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牙關。
不可輕易放過。
如此拌盡此生。
決志不改。
是則不但不離老人一步。
即與佛祖周旋。
坐卧經行。
不出道場之外也。
不唯不負老人。
抑且不負自己。
示劉存赤(乙卯) 頃予投老南嶽。
甲寅冬暮。
茶陵劉季子。
遠來參叩。
雪夜圍爐。
寒燈相照。
因問子一向如何用心。
對曰。
昔蒙和尚開示偈雲。
蓮華火裡生。
世人謂希有。
不是火生蓮。
惟在心離垢。
每看此話。
于末句頗得受用。
老人深喜。
因示之曰。
子于心離垢一句得力。
此語不虛。
亦不易到。
經雲。
凡夫賢聖人。
平等無高下。
唯在心垢滅。
取證如反掌。
繇是觀之。
衆生與佛本來無二。
所謂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别。
但心淨即佛。
心垢即衆生。
生佛之辦不遠。
隻在心垢滅與不滅耳。
以此心本來清淨。
但以貪嗔。
癡。
慢。
五欲。
煩惱。
種種業幻。
垢濁障蔽。
故名衆生。
此垢若淨。
即名為佛。
豈假他力哉。
無柰一切衆生。
無始業障深厚。
煩惱堅固。
難得清淨。
必假磨煉之功。
故有參禅念佛看話頭種種方便。
皆治心之藥耳。
譬如鏡光本明。
以垢故昏。
必假磨煉之藥。
然藥亦垢也。
以取能去其垢。
故鏡明而藥不存矣。
又如真金在礦。
沙石垢穢。
必須烹煉之法。
金精而無用其煉矣。
衆生心垢難離。
必須工夫精勤調治。
垢去心明。
故說衆生本來是佛。
非一向在煩惱垢濁之中。
妄自稱為佛也。
參禅看話頭一路。
最為明心切要。
但近世下手者稀。
一以根鈍。
又無古人死心。
一以無真善知識決擇。
多落邪見。
是故念佛參禅兼修之行。
極為穩當法門。
若以念佛一聲。
蘊在胸中。
念念追求審實起處落處。
定要見個的當下落。
久久忽然垢淨明現。
心地開通。
此與看公案話頭無異。
是須着力挨排始得。
若以妄想浮沉悠悠度日。
把作不吃緊勾當。
此到窮年亦不得受用。
若以悠悠任妄想為受用。
此則自誤。
不但一生。
即從今已去。
乃至窮劫。
無有不誤之時也。
子向于念佛法門有緣。
試着實究審。
果在煩惱垢濁之中。
一聲佛号。
如水清珠。
以此受用但非徹底窮源耳。
經雲。
如澄濁水。
沙土自沈。
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子隻将此佛語默默自驗。
萬無一失。
若得到真離垢處。
如經雲。
明相精純。
不為客塵煩惱留礙。
如此不惟彌陀接引。
即十方諸佛。
亦皆同聲稱贊矣。
幸與子窮年雪夜。
此段泠淡家風。
世所希有。
苟不負此嘉會。
但從此去念念不離泠。
淡中。
便是離垢一條徑路。
步步着力。
必有到家真解脫時也。
示鐘衡穎 茶陵鐘生明性。
詩禮世家。
往因患難走粵。
參予于曹溪。
老人曉之以善惡報應因果之說。
安其心以歸。
其難竟解。
所以解者。
皆非憶想可到。
機緣偶會。
無心自至。
生由是故物無恙。
蹈安恬無事之境。
然竟茫然不知其故。
猶然以生平未惬心快意事。
将用心力以圖之。
若探囊拾芥也。
甲寅除日。
同存赤劉子。
遠來相慰。
伴予度歲。
老人噫嚱而歎曰。
子所志。
是将涉海渡河而求飲甘泉。
泉未必得而渴愈熾。
且苦跋涉之勞也。
向以因果報應之理喻子。
豈忘之耶。
夫善惡感應。
捷如影響。
聲和響順。
形直影端。
故聖人不言因果。
但言為善降之百祥。
為不善降之百殃。
是以安命定志為。
誡。
故曰。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聖人教人以安命。
