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類

關燈
音樂有拍子 聲成文者謂之音,蓋雜比曰音,單出曰聲也。

    樂者,五聲八音之總名,凡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所製之樂器,皆是也。

    樂之進止為節奏,猶今之言節拍,故有拍子。

    拍子,以表明節拍之度數者也。

    吾國雅樂,以音之停頓處曰拍,按音調之抑揚疾徐而用手或樂器以節之,曰拍子,通稱曰闆眼,古之紅牙按拍是也。

    若西樂,則凡於一定之時刻,表一定之強弱者,名曰拍子。

    一樂曲中之各小節,皆有同一之時價,但其音符之數,不必相等,且休止符亦可加入計算。

     管音樂 管音樂者,能以唱曲之音出諸管也,福建之汀州有之。

    管出之聲,與口唱之曲無稍異。

    一人以鼻吹管,由管發音,五六人圍坐其旁,而佐以洋琴絃索焉。

     十番 十番,又曰十番鼓,用緊膜雙笛,聲最高,吹入雲際,而佐以簫管、三絃,緩急與雲鑼相應,又佐以提琴、鼉鼓,其緩急又與檀闆相應,再佐之以湯鑼。

    眾樂既齊,乃用羯鼓,聲如裂竹,所謂「頭似青山峯,手如白雨點」者,始稱能事。

    其中復間以木魚、檀闆,以成節奏。

    有《花信風》、《雙鴛鴦》、《風擺荷葉》、《雨打梧桐》諸名色。

    若夾用大鑼、鐃鈸,則為粗細十番。

    創於京師而盛於江、浙。

    金匱錢梅溪曾有詩詠之。

     八音聯歡 鹹豐時,都門有售技於市曰八音聯歡者。

    其法,八人團坐,各執絲竹,交錯為用。

    如自彈琵琶,以坐左拉胡琴者為擫絃,己以左手為坐右鼓洋琴,鼓洋琴者以右手為彈三絃者按絃,彈三絃者以口品笛,餘仿此。

    又一人於座外敲鼓。

    音極悠揚,其調亦緜邈可聽,傾動一時。

    此技宣統時尚有之,而各執其藝,不相為用,與鹹豐時異矣。

     八音 八音者,以彈唱為營業之一種,廣州有之。

    所唱有生旦凈醜諸戲曲,不化裝,而用鑼鼓。

     陽襄八合 《陽襄八合》,樂譜也。

    陽襄者,殆指《論語》中之少師陽、擊磬襄二人而言。

    八合者,以八種樂器合成,鑼三種,曰大鑼,曰小鑼,曰手鑼;鼓二種,曰脆鼓,【亦稱班鼓。

    】曰銅鼓;【亦稱戰鼓。

    】鈸三種,曰大鈸,曰中鈸,曰小鈸。

     京師酒肆備絃索 京師酒肆,無室不備絃索,二三知交,酒酣耳熱,輒自操胡琴,琅琅以歌。

    然亦有忌諱處,一不得稱唱戲,僅曰消遣,二不得隔座臧否,三不得於隔座未畢一折時,起而奪唱。

     年鑼鼓 每屆新年,沿街鑼鼓,響似春潮,然皆漫無節奏,俗所謂年鑼鼓者是也。

    其樂器大率皆備,人家商店均有之,晝夜喧闐,震人心肺欲嘔。

     江慎修通音律 婺源江慎修,名永,通音律。

    其論黃鐘之宮,則據《管子》、《呂氏春秋》以正《淮南子》。

    《漢書?志》曰:「黃鐘之宮。

    」黃鐘,半律也,即後世所謂黃鐘清聲是也。

    唐時風雅十二詩譜,以清黃起調,畢曲,琴家正宮調黃鐘,不在大絃而在第三絃,正黃鐘之宮為律之遺意。

    《國語》:「伶州鳩因論七律而及武王之四樂,夷則、無射曰上宮,黃鐘、太簇曰下宮。

    」蓋律長者用其清聲,律短者用其濁聲。

    古樂用均之法雖亡,而因端可推。

    《韓子?外儲篇》曰:「夫瑟以小絃為大聲,大絃為小聲。

    」雖詭其辭以諷,因是知古者調瑟之法,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用半而居小絃,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用全而居大絃也。

