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則是四聖四禅境界。
則運至梵天。
能修十善斷上品惡。
則感六欲諸天境界。
則運至諸天。
若迷此一心。
恣殺盜淫。
斷佛種性。
則感三途劇報。
則運至三惡道中。
是故佛說三界唯心。
除此一心。
無片事可得。
唯此一事。
更無餘事。
故說一乘。
非此心外。
别有一法可說也。
若心外有法。
是為外道邪見。
非正法也。
若了此心。
則知三賢十聖。
及一切衆生。
皆一心之影響。
道是假名。
則知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
随機施設。
皆是假名。
引導衆生。
元無實法與人也。
種種方便。
皆為開示此心。
不是更有異法為衆生說也。
不唯佛是方便。
即末後拈華。
迦葉微笑。
及達磨西來。
單傳心印。
亦是方便。
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若言直指早是曲矣。
末法學人。
不達自心。
專向外求。
到底絕無真實受用。
及有志參究向上事。
不知本來無法。
不了自心一味真實。
更要别求[纟-八]妙。
如此用心。
不唯正眼不明。
抑且堕落外道邪見。
名雖學道。
不知翻成地獄種子。
豈不哀哉。
老人嘗謂學人直貴真實用心。
自淨煩惱習氣。
業識種子。
破得一分業識。
便露一分佛知見。
達一分佛境界。
斷得十分業識。
便是十分佛境界。
豈有心外别将巧法。
逗湊将來。
可為佛境界乎。
禅人更莫狐疑。
但隻了知自心即是一乘。
若悟諸法但有假名。
便是真實工夫。
直須一切處不迷。
如此着力做工夫。
不必更作一種思量較計。
都是邪見種子也。
示古愚拙禅人 古愚禅人。
自浮梁來參金輪。
請益做工夫。
老人因問。
汝日用如何用心。
答雲。
作唯心觀。
又問汝作觀時。
還見有境否。
答曰。
到這裡總不見有境。
老人曰。
既不見有境。
将什麼唯心。
禅人曰。
某甲隻是不忘能。
老人曰。
汝說唯心。
是以知見做工夫。
其實未達唯心境界。
古德雲。
未達境唯心。
起種種分别。
達境唯心已。
分别即不生。
汝于現前境界。
還生分别否。
若作觀時。
似乎忘境。
逢緣依然分别。
逐境生心。
如此捺硬說唯心。
終是不得實證。
縱是忘得前境。
若執着唯心。
則是不能忘心。
乃忘所未忘能。
故心境不得混融。
是名智礙。
況未得忘境。
強說唯心。
以作實法者乎。
古德雲。
絲毫未透。
如隔千山。
直饒做到心境兩忘。
一法不立。
猶知見邊事。
況以思惟心。
作究竟想。
豈不為自瞞者乎。
禅人今去南嶽萬峰深處。
谛觀水流風動。
鳥語山光。
觸目盈耳。
了無身心世界之相。
打成一片。
隻這唯心二字。
亦須抛向十方世界外。
更有事在。
若堕唯心窠臼。
依然無出頭分。
示袁公寥 佛言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傳曰。
人可以為堯舜。
由是而知靈覺之性。
物之本也。
人莫不具。
竊觀古今生人。
豪傑不少。
而聖賢不概見者。
何哉。
蓋以習染之偏。
随情逐逐而不返也。
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苟能自求知。
則聖不難矣。
故曰自知者明。
以不自知。
故迷日厚而心日昏。
苟有豪傑之士。
塞情而複性。
則聖可期。
而事業當垂不朽矣。
佛之十戒。
孔之四毋。
禅之一心。
皆複性之要。
有志之士。
可不勉哉。
袁子道生。
今素亮者。
往通問予于曹溪。
知為上根利器。
及予過匡山。
生遠候予。
見其所賦。
骨奇性敏。
但習重而氣高。
故但任習而不見性。
苟能奮力遠情複性。
則不驕不背。
不逆寡。
不雄成。
則器廣而不溢。
志堅而不移。
心冷氣消。
則可坐進此道矣。
聖賢可期。
況事功乎。
老人愛之。
示究心之法。
大似圯上之敝履耳。
因字之曰公寥。
冀其日淡于爽口也。
示參禅切要(徑山禅堂小參) 禅門一宗。
為傳佛心印。
本非細事。
始自達磨西來。
立單傳之旨。
以棱伽四卷印心。
是則禅雖教外别傳。
其實以教應證。
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
其參究工夫。
亦從教出。
棱伽經雲。
靜坐山林。
上中下修。
能見自心妄想流注。
此實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訣法也。
又雲。
彼心意識。
自心所現。
自性境界虛妄之相。
生死有海。
業愛無知。
如是等因悉以超度。
此是如來的示悟心之妙旨也。
又雲。
從上諸聖。
轉相傳受。
妄想無性。
此又的示秘密心印也。
此黃面老子教人參究之切要處。
及達磨示二祖雲。
