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五 明化醇倚床迷本相
關燈
小
中
大
首焉。
吾思馮盎碑下之物,結體在是,殆費搜索矣。
婁賊将為再世輔命,今隐山中為盲僧,養時晦以複吾仇也。
前夜以小伎倆,脅交王使納款。
于是江坪海宴,屈蚝建牙,領舟師之利達,旋兵甲子矣。
交王議遣二子入侍,若誘而誅之,反速無禍;如卻其質,反遲有禍。
然不大反,安用相柳?迨其時,國家将帥,必有兵死者。
死疆場正也,夫又何怼?中山國中,曾晤本師,有書來訊雲,弟子得交大賢,殊有近境,因思明公,勳施已爛,居已彌恭。
在天之降真宰,率土而罹俊髦,可雲宜且有矣。
川中事蒇,行赴楚師,用妖之地。
吾檄惡神相援,幸勿惶懼,郦天女入世,多立奇庸,為道人申未亡人之慶。
年月日,宜京道院遣白苗寄。
甘君謂兩參謀曰:“是吾廣州之滅火真人也,出入生死,變通陰陽。
今潛蹤交址,俟吾還廣,複相助耳。
”以書示木蘭,答曰:“矮道人謂妾為未亡人,何齒牙之輕薄也。
”甘君命樂般入見,般陳詞曰:“某雖長白蠻,實為黉俊。
惟總帥俾之來歸,與以安緝。
自今以往,将複以漢臣,不沒于群醜。
”甘君溫語慰之,且問曰:“傳書之人,亦汝白苗族耶。
”般曰:“即某次子也,始為南人所掠,今始歸。
前日相逢,猶疑夢寐。
”甘君曰:“父子歸漢,苗民不足平矣,何不令爾子見我?”般曰:“慮幼小未嘗見總帥,未免局促。
”即呼至,小童也,跪拜如漢禮。
甘君問:“年幾何矣?命名為誰?”對曰:“犷兒剛十二歲。
”甘君曰:“汝在南交,見矮道人而為之雁使?髫龀之齡,烏能由廣達滇,而至川東也?”對曰:“犷兒自紅夷之賭咒河入滇,差近于廣西矣。
”甘君問曰:“亦識字乎?能試劍乎?”對曰:“劍術得之道人,字學由于阿父。
”甘君大喜,呼矩兒入曰:“汝兩小擊劍為樂,吾薄言觀之。
”矩兒曰:“以何為賭?”季孫曰:“小錦袍一,玉條脫二。
”兩童掣劍,就地騰起,自辰至午,無勝負,千五百人及降苗聚觀者,色飛眉舞,啧啧不已。
甘君命曰:“止!止!倍所賭物并賞之。
”化醇曰:“予與樂君故文字交,矩、犷兩童又戰陣友,今日少長鹹集,當得聊詠。
”矩兒曰:“兒不能為斯,請退。
”甘君曰:“兒之家學,庶幾天上人,乃肯讓犷兒獨步哉!”矩兒稱不敢。
木蘭率鬘兒出,告甘君曰:“女弟子本娴武事,略一指點,技可用矣。
”甘君曰:“胡勿進以文教?”樂般曰:“彼在帳中,時歌新曲,皆其自撰也。
稱其少日嘗師大家。
”木蘭曰:“搦管之事,重于操戈,吾不必賢于弟子矣。
”季孫曰:“昔者屬和總帥清吟,尚留萬裡橋邊酒人之壁,而多遜謝娘乎?”甘君曰:“八人各拈二韻,吾自引之: 反側争先為幾肉,(鼎) 憂危取次到般瓠。
要求玉燭光天下,(季孫) 曾載金支漾海隅。
塵劫尚煩刀鷿□,(木蘭) 遠懷猶吝樹珊瑚。
愁從絕域看标柱,(犷兒) 枉被重門識棄□。
計出仲連城内箭,(化醇) 魂飛交甫水間珠。
手援桴鼓征非戰,(鬘兒) 志合膠庠俠是儒。
并□女戎修靺鞳,(般) 成行兒戲列氍毹。
乞醫留侍魯男子,(矩兒) 殺賊走降崔大夫。
槲葉山空聞解甲,(鼎) 蓮花縸靜伫投壺。
磨崖功勿銘關塞,(季孫) 橫槊詩原著舳舻。
人謂軍仍有一範,(木蘭) 我占田必獲三狐。
盡教象負甘除刺,(犷兒) 但得羊來願捋須。
滌器馬卿方谕蜀,(化醇) 造舟王睿可平吳。
陰謀及婦羞言哲,(鬘兒) 外事當官肯入粗。
身受國家歸命冊,(般) 氣噓妖孽辟兵符。
焉知虎旅分醪宴,(矩兒) 已制龍樓獻捷圖。
(鼎) 賦畢,蜀帥遣告雲:“秀山賊來逐土番,遇伏者皆死。
