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救忠臣閹黨自相攻 應貴相佳人終作後
關燈
小
中
大
災異,嘗遣使緻問,英所言必驗;惟在朝應對,無甚奇猷,故時人或譏他純盜虛聲,不堪大用。
獨聞英家居時,偶然患疾,妻使奴婢拜問所苦,英必下一床一答拜。
颍川陳實,少從英學,免不得暗暗稱奇,便向英問明答拜的原因,英答說道:“夫妻共奉祭祀,取義在齊,奈何可不答禮呢?”後英至七十餘歲,在家考終。
同時又有處士楊厚黃瓊,就征入朝。
厚字仲宣,廣漢郡新都縣人,通術數學,入阙進谒,預陳漢至三百五十年,當有厄運,不可不戒,順帝命為議郎。
黃瓊字世英,就是江夏人黃香子。
香博學能文,世稱江夏黃童,見前文。
後官終魏郡太守。
瓊承父蔭,拜為太子舍人,丁憂歸裡,服阕不起。
及與楊厚并下征車,瓊未便違慢,登車至綸氏縣,稱疾不進,有诏命縣吏敦迫,不得已再行就道。
前司徒李郃子固,少年好學,改名求師,得為通儒,平時雅慕瓊名,因從瓊途中贻書道: 聞公車已度伊洛,近在萬歲亭,豈即事有漸,将順王命乎?先賢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
誠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
嘗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一陽一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近魯一陽一樊君,即指樊英。
被征初至,朝廷特設壇席,如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亦無所缺;乃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以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征聘之士,功業多無所采,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謀,令衆人歎服,一雪此言耳! 瓊得書後,入朝拜官,亦為議郎,屢因災異上書,頗邀采用,未幾遷任尚書仆射,秉忠如故。
順帝時尚童年,獨能虔心翕受,亦好算作東漢明君。
惟西域長史班勇,平番有功,安帝時未曾加賞,順帝永建二年,反因他出擊焉耆,後期坐罪,逮系獄中,這卻未免薄待功臣,太覺寡恩了!先是班勇勘定車師,更立後一庭故王子加特奴為王,再使别校捕誅東且彌王,亦另立新主,車師等六國悉平。
勇複大發諸國兵,擊北匈奴,逐走呼延王,虜衆二萬餘人皆降,車師一帶,無複虜迹,城郭皆安。
獨焉耆國王元孟,未肯降服,由勇拜表奏聞,漢廷特遣敦煌太守張朗,率領河西四郡兵三千人,助勇進讨。
勇征集諸國兵馬,得四萬餘人,分為兩路,往攻焉耆。
使朗從北道進行,自率部衆馳入南道,約會焉耆城下。
朗先嘗坐罪,意欲徹功自贖,遂星夜前進,直抵爵離關,焉耆兵開關搦戰,被朗驅殺一陣,斬獲至二千餘人,殘衆敗奔國都。
焉耆王元孟,當然驚慌,急遣使至朗營求降,朗不待勇至,先期入焉耆國,受降而還。
實是失信。
勇在途次接得張朗軍報,隻好折回,據實上奏。
偏有诏責他後期,召還系獄,好多日才得釋出。
還是因他前功足錄,加恩貸罪,但官職已經褫免。
勇郁憤成疾,返至家中,不久即殁。
父子累建大功,徒落得身後蕭條,豈不可歎?還有一種冤屈的事情,說來尤令人生憤。
勇兄班雄,襲父遺封,曾為屯騎校尉,遷官京兆尹,病殁任所,子始襲爵,得尚清河孝王女一陰一城公主。
公主為順帝姑母,恃貴生驕,因驕思一婬一,竟引少年入帷,與他交一歡。
班始不願做元緒公,自然與有違言,那公主卻放膽橫行,竟挈姘夫同坐帷中,召始進去,叱令跪伏一床一下。
男兒總有一些氣骨,看到這般情形,怎肯忍耐?頓時無名火高起三丈,立即出帷取刀,把一對一奸一夫一婬一婦,砍作四段。
恰是快事。
當有人報知順帝,誰知順帝不咎公主,單責始持刀行兇,立将始拿交诏獄,腰斬東市!甚至始同産兄弟,亦皆處死。
慘乎不慘?冤乎不冤呢?這是永建五年間事。
明明是導以縱一婬一。
且說順帝年至十五,舉行冠禮,轉眼間已是一十八歲,應該冊立皇後。
時後宮已有四位貴人,并得承一寵一。
順帝左右為難,意欲禱神探籌,蔔定後位。
尚書仆射胡廣,與尚書郭虔史敞等,聯名進谏道: 竊見诏書,以立後事大,謙不自專,欲假之籌策,決疑靈神。
