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嶽全傳 第六十回 勘冤獄周三畏挂冠 探囹圄張總兵死義

關燈
府去報知。

    秦桧大怒,要将衙吏治罪,衆人再三哀求,方才饒了。

    就限在這一于人身上,着落他們緝拿周三畏。

    又行移文書,到各府州縣勒限緝獲。

    秦桧見周三畏不肯依附他,挂冠逃去,想了一會,便吩咐家人道:“你悄悄去請了萬俟卨、羅汝楫二位老爺來,我有話說。

    ” 家人領了鈎旨,來請二人。

    那萬俟卨乃是杭州府一個通判,羅汝楫是個同知。

    這兩個人在秦桧門下走動,如狗一般。

    聽說是大師相請,連忙坐轎到相府,下轎,一直進書房内來參見。

    秦桧賜坐待茶畢,二人足恭問道:“太師爺呼喚卑職二人,不知有何鈞谕?”秦桧道:“老夫相請二位到此,非為别事,隻因老夫昨日差大理寺周三畏審問嶽飛罪案,不想那厮挂冠逃走,現在緝拿治罪。

    老夫明日奏聞聖上,即升你二位抵代此職、委汝勘問此案。

    必須嚴刑酷拷,市實他的罪案。

    害了他的性命!若成了此段大功,另有升賞。

    不可違了老夫之言!”二人齊聲道:“太師爺的鈞旨,卑職怎敢不遵?總在我二人身上,斷送了他就是。

    ”說罷,遂謝恩拜别,出了相府回衙。

    次日,秦桧就将萬俟卨升做大理寺正卿、羅汝楫做了大理寺丞。

    在朝官員,那個敢則一聲!二人即刻上任。

     過了一日,就在獄中提出嶽飛審問。

    嶽爺來到滴水檐前,擡頭一看,見堂上坐着他兩個,卻不見周三畏,便問提牢獄卒道:“怎不見周老爺?”獄卒道:“周老爺不肯勘問這事,挂冠走了。

    今日是秦丞相升這萬俟卨老爺、羅老爺做了大理寺,差他來勘問的。

    ”嶽爺道:“罷了,罷了!他前日解糧來,被我打了四十。

    當初懊悔不曾殺了他,今日倒反死于二賊之手也!”就走上堂對着二人舉手道:“大人在上,嶽飛沒有公服,恕不施禮了!”萬俟卨道:“胡說!你是朝廷的叛逆,我奉旨勘問,怎見了我不跪?”嶽爺道:“我有功于國家,無罪于朝廷,勘問甚麼?”羅汝楫道:“現在你部下軍官王俊告你按兵不舉,虛運糧草,詐稱無糧。

    ”嶽爺道:“朱仙鎮上現有十三座大營,三十萬人馬,怎說得個無糧?”萬俟卨道:“無糧不成,反輸一帖,難道我倒跪了你罷?”嶽爺道:“我是統兵都元帥,怎麼反來跪你?”二人道:“不要與他講,請過聖旨來。

    ”二賊即将聖旨供在中間,嶽爺隻得跪下。

     那二賊将公案移在旁邊下首坐着,便道:“嶽飛,你快快将按兵不舉,私通外國的情由招上來。

    ”嶽爺道:“既有告人王俊,可叫他來面證。

    ”萬俟卨道:“那王俊是北邊人,到了這臨安來,不服水土,吃多了海蜇脹死了。

    人人說你是個好漢,這小小的殺頭罪就認了罷,何必有這許多牽扯?”嶽爺道:“胡說!别樣猶可,這叛逆的罪,如何屈得我!”二賊道:“既不招,叫左右先與我打四十!”左右一聲吆喝,将嶽爺扯下來,重重的打了四十。

    可憐打得鮮血迸流,死去複醒,隻是不肯招認。

    二賊又将嶽爺拷問一番,用檀木抄指,命二人用杖敲打,打得嶽爺頭發散開,就地打滾,指骨盡碎!嶽爺隻是呼天捶胸,那裡肯招。

    二賊隻得命獄卒仍舊帶去收監,明日再審。

     二賊退回私宅,商議了一番,弄出一等新刑法來,叫做“披麻問”、“剝皮拷”。

    連夜将麻皮揉得粉碎,魚膠熬得爛熟,端整好了。

    次日,又帶嶽爺出來審問。

    萬俟卨道:“嶽飛!你好好将按兵不動、意圖謀反,快快招來,免受刑法。

    ”嶽爺道:“我一生立志恢複中原,雪國之恥。

    現在朱仙鎮上同着韓、張、劉衆元帥,力掃金兵二百萬。

    若再定幾日,正好進兵燕山,直搗黃龍,迎取二聖還朝。

    不意聖旨促回兵歇馬,連用金牌十二道召我回來。

    那有按兵不動之事?十三座營頭,三十多萬人馬,若有克減軍糧,怎能夠安然如堵?嶽飛一點忠心,惟天可表!叫我招出什麼來?”萬俟卨道:“即不招,夾起來。

    ”左右即将嶽爺夾起,又喝打了一回。

    嶽爺受刑不過,大叫道:“既要我招,取紙筆來,待我親寫招狀。

    ”二喊大喜,叫典吏與他紙黑筆硯。

     嶽爺接了,寫成一張招狀,遞與二賊。

    二賊接來一看,隻見上寫道: 武勝定國軍節度使、神武後軍都統制、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節制河北諸路招讨使。

    開府儀同三司、大尉、武昌郡開國公嶽飛招狀:飛生居河北,長在湯陰。

    幼日攻習詩書,壯年掌握軍兵。

    正值權奸闆蕩藝祖之鴻基,複遇靖康喪敗皇都之大業。

    三千粉黛,一旦遭殃;八百胭脂,霎時被擄。

    君臣北狩,百姓流離。

    萬民切齒,群宰相依。

    幸而聖主龍飛淮甸,虎踞金陵;帝室未絕,乾坤再造。

    不思二帝埋沒于沙漠,乃縱幸臣權于店廊。

    丞相雖主通和,将軍必争用武。

    飛折矢為誓,與衆會期。

    東連海島,學李囗跨海征東;南及滇池,仿諸葛渡滬深入。

    羨班超辟土開疆,慕平仲添城立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