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十六 解歌兒苦尋三生夢
關燈
小
中
大
坐。
侯分得六圖皆素,第三手以蜃擊螺,下一雉一羊,末帶一鳄。
博士曰:“怪哉!得兩合異,四部全矣。
”餘君與弓脰,正為侯觀征,一巨手自檐際探入,爪長幾兩尺餘,刳柱聲如銅鐵物。
餘君喝曰:“骠姚在是,魅敢犯耶?”侯以劍鞘中箸,敲金唾壺,召衛兵入護,蓋密令也。
神策兵攜炬進,見巨手,各以箭射,镞卷裂,翎反擊人。
侯大驚,則巨手已并曳博士弓脰出,凝視渺焉。
餘君正跌足間,一縮項僧從足底湧出,背若負鼓,腹如捧匏,細踝蹒跚,一躍登幾,向燭生而嚏,即昏然倒地。
僧又出木杯,滿貯赤豆,随手撒之。
悉化甲士,發喊聲如怒蠅,攀餘君,緣履上衣。
又若萬蟻附一魚骨焉。
侯捉劍擊幾,三十二圖盡跳擲。
餘君絕警,遂吆喝曰:“爾靈之為靈安在哉?”金鵲飛啄僧腦,文狸抉其目,騎蛇刺其尻,黃能齧其趾。
僧大叫,躍下地将遁。
神策兵二人縛之,假甲士亦複為赤豆,走入地中也。
知古曰:“斯象也,吾鏡中本無,天女實構之耳。
”木蘭曰:“苟無斯象,安用彼鏡,抑象生于心,不著于自。
若頑心冥象,而不知人物之害,何由見性乎?”慶喜曰:“兒亦知一比邱非人,四骨董非物,且無箭不傷手之人,無甲可置杯之物。
然非者忽是,無者竟有,其端在天女之存心于燭奸,其委則在兒之紛心于見異,又不若無心之渾漠耳。
”知古曰:“鏡中多少主未見之人,能以心鏡乎?”慶喜曰:“自兒觀之,矯臣不合有媚骨,汪澤不宜有荼容。
斛斯侯雖天上人,非壽者相,餘撫軍□鶴之度,将辭九臯。
朝廷若作羹醴,焉能需兩公也?不足憂乎!”木蘭謂知古曰:“請藏鏡矣。
凡身居局外,尚為之憂心。
吾心在鏡中,不可以袖手。
第不識針砭二師,何久不至島?而使斛斯餘君,坐受魔障也。
”知古曰:“子未審縛僧之神策兵耶?其初僧從地起,衛兵若林,側足瞪目,曾無以寸鐵相拟者,為僧所魅也久矣。
及四靈之戲成,忽能就地拾遺,雖勁兵無此神術,非二師而何哉?夫韬匿精氣,以避赫赫之名,道術人往往如是。
”木蘭恍然曰:“誠不愧鏡師之識,然吾益當亟還島中也。
”遂别二人,告于甘君曰:“噩侯自來島,吾為之言于斛斯餘君,夷才可用,固當為彼先容,島事方艱,亦或憂吾後至。
願使君早平小武,轉策中原也。
”甘君曰:“小武正不易平。
劉老師雲:當在斛斯後,煙塵浩劫。
那得先知。
吾與天女同赴國憂,各投時變而已。
” 木蘭遂辭去,複乘霧行,至斛斯營前。
埰兒魔妗迎出,啟曰:“侯命弟子報吾師,餘撫軍為破擒之妖僧攝去。
針砭二師追之,六十刻而響寂,乞吾師速覓針砭而救餘君,勿複進帳矣。
此時攻島之鎮将,俱無鬥志,護城之王師,各動浮言,吾師之策安在哉。
”木蘭曰:“軍中之事,所貴知難,聖者之心,曾無見怪。
侯大臣宜鎮靜,吾自慰之。