今請受降。
”甘君問般曰:“是卿招之使來者耶?”答曰:“犯天兵者,正不知死所,前已召孽子兒,束部下二千人來款。
又獲濡滞之愆,乞免治。
”甘君曰:“仆将赴湖湘,卿子須以降人還故寨,卿與犷兒偕入楚耳。
”遂檄蜀将士留鎮,而奏請随征者七人。
犷兒授小冠軍使: 山人枕石易朦胧,真色都由幻妄中。
腐裡可憐尊饾饤,神方不解試芎。
行來玉女難逢笑,望去金夫自有躬。
誰謂令嚴軍寂寂,天教婦孺诘兵戎。
能鰓丈人诠曰: 銅銷則無武,錦秘則無文,而怪物橫行,奇書散佚,是由不能明乎。
化醇之理,而侈談性命,已落空禅,稍涉功能,仍流雜伯,無稽勿詢,鮮見其可。
史氏提唱微言,表之曰明化醇,始知盡人物性以贊化育,于斯詣極也。
床附乎身,故由趾足而膚,皆能為剝,倚之則時徙時依,不剝其趾足膚者。
保不剝其心腹腎腸乎?床也者,構精之區,則不足語此。
明化醇而倚床,則将以其明,而緻之于化生矣。
倘所謂自明而誠者欤! 在床為偃息之象,倚床乃輾轉之神,有存有養者,不為是形。
何思何慮者,不及此态。
則明而即于昏,其即倚床時之出人也。
化醇之相,乃善相也。
妍者見之而廢其妍,蚩者見之而忘其蚩,育物之道,胥以其相矣。
且非以己之自視,與己之視人為相,而以人之視己,與人之視人為相,則數通乎河嶽日星,而理極乎乾生坤始,豈徒釋氏二十四善相之說哉! 物以有者為末,而以無者為本,化醇之本相,所謂戒慎乎其所不睹者。
此時固無人見,亦無己見,斯本相涵焉。
戒慎之功,葆此本相也。
不葆則迷矣。
迷者迥别于忘,忘本相,則天也而人,人也而物,皆不知其誰何?蓋仙官居塵世,不複慕仙;貴人為畜生,安能知貴。
由于忘也。
迷則相在是,持之過急則忽在彼,本相自然,驗之較親則又茫然。
先迷後得,是在明之者。
史氏婆心,傳此一篇,以為盡性人斟酌至善。
吾思馮盎碑下之物,結體在是,殆費搜索矣。
婁賊将為再世輔命,今隐山中為盲僧,養時晦以複吾仇也。
前夜以小伎倆,脅交王使納款。
于是江坪海宴,屈蚝建牙,領舟師之利達,旋兵甲子矣。
交王議遣二子入侍,若誘而誅之,反速無禍;如卻其質,反遲有禍。
然不大反,安用相柳?迨其時,國家将帥,必有兵死者。
死疆場正也,夫又何怼?中山國中,曾晤本師,有書來訊雲,弟子得交大賢,殊有近境,因思明公,勳施已爛,居已彌恭。
在天之降真宰,率土而罹俊髦,可雲宜且有矣。
川中事蒇,行赴楚師,用妖之地。
吾檄惡神相援,幸勿惶懼,郦天女入世,多立奇庸,為道人申未亡人之慶。
年月日,宜京道院遣白苗寄。
甘君謂兩參謀曰:“是吾廣州之滅火真人也,出入生死,變通陰陽。
今潛蹤交址,俟吾還廣,複相助耳。
”以書示木蘭,答曰:“矮道人謂妾為未亡人,何齒牙之輕薄也。
”甘君命樂般入見,般陳詞曰:“某雖長白蠻,實為黉俊。
惟總帥俾之來歸,與以安緝。
自今以往,将複以漢臣,不沒于群醜。
”甘君溫語慰之,且問曰:“傳書之人,亦汝白苗族耶。
”般曰:“即某次子也,始為南人所掠,今始歸。
前日相逢,猶疑夢寐。
”甘君曰:“父子歸漢,苗民不足平矣,何不令爾子見我?”般曰:“慮幼小未嘗見總帥,未免局促。
”即呼至,小童也,跪拜如漢禮。
甘君問:“年幾何矣?命名為誰?”對曰:“犷兒剛十二歲。
”甘君曰:“汝在南交,見矮道人而為之雁使?髫龀之齡,烏能由廣達滇,而至川東也?”對曰:“犷兒自紅夷之賭咒河入滇,差近于廣西矣。
”甘君問曰:“亦識字乎?能試劍乎?”對曰:“劍術得之道人,字學由于阿父。
”甘君大喜,呼矩兒入曰:“汝兩小擊劍為樂,吾薄言觀之。
”矩兒曰:“以何為賭?”季孫曰:“小錦袍一,玉條脫二。
