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十八 都毛子行閣上諸天
關燈
小
中
大
行,鬼道亦得禦李君矣。
憶與侯渡海,天女呼風,今日同渡不同歸者,獨仆一人耳,悲痛哉。
”一恸血噴竭而逝,求旃、張弓脰,自為之殓,兩侯以下俱衣缟。
索暧孫、吉隐裔,以鄉兵掃穴功冊進。
斛斯命弓脰繕奏,陳軍中善後機宜,并撫軍死王事狀。
其二日,忽木宏綱挈一首級自投,斛斯駭,問之。
叩首答曰:“某以十二人解梅賊進發,昨夜渡海,猝遇交人南還之艇,賊以番語呼救,艇漸集,某令撥柁還島,折帆不便,風倒曳船近賊艇。
賊乘我舟,十二人力戰死,梅賊破檻車出鬥,某争斬之,懸頭腰帶下,乘三闆船奔還赴營也。
然木某今日死已太晚,餘撫軍嘗生我者,悲其仙蛻,願為之骖。
”左手掣刀自刎,頭頸盡斷,軍中無不下淚者。
燭生與木蘭入帳請曰:“島事已蒇,乞還黔營,恐彼中棘手也。
”二師亦言曰:“以數測之,黃苗未易平,甘君或将赴豫州,援石中丞于壽春耳。
”有頃,甘總帥書至,斛斯展之: 鼎策蔡小武,相持數月,賊雖不敢逞,我亦無以翦滅此也。
滇粵調兵,奉命增二萬,以之補苴死亡,可用者十不及六七。
今島事聞将凱旋,朝廷命鼎以帳中士駐豫東境,援壽春。
而蕩平黃苗,仍屬之麾下。
郭張許史之軍,仍犄角受節制。
鼎部署苗務,未敢不盡心,願麾下無輕言剿,以老小武之銳師,無輕言撫,以成小武之狡志。
其針砭二師,及天女郦仲離,仍留護黔營,以濟妖亂。
桑從事見還,希賜垂照,鼎臨發飛達。
赍書者為邬郁,燭生自辭二侯,與木蘭二師作别,将偕邬郁走豫東境,谒甘君。
邬郁曰:“總帥将赴壽州,與石中丞議兵略,從此由閩入浙,達江南壽州,道亦便也,何必走贛州,由楚之豫乎?”燭生然之。
渡海抵泉門,入福州,其制置使新莅,為隴西公,知桑為甘君從事,遣□迎之入幕府。
燭生拜見隴西公曰:“昔脫我于□罕回賊中者,甘總帥也,見從事如晤主人矣。
”問:“女将龍木蘭,及小軍使矩兒,皆在豫營否?”燭生答以矩兒在豫,木蘭留黔輔斛斯侯。
隴西公設宴以待。
将入席,朝廷頒诏書至,隴西公接讀雲: 王師克島,叛民之殃,而赤子之慶也。
所俘五從賊,磔于市,形皆犬與豕。
而二賊首,皆具人面目,亦懸十日後塵之。
承平數十紀,妖孽滋生,凡人及犬豕,都非複尋常戾氣,太史之占星月,于往年而知之。
一人之身,飲食嗜好,足以流宇内災害,況舉錯枉直,能召陰陽水火之變。
久之罔不為盜賊兵戈,将士告功,枯骨盈壑,省躬不及,朕實悚之。
茲以平島勳,晉爾斛斯貴閩國公,賀蘭觀漳南郡公,贈爾李舜佐太傅,餘述祖尚書,存沒四臣,共模像置祠,香火島上。
噩青氣授循州都督,即赴鎮。
針砭道者,并封号定島真人。
郦仲離晉封太乙真妃,仍參贊軍略。
一體模像建三真祠,桑涬授京兆府長史,張弓授汲郡丞,求旃授太仆丞。
俱留幕聘,教谕索暧孫吉隐裔,各以五品銜判浙大郡。
又甘鼎援壽春,爾臣貴臣觀,協征黃苗,依鼎所立軍政,朕将刮目以觀厥成焉。
夫兵興五年,非宜黩武之日,顧狐兔肆害,終為城社憂,所當熏穴塞徑,掩捕不遺其力者也。
年月日兵部奉谕,飛羽頒告。
燭生向阙謝畢,隴西公舉一觞,引之入坐曰:“拜恩于朝,歡誠第一,竭智之士,見亦無多,先生當快飲。
”燭生緻謝,立盡就坐,還問豫中事。
隴西公曰:“五鬥賊無将而自尊,無兵而自衆,無食而自飽,無械而自攻,無謀而自詭,無紀而自從,國家之敝,與賊形相反。