汝但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此達磨最初示人參究之要法也。
傳至黃梅求法嗣時。
六祖剛道得本來無一物。
便得衣缽。
此相傳心印之的旨也。
及六祖南還示道明雲。
不思善。
不思惡。
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參究之的訣也。
是知從上佛祖。
隻是教人了悟自心。
識得自己而已。
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
及南嶽青原而下。
諸祖随宜開示。
多就疑處敲擊。
令人回頭轉腦便休。
即有不會者。
雖下鉗錘。
也隻任他時節因緣。
至黃檗始教人看話頭。
直到大慧禅師。
方才極力主張。
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
以為巴鼻。
謂之話頭。
要人切切提撕。
此何以故。
隻為學人八識田中。
無量劫來惡習種子。
念念内熏。
相續流注。
妄想不斷。
無可柰何。
故将一則無義味話。
與你咬定。
先将一切内外心境妄想。
一齊放下。
因放不下。
故教提此話頭。
如斬亂絲。
一斷齊斷。
更不相續。
把斷意識。
再不放行。
此正是達磨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的規則也。
不如此下手。
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
不是教你在公案語句上尋思。
當作疑情。
望他讨分曉也。
即如大慧。
專教看話頭。
下毒手。
隻是要你死偷心耳。
如示衆雲。
參禅惟要虛卻心。
把生死二字。
貼在額頭上。
如欠人萬貫錢債相似。
晝三夜三。
茶裡飯裡。
行時住時。
坐時卧時。
與朋友相酬酢時。
靜時鬧時。
舉個話頭。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
隻管向個裡看來看去。
沒滋味時。
如撞牆壁相似。
到結交頭。
如老鼠入牛角。
便見倒斷也。
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
與之撕挨。
蓦然心華發明。
照十方刹。
一悟便徹底去也。
此一上是大慧老人尋常慣用的鉗錘。
其意
則運至梵天。
能修十善斷上品惡。
則感六欲諸天境界。
則運至諸天。
若迷此一心。
恣殺盜淫。
斷佛種性。
則感三途劇報。
則運至三惡道中。
是故佛說三界唯心。
除此一心。
無片事可得。
唯此一事。
更無餘事。
故說一乘。
非此心外。
别有一法可說也。
若心外有法。
是為外道邪見。
非正法也。
若了此心。
則知三賢十聖。
及一切衆生。
皆一心之影響。
道是假名。
則知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
随機施設。
皆是假名。
引導衆生。
元無實法與人也。
種種方便。
皆為開示此心。
不是更有異法為衆生說也。
不唯佛是方便。
即末後拈華。
迦葉微笑。
及達磨西來。
單傳心印。
亦是方便。
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若言直指早是曲矣。
末法學人。
不達自心。
專向外求。
到底絕無真實受用。
及有志參究向上事。
不知本來無法。
不了自心一味真實。
更要别求[纟-八]妙。
如此用心。
不唯正眼不明。
抑且堕落外道邪見。
名雖學道。
不知翻成地獄種子。
豈不哀哉。
老人嘗謂學人直貴真實用心。
自淨煩惱習氣。
業識種子。
破得一分業識。
便露一分佛知見。
達一分佛境界。
斷得十分業識。
便是十分佛境界。
豈有心外别将巧法。
逗湊将來。
可為佛境界乎。
禅人更莫狐疑。
但隻了知自心即是一乘。
若悟諸法但有假名。
便是真實工夫。
直須一切處不迷。
如此着力做工夫。
不必更作一種思量較計。
都是邪見種子也。
示古愚拙禅人 古愚禅人。
自浮梁來參金輪。
請益做工夫。
老人因問。
汝日用如何用心。
答雲。
作唯心觀。
又問汝作觀時。
還見有境否。
答曰。
到這裡總不見有境。
老人曰。
既不見有境。
将什麼唯心。
禅人曰。
某甲隻是不忘能。
老人曰。
汝說唯心。
是以知見做工夫。
其實未達唯心境界。
古德雲。
未達境唯心。
起種種分别。
達境唯心已。
分别即不生。
汝于現前境界。
還生分别否。
若作觀時。
似乎忘境。
逢緣依然分别。
逐境生心。
如此捺硬說唯心。
終是不得實證。
縱是忘得前境。
若執着唯心。
則是不能忘心。
乃忘所未忘能。
故心境不得混融。
是名智礙。
況未得忘境。
強說唯心。
以作實法者乎。
古德雲。
絲毫未透。
如隔千山。
直饒做到心境兩忘。