”兩童掣劍,就地騰起,自辰至午,無勝負,千五百人及降苗聚觀者,色飛眉舞,啧啧不已。
甘君命曰:“止!止!倍所賭物并賞之。
”化醇曰:“予與樂君故文字交,矩、犷兩童又戰陣友,今日少長鹹集,當得聊詠。
”矩兒曰:“兒不能為斯,請退。
”甘君曰:“兒之家學,庶幾天上人,乃肯讓犷兒獨步哉!”矩兒稱不敢。
木蘭率鬘兒出,告甘君曰:“女弟子本娴武事,略一指點,技可用矣。
”甘君曰:“胡勿進以文教?”樂般曰:“彼在帳中,時歌新曲,皆其自撰也。
稱其少日嘗師大家。
”木蘭曰:“搦管之事,重于操戈,吾不必賢于弟子矣。
”季孫曰:“昔者屬和總帥清吟,尚留萬裡橋邊酒人之壁,而多遜謝娘乎?”甘君曰:“八人各拈二韻,吾自引之: 反側争先為幾肉,(鼎) 憂危取次到般瓠。
要求玉燭光天下,(季孫) 曾載金支漾海隅。
塵劫尚煩刀鷿□,(木蘭) 遠懷猶吝樹珊瑚。
愁從絕域看标柱,(犷兒) 枉被重門識棄□。
計出仲連城内箭,(化醇) 魂飛交甫水間珠。
手援桴鼓征非戰,(鬘兒) 志合膠庠俠是儒。
并□女戎修靺鞳,(般) 成行兒戲列氍毹。
乞醫留侍魯男子,(矩兒) 殺賊走降崔大夫。
槲葉山空聞解甲,(鼎) 蓮花縸靜伫投壺。
磨崖功勿銘關塞,(季孫) 橫槊詩原著舳舻。
人謂軍仍有一範,(木蘭) 我占田必獲三狐。
盡教象負甘除刺,(犷兒) 但得羊來願捋須。
滌器馬卿方谕蜀,(化醇) 造舟王睿可平吳。
陰謀及婦羞言哲,(鬘兒) 外事當官肯入粗。
身受國家歸命冊,(般) 氣噓妖孽辟兵符。
焉知虎旅分醪宴,(矩兒) 已制龍樓獻捷圖。
(鼎) 賦畢,蜀帥遣告雲:“秀山賊來逐土番,遇伏者皆死。
今請受降。
”甘君問般曰:“是卿招之使來者耶?”答曰:“犯天兵者,正不知死所,前已召孽子兒,束部下二千人來款。
又獲濡滞之愆,乞免治。
”甘君曰:“仆将赴湖湘,卿子須以降人還故寨,卿與犷兒偕入楚耳。
”遂檄蜀将士留鎮,而奏請随征者七人。
犷兒授小冠軍使: 山人枕石易朦胧,真色都由幻妄中。
腐裡可憐尊饾饤,神方不解試芎。
行來玉女難逢笑,望去金夫自有躬。
誰謂令嚴軍寂寂,天教婦孺诘兵戎。
能鰓丈人诠曰: 銅銷則無武,錦秘則無文,而怪物橫行,奇書散佚,是由不能明乎。
化醇之理,而侈談性命,已落空禅,稍涉功能,仍流雜伯,無稽勿詢,鮮見其可。
史氏提唱微言,表之曰明化醇,始知盡人物性以贊化育,于斯詣極也。
床附乎身,故由趾足而膚,皆能為剝,倚之則時徙時依,不剝其趾足膚者。
保不剝其心腹腎腸乎?床也者,構精之區,則不足語此。
明化醇而倚床,則将以其明,而緻之于化生矣。
倘所謂自明而誠者欤! 在床為偃息之象,倚床乃輾轉之神,有存有養者,不為是形。
何思何慮者,不及此态。
則明而即于昏,其即倚床時之出人也。
化醇之相,乃善相也。
妍者見之而廢其妍,蚩者見之而忘其蚩,育物之道,胥以其相矣。
且非以己之自視,與己之視人為相,而以人之視己,與人之視人為相,則數通乎河嶽日星,而理極乎乾生坤始,豈徒釋氏二十四善相之說哉! 物以有者為末,而以無者為本,化醇之本相,所謂戒慎乎其所不睹者。
此時固無人見,亦無己見,斯本相涵焉。
戒慎之功,葆此本相也。
不葆則迷矣。
迷者迥别于忘,忘本相,則天也而人,人也而物,皆不知其誰何?蓋仙官居塵世,不複慕仙;貴人為畜生,安能知貴。
由于忘也。
迷則相在是,持之過急則忽在彼,本相自然,驗之較親則又茫然。
先迷後得,是在明之者。
史氏婆心,傳此一篇,以為盡性人斟酌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