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嶽全傳 第〇二回 泛洪濤虬王報怨 撫孤寡員外施恩
關燈
小
中
大
知安人住居何處?”安人聽了,不覺悲悲咽咽的道:“妾身乃相州湯陰縣孝弟裡永和鄉嶽家莊人氏,因遭洪水泛漲,妾夫被水漂流,不知死活,人口田産盡行漂沒。
妾身命不該絕,抱着小兒坐在缸内,淌到此地來。
”說罷,就放聲大哭。
員外對王安道:“許遠路途,一直淌到這裡,好生怕人!”王安道:“員外做些好事,救他母子兩個,留在家中,做些生活也是好的。
”員外點頭道:“說得有理。
”便對安人道:“老漢姓王名明,合下就在前面。
安人若肯,到合下權且住下,待我着人前去探聽得安人家下平定,再差人送安人回去,夫妻父子完聚,不知安人意下如何?”安人道:“多謝恩公!若肯收留我母子二人,真乃是重生父母。
”員外說:“好說。
” 叫王安扶了安人出缸,對着那些鄉裡人說道:“這個你們都要搶了去?”衆人笑着員外是個呆子,東西不搶,反收留了兩個吃飯的回去。
王安先去報知院君。
這裡姚氏安人慢慢的行到莊門前,王院君早已出莊迎接。
安人進内,見過了禮,訴說一番夫婦分離之苦。
院君與丫環等聽了亦覺傷心。
當日院君吩咐婦女們打掃東首空房,安頓嶽家安人住下。
那安人做人一團和氣,上下衆人無不尊敬。
王員外又差人往湯陰縣探聽,水勢已平複,嶽家人口并無下落。
嶽安人聽了,放聲大哭。
王院君再三勸解,方才收淚。
自此二人情同姊妹一般。
一日閑話中間,說起員外無子,嶽安人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樣大家财,被别人得了,豈不可借?不如納一偏房,倘或生下一男半女,也不絕了王門一脈。
”那個王院君本來有些醋意,卻被嶽安人勸轉,即着媒人讨了一妾與王員外。
到了第二年果然生下一子,取名王貴。
王員外十分感激那嶽安人。
不覺光陰易過,日月如梭,這嶽飛看看長成七歲,那王貴已是六歲了。
王員外請個訓蒙先生到家,教他兩個讀書識字。
那村中有個湯員外,一個張員外,俱是王員外的好友,各将兒子湯懷、張顯送來讀書。
那嶽飛還肯用心,這三個小頑皮非惟不肯讀書,終日在學堂裡舞棒弄拳,先生略略的責罰幾句,不獨不服管,反把先生的胡子幾乎拔得精光。
那先生欲待認真,又俱是獨養兒子,父母愛惜,奈何他不得,隻得辭館回去。
一連幾個俱是如此。
王明也沒奈何,因此對嶽安人道:“令郎年已長成,在此不便,門外有幾間空房,動用家夥俱有在内。
不若安人往那邊居住,日用薪水,我自差人送來。
不知安人意下如何?”嶽安人道:“多蒙員外、院君救我母子,大恩未報。
又蒙員外費心,我母子在外居住倒也相安。
”王員外即去備辦了許多柴米油鹽、家夥動用之物。
嶽安人即取通書,揀定了吉日,搬移出去另住,日逐與鄰舍人家做些針黹,趁幾分銀錢添補,倒也有些積攢。
一日,對嶽飛道:“你今年七歲,也不小了,天天頑要也不是個了局。
我已備下一個柴扒、一隻筐籃在此,你明日去扒些柴回來也好。
就是員外見了,也見得我娘兒兩個做人勤謹。
”嶽飛道:“謹依母命,明日孩兒就去打柴便了。
”當夜無話。
到了次日早起,嶽安人收拾早飯,叫嶽飛吃了。
嶽飛就拿了筐籃柴扒出去,叫聲:“母親,孩兒不在家中,可關上了門罷。
”好一個賢惠安人,果然是“夫死從子”,答應一聲,關門進去,嚎陶痛哭道:“若是他父親在日,這樣小小年紀,必然請個先生教他讀書,如今卻教他去打柴!”正是: 千悲萬苦心俱碎,腸斷魂銷膽亦飛。