    《管子》書,五聲徵、羽、宮、商、角之序亦如此。

    慎修此言,實漢以來所未尋究者也。

     吳西林緻力於樂 仁和吳西林,名穎芳。

    少即棄舉業,壹志讀書,緻力於樂。

    嘗怪鄭樵《通志》之與先儒為難,於是取《六書》、《七音樂略》,一一從流而溯源。

    其緻力則自樂始,謂律管音調,諸儒能得其說而不能習其器,俗工能習其器而不能得其說,遂以為不可究詰,乃按典籍,證眾器,成《吹豳錄》五十卷。

     士大夫諳音樂 乾、嘉間,士大夫皆諳音樂,三絃笙笛鼓闆,亦嫺熟異常。

    嘉慶己巳,錢梅溪在京時,見盛甫山舍人之三絃,程香谷禮部之鼓闆,席子遠、陳石士兩編修之大小唱,蓋崑曲也。

     舒鐵雲諳音律 大興舒鐵雲孝廉位諳音律,能吹笛鼓琴,其度曲,不失分寸。

    所作樂府院本,一脫稿,即付老伶,按節而歌,不煩點竄也。

     邱穀士通律呂 邱之稑,字穀士,瀏陽監生。

    生有異質,敦孝友,喜讀書,尤通律呂。

    謂樂所由起,實符天地自然之氣。

    倣古法,掘坎內管推候十二月中氣,應六十四卦,審陰陽休咎之徵。

    道光己醜,知縣杜金鑑聘典文廟樂舞,為設局。

    乃按律製器,率眾肄習,凡數十年。

    又博採羣書,辨正譌失,著《律音彙考》及《丁祭禮樂備考》刊行。

     鑼鼓三奏諸樂器 乾隆時,粵中有鑼鼓三者,瞽人也。

    日負諸樂器沿街售技,北方謂之一人戲。

    不知其姓名,人以其技呼之曰鑼鼓三。

    或邀之演技,則以草薦席地坐,凡諸樂器環置左右,口吹管籥,手按工尺,左肘搖鑼,右拇指箝木棰撾其,鼓左拇指挂小闆為節拍,和其歌,其餘樂器應手而執,妙無滯機,疾徐緩急,無不中度。

    其唱則生旦凈醜諸腳色,一一畢現,不辨為一人所出,若合眾手而為之者。

    三嘗語人曰:「吾業無他奇,惟在熟耳。

    方吾之創斯技也,懼不克成。

    即成矣,而左支右絀,懼無以諧聽。

    於是再三服習,日夜念此至熟,其庶幾乎,今二十有餘載矣。

    口纍纍如貫珠,手與口相為應,足與手無相違,自是不期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也。

    」 朱錦山奏二十四種樂 乾隆末,有朱錦山者,烏程人。

    能陳二十四種樂器於前,以口及左右手足動之,皆能中節。

    且能奏南北各大小曲,及仿拇戰笑詈等聲,莫不畢肖。

    和坤聞其名,召入都,命給事於邸,厚糈之。

    錦山知和必敗,先一年辭去,還吳興,仍藉素業餬口,布衣蔬食,偃如也。

     蒙古音樂 蒙人以歌唱為娛樂,所歌多為情詞,或亦有贊美古人之偉績者。

    歌時,必男女多人,和音齊唱,聞之令人生悲。

    旅行沙漠中,互相唱和,頗增征人思鄉之感。

    其音之最哀者,往往聞者淚下。

    又有一種專以歌唱為業者,常應曠野旅客之招聘,其樂器僅有笛、絃二種。

     準噶爾音樂 準噶爾部人民之俗,每日申刻,擊鼓鳴鐃,曰送日。

    其樂器,有雅圖噶伊奇爾、和爾、圖蔔碩爾、必和色爾、特穆爾、和爾綽爾等六器,為歡會宴飲所用;有鏗格爾、格昌定、沙克鴻、和必斯、奇古爾、伊克布哷、棟布哷等七器,為誦經應和所用。