篇籍所記,祖宗典故,未嘗有也。
恃神
獨聞英家居時,偶然患疾,妻使奴婢拜問所苦,英必下一床一答拜。
颍川陳實,少從英學,免不得暗暗稱奇,便向英問明答拜的原因,英答說道:“夫妻共奉祭祀,取義在齊,奈何可不答禮呢?”後英至七十餘歲,在家考終。
同時又有處士楊厚黃瓊,就征入朝。
厚字仲宣,廣漢郡新都縣人,通術數學,入阙進谒,預陳漢至三百五十年,當有厄運,不可不戒,順帝命為議郎。
黃瓊字世英,就是江夏人黃香子。
香博學能文,世稱江夏黃童,見前文。
後官終魏郡太守。
瓊承父蔭,拜為太子舍人,丁憂歸裡,服阕不起。
及與楊厚并下征車,瓊未便違慢,登車至綸氏縣,稱疾不進,有诏命縣吏敦迫,不得已再行就道。
前司徒李郃子固,少年好學,改名求師,得為通儒,平時雅慕瓊名,因從瓊途中贻書道: 聞公車已度伊洛,近在萬歲亭,豈即事有漸,将順王命乎?先賢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
誠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
嘗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一陽一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近魯一陽一樊君,即指樊英。
被征初至,朝廷特設壇席,如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亦無所缺;乃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以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征聘之士,功業多無所采,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謀,令衆人歎服,一雪此言耳! 瓊得書後,入朝拜官,亦為議郎,屢因災異上書,頗邀采用,未幾遷任尚書仆射,秉忠如故。
順帝時尚童年,獨能虔心翕受,亦好算作東漢明君。
惟西域長史班勇,平番有功,安帝時未曾加賞,順帝永建二年,反因他出擊焉耆,後期坐罪,逮系獄中,這卻未免薄待功臣,太覺寡恩了!先是班勇勘定車師,更立後一庭故王子加特奴為王,再使别校捕誅東且彌王,亦另立新主,車師等六國悉平。
勇複大發諸國兵,擊北匈奴,逐走呼延王,虜衆二萬餘人皆降,車師一帶,無複虜迹,城郭皆安。
獨焉耆國王元孟,未肯降服,由勇拜表奏聞,漢廷特遣敦煌太守張朗,率領河西四郡兵三千人,助勇進讨。
勇征集諸國兵馬,得四萬餘人,分為兩路,往攻焉耆。
使朗從北道進行,自率部衆馳入南道,約會焉耆城下。
朗先嘗坐罪,意欲徹功自贖,遂星夜前進,直抵爵離關,焉耆兵開關搦戰,被朗驅殺一陣,斬獲至二千餘人,殘衆敗奔國都。
焉耆王元孟,當然驚慌,急遣使至朗營求降,朗不待勇至,先期入焉耆國,受降而還。
實是失信。
勇在途次接得張朗軍報,隻好折回,據實上奏。
偏有诏責他後期,召還系獄,好多日才得釋出。
還是因他前功足錄,加恩貸罪,但官職已經褫免。
勇郁憤成疾,返至家中,不久即殁。
父子累建大功,徒落得身後蕭條,豈不可歎?還有一種冤屈的事情,說來尤令人生憤。
勇兄班雄,襲父遺封,曾為屯騎校尉,遷官京兆尹,病殁任所,子始襲爵,得尚清河孝王女一陰一城公主。
公主為順帝姑母,恃貴生驕,因驕思一婬一,竟引少年入帷,與他交一歡。
班始不願做元緒公,自然與有違言,那公主卻放膽橫行,竟挈姘夫同坐帷中,召始進去,叱令跪伏一床一下。
男兒總有一些氣骨,看到這般情形,怎肯忍耐?頓時無名火高起三丈,立即出帷取刀,把一對一奸一夫一婬一婦,砍作四段。
恰是快事。
當有人報知順帝,誰知順帝不咎公主,單責始持刀行兇,立将始拿交诏獄,腰斬東市!甚至始同産兄弟,亦皆處死。
慘乎不慘?冤乎不冤呢?這是永建五年間事。
明明是導以縱一婬一。
且說順帝年至十五,舉行冠禮,轉眼間已是一十八歲,應該冊立皇後。
時後宮已有四位貴人,并得承一寵一。
順帝左右為難,意欲禱神探籌,蔔定後位。
尚書仆射胡廣,與尚書郭虔史敞等,聯名進谏道: 竊見诏書,以立後事大,謙不自專,欲假之籌策,決疑靈神。
篇籍所記,祖宗典故,未嘗有也。
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