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黜鄧宗父子同絕粒 祭甘陵母女并揚威
關燈
小
中
大
為上,免得逮系取辱,因皆服毒而終。
隻前越騎校尉鄧康,前被太後削去屬籍,徙往夷安,此時卻得特邀一寵一命,征為太仆。
鄧康被黜,見四十回。
平原王翼,也坐貶為都鄉侯,遣歸河間。
虧得翼閉門謝客,不再與聞政事,方得幸免。
朝臣自三公以下,莫敢進谏,惟大司農朱一寵一痛無辜遇禍,不忍不言,乃輿榇詣阙,肉袒上書。
書中說是: 伏惟和熹皇後,聖善之德,為漢文母。
兄弟忠孝,同心憂國,宗廟有主,王室是賴;功成身退,讓國遜位,曆世外戚,無與為比,當享積善履謙之祐。
而橫為宮人單詞所陷,利口傾險,反亂國家,罪無申證,獄不訊鞫,遂令等罹此酷濫,一門七人,死非其命,父子及豹遵暢與廣宗忠,并死七人。
一屍一骸流離,冤魂不返,逆天感人,率土喪氣。
宜收還冢次,一寵一樹遺孤,奉承血祀,以謝亡靈。
臣自知言出必死,但願陛下俯納臣言,臣雖碎首,亦無遺恨矣!輿榇待罪,生死唯命。
這封書奏,卻是激切得很,安帝頗為動容。
偏故司空陳一寵一子忠,劾一寵一黨一同鄧氏,竟緻免官。
從前和熹皇後初正中宮,三公欲追封後父訓為司空,陳一寵一時亦在朝,謂無故事可援,打消廷議,因此鄧氏與一寵一有嫌。
一寵一子忠素有才譽,父殁後浮沉郎署,不能得志,所以朱一寵一上言,忠不願為鄧氏洗罪,竟将朱一寵一劾去。
統是器小不堪。
哪知人心未死,公論猶存,百姓也為鄧氏呼冤,連上封章,籲請公卿代陳。
安帝不得已加譴郡縣,責他一逼一迫廣宗等人;且令等遺榇,還葬洛一陽一,派使緻祭,祠以中牢;鄧氏宗戚,亦使還居都中,這且無庸細叙。
惟鄧氏既除,安帝得報複私嫌,遂改永甯二年為建光元年,大赦天下,封江京李閏為列侯,且令閻後兄弟閻顯閻景閻耀,入為卿校,并典禁兵。
中常侍樊豐劉安陳達,皆為京閏羽翼,互作一黨一援;一乳一母王聖,權勢甚盛,甚至聖女伯榮,亦得出入宮掖,交通賄賂。
婦女Yan寺,互相炀蔽,累得安帝昏迷日甚,耳目不聰。
太尉馬英,已經病逝,再起前司徒劉恺為太尉。
恺與司空陳褒,不過以資格充選,無甚材能;獨司徒楊震,看得婦寺幹政,忍不住熱忱上進,即抗疏上奏道: 臣聞政以得賢為本,治以去穢為務。
是以唐虞俊在官,天下鹹服,以緻雍熙。
方今九德未事,嬖幸充庭。
阿母王聖,出自賤微,得遭千載,奉養聖躬,雖有推燥居濕之勤,前後賞惠,過報勞苦,而無厭之心,不知紀極,外交囑托,擾亂天下,損辱清朝,塵點日月。
書誡一牝一雞牡鳴,詩刺哲婦喪國。
昔鄭嚴公即鄭莊公,明帝諱莊,故改莊為嚴。
從母氏之欲,恣驕弟之情,幾至危國,然後加讨,《春秋》貶之,以為失教。
夫女子小人,近之喜,遠之怒,實為難養。
《易》曰:“無攸遂,在中饋。
”言婦人不得與于政事也。
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斷絕伯榮,莫使往來,令恩德兩隆,上下俱美。
尤願陛下絕婉娈之私,割不忍之心,留神萬機,戒慎拜爵,減省獻禦,損節征發;令野無鶴鳴之歎,朝無小明之悔,大東不興于今,勞止不怨于下。
《鶴鳴》《小明》《大東》《勞止》俱詩名,并見《小雅》。