    其樂曲,有名《都爾本衞拉特》者,有聲無辭,用以試絃;有名《噶爾丹穆圖爾》者,為歎美其人之辭;有名《布圖根雅布薩爾》者,為頌禱之辭;別有沙律齊默克噶爾丹穆爾奇勒噶蘇圖們額齊諸曲。

     喀什噶爾音樂 回部喀什噶爾之俗,歲於十月朔日、十二月十日,大伯克率眾張鼓樂,赴寺拜天,並慶賀宴會。

    回民吉禮,用鼓二,胡琴一,三絃二,箏一,樂人席地而坐,以手拍鼓,眾樂從之,聲音和翕。

    樂人歌曲,婦女數人起舞,踏步旋轉,皆能應節。

     城中築高亭一座,日入時作樂以送日。

    闢展每歲二月,謂之年頭,彼此宴會,幼子幼女相率歌舞。

    其樂器,有大鼓、小鼓、銅號、鉸子、嗩吶、喇叭、三絃,哈龍、烏什各城阿奇木,每日用鼓吹一次。

    回民吉禮用樂,男女歌舞。

    葉爾羌、和闐樂器,有箏、三絃、琵琶、胡琴、管、喇叭、嗩吶、鼓鈸,日入時亦作樂送日。

    庫車、沙雅爾樂器,有大鼓、小鼓、喇叭、嗩吶、三絃、箏。

    阿克蘇、賽哩木拜樂器,有三絃琴、手鼓,每日申刻以後,亦作樂以送日。

     回部樂曲,一名《斯那滿》,為愛慕其人之辭;一名《塞勒喀斯》,為拊掌行樂之辭;一名《察罕》,一名《珠魯》,為馬前鼓吹之辭。

    凡按工尺字一周,終而復始,節以人聲,隨其長短以成曲調。

     纏回音樂 新疆纏回之平民,遇尊長,交手撫胸,俯首誦賽拉瑪裡坤帖斯列海,以為親敬。

    宴客時,樂賓之樂,以鼓為主。

    大鼓以枹擊者,謂之東不拉,小鼓以手撾者,謂之達普木,管謂之娑拉伊,葦笳謂之拉伊,三絃謂之拉瓦普,二絃謂之色咍,銅絃謂之彈普,絲絃如琵琶者謂之鬥塔,如洋琴者謂之喀攏。

    男女當筵,雜奏唱歌,女子雙雙逐隊起舞,謂之偎郎,間亦有以男子而偎郎者。

     西康音樂 西康番人之於音樂,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等器,大半購自內地,惟音之節奏,異於漢人,歌舞亦然。

