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居士集卷四十八

關燈
策問十二道 武成王廟問進士策二首 問:學者言三統之義備矣。

    然自孔子删修六經,與其弟子論辯堯、舜、三代之際甚詳,而于正朔獨無明文見于經者。

    三正,王者所以正一統,蓋大法也。

    豈宜略而不言欤?抑隐其義以寓見諸書欤?或者經籍散缺而失之欤?自漢以來學者多增三統之說,以附六經之文。

    今所見者,特因漢儒之說爾。

    當漢承秦焚書,聖經未備,而百家異說不合于理者衆,則其言果可信欤?夫衆辭淆亂質諸聖,今考于六經,孔子所筆,何說可以驗其信然欤,不然,商、周未嘗有改欤?豈其不足為法,聖人非之而不言欤?請稽三王之舊典,考六經之明文,以祛厥疑。

    敢俟來對。

      問“禮樂,治民之具也。

    王者之愛養斯民,其于教導之方,甚勤而備。

    故禮,防民之欲也周;樂,成民之俗也厚。

    苟不由焉,則賞不足勸善,刑不足禁非,而政不成。

    大宋之興八十餘歲,明天子仁聖,思緻民于太平久矣。

    而天下之廣,元元之衆,州縣之吏奉法守職,不暇其他,使愚民目不識俎豆,耳不聞弦歌,民俗頑鄙,刑獄不衰,而吏無任責。

    夫先王之遺文具在,凡歲時吉兇聚會,考古禮樂可施民間者,其别有幾?順民便事行于今者有幾?行之固有次第,其所當先者又有幾?禮樂興而後臻于富庶欤?将既富而後教之欤?夫政緩而迂,鮮近事實;教不以漸,則或戾民。

    欲其不迂而政易成,有漸而民不戾者,其術何雲?儒者之于禮樂,不徒誦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獨學于古,必可施于今。

    願悉陳之,無讓。

     問進士策三首 問:六經者,先王之治具,而後世之取法也。

    《書》載上古,《春秋》紀事,《詩》以微言感刺,《易》道隐而深矣,其切于世者《禮》與《樂》也。

    自秦之焚書,六經盡矣。

    至漢而出者,皆其殘脫颠倒,或傳之老師昏耄之說,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間,是以學者不明,異說紛起。

    況乎《周禮》,其出最後,然其為書備矣。

    其天地萬物之統,制禮作樂,建國君民,養生事死,禁非道善,所以為治之法皆有條理。

    三代之政美矣,而周之治迹所以比二代而尤詳見于後世者,《周禮》著之故也。

    然漢武以為渎亂不驗之書,何休亦雲六國陰謀之說,何也?然今考之,實有可疑者。

    夫内設公卿、大夫、士,下至府史、胥徒,以相副貳;外分九服、建五等、差尊卑以相統理,此《周禮》之大略也。

    而六官之屬略見于經者五萬餘人,而裡闾縣鄙之長、軍師卒伍之徒不與焉。

    王畿千裡之地,為田幾井,容民幾家?王官、王族之國邑幾數?民之貢賦幾何?而又容五萬人者于其間,其人耕而賦乎?如其不耕而賦,則何以給之?夫為治者,故若是之煩乎?此其一可疑者也。

    秦既诽古,盡去古制。

    自漢以後,帝王稱号,官府制度,皆襲秦故,以至于今雖有因有革,然大抵皆秦制也。

    未嘗有意于《周禮》者,豈其體大而難行乎,其果不可行乎?夫立法垂制,将以遺後也,使難行而萬世莫能行,與不可行等爾。

    然則反秦制之不若也,脫有行者,亦莫能興,或因以取亂,王莽後周是也,則其不可用決矣。

    此又可疑也。

    然其祭祀、衣服、車旗似有可采者,豈所謂郁郁之文乎?三代之治,其要如何?《周禮》之經,其失安在?宜于今者,其理安從?其悉陳無隐。

      問:古者為治有繁簡,其施于民也有淺深,各适其宜而已。

    三代之盛時地方萬裡,而王所自治者千裡而已,其餘以建諸侯。

    至于禮樂刑政,頒其大法而使守之,則其大體蓋簡如此。

    諸侯大小國蓋數千,必各立都邑,建宗廟。

    卿士大夫朝聘祭祀,訓農練卒,居民度土,自一夫以上皆有法制,則其于衆務,何其繁也!今自京師至于海隅徼障,一尉卒之職必命于朝,政之大小皆自朝出,州縣之吏奉行而已。

    是舉天下皆所自治,其于大體,則為繁矣。

    其州縣大小,邑闾田井,訓農練卒,一夫以上略無制度,其于衆務,何其忽而簡也!夫禮以治民,而樂以和之,德義仁恩,長養涵澤,此三代之所以深于民者也。

    政以一民,刑以防之,此其淺者爾。

    今自宰相至于州縣有司,莫不行文書、治吏事,其急在于督賦斂、斷獄訟而已,此特淺者爾。

    禮樂仁義,吏不知所以為,而欲望民之被其教,其可得乎?夫治大以簡則力有餘,治小以繁則事不遺,制民以淺則防其僻,漸民以深則化可成,此三代之所以治也。

    今一切悖古,簡其當繁而繁其可簡,務其淺而忽其深。

    故為國百年,而仁政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