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三 仙釋僧道(一)

關燈


    』公莫曉其詩。

    公南遷,遁往見公于崖,公方思其詩,乃知遁異人也。

    與之泛舟海上而飲,公曰:『今日之遊,成子之詩意也。

    』【見名賢詩話。

    】 ○華陰隐人 華山南有川,廣袤數百裡,連山洞,不知其極。

    人有登蓮華峯絕頂俯瞰,人煙舍屋相望,四時常有花木,疑靈仙之窟宅。

    又雲秦人避難者居此,其後裔也。

    開寶中,有數人衣服異制,出華陰市中,人诘之,曰:『我居華陰川,因采藥迷路至此,何所也?』後不知所詣,或疑其地仙。

    【見楊文公談苑。

    】 ○峨眉山佛現 太平興國七年,嘉州通判王衮奏,往峨眉山提點白水寺,忽見光相寺西面【湘錄作『南』。

    】瓦屋山上皆變金色,有丈六金身。

    次日午間,有羅漢二尊,空中行坐,入紫色雲中。

    【見玉壺清話。

    此條今見湘山野錄卷上。

    】 ○昙穎機辯 錢子高明遠始中大科,知潤州。

    值上元,于因勝寺法堂設戲幄,庭下方以花磚遍甃,嚴雅始新,子高饬役徒掘磚埋柱。

    時長老達觀師昙穎者,法辯迅敏,度其氣驕難諷,但佯其語曰:『可惜打破八花磚。

    』錢厭之,謹不敢動。

     ○契嵩師 吾友契嵩師,熙甯四年沒于餘杭靈隐山翠微堂,火葬訖,不壞【湘錄有『者』字。

    】五物:睛、舌、鼻、耳、毫。

    數珠時,恐厚誣,以烈火重煅,煅之愈堅。

    嵩之文僅參韓柳間,治平中,以所著書曰輔教編,攜詣阙下。

    大學者若今首揆王相、歐陽諸巨公,皆低簪以禮焉。

    王仲儀公素為京尹,特上殿以其編進呈,許附教藏,賜号明教大師。

    嵩童體完潔,至死無犯,火訖,張【湘錄作『根』。

    】器不壞,此節可高天下之士。

    餘昔怪其累夕講談,音若清磬,未嘗少嗄,及終,方得其驗。

    嵩字仲靈,藤州人,詩類老杜,楊公濟蟠收全集。

    公濟深伏其才,答嵩詩有『千年猶可照吳邦』之句在集。

     ○無名高僧 成都無名高僧者,誦法華經有功,雖王均、李順兩亂于蜀,亦不敢害。

    一旦,忽一山仆至寺,言先生來晨請誦經,在藥市奉候。

    至則已在,引入溪嶺數重,煙岚中,有【湘錄作『構』。

    】一跨溪山閣,所【『所』,湘錄作『乃其』。

    】居也。

    仆傳其語曰:『先生請師誦經,老病起晚,誦至寶塔品,願見報,欲一聽。

    』至此品,報之,果出,野服藜杖,兩眉垂肩,但嘿揖,焚香側聽,聽罷遂入,不複出。

    将齋,以藤盤竹箸,秫飯一盂,杞菊數瓯,不調鹽酪,若美甘露。

    食訖,仆持襯一锾敬施之,曰:『先生寄語上人,遠到山舍,不及攀送,遣仆送出路口。

    』因中途問仆曰:『先生何姓?』曰:『姓孫。

    』曰:『何名?』仆于僧掌中書『思邈』二字,僧因大駭,欲再往,仆遽失之。

    凡山中尋三日,竟迷舊路,歸視襯資,【湘錄有『乃金錢一百』五字。

    】皆良金也。

    中五六金,一半尚鐵。

    由茲一膳,身輕無疾,天禧中,已一百五十歲,長遊都市,後隐不見。

     ○羅真人 太平興國四年,綿州羅江縣羅公山真人羅公遠舊廬,有人乘車往來山中,石上有新轍迹,深三尺餘,【湘錄有『石』字。

    】盡五色。

    知州種士衡緣轍迹至洞口,聞雞犬聲。

    【見湘山野錄。

    】 ○胡僧法調 西晉時,有胡僧法調至洛陽,見晉家宮阙,歎曰:『此正似兜率天宮,但生死之力營建,非道力所成耳。

    』将終,與徒衆别,謂之曰:『山河天下皆變滅,而況人身而得久長?但能專心清淨,屏除三毒,形數雖乖,其會必同。

    』言訖而卒。

     ○佛經 佛經之入中國,自竺法蘭、摩騰二師。

    以後漢明帝時,暨至白馬寺,首譯四十二章經。

    曆晉及十六國南北朝暨唐,皆有梵僧自五天竺來,及華人之善竺音者,疊相翻譯,訖開元,錄凡大小乘經律論聖賢集共五千四十八卷。

    至貞元,又别錄新經二百餘卷。

    元和之後,譯經遂廢。

    太宗太平興國初,有梵僧法賢、法天、施護三人,自西域來,雅善華音,太宗宿受佛記,遂建譯經院于太平興國寺。

    訪得鳳翔釋清照,深識西竺文字,因盡取國庫新貯西來梵夾,首令三梵僧诠擇未經翻者,各譯一卷,集兩街義學僧評議。

    論難鋒起,三梵僧以梵經華言對席讀,衆僧無以屈,譯事遂興。

    後募童子五十人,令習梵學,獨得惟淨者,乃江南李王之子,惠悟絕異,盡能通天竺文字。

    今上即位初,陳恕達議,以為費國家供億,願罷之。

    上以先朝所留意,不許。

    訖今所譯新經論學,凡五百餘卷,自至道以後,多惟淨所翻也。

    大中祥符四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