    歌有古調傳已多年者,有新聲按年由藏人新譜者,大抵皆燕賓客、和夫婦、樂豐年、慶太平之語也。

     唱歌 唱歌,亦稱樂歌。

    光緒時,由學部奏定為學校教科之一,男女皆有之,所以發生徒音樂上審美之感情,而涵養其德性者。

    歌辭深淺之程度,以所在學級之國文科為準。

     聖祖改訂樂章聲調 康熙甲午,考訂中和樂章聲調,諭南書房、翰林等:「向來陞殿所奏中和樂章,皆仍明代所撰,句有長短,體制類詞。

    後因文體不雅,命大學士陳廷敬等改撰,其章法皆以四字為句。

    而奏樂人未習聲調,仍以長短句法湊合歌之,是雖文法易而聲調未易也。

    今考察舊調,已得宮商節奏,甚為和平,必得歌章字句亦隨詞調,則章法明而宮商諧。

    此事所關最要,著南書房翰林會同大學士等詳考定議,務使章法與聲調協和,歸於允當。

    」乙未冬至,躬祀圜丘,用新定樂律。

    是時考正律呂,凡樂制、樂器、樂歌,皆經上親定,制度得中。

    以是月南郊大祀為始,嗣後如祭祀、朝會典禮,欽定雅樂亦並用矣。

     耕耤歌三十六禾詞 世宗禦製《三十六禾詞》,遇行耕耤禮時,用金、鼓、簫、篴、笙、拍各六,歌《禾詞》樂工十四名,於耕耤所排列,俟行禮時,樂工鳴鑼鼓歌之。

     採桑歌 皇後採桑時,童閹歌《採桑詞》者十人,金、鼓、拍版各二,簫、笛各六,排立桑外東西徑道以唱之。

     吳中櫂歌 吳中多櫂歌,皆男女相慕悅之辭也,發情止義,頗得風人之旨。

    夜程水驛,月落篷窗,每與柔櫓一聲相應答,動人鄉思,悽其欲絕。

    今舉其一以例之曰:「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

    」 粵人好歌 粵人好歌,謂之粵謳。

    凡有吉慶,必唱歌以為歡樂,以不露題中一字,語多雙關,而中有掛折者為善。

    掛折者,掛一人名於中,字相連而意不相連者也。

    其歌也,辭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葉,以俚言土音襯貼之。

    唱一句,或延半刻,曼節長聲,自迴自復,不欲一往而盡。

    辭必極其豔,情必極其至,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已,此其為善之大端也。

    故嘗有歌試以第高下,高者受上賞,號歌伯。

    其娶婦而親迎者,壻必多求數人,與己年貌相若,而才思敏給者,使為伴郎。

    女家索攔門詩歌,壻輒握筆為之,或使伴郎代草,或文或不文,總以信口而成、才表華美者為貴。

    至女家不能酬和,女乃出閣。

    此即唐人催妝之作也。

    先一夕,男女家行醮,親友與席者,或皆唱歌,名曰坐歌堂。

    酒罷,則親戚之尊貴者,自送新郎入房,名曰送花,花必以多子者,亦復唱歌。

    自後連夕,親友來索糖梅啖食者,名曰打糖梅,皆唱歌,歌美者,得糖梅益多矣。

     謳之長調者,如唐人《連昌宮詞》、《琵琶行》等,至數百言千言,以三絃合之,每空中絃以起止,蓋太簇調也,名曰摸魚歌。

    或婦女歲時聚會,則使瞽師唱之,如元人彈詞曰某記。

    某記者,皆小說也,其事或有或無,大抵孝義、貞烈之事為多,竟日始畢,可勸可戒,令人聞而感泣。

     其短調蹋歌者,不用絃索,往往引物連類,委曲譬喻,多如《子夜》,《竹枝》.如曰:「中間日出四邊雨,記得有情人在心.」曰:「一樹石榴全著雨,誰憐粒粒淚珠紅.」曰:「燈心點著兩頭火,為娘操盡幾多心.」曰:「妹相思,不作風流到幾時.隻見風吹花落地,那見風吹花上枝?」《蜘蛛曲》曰:「天旱蜘蛛結夜網,想晴隻在暗中絲.」又曰:「蜘蛛結網三江口,水推不斷是真絲.」又曰:「妹相思,蜘蛛結網恨無絲,花不年年在樹上,娘不年年作女兒.」《竹葉歌》曰:「竹葉落,竹葉飛,無望飜頭再上枝.擔傘出門人叫嫂,無望飜頭做女時.」《素馨曲》曰:「素韾棚下梳橫髻,隻為貪花不上頭.十月大禾未入米,問娘花浪幾時收?」凡村落人奴之女,嫁日,不敢乘車,女子率自持一傘以自蔽.既嫁,人率稱之為嫂,此言女一嫁不能復為處子也.梳橫髻者,未笄也.宜笄不笄,是猶不肯在花棚上也.稻十月熟者名大禾,歲晏而米不入,花浪不收,是過時而無實也.此刺淫女也.有曰:「大姐姐,分明大姐大三年.擔櫈井頭共姐坐,分明大姐坐頭邊.」言女嫁失時也,妹自愧先其姊也.有曰:「官人騎馬到林池,斬竿觔竹識筲箕.筲箕載綠豆,綠豆餵相思.相思有翼飛開去,隻剩空籠掛樹枝.」刺負恩也.有曰:「一更雞啼雞拍翼,二更雞啼雞拍胸.三更雞啼郎去廣,雞冠染得淚花紅.」有曰:「歲晚天寒郎不回,廚中煙冷雪成堆.竹篙燒火長長炭,炭到天明半作灰.」有曰:「柚子批皮瓤有心,小時則劇到如今,頭髮條條梳到尾,鴛鴦怎得不相尋?」有曰:「大頭竹筍作三椏,敢好後生無置家。

