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示疾說法。
即文殊等三十二大士。
窮其舌辯。
不能當杜口一默。
此從古在俗第一善作佛事者也。
老龐盡散家資。
從馬祖得西來大意。
乃雲但願空諸所有。
切勿實諸所無。
此又善學維摩者也。
汝東居士。
其以二老作知識乎。
示徑山堂主幻有海禅人 佛祖一心。
教禅一緻。
宗門教外别傳。
非離心外。
别有一法可傳。
隻是要人離卻語言文字。
單悟言外之旨耳。
今參禅人。
動即呵教。
不知教诠一心。
乃禅之本也。
但佛說一心。
就迷悟兩路說透。
宗門直指一心。
不屬迷悟。
要人悟透。
其實究竟無二。
如來藏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
此豈屬迷悟耶。
二祖雲。
覓心了不可得。
六祖雲。
本來無一物。
即般若無五蘊根塵識界。
及出世三乘之法也。
以無所得故得菩提。
與覓心了不可得。
豈二法耶。
是知教說一心。
所多者凡情聖解耳。
參禅頓破無明。
是絕凡情也。
悟亦吐卻。
是絕聖解也。
斯則禅呵知解。
而教未常不呵也。
今參禅人從教回心者。
不能忘知絕解。
提話頭不能忘情絕迹。
皆在所呵。
何其毀教謂不足取耶。
今棄教參禅者。
果能先解本無凡聖。
不屬迷悟。
是為見地。
依此參究。
當人一念。
若存絲毫情見。
及[纟-八]妙知解。
總是未透。
皆生死邊事。
豈可便以為得耶。
今無明眼知識印證。
若不以教印心。
終落邪魔外道。
但不可把佛說的語言文字。
及祖師[纟-八]妙語句。
當作自己知見。
必要參究做到相應處。
如經雲。
一切煩惱。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如此便是頓悟的樣子。
不得将煩惱習氣。
夾雜知見。
當作妙悟也。
亦不是别有。
隻是消盡煩惱習氣。
露出本來面目耳。
故雲。
悟了還同未悟時。
依然隻是舊時人。
不改舊時行履處。
豈不見夾山未見船子時。
上堂。
有僧問如何是法身。
山雲。
法身無相。
又問如何是法眼。
山雲。
法眼無瑕。
是道吾在座。
不覺失笑。
既見船子後。
道吾遣僧往問。
如何是法身。
山仍曰。
法身無相。
又問如何是法眼。
山仍曰。
法眼無瑕。
僧回舉似道吾。
吾雲。
這漢此回方徹。
此便是伶俐座主。
棄教參禅的樣子也。
海堂主久親教乘。
今棄所習。
單求向上一路。
且看夾山前後兩轉語一般。
道吾為甚肯後不肯前。
試看不肯在甚處。
肯在甚處。
這裡定當得出。
管取教意祖意。
一齊吐卻。
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
一口吸盡。
字字化成光明藏也。
葛藤不少。
珍重珍重。
示徑山西堂靈鑒智禅人 承教有言。
一切法不生。
我說刹那義。
初生即有滅。
不為愚者說。
古德雲。
悟無生者。
方見刹那。
然既悟無生。
又何有刹那之可見。
若見有刹那。
則非悟無生。
今何雲悟無生者。
方見刹那。
是則無生刹那。
一耶異耶。
佛依不生說刹那。
則非異矣。
祖師雲。
悟無生者。
方見刹那。
則無生刹那。
又非一矣。
若離一異求之。
則無生意亦系驢橛矣。
沩山雲。
今人一念頓了自心。
名之為悟。
即以所悟淨除現業流識。
是名為修。
然流識者。
謂微細生滅。
即刹那心也。
言悟後而修。
則是悟而後見也。
且悟後方見刹那。
則前悟者非真無生明矣。
今參禅提話頭。
雖雲着力。
而微細生滅。
流注潛行。
如石壓草。
黯然不見。
若不斷生滅。
如何得悟無生。
若非無生。
又何以敵生死。
若悟而後見。
則世尊依刹那而說無生。
又為剩法矣。
西堂飽餐教義。
今棄所習。
單提向上一路。
于此試定當看。
但不可作義理和會。
亦不可向意解中求。
能于一念刹那中頓見無生。
則佛祖鼻孔。
一串穿卻。
示知希先山主 山主久栖講肆。
從少林參諸祖機緣。
今盡屏所習。
單提向上一路。
吊影雙徑。
适老人來。
因拈香請益。
老人示之曰。
此事人人本無欠缺。
圓滿具足。
所以日用不知。
不得受用者。
直為無始惡習種子。
積劫熏染根深。
已是難拔。
今又新熏言教文字。
祖師公案。
種種知見。
更增一重障礙。
雖要求明自己。
轉求轉遠。
此何以故。
隻為昧卻自己。