畢竟嶽飛入山打柴,又做出甚麼事來,且聽下回分解。
妾身命不該絕,抱着小兒坐在缸内,淌到此地來。
”說罷,就放聲大哭。
員外對王安道:“許遠路途,一直淌到這裡,好生怕人!”王安道:“員外做些好事,救他母子兩個,留在家中,做些生活也是好的。
”員外點頭道:“說得有理。
”便對安人道:“老漢姓王名明,合下就在前面。
安人若肯,到合下權且住下,待我着人前去探聽得安人家下平定,再差人送安人回去,夫妻父子完聚,不知安人意下如何?”安人道:“多謝恩公!若肯收留我母子二人,真乃是重生父母。
”員外說:“好說。
” 叫王安扶了安人出缸,對着那些鄉裡人說道:“這個你們都要搶了去?”衆人笑着員外是個呆子,東西不搶,反收留了兩個吃飯的回去。
王安先去報知院君。
這裡姚氏安人慢慢的行到莊門前,王院君早已出莊迎接。
安人進内,見過了禮,訴說一番夫婦分離之苦。
院君與丫環等聽了亦覺傷心。
當日院君吩咐婦女們打掃東首空房,安頓嶽家安人住下。
那安人做人一團和氣,上下衆人無不尊敬。
王員外又差人往湯陰縣探聽,水勢已平複,嶽家人口并無下落。
嶽安人聽了,放聲大哭。
王院君再三勸解,方才收淚。
自此二人情同姊妹一般。
一日閑話中間,說起員外無子,嶽安人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樣大家财,被别人得了,豈不可借?不如納一偏房,倘或生下一男半女,也不絕了王門一脈。
”那個王院君本來有些醋意,卻被嶽安人勸轉,即着媒人讨了一妾與王員外。
到了第二年果然生下一子,取名王貴。
王員外十分感激那嶽安人。
不覺光陰易過,日月如梭,這嶽飛看看長成七歲,那王貴已是六歲了。
王員外請個訓蒙先生到家,教他兩個讀書識字。
那村中有個湯員外,一個張員外,俱是王員外的好友,各将兒子湯懷、張顯送來讀書。
那嶽飛還肯用心,這三個小頑皮非惟不肯讀書,終日在學堂裡舞棒弄拳,先生略略的責罰幾句,不獨不服管,反把先生的胡子幾乎拔得精光。
那先生欲待認真,又俱是獨養兒子,父母愛惜,奈何他不得,隻得辭館回去。
一連幾個俱是如此。
王明也沒奈何,因此對嶽安人道:“令郎年已長成,在此不便,門外有幾間空房,動用家夥俱有在内。
不若安人往那邊居住,日用薪水,我自差人送來。
不知安人意下如何?”嶽安人道:“多蒙員外、院君救我母子,大恩未報。
又蒙員外費心,我母子在外居住倒也相安。
”王員外即去備辦了許多柴米油鹽、家夥動用之物。
嶽安人即取通書,揀定了吉日,搬移出去另住,日逐與鄰舍人家做些針黹,趁幾分銀錢添補,倒也有些積攢。
一日,對嶽飛道:“你今年七歲,也不小了,天天頑要也不是個了局。
我已備下一個柴扒、一隻筐籃在此,你明日去扒些柴回來也好。
就是員外見了,也見得我娘兒兩個做人勤謹。
”嶽飛道:“謹依母命,明日孩兒就去打柴便了。
”當夜無話。
到了次日早起,嶽安人收拾早飯,叫嶽飛吃了。
嶽飛就拿了筐籃柴扒出去,叫聲:“母親,孩兒不在家中,可關上了門罷。
”好一個賢惠安人,果然是“夫死從子”,答應一聲,關門進去,嚎陶痛哭道:“若是他父親在日,這樣小小年紀,必然請個先生教他讀書,如今卻教他去打柴!”正是: 千悲萬苦心俱碎,腸斷魂銷膽亦飛。
畢竟嶽飛入山打柴,又做出甚麼事來,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