    敢好早禾無入米,敢好攀枝無晾花。

    」敢好者,言如此好也。

    其蛋家女,蕩髻如吳下唱楊花者,曰綰髻。

    有謠曰:「清河綰髻春意鬧,三十不嫁隨意樂。

    江行水宿寄此生,搖櫓唱歌槳過滘。

    」槳者,搖船也,亦雙關之意。

    滘者,覺也。

    若此者不可枚舉,皆以比興為工,辭纖豔而情深,頗有風人之遺,而《采茶歌》尤善。

     粵俗歲之正月,飾兒童為綵女,每隊十二人,人持花籃。

    籃中然一寶燈,罩以絳紗。

    以絙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

    有曰:「二月采茶茶發芽,姊妹雙雙去采茶。

    大姊采多妹采少,不論多少早還家。

    」有曰:「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繡手巾。

    兩頭繡出茶花朵,中央繡出采茶人。

    」有曰:「四月采茶茶葉黃,三角田中使牛忙。

    使得牛來茶已老,采得茶來秧又黃。

    」是三章,則幾於雅矣。

     東莞歲朝貿食嫗所唱歌頭曲尾者,曰湯水歌.尋常瞽男女所唱,多用某記,其辭至數千言,有雅有俗,有貞有淫,隨主人所命唱之,或以琵琶,秦子為節.兒童所唱以嬉者,曰山歌,亦曰歌仔,多為詩餘音調,辭雖細碎,亦絕多妍麗之句.大抵粵音柔而直,頗近吳越,出於唇舌間,不清而濁,當為羽音.歌則清婉瀏亮,紆徐布情,聽者亦多感動.而風俗好歌,兒女子天機所觸,雖未嘗目接詩書,亦解白口唱和,自然合韻.說者謂粵歌始自榜人之女,其原辭不可解,以《楚辭》譯之,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如」,則絕類《離騷》也.粵固楚之南裔豈屈,宋流風,多洽於婦人女子歟? 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者,曰潮州調。