向他取覓耳。
以積生煩惱習氣。
名煩惱障。
[纟-八]妙知見。
名所知障。
若二障消除。
本體自現。
今參究向上事。
先要将從前所學一切文字語言[纟-八]妙道理。
名為雜毒。
盡情吐卻。
單提本參話頭。
重下疑情。
斬斷妄想煩惱根源。
使内不得出。
外不得入。
前後際斷。
中閑自孤。
隻有一個疑團。
作自己命根。
疑到疑不去。
用力不得處。
一觑觑定。
看他畢竟是個甚麼。
看來看去。
拶來拶去。
自有倒斷時也。
但存絲毫知見。
于中便隔千裡萬裡。
但看初祖雲。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便是歸家第一條路也。
若心不肯死。
疑不切當。
則千生百劫。
終在途路耳。
山主但将精神收向此中。
管取他日得處。
定不是之乎者也可到。
萬萬勉之。
示嵩璞恩山主 古德教人參禅做工夫。
先要内脫身心。
外遺世界。
一切放下。
絲毫不存。
單提一則公案話頭。
如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
或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或審實念佛的是誰。
随舉一則橫在胸中。
如金剛王寶劍。
将一切思慮妄想。
一齊斬斷。
如斬亂絲。
内不容出。
外不容入。
把斷要津。
築塞咽喉。
不容吐氣。
如此着力。
一眼觑着。
這提話頭的畢竟是個甚麼。
如此下疑。
疑來疑去。
疑到心如牆壁一般。
再不容起第二念。
才有妄想潛流。
一觑觑見。
便又極力提起話頭。
再下疑情。
又審又疑。
将此疑團扼塞之。
心念不起。
妄想不行時。
正是得力處。
如此靠定。
一切行住坐卧。
動靜閑忙中。
咬定牙關。
決不放舍。
乃至睡夢中。
亦不放舍。
唯有一念話頭。
是當人命根。
如有氣死人相似。
如此下毒手撕挨。
方是個參禅用工之人。
用力極處。
不計日月。
忽然冷灰豆爆。
便是大歡喜的時節。
若悠悠任意。
一暴十寒。
恐終無得力時也。
山主有志向上事。
當以此自勉。
示乘密顯禅人 學人日用。
觀四大如影。
觀目前如夢事。
即文殊等三十二大士。
窮其舌辯。
不能當杜口一默。
此從古在俗第一善作佛事者也。
老龐盡散家資。
從馬祖得西來大意。
乃雲但願空諸所有。
切勿實諸所無。
此又善學維摩者也。
汝東居士。
其以二老作知識乎。
示徑山堂主幻有海禅人 佛祖一心。
教禅一緻。
宗門教外别傳。
非離心外。
别有一法可傳。
隻是要人離卻語言文字。
單悟言外之旨耳。
今參禅人。
動即呵教。
不知教诠一心。
乃禅之本也。
但佛說一心。
就迷悟兩路說透。
宗門直指一心。
不屬迷悟。
要人悟透。
其實究竟無二。
如來藏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
此豈屬迷悟耶。
二祖雲。
覓心了不可得。
六祖雲。
本來無一物。
即般若無五蘊根塵識界。
及出世三乘之法也。
以無所得故得菩提。
與覓心了不可得。
豈二法耶。
是知教說一心。
所多者凡情聖解耳。
參禅頓破無明。
是絕凡情也。
悟亦吐卻。
是絕聖解也。
斯則禅呵知解。
而教未常不呵也。
今參禅人從教回心者。
不能忘知絕解。
提話頭不能忘情絕迹。
皆在所呵。
何其毀教謂不足取耶。
今棄教參禅者。
果能先解本無凡聖。
不屬迷悟。
是為見地。
依此參究。
當人一念。
若存絲毫情見。
及[纟-八]妙知解。
總是未透。
皆生死邊事。
豈可便以為得耶。
今無明眼知識印證。
若不以教印心。
終落邪魔外道。
但不可把佛說的語言文字。
及祖師[纟-八]妙語句。
當作自己知見。
必要參究做到相應處。
如經雲。
一切煩惱。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如此便是頓悟的樣子。
不得将煩惱習氣。
夾雜知見。
當作妙悟也。
亦不是别有。
隻是消盡煩惱習氣。
露出本來面目耳。
故雲。
悟了還同未悟時。
依然隻是舊時人。
不改舊時行履處。
豈不見夾山未見船子時。
上堂。
有僧問如何是法身。
山雲。
法身無相。
又問如何是法眼。
山雲。
法眼無瑕。
是道吾在座。
不覺失笑。
既見船子後。
道吾遣僧往問。
如何是法身。
山仍曰。
法身無相。
又問如何是法眼。