佛教人以随緣。
其道一也。
安命則一毫不必強為。
随緣則一念不容妄想。
故佛法教人。
一以斷妄想為本。
妄想乃貪嗔癡種種惡業之本也。
即菩薩修行以至成佛。
報得天上人閑。
最勝莊嚴廣大福田。
皆從斷妄想始。
以妄想斷則惡業消。
惡業消則百福集。
此所謂自求多福也。
故示之以偈曰。
世事皆從妄想生。
妄心消處業緣輕。
不須更覓菩提路。
隻要當人退步行。
退步者乃休心斷妄之最上工夫也。
以人心本來光明廣大。
為萬福之源。
但由妄相惡業遮障。
故禍日生而福日減。
今苟妄消業斷。
則一性圓明。
受用無邊。
得受用處。
是為真福。
是知福由己作者。
政非智巧機詐可緻耳。
且佛以斷妄心。
則感人天之福。
鐘生本有功名富貴之镃基。
若能直下休心。
将前生平所作之業。
從頭仔細一一撿點。
但有虧心傷理一念不合大道處。
盡是苦根。
一齊吐卻。
從新别立根本。
另作一番工夫。
隻在休心斷妄聽命俟時一件。
把作标準。
潛心自己固有之事業。
不必别求一念妄想之事。
如此以補前行之失。
一旦災消福至。
則功名富貴逼拶将來。
亦無回避處。
又何用種種妄想攀緣而他求哉。
鐘生果能谛信不疑。
執而行之。
則佛果可期。
況世緣乎。
勉之勉之。
示袁大塗 世之士紳有志向上留心學佛者。
往往深思高舉。
遠棄世故。
效枯木頭陀以為妙行。
殊不知佛已痛呵此輩。
謂之焦芽敗種。
言其不能涉俗利生。
此政先儒所指虛無寂滅者。
吾佛早已不容矣。
佛教所貴在乎自利利他。
乃名菩薩。
梵語菩薩。
此雲大心衆生。
以其能入衆生界。
能斷煩惱。
故得此名。
菩薩舍世閑無可修之行。
舍衆生無斷煩惱之具。
所以菩薩資藉衆生。
以斷自性之煩惱。
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耳。
煩惱者乃貪嗔我愛見慢種種惡習。
而為自性光明之障蔽。
非世閑衆生一切逆緣境界。
不能磨砺以治斷之。
如詩所雲切磋琢磨者此也。
且佛制五戒。
即儒之五常。
不殺。
仁也。
不盜。
義也。
不邪淫。
禮也。
不飲酒。
智也。
不妄語。
信也。
但從佛口所說。
言别而義同。
今人每發心願。
持佛戒。
乃自脫略其五常。
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又推禅定為上乘。
以其能明心見性。
而不知儒亦有之。
顔淵問仁。
子曰。
克己複禮為仁。
己者。
我執也。
豈非先破我執為修禅之要。
一日克己。
天下歸仁。
豈非頓悟之妙。
以天下皆物與己。
作對待障礙。
若我執一破。
則萬物皆己。
豈非歸仁乃頓悟之效耶。
及直請其目。
乃曰非禮勿視聽言動。
以所視聽言動者。
皆物而非禮。
則我障也。
今言勿者。
謂不被聲色所轉也。
于一切處不堕非禮。
豈非入禅以戒為首耶。
但佛多就出世說。
至其所行。
原不離于世閑。
即菩薩住世所行。
亦不外此。
佛者覺也。
能覺此心即名為佛。
非離此淨心之外。
别求一佛也。
良由衆生惡習障重。
心難清淨。
故設念佛方便。
求生淨土法門。
且曰心淨則佛土淨。
是知念佛固淨心之妙行也。
然念佛本為淨心。
苟念佛而其心不淨。
何取于念。
持戒而背五常。
何取為戒。
袁生有志向道。
結友同修淨業。
蓋夙習善根所發。
參見老人堅請授戒。
老人示之曰。
戒本自性具足。
若谛信老人之言。
自淨其心。
則戒已受。
禅已修。
淨土已入。
菩薩妙行世出世法。
二利具足。
概不出此。
生其勉之。
示雙輪照禅人 雙輪照禅人來參。
且雲将隐居山中。
單究向上事。
乞老人住山之法。
因示之曰。
古人住山。
乃大舍身命處。