故賊志必逞,而大師無功,河南帥屢挫,或病及憂悸死。
朝議以楚王鎮宛洛,遂總師幹,然石中丞在壽春,僅遏東面,而西南北境。
無中丞者三其人。
又豫州向無兵制,召募維艱,轉饷已憂不足,間道易為賊所掠。
甘君宜與王計,軍旅之道,神明而變通之,毋泥于太平時庸臣病國之見,斯必有濟耳。
”燭生謝曰:“□見總帥,當以明公愛國苦語,□縷陳之!”隴西公亦起而拜曰:“國之大事,非甘君不能為。
老夫即知之,而可與議者難其才也。
先生能緻此詞,敢拜其辱。
”燭生請餐竟即行,隴西公敦送始入。
邬郁告以“仙霞嶺下,聞有兵警,雲是島賊竄餘,越帥不令閩人辄過,當诘奸宄,新長史又無軍帖,奈何?”燭生曰:“彼诘島賊,非诘乎島之人,至自辯晰耳。
” 一日抵嶺下,數兵士擁燭生邬郁去,責供詞。
燭生笑曰:“是何難!”填《滿江紅》一詞,依嶽少保韻。
問仆何人,閩中彥,風流未歇。
論兵事,雞籠城下,要追前烈。
智瞽長鲸無二策,力清蜃剛三月。
隻今年,長史晉頭銜,酬恩切。
孔明卧,多風雪。
張魯叛,将翦滅。
歎承平日久,金瓯無缺。
望望難迷碧海夢,年年不化青泥血。
更何妨,留滞著鞭人,疑相阙。
兵士以供詞呈越帥,放之西行,由杭至蘇。
燭生謂邬郁曰:“聞虞山士人都元,能于兵者。
盍訪之?”乃相與登虞仲之墓,尋子遊之井,問山下人都姓者。
皆曰:“無之。
”困憩虞山寺,道士逢迎禮甚恭。
燭生問曰:“都元何往乎?”道士答以“邑之明府姓都,得毋是欤?”燭生曰:“是矣!”乃入邑求見,其令以疾辭。
邬郁曰:“焉有聞名來訪而以病解免者。
”遂延入令室。
燭生視其人,欠伸不絕,如有疾然。
詢其年,初未強仕。
坐而問曰:“明府之聞望,流于宇内,何以尚少年也?”令
憶與侯渡海,天女呼風,今日同渡不同歸者,獨仆一人耳,悲痛哉。
”一恸血噴竭而逝,求旃、張弓脰,自為之殓,兩侯以下俱衣缟。
索暧孫、吉隐裔,以鄉兵掃穴功冊進。
斛斯命弓脰繕奏,陳軍中善後機宜,并撫軍死王事狀。
其二日,忽木宏綱挈一首級自投,斛斯駭,問之。
叩首答曰:“某以十二人解梅賊進發,昨夜渡海,猝遇交人南還之艇,賊以番語呼救,艇漸集,某令撥柁還島,折帆不便,風倒曳船近賊艇。
賊乘我舟,十二人力戰死,梅賊破檻車出鬥,某争斬之,懸頭腰帶下,乘三闆船奔還赴營也。
然木某今日死已太晚,餘撫軍嘗生我者,悲其仙蛻,願為之骖。
”左手掣刀自刎,頭頸盡斷,軍中無不下淚者。
燭生與木蘭入帳請曰:“島事已蒇,乞還黔營,恐彼中棘手也。
”二師亦言曰:“以數測之,黃苗未易平,甘君或将赴豫州,援石中丞于壽春耳。
”有頃,甘總帥書至,斛斯展之: 鼎策蔡小武,相持數月,賊雖不敢逞,我亦無以翦滅此也。
滇粵調兵,奉命增二萬,以之補苴死亡,可用者十不及六七。
今島事聞将凱旋,朝廷命鼎以帳中士駐豫東境,援壽春。
而蕩平黃苗,仍屬之麾下。
郭張許史之軍,仍犄角受節制。
鼎部署苗務,未敢不盡心,願麾下無輕言剿,以老小武之銳師,無輕言撫,以成小武之狡志。
其針砭二師,及天女郦仲離,仍留護黔營,以濟妖亂。
桑從事見還,希賜垂照,鼎臨發飛達。
赍書者為邬郁,燭生自辭二侯,與木蘭二師作别,将偕邬郁走豫東境,谒甘君。
邬郁曰:“總帥将赴壽州,與石中丞議兵略,從此由閩入浙,達江南壽州,道亦便也,何必走贛州,由楚之豫乎?”燭生然之。
渡海抵泉門,入福州,其制置使新莅,為隴西公,知桑為甘君從事,遣□迎之入幕府。