”入見斛斯侯,問曰:“針砭二師,已擒地下僧矣,何以逸之?”侯曰:“妖僧将走,有兩兵縛之,帳中無人識者。
妖僧呼名詈之,始知其為二師之假形。
吾懇其先覓求張之蹤,再醒從事之夢。
二師未複本形而去,餘君與吾,責此妖攝求張,魇從事諸罪狀。
妖自陳變巨手者,為剛上人談禅之塵尾,彼乃演法之龍頭,禮釋之則吉,刑威焉乃不祥也。
餘君以其悖妄,置三木勘之,穿木索盡斬,君乃命易索。
自出位就視,索忽左右跳,絷餘君足,數十隸鹹不能解。
”妖笑曰:“索之首,在吾腹中,須破腹可取也。
時倉卒為妖所賣,吾命剖其腹,刀自内出外而不見血,腹中縷縷出煙霧,若焚異香。
有頃,妖僧與餘君皆失之,聞二師叱咤空際,似截鬥不勝者。
疑為逐妖去也,故遣迎告。
”木蘭曰:“求張返乎?”侯曰:“未也。
”木蘭曰:“請先救從事。
”袖玉刀刺燭生鼻,黑煙袅袅,作燈爆聲,始呻吟起,謂木蘭曰:“吾夢中曾見天女與女弟子語,乃在是耶。
”木蘭曰:“斯即從事遊魂也,遲兩飯時不可救,其索汝于無何有之鄉矣。
”燭生驚曰:“然則吾殆死而蘇者也?”因緻謝侯與木蘭,問:““求張兩君,何尚不還舍?”侯曰:“從事其遇諸塗乎?”燭生曰:“予為僧嚏後,随意散步,出島城,憩海邊破寺,聞隔院有談四靈圖奇詭者,疑為彼兩君也。
即之果然,皆大駭,予問以何為至此,兩君雲:‘巨手鈎之不能脫,出門變為兩翼,負之以登天,野人有夜發鳥機者,翼為擊堕。
’兩人匍匐至寺,以待厥明也。
三人正談夜半變異,針砭二師從海上飛至,各曳求張一人去,雲将負之還帳,予哀籲求挈歸,二師不可,曰:‘汝神雖離殼,接引非難,彼形已出關,提攜至重。
有同遭之劫,無獨返之魂也。
’予忡忡徙倚,不敢出寺門,聞疾雷破寺柱,乃驚寤耳。
彼兩君至今未歸,又何往乎?”木蘭曰:“二師之力,無不援兩君歸者。
侯試問中軍将,前夜無人識之兩兵,爾時又踵門否?”侯從之緻詢,中軍将前曰:“頃又倚戟門而彷徨,正欲請命耳?”木蘭曰:“速遣之進。
”兩兵入,直視無語。
大類著魔。
木蘭呼取水,咒十數語之。
兩兵各嚏而言,向侯謝曰:“求旃張弓脰,非蒙大德,命二神人援手,埋骨不知其所矣。
”燭生訝曰:“兩君從海濱破寺來耶?”答曰:“然。
”侯曰:“是求張之言,非其貌也,曷故?”木蘭曰:“二師又以所假兩兵之形飾兩君,狡狯伎倆,吾亦必為也。
故有中軍将之問,畢竟名士非老兵。
吾為返其本。
”再咒再□水,倏複求張之面目。
侯大喜。
二師自外入,侯迎問餘君安在?二師曰:“剛和尚腹中香煙,能開誼士之風懷,引達人之绮思。
彼遁去,未敢攝撫軍也。
撫軍聞香心動,欲訪三生之人,以緻神不守舍,遍遊雞籠城而得之,相與綢缪道故耳。
”侯诘其三生何人,甘為情死?答曰:“解歌兒者,名魚,龍陽人也。
先一世為巴童角兒,撫軍為餘美,邑之名諸生,見而悅之,與同寝處者十年。
童以瘵疾死。
美殉之,再一世為燕女牛氏,撫軍為金堅,其中表也。
少相狎,長相憐,得遂其私,亦惡于前而樂為之後者也。