殊
不可輕易放過。
如此拌盡此生。
決志不改。
是則不但不離老人一步。
即與佛祖周旋。
坐卧經行。
不出道場之外也。
不唯不負老人。
抑且不負自己。
示劉存赤(乙卯) 頃予投老南嶽。
甲寅冬暮。
茶陵劉季子。
遠來參叩。
雪夜圍爐。
寒燈相照。
因問子一向如何用心。
對曰。
昔蒙和尚開示偈雲。
蓮華火裡生。
世人謂希有。
不是火生蓮。
惟在心離垢。
每看此話。
于末句頗得受用。
老人深喜。
因示之曰。
子于心離垢一句得力。
此語不虛。
亦不易到。
經雲。
凡夫賢聖人。
平等無高下。
唯在心垢滅。
取證如反掌。
繇是觀之。
衆生與佛本來無二。
所謂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别。
但心淨即佛。
心垢即衆生。
生佛之辦不遠。
隻在心垢滅與不滅耳。
以此心本來清淨。
但以貪嗔。
癡。
慢。
五欲。
煩惱。
種種業幻。
垢濁障蔽。
故名衆生。
此垢若淨。
即名為佛。
豈假他力哉。
無柰一切衆生。
無始業障深厚。
煩惱堅固。
難得清淨。
必假磨煉之功。
故有參禅念佛看話頭種種方便。
皆治心之藥耳。
譬如鏡光本明。
以垢故昏。
必假磨煉之藥。
然藥亦垢也。
以取能去其垢。
故鏡明而藥不存矣。
又如真金在礦。
沙石垢穢。
必須烹煉之法。
金精而無用其煉矣。
衆生心垢難離。
必須工夫精勤調治。
垢去心明。
故說衆生本來是佛。
非一向在煩惱垢濁之中。
妄自稱為佛也。
參禅看話頭一路。
最為明心切要。
但近世下手者稀。
一以根鈍。
又無古人死心。
一以無真善知識決擇。
多落邪見。
是故念佛參禅兼修之行。
極為穩當法門。
若以念佛一聲。
蘊在胸中。
念念追求審實起處落處。
定要見個的當下落。
久久忽然垢淨明現。
心地開通。
此與看公案話頭無異。
是須着力挨排始得。
若以妄想浮沉悠悠度日。
把作不吃緊勾當。
此到窮年亦不得受用。
若以悠悠任妄想為受用。
此則自誤。
不但一生。
即從今已去。
乃至窮劫。
無有不誤之時也。
子向于念佛法門有緣。
試着實究審。
果在煩惱垢濁之中。
一聲佛号。
如水清珠。
以此受用但非徹底窮源耳。
經雲。
如澄濁水。
沙土自沈。
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子隻将此佛語默默自驗。
萬無一失。
若得到真離垢處。
如經雲。
明相精純。
不為客塵煩惱留礙。
如此不惟彌陀接引。
即十方諸佛。
亦皆同聲稱贊矣。
幸與子窮年雪夜。
此段泠淡家風。
世所希有。
苟不負此嘉會。
但從此去念念不離泠。
淡中。
便是離垢一條徑路。
步步着力。
必有到家真解脫時也。
示鐘衡穎 茶陵鐘生明性。
詩禮世家。
往因患難走粵。
參予于曹溪。
老人曉之以善惡報應因果之說。
安其心以歸。
其難竟解。
所以解者。
皆非憶想可到。
機緣偶會。
無心自至。
生由是故物無恙。
蹈安恬無事之境。
然竟茫然不知其故。
猶然以生平未惬心快意事。
将用心力以圖之。
若探囊拾芥也。
甲寅除日。
同存赤劉子。
遠來相慰。
伴予度歲。
老人噫嚱而歎曰。
子所志。
是将涉海渡河而求飲甘泉。
泉未必得而渴愈熾。
且苦跋涉之勞也。
向以因果報應之理喻子。
豈忘之耶。
夫善惡感應。
捷如影響。
聲和響順。
形直影端。
故聖人不言因果。
但言為善降之百祥。
為不善降之百殃。
是以安命定志為。
誡。
故曰。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聖人教人以安命。
佛教人以随緣。
其道一也。
安命則一毫不必強為。
随緣則一念不容妄想。
