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嶽全傳 第十八回 金兀術冰凍渡黃河 張邦昌奸謀傾社稷

關燈
麼張邦昌,送禮前來。

    候旨。

    ”兀術問軍師道:“這張邦昌是個忠臣,還是奸臣?”哈迷蚩道:“是宋朝第一個奸臣。

    ”兀術道:“既是奸臣,吩咐‘哈喇’了罷。

    ”哈迷蚩道:“這個使不得。

    目今正要用着奸臣的時候,須要将養他。

    且待得了天下,再殺他也不遲。

    ” 兀術聞言大喜,叫聲:“宣他進來。

    ”平章領旨出來,将張邦昌召入金頂牛皮帳中,俯伏在地,口稱:“臣張邦昌,朝見狼主,願狼主千歲千歲千千歲!”兀術道:“張老先兒,至此何幹?”張邦昌道:“臣未見主公之時,先定下耗财之計。

    前曾到來送禮二次,俱被元帥們收去了。

    如今這副厚禮,是第三次了。

    ”兀術把禮單拿過來看了,說道:“怪不得兩處兵馬都回本國去了,原來為此。

    ”哈迷蚩道:“主公可封他一個王位,服了他的心,不怕江山不得。

    ”兀術道:“張邦昌,孤家封你楚王之職,你可歸順某家罷!”邦昌叩頭謝恩。

    兀術道:“賢卿,你如今是孤家的臣子了,怎麼設個計策,使某家奪得宋朝天下?”張邦昌道:“狼主要他的天下,必須先絕了他的後代,方能到手。

    ”兀術道:“計将安出?”張邦昌道:“如今可差一個官員,與臣同去見宋主,隻說要一親王為質,狼主方肯退兵。

    待臣再添些利害之言哄吓他一番,不怕他不獻太子出來與狼主。

    ”兀術聞言,心中暗怒,咬牙道:“這個奸臣,果然厲害,真個狠計!”假意說道:“此計甚妙!孤家就差左丞相哈迷剛、右丞相哈迷強同你前去。

    但這歌童美女,我這裡用不着,你可帶了回去罷!” 張邦昌同了二人出營,帶了歌童美女,回至城中。

    來至午門下馬,邦昌同哈迷剛、哈迷強朝見欽宗說:“兀術不要歌童美女,隻要親王為質,方肯退兵。

    為今之計,不若暫時将殿下送至金營為質,一面速調各路人馬到來,殺盡番兵,自然救千歲回朝。

    若不然,番兵衆多,恐一時打破京城,那時玉石俱焚,侮之晚矣!”欽宗沉吟不語。

    邦昌又奏道:“事在危急,望陛下速作定見。

    ”欽宗道:“既如此,張先生可同來使暫在金亭館驿中等候着,朕與父王商議,再為定奪。

    ”邦昌同了番營丞相出朝,在金亭館驿候旨。

     張邦昌又私自入宮奏道:“臣啟我主:此乃國家存亡所系,我主若與太上皇商議,那太上皇豈無愛子之心?倘或不允,陛下大事去矣!陛下須要自作主意,不可因小而失大事。

    ”欽宗應允,入宮朝見道君皇帝,說:“金人要親王為質,方肯退兵。

    ”徽宗聞奏,不覺淚下,說道:“王兒,我想定是奸臣之計。

    然事已至此,沒有别人去得,隻索令你兄弟趙王去罷!”随傳旨宣趙王入安樂宮來,道君含淚說道:“王兒,你可曉得外面兀術之兵,甚是猖獗?你王兄三次送禮求和,他要親王為質,方肯退兵。

    為父的欲将你送去,又舍不得你,如何是好?” 原來這位殿下名完,年方十五,甚是孝敬。

    他看見父王如此愁煩,因奏道:“父王休得愛惜臣兒,此乃國家大事,休為臣兒一人,緻誤國家重務。

    況且祖宗開創江山,豈是容易的?不若将臣兒權質番營,候各省兵馬到來,那時殺敗番兵,救出臣兒,亦未晚也。

    ”徽宗聽了無奈,隻得親自出官坐朝,召集兩班文武問道:“今有趙王願至金營為質,你等衆卿,誰保殿下同去?”當有新科狀元秦桧出班奏道:“臣願保殿下同往。

    ”徽宗道:“若得愛卿同去甚好,等待回朝之日,加封官職不校”當下徽宗退回宮内,百官退朝畢。

     張邦昌、秦桧同着兩個番官,同了趙王前去金營為質。

    這趙王不忍分離,放聲大哭,出了朝門上馬,來至金營。

    這奸臣同了哈迷剛、哈迷強先進營去。

    隻有秦桧保着殿下,立在營門之外。

    張邦昌進營來見兀術,兀術便問:“怎麼樣了?”哈迷剛、哈迷強道:“楚王果然好,果然叫南蠻皇帝将殿下送來為質。

    又有一個新科狀元叫什麼秦桧同來,如今現在營門外候旨。

    ”兀術道:“可與我請來相見。

    ” 誰知下邊有一個番将,叫做蒲蘆溫,生得十分兇惡。

    他聽差了,隻道叫拿進來,急忙出營問道:“誰是小殿下?”秦桧指着殿下道:“這位便是。

    ”蒲蘆溫上前一把把趙三拿下馬來,望裡面便走。

    秦桧随後趕來,高叫道:“不要把我殿下驚壞了!” 那蒲蘆溫來至帳前,把殿下放了,誰知趙王早已驚死!兀術見了大怒,喝道:“誰叫你去拿他?把他驚死!”吩咐:“把這厮拿去砍了!”隻見秦桧進來說道:“為何把我殿下驚死?”兀術問道:“這個就是新科狀元秦桧麼?”哈迷強道:“正是。

    ”兀術道:“且将他留下,休放他回去!”不因兀術将秦桧留下,有分教: 徽欽二帝,老死沙漠之鄉;義士忠臣,盡喪奸臣之手。

     正是: 無心栽下冤家種,從今生出禍殃來。

     畢竟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