 煦齊道:“石庵為人,原古怪的很,講的話,做的事,竟不像是時下人。

    ” 槐江道:“你還議論他,他合你很講的來呢。

    ” 煦齊道:“他跟我原沒甚不合,但照他那脾氣,幸是遭遇聖明,倘碰了猜忌的主子,怎麼還會有今日。

    總之一句,一個人太方正了,也是不合時宜的。

    即如他的書法,原是沒批評的,和珅福康安盛的時候,幾回求他的字,他當面雖沒有回掉,究竟何曾寫給了他?我問他,他說這種權奸,誰願意跟他稱兄道弟,寫了東西,終不免要落款,我要跟這種人落了款,諸城劉三個字,就掃地了。

    ” 儀王道:“皇上敬重他,也就為他的風節呢。

    ” 槐江道:“石庵前知的事情,究竟怎樣? ”煦齊道:“那句話,還在六年前呢。

    彼時我與他同值南書房,挑燈夜話,互談身世。

    石閹向我道:‘我将來那篇傳,總要你作,當說劉某以貴公子,為名翰林,書名滿天下,而自問小就則可,大成不能,年八十五,不知所終’雲雲,我那時也不在意,随口答應了他幾句話。

    ” 儀王道:“真也奇怪,他今年不剛八十五歲麼?” 煦齊道:“可不是呢,二十三這一天,我去望他,他告訴我雍幹兩朝南齊故事,原原本本,講的很是詳細。

     講完之後,忽正色問我道:‘煦齊,前年托你作的傳,怎樣了? ’我回他尚未動筆。

    他就道:‘别忘了,今兒已是臘月二十三,為日無多,不能再緩了,我已囑夢瑛禅,镌了一個洞門童子的印記,你我就在這幾日裡要分手了呢。

    ’到昨日朝晨,還照舊的喝粥寫字,不意一過日中,竟會端坐去了。

    遺本稿子,還是他自己生前撰的呢,你道奇怪不奇怪?” 儀王聽了,驚奇不已。

     槐江道:“這種事情,在别人呢,果然要算作奇事,石庵家裡卻就不足為奇了。

    因為他爹,他爺爺,都是這麼着。

    石庵現在隻算是克繼祖德罷了。

    石庵的老子文正公沒在轎子裡,已經奇了;哪裡知道他那爺爺,死得更要奇怪。

    ” 儀王道:“他爺爺是誰?通顯過沒有?” 槐江道:“石庵的爺爺,名棨,字子弢,由進士知縣,曆官至大方伯,精參易理。

    在四川藩台任上,一日忽語諸子道:‘我夜誦屯之三,爻易象早示我以朕兆,趁現在還有一口兒氣,快具本乞休,省得有誤國家。

    隔不多幾日,果然無疾而終。

    ” 儀王道:“照這麼說,這無疾而終,竟成了劉家的世職了。

    ” 儀王俟大殓完畢,才回朝複命。

    仁宗悼念耆臣,特下旨賜了“文清”兩字的谥法。

     儀王回邸,接到驚報,忽說新派海疆總糧台内務府司員阿勒德被人謀斃。

    儀王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