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居士集卷四十七

關燈
有斥指之詞,加之輕侮購募之辱,至于執戮将吏,殺害邊民,凡此數事,在于修輩尤為憤恥,每一思之,中夜三起。

     不幸修無所能,徒以少喜文字,過為世俗見許,此豈足以當大君子之舉哉?若夫參決軍謀,經畫财利,料敵制勝,在于幕府苟不乏人,則軍書奏記一末事耳,有不待修而堪者矣。

    由此始敢以親為辭。

    況今世人所謂四六者,非修所好,少為進士時不免作之,自及第,遂棄不複作。

    在西京佐三相幕府,于職當作,亦不為作,此師魯所見。

    今廢已久,懼無好辭以辱嘉命,此一端也。

     某雖儒生,不知兵事,竊惟兵法有勇有怯,必較彼我之利否,事之如何,要在成功,不限遲速。

    某近至京師,屢于諸公間,略聞緒言攻守之計,此實當時之宜,非深思遠見者孰能至此?願不為浮議所移。

     伏見自至關西,辟士甚衆。

    古人所與成事者,必有國士共之。

    非惟在上者以知人為難,士雖貧賤,以身許人,固亦未易。

    欲其盡死,必深相知,知之不盡,士不為用。

    今奇怪豪俊之士,往往蒙見收擇,顧用之如何爾。

    此在明哲,豈須獻言。

    然尚慮山林草莽,有挺特知義、慷慨自重之士,未得出于門下也,宜少思焉。

     若修者,恨無他才以當長者之用,非敢效庸人苟且樂安佚也。

    伏蒙示書,夏公又以見舉。

    某孤賤,素未嘗登其門,非執事過見褒稱,何以及此?愧畏!然某已以親老為辭,更無可往之理,惟幸察焉。

     答吳充秀才書〈康定元年〉 修頓首白先輩吳君足下。

    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百言爾。

    非夫辭豐意雄,霈然有不可禦之勢,何以至此!然猶自患伥伥莫有開之使前者,此好學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時,仕不足榮于世,其毀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

    世之欲假譽以為重,借力而後進者,奚取于修焉?先輩學精文雄,其施于時,又非待修譽而為重、力而後進者也。

    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非急于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欤? 夫學者未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

    非道之于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

    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

    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

    ”甚者至棄百事不關于心,曰:“吾文士也,職于文而已。

    ”此其所以至之鮮也。

     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

    然讀《易》者如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聖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

    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

    若子雲、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

    後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于軒序,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于淵泉,無不之也。

     先輩之文浩乎霈然,可謂善矣。

    而又志于為道,猶自以為未廣,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

    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悅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

    幸甚幸甚。

    修白。

     與曾鞏論氏族書〈慶曆六年〉 修白。

    貶所僻遠,不與人通,辱遣專人惠書甚勤,豈勝愧也!示及見托撰次碑文事,修于人事多故,不近文字久矣,大懼不能稱述世德之萬一,以滿足下之意。

     然近世士大夫于氏族尤不明,其遷徙世次多失其序,至于始封得姓,亦或不真。

    如足下所示,雲曾元之曾孫樂,為漢都鄉侯,至四世孫據,遭王莽亂,始去都鄉而家豫章。

    考于《史記》,皆不合。

    蓋曾元去漢近二百年,自元至樂,似非曾孫,然亦當在漢初。

    則據遭莽世,失侯而徙,蓋又二百年,疑亦非四世。

    以《諸侯年表》推之,雖大功德之侯,亦未有終前漢而國不絕者,亦無自高祖之世至平帝時,侯才四傳者。

    宣帝時,分宗室趙頃王之子景,封為都鄉侯。

    則據之去國,亦不在莽世,而都鄉已先别封宗室矣。

    又樂、據姓名,皆不見于《年表》,蓋世次久遠而難詳如此。

    若曾氏出于曾阝者,蓋其支庶自别有為曾氏者爾,非曾阝子之後皆姓曾也,蓋今所謂曾阝氏者是也。

     楊允恭據國史所書,嘗以西京作坊使為江浙發運、制置、茶鹽使,乃至道之間耳,今雲洛苑使者,雖且從所述,皆宜更加考正。

    山州無文字尋究,不能周悉。

    幸察。

     答宋鹹書〈至和二年〉  修頓首白。

    州人至,蒙惠書及《補注周易》,甚善。

    世無孔子久矣,六經之旨失其傳,其有不可得而正者,自非孔子複出,無以得其真也。

    儒者之于學博矣,而又苦心勞神于殘編朽簡之中,以求千歲失傳之缪,茫乎前望已遠之聖人而不可見,杳乎後顧無窮之來者,欲為未悟決難解之惑,是真所謂勞而少功者哉。

    然而六經非一世之書也,其傳之缪非一日之失也,其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