燭生拜見隴西公曰:“昔脫我于□罕回賊中者,甘總帥也,見從事如晤主人矣。
”問:“女将龍木蘭,及小軍使矩兒,皆在豫營否?”燭生答以矩兒在豫,木蘭留黔輔斛斯侯。
隴西公設宴以待。
将入席,朝廷頒诏書至,隴西公接讀雲: 王師克島,叛民之殃,而赤子之慶也。
所俘五從賊,磔于市,形皆犬與豕。
而二賊首,皆具人面目,亦懸十日後塵之。
承平數十紀,妖孽滋生,凡人及犬豕,都非複尋常戾氣,太史之占星月,于往年而知之。
一人之身,飲食嗜好,足以流宇内災害,況舉錯枉直,能召陰陽水火之變。
久之罔不為盜賊兵戈,将士告功,枯骨盈壑,省躬不及,朕實悚之。
茲以平島勳,晉爾斛斯貴閩國公,賀蘭觀漳南郡公,贈爾李舜佐太傅,餘述祖尚書,存沒四臣,共模像置祠,香火島上。
噩青氣授循州都督,即赴鎮。
針砭道者,并封号定島真人。
郦仲離晉封太乙真妃,仍參贊軍略。
一體模像建三真祠,桑涬授京兆府長史,張弓授汲郡丞,求旃授太仆丞。
俱留幕聘,教谕索暧孫吉隐裔,各以五品銜判浙大郡。
又甘鼎援壽春,爾臣貴臣觀,協征黃苗,依鼎所立軍政,朕将刮目以觀厥成焉。
夫兵興五年,非宜黩武之日,顧狐兔肆害,終為城社憂,所當熏穴塞徑,掩捕不遺其力者也。
年月日兵部奉谕,飛羽頒告。
燭生向阙謝畢,隴西公舉一觞,引之入坐曰:“拜恩于朝,歡誠第一,竭智之士,見亦無多,先生當快飲。
”燭生緻謝,立盡就坐,還問豫中事。
隴西公曰:“五鬥賊無将而自尊,無兵而自衆,無食而自飽,無械而自攻,無謀而自詭,無紀而自從,國家之敝,與賊形相反。
故賊志必逞,而大師無功,河南帥屢挫,或病及憂悸死。
朝議以楚王鎮宛洛,遂總師幹,然石中丞在壽春,僅遏東面,而西南北境。
無中丞者三其人。
又豫州向無兵制,召募維艱,轉饷已憂不足,間道易為賊所掠。
甘君宜與王計,軍旅之道,神明而變通之,毋泥于太平時庸臣病國之見,斯必有濟耳。
”燭生謝曰:“□見總帥,當以明公愛國苦語,□縷陳之!”隴西公亦起而拜曰:“國之大事,非甘君不能為。
老夫即知之,而可與議者難其才也。
先生能緻此詞,敢拜其辱。
”燭生請餐竟即行,隴西公敦送始入。
邬郁告以“仙霞嶺下,聞有兵警,雲是島賊竄餘,越帥不令閩人辄過,當诘奸宄,新長史又無軍帖,奈何?”燭生曰:“彼诘島賊,非诘乎島之人,至自辯晰耳。
” 一日抵嶺下,數兵士擁燭生邬郁去,責供詞。
燭生笑曰:“是何難!”填《滿江紅》一詞,依嶽少保韻。
問仆何人,閩中彥,風流未歇。
論兵事,雞籠城下,要追前烈。
智瞽長鲸無二策,力清蜃剛三月。
隻今年,長史晉頭銜,酬恩切。
孔明卧,多風雪。
張魯叛,将翦滅。
歎承平日久,金瓯無缺。
望望難迷碧海夢,年年不化青泥血。
更何妨,留滞著鞭人,疑相阙。
兵士以供詞呈越帥,放之西行,由杭至蘇。
燭生謂邬郁曰:“聞虞山士人都元,能于兵者。
盍訪之?”乃相與登虞仲之墓,尋子遊之井,問山下人都姓者。
皆曰:“無之。
”困憩虞山寺,道士逢迎禮甚恭。
燭生問曰:“都元何往乎?”道士答以“邑之明府姓都,得毋是欤?”燭生曰:“是矣!”乃入邑求見,其令以疾辭。
邬郁曰:“焉有聞名來訪而以病解免者。
”遂延入令室。
燭生視其人,欠伸不絕,如有疾然。
詢其年,初未強仕。
坐而問曰:“明府之聞望,流于宇内,何以尚少年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