山仍曰。
法眼無瑕。
僧回舉似道吾。
吾雲。
這漢此回方徹。
此便是伶俐座主。
棄教參禅的樣子也。
海堂主久親教乘。
今棄所習。
單求向上一路。
且看夾山前後兩轉語一般。
道吾為甚肯後不肯前。
試看不肯在甚處。
肯在甚處。
這裡定當得出。
管取教意祖意。
一齊吐卻。
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
一口吸盡。
字字化成光明藏也。
葛藤不少。
珍重珍重。
示徑山西堂靈鑒智禅人 承教有言。
一切法不生。
我說刹那義。
初生即有滅。
不為愚者說。
古德雲。
悟無生者。
方見刹那。
然既悟無生。
又何有刹那之可見。
若見有刹那。
則非悟無生。
今何雲悟無生者。
方見刹那。
是則無生刹那。
一耶異耶。
佛依不生說刹那。
則非異矣。
祖師雲。
悟無生者。
方見刹那。
則無生刹那。
又非一矣。
若離一異求之。
則無生意亦系驢橛矣。
沩山雲。
今人一念頓了自心。
名之為悟。
即以所悟淨除現業流識。
是名為修。
然流識者。
謂微細生滅。
即刹那心也。
言悟後而修。
則是悟而後見也。
且悟後方見刹那。
則前悟者非真無生明矣。
今參禅提話頭。
雖雲着力。
而微細生滅。
流注潛行。
如石壓草。
黯然不見。
若不斷生滅。
如何得悟無生。
若非無生。
又何以敵生死。
若悟而後見。
則世尊依刹那而說無生。
又為剩法矣。
西堂飽餐教義。
今棄所習。
單提向上一路。
于此試定當看。
但不可作義理和會。
亦不可向意解中求。
能于一念刹那中頓見無生。
則佛祖鼻孔。
一串穿卻。
示知希先山主 山主久栖講肆。
從少林參諸祖機緣。
今盡屏所習。
單提向上一路。
吊影雙徑。
适老人來。
因拈香請益。
老人示之曰。
此事人人本無欠缺。
圓滿具足。
所以日用不知。
不得受用者。
直為無始惡習種子。
積劫熏染根深。
已是難拔。
今又新熏言教文字。
祖師公案。
種種知見。
更增一重障礙。
雖要求明自己。
轉求轉遠。
此何以故。
隻為昧卻自己。
向他取覓耳。
以積生煩惱習氣。
名煩惱障。
[纟-八]妙知見。
名所知障。
若二障消除。
本體自現。
今參究向上事。
先要将從前所學一切文字語言[纟-八]妙道理。
名為雜毒。
盡情吐卻。
單提本參話頭。
重下疑情。
斬斷妄想煩惱根源。
使内不得出。
外不得入。
前後際斷。
中閑自孤。
隻有一個疑團。
作自己命根。
疑到疑不去。
用力不得處。
一觑觑定。
看他畢竟是個甚麼。
看來看去。
拶來拶去。
自有倒斷時也。
但存絲毫知見。
于中便隔千裡萬裡。
但看初祖雲。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便是歸家第一條路也。
若心不肯死。
疑不切當。
則千生百劫。
終在途路耳。
山主但将精神收向此中。
管取他日得處。
定不是之乎者也可到。
萬萬勉之。
示嵩璞恩山主 古德教人參禅做工夫。
先要内脫身心。
外遺世界。
一切放下。
絲毫不存。
單提一則公案話頭。
如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
或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或審實念佛的是誰。
随舉一則橫在胸中。
如金剛王寶劍。
将一切思慮妄想。
一齊斬斷。
如斬亂絲。
内不容出。
外不容入。
把斷要津。
築塞咽喉。
不容吐氣。
如此着力。
一眼觑着。
這提話頭的畢竟是個甚麼。
如此下疑。
疑來疑去。
疑到心如牆壁一般。
再不容起第二念。
才有妄想潛流。
一觑觑見。
便又極力提起話頭。
再下疑情。
又審又疑。
将此疑團扼塞之。
心念不起。
妄想不行時。
正是得力處。
如此靠定。
一切行住坐卧。
動靜閑忙中。
咬定牙關。
決不放舍。
乃至睡夢中。
亦不放舍。
唯有一念話頭。
是當人命根。
如有氣死人相似。
如此下毒手撕挨。
方是個參禅用工之人。
用力極處。
不計日月。
忽然冷灰豆爆。
便是大歡喜的時節。
若悠悠任意。
一暴十寒。
恐終無得力時也。
山主有志向上事。
當以此自勉。
示乘密顯禅人 學人日用。
觀四大如影。
觀目前如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