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民族悔改之危險 (1940)
關燈
小
中
大
。
這一逃逸,任何一個道德懦夫(moralcowardice)都會歡迎。
而對年青知識人而言,它有雙重吸引力。
一個人要是年過四十,力圖為英格蘭之過犯悔改并愛英格蘭之敵人,他想這樣,代價很大;因為他養成了某種愛國情操,要壓制此情操,需經過一番掙紮。
可是,一個二十來歲受過教育的人,并無此等情操需要壓制。
在藝術領域,在文學領域,在政治領域,從記事之時起,他就是個憤憤不平的少數人;至于對英格蘭政治家的一種不信任,對教育程度低的鄉下人之儀态、快樂及熱情的某種鄙夷,幾乎是從母乳中汲取的。
所有基督徒都知道,他們必須赦免(forgive)仇敵。
不過,&ldquo我的仇敵&rdquo首先是指,我其實易于仇恨并中傷之人。
你若去聽年青基督徒知識人談話,你很快就會發現,誰是他們的真正仇敵。
仇敵仿佛有兩個&mdash&mdash畢林普上校和&ldquo生意人&rdquo。
我懷疑,後者通常指的就是說話人的老爹。
這隻是揣測。
可以确定的則是,你請他們赦免德國人和俄國人,請他們睜眼看英國的過犯,你就是在提請他們,放縱他們的主導激情(rulingpassion),而不是克制此激情。
我并不是說,你提請他們去做的事情,本身并不正确或毫無必要;我們必須赦免一切仇敵,否則必受咒詛。
但是,你的聽衆需要的絕不是此告誡(exhortation)。
應該告訴他們去悔改的群體過犯(communalsins),應是他們自己的年齡和階層的過犯:對未受教育者的鄙夷,心甘情願地擱置惡,自以為義地挑動公開的污蔑,違反第五誡。
關于這些過犯,我從未聽到他們提起。
在我聽到之前,我必須認為,他們對民族仇敵的坦誠,是一種太過便宜的德性。
要是一個人赦免不了鄰家的畢林普上校,他又如何能夠赦免沒見過面的獨裁者(Dictators)。
可是,倡導民族悔改,難道不是教會的義務?我想是的。
但這一職分(office),恰如别的職分,唯獨那些不大情願履行的人,才能履行得富有成效。
我們知道,人可能為了主的緣故,&ldquo恨&rdquo他的母親。
某基督徒非難母親的畫面,雖是個悲劇,或許卻富有教益;不過其富有教益,隻有當我們十分确定,他是個好兒子,而且非難母親時,雖則屬靈熱忱戰勝了強大的自然親情,心靈卻苦苦掙紮。
當我們有理由懷疑,他樂于非難母親&mdash&mdash他自信已經超越自然情感,而實際上,他卻仍然伏在其下&mdash&mdash這個當兒,兒子非難母親的場景就隻是令人厭惡。
主的那些難解的話(hardsayings),隻對那些發覺它們難以做到的人,才有益處。
莫裡亞克的《耶稣的生平》,有一章令人震驚。
當主說起弟兄為敵、兒女與父母為敵時,除了猶大之外,其他門徒都吓壞了。
猶大視為理所當然。
他喜歡這話,就像鴨子喜歡水:&ldquo猶大問:&lsquo有啥大驚小怪的?&rsquo&hellip&hellip他愛基督,愛的隻是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對人性堕落的神性一瞥。
&rdquo因為面對主的悖論(theDominicalparadoxes),就有兩種心理。
上帝保護我們,免受其一侵襲。
這一逃逸,任何一個道德懦夫(moralcowardice)都會歡迎。
而對年青知識人而言,它有雙重吸引力。
一個人要是年過四十,力圖為英格蘭之過犯悔改并愛英格蘭之敵人,他想這樣,代價很大;因為他養成了某種愛國情操,要壓制此情操,需經過一番掙紮。
可是,一個二十來歲受過教育的人,并無此等情操需要壓制。
在藝術領域,在文學領域,在政治領域,從記事之時起,他就是個憤憤不平的少數人;至于對英格蘭政治家的一種不信任,對教育程度低的鄉下人之儀态、快樂及熱情的某種鄙夷,幾乎是從母乳中汲取的。
所有基督徒都知道,他們必須赦免(forgive)仇敵。
不過,&ldquo我的仇敵&rdquo首先是指,我其實易于仇恨并中傷之人。
你若去聽年青基督徒知識人談話,你很快就會發現,誰是他們的真正仇敵。
仇敵仿佛有兩個&mdash&mdash畢林普上校和&ldquo生意人&rdquo。
我懷疑,後者通常指的就是說話人的老爹。
這隻是揣測。
可以确定的則是,你請他們赦免德國人和俄國人,請他們睜眼看英國的過犯,你就是在提請他們,放縱他們的主導激情(rulingpassion),而不是克制此激情。
我并不是說,你提請他們去做的事情,本身并不正确或毫無必要;我們必須赦免一切仇敵,否則必受咒詛。
但是,你的聽衆需要的絕不是此告誡(exhortation)。
應該告訴他們去悔改的群體過犯(communalsins),應是他們自己的年齡和階層的過犯:對未受教育者的鄙夷,心甘情願地擱置惡,自以為義地挑動公開的污蔑,違反第五誡。
關于這些過犯,我從未聽到他們提起。
在我聽到之前,我必須認為,他們對民族仇敵的坦誠,是一種太過便宜的德性。
要是一個人赦免不了鄰家的畢林普上校,他又如何能夠赦免沒見過面的獨裁者(Dictators)。
可是,倡導民族悔改,難道不是教會的義務?我想是的。
但這一職分(office),恰如别的職分,唯獨那些不大情願履行的人,才能履行得富有成效。
我們知道,人可能為了主的緣故,&ldquo恨&rdquo他的母親。
某基督徒非難母親的畫面,雖是個悲劇,或許卻富有教益;不過其富有教益,隻有當我們十分确定,他是個好兒子,而且非難母親時,雖則屬靈熱忱戰勝了強大的自然親情,心靈卻苦苦掙紮。
當我們有理由懷疑,他樂于非難母親&mdash&mdash他自信已經超越自然情感,而實際上,他卻仍然伏在其下&mdash&mdash這個當兒,兒子非難母親的場景就隻是令人厭惡。
主的那些難解的話(hardsayings),隻對那些發覺它們難以做到的人,才有益處。
莫裡亞克的《耶稣的生平》,有一章令人震驚。
當主說起弟兄為敵、兒女與父母為敵時,除了猶大之外,其他門徒都吓壞了。
猶大視為理所當然。
他喜歡這話,就像鴨子喜歡水:&ldquo猶大問:&lsquo有啥大驚小怪的?&rsquo&hellip&hellip他愛基督,愛的隻是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對人性堕落的神性一瞥。
&rdquo因為面對主的悖論(theDominicalparadoxes),就有兩種心理。
上帝保護我們,免受其一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