金堅以嗜痂癖,淪其精髓,先牛氏卒,牛亦以身
侯分得六圖皆素,第三手以蜃擊螺,下一雉一羊,末帶一鳄。
博士曰:“怪哉!得兩合異,四部全矣。
”餘君與弓脰,正為侯觀征,一巨手自檐際探入,爪長幾兩尺餘,刳柱聲如銅鐵物。
餘君喝曰:“骠姚在是,魅敢犯耶?”侯以劍鞘中箸,敲金唾壺,召衛兵入護,蓋密令也。
神策兵攜炬進,見巨手,各以箭射,镞卷裂,翎反擊人。
侯大驚,則巨手已并曳博士弓脰出,凝視渺焉。
餘君正跌足間,一縮項僧從足底湧出,背若負鼓,腹如捧匏,細踝蹒跚,一躍登幾,向燭生而嚏,即昏然倒地。
僧又出木杯,滿貯赤豆,随手撒之。
悉化甲士,發喊聲如怒蠅,攀餘君,緣履上衣。
又若萬蟻附一魚骨焉。
侯捉劍擊幾,三十二圖盡跳擲。
餘君絕警,遂吆喝曰:“爾靈之為靈安在哉?”金鵲飛啄僧腦,文狸抉其目,騎蛇刺其尻,黃能齧其趾。
僧大叫,躍下地将遁。
神策兵二人縛之,假甲士亦複為赤豆,走入地中也。
知古曰:“斯象也,吾鏡中本無,天女實構之耳。
”木蘭曰:“苟無斯象,安用彼鏡,抑象生于心,不著于自。
若頑心冥象,而不知人物之害,何由見性乎?”慶喜曰:“兒亦知一比邱非人,四骨董非物,且無箭不傷手之人,無甲可置杯之物。
然非者忽是,無者竟有,其端在天女之存心于燭奸,其委則在兒之紛心于見異,又不若無心之渾漠耳。
”知古曰:“鏡中多少主未見之人,能以心鏡乎?”慶喜曰:“自兒觀之,矯臣不合有媚骨,汪澤不宜有荼容。
斛斯侯雖天上人,非壽者相,餘撫軍□鶴之度,将辭九臯。
朝廷若作羹醴,焉能需兩公也?不足憂乎!”木蘭謂知古曰:“請藏鏡矣。
凡身居局外,尚為之憂心。
吾心在鏡中,不可以袖手。
第不識針砭二師,何久不至島?而使斛斯餘君,坐受魔障也。
”知古曰:“子未審縛僧之神策兵耶?其初僧從地起,衛兵若林,側足瞪目,曾無以寸鐵相拟者,為僧所魅也久矣。
及四靈之戲成,忽能就地拾遺,雖勁兵無此神術,非二師而何哉?夫韬匿精氣,以避赫赫之名,道術人往往如是。
”木蘭恍然曰:“誠不愧鏡師之識,然吾益當亟還島中也。
”遂别二人,告于甘君曰:“噩侯自來島,吾為之言于斛斯餘君,夷才可用,固當為彼先容,島事方艱,亦或憂吾後至。
願使君早平小武,轉策中原也。
”甘君曰:“小武正不易平。
劉老師雲:當在斛斯後,煙塵浩劫。
那得先知。
吾與天女同赴國憂,各投時變而已。
” 木蘭遂辭去,複乘霧行,至斛斯營前。
埰兒魔妗迎出,啟曰:“侯命弟子報吾師,餘撫軍為破擒之妖僧攝去。
針砭二師追之,六十刻而響寂,乞吾師速覓針砭而救餘君,勿複進帳矣。
此時攻島之鎮将,俱無鬥志,護城之王師,各動浮言,吾師之策安在哉。
”木蘭曰:“軍中之事,所貴知難,聖者之心,曾無見怪。
侯大臣宜鎮靜,吾自慰之。
”入見斛斯侯,問曰:“針砭二師,已擒地下僧矣,何以逸之?”侯曰:“妖僧将走,有兩兵縛之,帳中無人識者。
妖僧呼名詈之,始知其為二師之假形。
吾懇其先覓求張之蹤,再醒從事之夢。