拟蹤往古,比德哲王,豈不休哉? 這疏呈入,安帝竟取示王聖。
聖略通文墨,看到這奏,自然忿懑得很,佯至安帝面前,自陳被誣,且泣請出宮。
安帝正加一寵一遇,怎肯聽她出去?反用好言勸慰,待遇益優;聖女伯榮,當然照常出入,毫無禁忌。
時有泗水王劉歙從曾孫瓌,久居京師,生成一副媚骨,專與王聖母女交通。
泗水王歙,為光武族父,傳國至孫護,無子國除。
伯榮年已及笄,見瓌放誕風一流,惹動情窦,免不得與他笑谑。
瓌正欲挑一逗伯榮,湊巧針鋒相對,自然不待媒妁,先偷試雨意雲情,枕畔密盟,願與偕老,然後向王聖說明,再行六禮。
好一個自一由結婚,若生今之世,必稱她為文明女子。
一對野鴛鴦,變作真鹣鲽,卿卿我我,越覺情濃。
伯榮遂替瓌入宮乞封,居然得邀恩準,使襲故朝一陽一侯劉護封爵,并官侍中。
可謂妻榮夫貴。
護為劉歙曾孫,且年齡比瓌為輕,不過早殁無嗣,因緻絕封;瓌為護再從兄,怎得牽合過去?司徒楊震,又不禁憤激,再行上疏道: 臣聞高祖與群臣約,非功臣不得封,故經制父死子繼,兄亡弟及,以防篡也。
伏見诏書封故朝一陽一侯再從兄瓌,襲護爵為侯;護同産弟威,今猶見在。
臣聞天子專封,封有功;諸侯專爵,爵有德。
今瓌無他功行,但以配阿母女,一時之間,既位侍中,又至封侯,不稽舊制,不合經義,行人喧嘩,百姓不安。
陛下宜覽鏡既往,順帝之則,勿使贻譏将來,則表率先端,垂譽無窮矣。
奏入不報。
安帝既沈湎酒色,委政外戚内Yan,及王聖母女,就是邊疆有事,亦置諸度外,不願與聞。
燒當羌酋麻奴,自奔徙出塞後,雖伏居不動,終未肯向漢投誠。
護羌校尉馬賢,亦因他首鼠兩端,不甚撫恤,遂緻麻奴一黨一羽忍良等,俱有怨言,于是慫恿麻奴,并寇湟中
隻前越騎校尉鄧康,前被太後削去屬籍,徙往夷安,此時卻得特邀一寵一命,征為太仆。
鄧康被黜,見四十回。
平原王翼,也坐貶為都鄉侯,遣歸河間。
虧得翼閉門謝客,不再與聞政事,方得幸免。
朝臣自三公以下,莫敢進谏,惟大司農朱一寵一痛無辜遇禍,不忍不言,乃輿榇詣阙,肉袒上書。
書中說是: 伏惟和熹皇後,聖善之德,為漢文母。
兄弟忠孝,同心憂國,宗廟有主,王室是賴;功成身退,讓國遜位,曆世外戚,無與為比,當享積善履謙之祐。
而橫為宮人單詞所陷,利口傾險,反亂國家,罪無申證,獄不訊鞫,遂令等罹此酷濫,一門七人,死非其命,父子及豹遵暢與廣宗忠,并死七人。
一屍一骸流離,冤魂不返,逆天感人,率土喪氣。
宜收還冢次,一寵一樹遺孤,奉承血祀,以謝亡靈。
臣自知言出必死,但願陛下俯納臣言,臣雖碎首,亦無遺恨矣!輿榇待罪,生死唯命。
這封書奏,卻是激切得很,安帝頗為動容。
偏故司空陳一寵一子忠,劾一寵一黨一同鄧氏,竟緻免官。
從前和熹皇後初正中宮,三公欲追封後父訓為司空,陳一寵一時亦在朝,謂無故事可援,打消廷議,因此鄧氏與一寵一有嫌。
一寵一子忠素有才譽,父殁後浮沉郎署,不能得志,所以朱一寵一上言,忠不願為鄧氏洗罪,竟将朱一寵一劾去。
統是器小不堪。
哪知人心未死,公論猶存,百姓也為鄧氏呼冤,連上封章,籲請公卿代陳。
安帝不得已加譴郡縣,責他一逼一迫廣宗等人;且令等遺榇,還葬洛一陽一,派使緻祭,祠以中牢;鄧氏宗戚,亦使還居都中,這且無庸細叙。