    潮音似閩,多有聲而無字,或一字而演為二三字。

    其歌輕婉,閩、廣相半,中有無其字而獨用聲口相授。

    曹好之以為新調者,亦曰輋歌。

    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老撾大鼓,鼓聲一通,羣歌競作,彌日不絕,是曰秧歌。

    南雄之俗,歲正月,婦女設茶酒於月下,罩以竹箕,以青帕覆之,以一箸倒插箕上,左右二人摙之,作書問事吉兇,又畫花樣,謂之踏月姊。

    令未嫁幼女,且拜且唱,箕重時,神即來矣,謂之踏月歌。

    長樂婦女,中秋夕拜月,曰椓月姑,其歌曰月歌。

    蛋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

    黎人會集,則使歌郎開場,每唱一句,以兩指下上擊鼓,聽者齊鳴小鑼和之。

    其鼓如兩節竹,而腰小,塗五色漆,描金作雜花,以帶懸繫肩上。

    歌郎畢唱,歌姬乃徐徐唱,擊鼓亦如歌郎。

    其歌大抵言男女之情,以樂神也。

     劉繼廷聽采茶歌 劉繼廷嘗客衡山,曾臥聽《采茶歌》,賞其音調,而於辭句懵如也。

    翌年又至,則於其土音雖不盡解,然領其意義者,十可三四。

    因之而歎古今人相去不甚遠,村婦稚子口中之歌,而有十五國之章法。

    顧左右,無可與言,浩歎而止。

     曼殊歌梁司農祝家園詞 毛西河之姬曼殊,張姓,小字阿錢,順天豐臺賣花翁女也。

    幼慧,能效百鳥音,工鍼黹。

    稍長,白皙而妍,綰髮作連環,名百環髻。

    西河以冷宦在京,益都馮文毅公溥助貲作合。

    婚之夕,陳其年檢討為之更名曼殊。

    既侍西河,學書度曲,不半載而能,最愛歌梁司農《祝家園詞》。

    既而得奇疾,漸就羸弱,年二十四而殀,西河作別誌書之甎,士大夫爭以詞挽弔。

    其病中嘗繪小影,名《留視圖》。

     王心逸聞絃歌聲 長山王心逸進士德昌,嘗告淄川蒲留仙曰:「在都過市,聞絃歌聲,觀者如堵。

    近窺之,一少年曼聲度曲,無樂器,惟以一指捺頰際,且捺且謳,聽之鏗鏗,與絃索無異。

    」 旗亭歌洪昉思詞 錢塘洪昉思太學昇工樂府,宮商不差脣吻,旗亭畫壁,往往歌之。

    所作樂府,有《長生殿傳奇》及《天涯淚》、《四嬋娟》雜劇。

    娶同裡黃文僖公機孫女,亦諳音律。

     老胡應聲而歌 聖祖親征準噶爾,師還,次歸化城,躬自犒勞西路凱旋之師,輟膳享士,獻厄魯特之俘,彈箏笳,歌者畢集。

    有老胡善吹笳,工口辯,有膽,兼能漢語。

    因賜以酒,使奏技,遂應聲歌曰:「雪花如血撲戰袍,奪取黃河為馬槽。

    滅我名王兮,虜我使歌,我欲走兮無駱駝。

    嗚呼!黃河以北兮奈若何?嗚呼!北鬥以南兮奈若何?」遂伏地謝。

    聖祖大笑,赦之,遣還,俘中多人亦分別赦免。

     王采薇按笛歌詞 孫淵如夫人王采薇嘗言,唐五代詞,率可倚聲,被之簫管。

    春餘夜靜,輒取李後主「簾外雨潺潺」詞,按笛譜之,令淵如審聽。

    至「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二句,聞者欷歔。

    其後淵如寫采薇遺影,為《落花流水圖》,以此。

     舒鐵雲夜聞吳歌 舒鐵雲嘗於舟夜聞吳歌,宋左彜有詩,因和之曰:「遠采芙蓉夜渡江,艣聲欵乃近船窗。

    來朝驚破揚州夢,定是吳娘水調腔。

    」 王粹士每醉必歌 常寧王粹士布衣全興好飲,每飲必醉,醉必歌,歌之長短高下必協律,士大夫多倣為之。

     番人善歌 臺灣番社有歌,詞簡情遠,純然古代之歌詩體也。

    歌雲:「我所思兮貌何美,夢寐輾轉不可忘。

    我今深山去捕鹿,心旌飄搖獨徬徨。

    隻好捕鹿歸來日,與卿相餽共舉觴。

    」首尾寫情,自在流出。

     俍人善歌 俍人善歌,女及笄,父母縱之山野間,少年從之,歌者且數十,視女答歌之意為去留。

    一人留,則眾皆散。

    男子鐫其歌詞於木贈女,字細若蠅,間以金彩花鳥,髹以漆,女則具繡囊錦帶以答男。

    婦多美姿,人即撫摩其身,不禁,及乳,則怒,甚且見殺,謂諸支竅皆天生,乳則己所成,不可侵也。

     僮人善歌 僮女於春秋時,布花果、笙簫於名山。

    其衣上之飾,為五色絲同心結、百紐、鴛鴦紐。

    選其少妙者,伴峒官之女,曰天姬隊。

    餘則三三五五,采芳拾翠於山椒水湄,歌唱為樂。