一法不立。
猶知見邊事。
況以思惟心。
作究竟想。
豈不為自瞞者乎。
禅人今去南嶽萬峰深處。
谛觀水流風動。
鳥語山光。
觸目盈耳。
了無身心世界之相。
打成一片。
隻這唯心二字。
亦須抛向十方世界外。
更有事在。
若堕唯心窠臼。
依然無出頭分。
示袁公寥 佛言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傳曰。
人可以為堯舜。
由是而知靈覺之性。
物之本也。
人莫不具。
竊觀古今生人。
豪傑不少。
而聖賢不概見者。
何哉。
蓋以習染之偏。
随情逐逐而不返也。
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苟能自求知。
則聖不難矣。
故曰自知者明。
以不自知。
故迷日厚而心日昏。
苟有豪傑之士。
塞情而複性。
則聖可期。
而事業當垂不朽矣。
佛之十戒。
孔之四毋。
禅之一心。
皆複性之要。
有志之士。
可不勉哉。
袁子道生。
今素亮者。
往通問予于曹溪。
知為上根利器。
及予過匡山。
生遠候予。
見其所賦。
骨奇性敏。
但習重而氣高。
故但任習而不見性。
苟能奮力遠情複性。
則不驕不背。
不逆寡。
不雄成。
則器廣而不溢。
志堅而不移。
心冷氣消。
則可坐進此道矣。
聖賢可期。
況事功乎。
老人愛之。
示究心之法。
大似圯上之敝履耳。
因字之曰公寥。
冀其日淡于爽口也。
示參禅切要(徑山禅堂小參) 禅門一宗。
為傳佛心印。
本非細事。
始自達磨西來。
立單傳之旨。
以棱伽四卷印心。
是則禅雖教外别傳。
其實以教應證。
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
其參究工夫。
亦從教出。
棱伽經雲。
靜坐山林。
上中下修。
能見自心妄想流注。
此實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訣法也。
又雲。
彼心意識。
自心所現。
自性境界虛妄之相。
生死有海。
業愛無知。
如是等因悉以超度。
此是如來的示悟心之妙旨也。
又雲。
從上諸聖。
轉相傳受。
妄想無性。
此又的示秘密心印也。
此黃面老子教人參究之切要處。
及達磨示二祖雲。
汝但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此達磨最初示人參究之要法也。
傳至黃梅求法嗣時。
六祖剛道得本來無一物。
便得衣缽。
此相傳心印之的旨也。
及六祖南還示道明雲。
不思善。
不思惡。
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參究之的訣也。
是知從上佛祖。
隻是教人了悟自心。
識得自己而已。
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
及南嶽青原而下。
諸祖随宜開示。
多就疑處敲擊。
令人回頭轉腦便休。
即有不會者。
雖下鉗錘。
也隻任他時節因緣。
至黃檗始教人看話頭。
直到大慧禅師。
方才極力主張。
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
以為巴鼻。
謂之話頭。
要人切切提撕。
此何以故。
隻為學人八識田中。
無量劫來惡習種子。
念念内熏。
相續流注。
妄想不斷。
無可柰何。
故将一則無義味話。
與你咬定。
先将一切内外心境妄想。
一齊放下。
因放不下。
故教提此話頭。
如斬亂絲。
一斷齊斷。
更不相續。
把斷意識。
再不放行。
此正是達磨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的規則也。
不如此下手。
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
不是教你在公案語句上尋思。
當作疑情。
望他讨分曉也。
即如大慧。
專教看話頭。
下毒手。
隻是要你死偷心耳。
如示衆雲。
參禅惟要虛卻心。
把生死二字。
貼在額頭上。
如欠人萬貫錢債相似。
晝三夜三。
茶裡飯裡。
行時住時。
坐時卧時。
與朋友相酬酢時。
靜時鬧時。
舉個話頭。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
隻管向個裡看來看去。
沒滋味時。
如撞牆壁相似。
到結交頭。
如老鼠入牛角。
便見倒斷也。
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
與之撕挨。
蓦然心華發明。
照十方刹。
一悟便徹底去也。
此一上是大慧老人尋常慣用的鉗錘。
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