故佛法教人。
一以斷妄想為本。
妄想乃貪嗔癡種種惡業之本也。
即菩薩修行以至成佛。
報得天上人閑。
最勝莊嚴廣大福田。
皆從斷妄想始。
以妄想斷則惡業消。
惡業消則百福集。
此所謂自求多福也。
故示之以偈曰。
世事皆從妄想生。
妄心消處業緣輕。
不須更覓菩提路。
隻要當人退步行。
退步者乃休心斷妄之最上工夫也。
以人心本來光明廣大。
為萬福之源。
但由妄相惡業遮障。
故禍日生而福日減。
今苟妄消業斷。
則一性圓明。
受用無邊。
得受用處。
是為真福。
是知福由己作者。
政非智巧機詐可緻耳。
且佛以斷妄心。
則感人天之福。
鐘生本有功名富貴之镃基。
若能直下休心。
将前生平所作之業。
從頭仔細一一撿點。
但有虧心傷理一念不合大道處。
盡是苦根。
一齊吐卻。
從新别立根本。
另作一番工夫。
隻在休心斷妄聽命俟時一件。
把作标準。
潛心自己固有之事業。
不必别求一念妄想之事。
如此以補前行之失。
一旦災消福至。
則功名富貴逼拶将來。
亦無回避處。
又何用種種妄想攀緣而他求哉。
鐘生果能谛信不疑。
執而行之。
則佛果可期。
況世緣乎。
勉之勉之。
示袁大塗 世之士紳有志向上留心學佛者。
往往深思高舉。
遠棄世故。
效枯木頭陀以為妙行。
殊不知佛已痛呵此輩。
謂之焦芽敗種。
言其不能涉俗利生。
此政先儒所指虛無寂滅者。
吾佛早已不容矣。
佛教所貴在乎自利利他。
乃名菩薩。
梵語菩薩。
此雲大心衆生。
以其能入衆生界。
能斷煩惱。
故得此名。
菩薩舍世閑無可修之行。
舍衆生無斷煩惱之具。
所以菩薩資藉衆生。
以斷自性之煩惱。
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耳。
煩惱者乃貪嗔我愛見慢種種惡習。
而為自性光明之障蔽。
非世閑衆生一切逆緣境界。
不能磨砺以治斷之。
如詩所雲切磋琢磨者此也。
且佛制五戒。
即儒之五常。
不殺。
仁也。
不盜。
義也。
不邪淫。
禮也。
不飲酒。
智也。
不妄語。
信也。
但從佛口所說。
言别而義同。
今人每發心願。
持佛戒。
乃自脫略其五常。
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又推禅定為上乘。
以其能明心見性。
而不知儒亦有之。
顔淵問仁。
子曰。
克己複禮為仁。
己者。
我執也。
豈非先破我執為修禅之要。
一日克己。
天下歸仁。
豈非頓悟之妙。
以天下皆物與己。
作對待障礙。
若我執一破。
則萬物皆己。
豈非歸仁乃頓悟之效耶。
及直請其目。
乃曰非禮勿視聽言動。
以所視聽言動者。
皆物而非禮。
則我障也。
今言勿者。
謂不被聲色所轉也。
于一切處不堕非禮。
豈非入禅以戒為首耶。
但佛多就出世說。
至其所行。
原不離于世閑。
即菩薩住世所行。
亦不外此。
佛者覺也。
能覺此心即名為佛。
非離此淨心之外。
别求一佛也。
良由衆生惡習障重。
心難清淨。
故設念佛方便。
求生淨土法門。
且曰心淨則佛土淨。
是知念佛固淨心之妙行也。
然念佛本為淨心。
苟念佛而其心不淨。
何取于念。
持戒而背五常。
何取為戒。
袁生有志向道。
結友同修淨業。
蓋夙習善根所發。
參見老人堅請授戒。
老人示之曰。
戒本自性具足。
若谛信老人之言。
自淨其心。
則戒已受。
禅已修。
淨土已入。
菩薩妙行世出世法。
二利具足。
概不出此。
生其勉之。
示雙輪照禅人 雙輪照禅人來參。
且雲将隐居山中。
單究向上事。
乞老人住山之法。
因示之曰。
古人住山。
乃大舍身命處。
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