惟鄧氏既除,安帝得報複私嫌,遂改永甯二年為建光元年,大赦天下,封江京李閏為列侯,且令閻後兄弟閻顯閻景閻耀,入為卿校,并典禁兵。
中常侍樊豐劉安陳達,皆為京閏羽翼,互作一黨一援;一乳一母王聖,權勢甚盛,甚至聖女伯榮,亦得出入宮掖,交通賄賂。
婦女Yan寺,互相炀蔽,累得安帝昏迷日甚,耳目不聰。
太尉馬英,已經病逝,再起前司徒劉恺為太尉。
恺與司空陳褒,不過以資格充選,無甚材能;獨司徒楊震,看得婦寺幹政,忍不住熱忱上進,即抗疏上奏道: 臣聞政以得賢為本,治以去穢為務。
是以唐虞俊在官,天下鹹服,以緻雍熙。
方今九德未事,嬖幸充庭。
阿母王聖,出自賤微,得遭千載,奉養聖躬,雖有推燥居濕之勤,前後賞惠,過報勞苦,而無厭之心,不知紀極,外交囑托,擾亂天下,損辱清朝,塵點日月。
書誡一牝一雞牡鳴,詩刺哲婦喪國。
昔鄭嚴公即鄭莊公,明帝諱莊,故改莊為嚴。
從母氏之欲,恣驕弟之情,幾至危國,然後加讨,《春秋》貶之,以為失教。
夫女子小人,近之喜,遠之怒,實為難養。
《易》曰:“無攸遂,在中饋。
”言婦人不得與于政事也。
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斷絕伯榮,莫使往來,令恩德兩隆,上下俱美。
尤願陛下絕婉娈之私,割不忍之心,留神萬機,戒慎拜爵,減省獻禦,損節征發;令野無鶴鳴之歎,朝無小明之悔,大東不興于今,勞止不怨于下。
《鶴鳴》《小明》《大東》《勞止》俱詩名,并見《小雅》。
拟蹤往古,比德哲王,豈不休哉? 這疏呈入,安帝竟取示王聖。
聖略通文墨,看到這奏,自然忿懑得很,佯至安帝面前,自陳被誣,且泣請出宮。
安帝正加一寵一遇,怎肯聽她出去?反用好言勸慰,待遇益優;聖女伯榮,當然照常出入,毫無禁忌。
時有泗水王劉歙從曾孫瓌,久居京師,生成一副媚骨,專與王聖母女交通。
泗水王歙,為光武族父,傳國至孫護,無子國除。
伯榮年已及笄,見瓌放誕風一流,惹動情窦,免不得與他笑谑。
瓌正欲挑一逗伯榮,湊巧針鋒相對,自然不待媒妁,先偷試雨意雲情,枕畔密盟,願與偕老,然後向王聖說明,再行六禮。
好一個自一由結婚,若生今之世,必稱她為文明女子。
一對野鴛鴦,變作真鹣鲽,卿卿我我,越覺情濃。
伯榮遂替瓌入宮乞封,居然得邀恩準,使襲故朝一陽一侯劉護封爵,并官侍中。
可謂妻榮夫貴。
護為劉歙曾孫,且年齡比瓌為輕,不過早殁無嗣,因緻絕封;瓌為護再從兄,怎得牽合過去?司徒楊震,又不禁憤激,再行上疏道: 臣聞高祖與群臣約,非功臣不得封,故經制父死子繼,兄亡弟及,以防篡也。
伏見诏書封故朝一陽一侯再從兄瓌,襲護爵為侯;護同産弟威,今猶見在。
臣聞天子專封,封有功;諸侯專爵,爵有德。
今瓌無他功行,但以配阿母女,一時之間,既位侍中,又至封侯,不稽舊制,不合經義,行人喧嘩,百姓不安。
陛下宜覽鏡既往,順帝之則,勿使贻譏将來,則表率先端,垂譽無窮矣。
奏入不報。
安帝既沈湎酒色,委政外戚内Yan,及王聖母女,就是邊疆有事,亦置諸度外,不願與聞。
燒當羌酋麻奴,自奔徙出塞後,雖伏居不動,終未肯向漢投誠。
護羌校尉馬賢,亦因他首鼠兩端,不甚撫恤,遂緻麻奴一黨一羽忍良等,俱有怨言,于是慫恿麻奴,并寇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