    男亦三五成羣,歌而赴之。

    相得則唱和竟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

    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

    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峒官者,僮人之頭目也。

     蠻女善歌 桂林西鄙峒蠻十七八女子,披如雲鬒髮,繫紅絲縧,垂雙金珥,跣趺玉映,袒臂酥凝,跳走笑歌,意態皎如也。

    歌蠻音,婉孌靡曼。

    誰家女郎以善歌著稱於時,則光寵遍親族,其父母恆以是驕人。

     孫春山雅善歌唱 光緒中葉,京師知音之士以孫春山部郎為最。

    春山雅善歌唱,尤工青衣,【旦亦曰青衣。

    】字正腔圓,非伶界所及。

    日常攜二三朋輩,召集歌郎,畫壁旗亭。

    伶界有難諧之字,不達之腔,無可問津者,必造春山請業。

    雛伶相見,鹹呼以師。

    每集,則羊衞多人,環而受教惟謹。

    春山亦不厭不倦,或為之循聲按拍,或為之砭誤正訛,低唱輕敲,徐然下酒。

    宴飲他室者,往往輟杯就聽,簾外重足一迹,賞歎深之。

     大悅唱等韻 劉繼莊髫年時,在京都仁壽寺,遇蜀僧大悅,自言善唱《等韻》,稍稍為之言其梗概,不及學也。

    繼莊,名獻廷,康熙時大興人。

     陸麗京度曲 錢塘陸麗京,名圻,度曲四齣,薄遊武塘,錢仲芳大集賓客,即令吳伶演唱。

    新聲豔發,絲竹轉清,四座之間,魂搖意深。

     心頭小人唱曲 安邱貢士張某寢疾,臥於牀,忽見心頭有小人出,長僅半尺,儒冠儒服,作俳優狀,而唱崑曲,音清徹,說白自道名貫,一與己同.所唱節末,皆其生平所遭.四折既畢,吟詩而沒.張猶記其梗概,為人述之.後為高西園,張(木巳)園所詢,且猶為述其曲文也. 李笠翁挾妓度曲 李笠翁,名漁。

    性齷齪,善逢迎,遨遊官紳間。

    喜作詞曲及小說,常挾雛妓三四人,遇貴遊子弟,便令隔簾度曲,故使之奉觴行酒,復縱談房中術,誘重利。

    吳梅村亦識之,嘗贈以詩曰:「家近西陵住薜蘿,十郎才調歲蹉跎。

    江湖笑傲跨齊贅,雲雨荒唐憶楚娥。

    海外九州書志怪,坐中三疊舞回波。

    前身合是玄真子,一笠滄浪自放歌。

    」尤悔庵亦曰:「十郎才調福無雙,雙燕雙鶯話小窗。

    送客留髠休滅燭,要看花睡炤銀缸。

    」自是而北裡南曲中遂無不知有李十郎者矣。

     王夢樓教僮度曲 丹徒王夢樓太守文治,嘗買僮教之度曲,行無遠近,必以歌伶自隨,辨論音樂,窮極幽渺。

    客至其家,張樂共聽,窮日不倦。

    海內求其書者,歲有餽遺,率費於聲伎。

    人或諫之,不聽,其自喜顧彌甚也。

    然至客去樂散,默然禪定。

    夜坐,脅未嘗至席。

    持佛戒,日食蔬果而已,如是者數十年。

     劉培珊為老伎師 劉培珊,金陵人,秦淮老伎師也。

    同治初,粵寇亂平,重理舊業,句欄中人大半稱女弟子。

    花白髭鬚,老而不俗,是丁繼之一流人物。

    善吹笛,女郎度曲,律呂稍有不合,輒委曲成全之。

    彈箏摘阮,尤擅絕技。

    每值踆烏西墜,顧兔東升,煙水迷漫之會,輒坐一小七闆,往來於利涉橋、大中橋一帶,為羣弟子按拍。

    纔離西舫,又上東船,真點水之蜻蜓,穿花之蛺蝶也。

    有嬾雲山人者贈聯雲:「九曲青溪,一聲長笛。

    大江東去,孤鶴南飛。

    」又出素扇求詩,山人贈以四絕雲:「魁官笛子卯官簫,往事蒼茫話闆橋。

    各有宗風尊護法,彩雲仙隊領嬌嬈。

    」「新栽楊柳碧芊綿,幾輩王孫繫畫船。

    天寶詩人多感慨,江南偏遇李龜年」。

    「十番子弟各翻新,隻有何戡是舊人。

    我醉扣舷歌水調,可能擫笛付真真」。

    「祭酒詩編楚兩生,南朝狎客並知名。

    暮年冷淡無吟料,借爾箏琶遺我情」。

     董福祥因唱得官 左文襄公宗棠用兵西陲,收撫鎮靖諸堡。

    董福祥最後降,文襄怒,且患其跋扈難制,命斬之。

    已解衣辮髮矣,福祥忽高唱《斬青龍》【即《鎖烏龍》。

    】一劇,蓋隱以單雄信自況也。

    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