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關燈
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

    廣複與敞、虔止書駁之,曰: 臣聞君以兼覽博照為德,臣以獻可替否為忠。

    《書》載稽疑,謀及卿士;《詩》美先人,詢于刍荛。

    國有大政,必議之于前訓,咨之于故老,是以慮無失策,舉無過事,竊見尚書令左雄議郡舉孝廉,皆限年四十以上,諸生試章句,文吏試箋奏。

    明诏既許,複令臣等得與相參。

    竊惟王命之重,載在篇典,當令縣于日月,固于金石,遺則百王,施之萬世。

    《詩》雲:「天難谌斯,不易惟王。

    」可不慎與!蓋選舉因才,無拘定制。

    六奇之策,不出經學;鄭、阿之政,非必章奏。

    甘、奇顯用,年乖強仕;終、賈揚聲,亦在弱冠。

    漢承周、秦,兼覽殷、夏,祖德師經,參雜霸軌,聖主賢臣,世以緻理,貢舉之制,莫或回革。

    今以一臣之言,劃戾舊章,便利未明,衆心不CA75。

    矯枉變常,政之所重,而不訪台司,不謀卿士。

    若事下之後,議者剝異,異之則朝失其便,同之則王言已行。

    臣愚以為可宣下百官,參其同異,然後覽擇勝否,詳采厥衷。

    敢以瞽言,冒幹天禁,惟陛下納焉。

     帝不從。

     時,陳留郡缺職,尚書史敞等薦廣。

    曰:「臣聞德以旌賢,爵以建事,'明試以功'《典谟》所美,'五服五章',天秩所作,是以臣竭其忠,君豐其寵,舉不失德,下忘其死。

    竊見尚書仆射胡廣,體真履規,謙虛溫雅,博物洽聞,探赜窮理,《六經》典奧,舊章憲式,無所不覽。

    柔而不犯,文而有禮,忠貞之性,憂公如家。

    不矜其能,不伐其勞,翼翼周慎,行靡玷漏。

    密勿夙夜,十有餘年,心不外顧,志不苟進。

    臣等竊以為廣在尚書,劬勞日久,後母年老,既蒙簡照,宜試職千裡,匡甯方國。

    陳留近郡,今太守任缺。

    廣才略深茂,堪能撥煩,願以參選,紀綱頹俗,使束脩守善,有所勸仰。

    」 廣典機事十年,出為濟陰太守,以舉吏不實免。

    複為汝南太守,入拜大司農。

    漢安元年,遷司徒。

    質帝崩,代李固為太尉,錄尚書事。

    以定策立桓帝,封育陽安樂鄉侯。

    以病遜位。

    又拜司空,告老緻仕。

    尋以特進征拜太常,遷太尉,以日食免。

    複為太常,拜太尉。

     延熹二年,大将軍梁冀誅,廣與司徒韓縯、司空孫朗坐不衛宮,皆減死一等,奪爵土,免為庶人。

    後拜太中大夫、太常。

    九年,複拜司徒。

     靈帝立,與太傅陳蕃參錄尚書事,複封故國。

    以病自乞。

    會蕃被誅,代為太傅,總錄如故。

     時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壯,繼母在堂,朝夕瞻省,傍無幾杖,言不稱老。

    及母卒,居喪盡哀,率禮無愆。

    性溫柔謹素,常遜言恭色。

    達練事體,明解朝章。

    雖無謇直之風,屢有補阙之益。

    故京師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及共李固定策,大議不全,又與中常侍丁肅婚姻,以此譏毀于時。

     自在公台三十餘年,曆事六帝,禮任甚優,每遜位辭病,及免退田裡,未嘗滿歲,辄複升時。

    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為太傅。

    其所辟命,皆天下名士。

    與故吏陳蕃、李鹹并為三司。

    蕃等每朝會,辄稱疾避廣,時人榮之。

    年八十二,熹平元年薨。

    使五官中朗将持節奉策贈太傅、安樂鄉侯印绶,給東園梓器,谒者護喪事,賜冢茔于原陵,谥文恭侯,拜家一人為郎中。

    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議郎以下數百人,皆缞绖殡位,自終及葬。

    漢興以來,人臣之盛,未嘗有也。

     初,楊雄依《虞箴》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九箴亡阙,後涿郡崔骃及子瑗又臨邑侯劉EA25駼增補十六篇,廣複繼作四篇,文甚典美。

    乃悉撰次首目,為之解釋,名曰《百官箴》,凡四十八篇。

    其餘所着詩、賦、銘、頌、箴、吊及諸解诂,凡二十篇。

     熹平六年,靈帝思感舊德,乃圖畫廣及太尉黃瓊于省内,诏議郎蔡邕為其頌雲。

     論曰:爵任之于人重矣,全喪之于生大矣。

    懷祿以圖存者,仕子之桓情;審能而就列者,出身之常體。

    大纡于物則非己,直于志則犯俗,辭其艱則乖義,徇其節則失身。

    統之,方軌易因,險塗難禦。

    故昔人明慎于所受之分,遲遲于岐路之間也。

    如令志行無牽于物,臨生不先其存,後世何貶焉?古人以宴安為戒,豈數公之謂乎? 贊曰:鄧、張作傅,無咎無譽。

    敏正疑律,防議章句,胡公庸庸,飾情恭貌。

    朝章雖理,據正或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