二師未複本形而去,餘君與吾,責此妖攝求張,魇從事諸罪狀。
妖自陳變巨手者,為剛上人談禅之塵尾,彼乃演法之龍頭,禮釋之則吉,刑威焉乃不祥也。
餘君以其悖妄,置三木勘之,穿木索盡斬,君乃命易索。
自出位就視,索忽左右跳,絷餘君足,數十隸鹹不能解。
”妖笑曰:“索之首,在吾腹中,須破腹可取也。
時倉卒為妖所賣,吾命剖其腹,刀自内出外而不見血,腹中縷縷出煙霧,若焚異香。
有頃,妖僧與餘君皆失之,聞二師叱咤空際,似截鬥不勝者。
疑為逐妖去也,故遣迎告。
”木蘭曰:“求張返乎?”侯曰:“未也。
”木蘭曰:“請先救從事。
”袖玉刀刺燭生鼻,黑煙袅袅,作燈爆聲,始呻吟起,謂木蘭曰:“吾夢中曾見天女與女弟子語,乃在是耶。
”木蘭曰:“斯即從事遊魂也,遲兩飯時不可救,其索汝于無何有之鄉矣。
”燭生驚曰:“然則吾殆死而蘇者也?”因緻謝侯與木蘭,問:““求張兩君,何尚不還舍?”侯曰:“從事其遇諸塗乎?”燭生曰:“予為僧嚏後,随意散步,出島城,憩海邊破寺,聞隔院有談四靈圖奇詭者,疑為彼兩君也。
即之果然,皆大駭,予問以何為至此,兩君雲:‘巨手鈎之不能脫,出門變為兩翼,負之以登天,野人有夜發鳥機者,翼為擊堕。
’兩人匍匐至寺,以待厥明也。
三人正談夜半變異,針砭二師從海上飛至,各曳求張一人去,雲将負之還帳,予哀籲求挈歸,二師不可,曰:‘汝神雖離殼,接引非難,彼形已出關,提攜至重。
有同遭之劫,無獨返之魂也。
’予忡忡徙倚,不敢出寺門,聞疾雷破寺柱,乃驚寤耳。
彼兩君至今未歸,又何往乎?”木蘭曰:“二師之力,無不援兩君歸者。
侯試問中軍将,前夜無人識之兩兵,爾時又踵門否?”侯從之緻詢,中軍将前曰:“頃又倚戟門而彷徨,正欲請命耳?”木蘭曰:“速遣之進。
”兩兵入,直視無語。
大類著魔。
木蘭呼取水,咒十數語之。
兩兵各嚏而言,向侯謝曰:“求旃張弓脰,非蒙大德,命二神人援手,埋骨不知其所矣。
”燭生訝曰:“兩君從海濱破寺來耶?”答曰:“然。
”侯曰:“是求張之言,非其貌也,曷故?”木蘭曰:“二師又以所假兩兵之形飾兩君,狡狯伎倆,吾亦必為也。
故有中軍将之問,畢竟名士非老兵。
吾為返其本。
”再咒再□水,倏複求張之面目。
侯大喜。
二師自外入,侯迎問餘君安在?二師曰:“剛和尚腹中香煙,能開誼士之風懷,引達人之绮思。
彼遁去,未敢攝撫軍也。
撫軍聞香心動,欲訪三生之人,以緻神不守舍,遍遊雞籠城而得之,相與綢缪道故耳。
”侯诘其三生何人,甘為情死?答曰:“解歌兒者,名魚,龍陽人也。
先一世為巴童角兒,撫軍為餘美,邑之名諸生,見而悅之,與同寝處者十年。
童以瘵疾死。
美殉之,再一世為燕女牛氏,撫軍為金堅,其中表也。
少相狎,長相憐,得遂其私,亦惡于前而樂為之後者也。
金堅以嗜痂癖,淪其精髓,先牛氏卒,牛亦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