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類
關燈
小
中
大
恥。
前例若此,明公何疑焉。
至明公抵日,禮遇何似,亦請為明公言之。
吾天皇之豁達大度,曠世無儔,凡臣民之悖亂者,不獨恕之,而且量才而授以位,日臣夏本及樞密院員大島,其前事也。
況明公乃非日本臣民,而勳名復滿四海,則吾皇之仁厚,萬萬有加。
吾言至此,請以一問題直捷陳於明公之前:明公其寧以國家為孤注,而自犧牲一身,以緻一敗而不可收拾乎?抑將暫紓國難,留為將來改革之地乎?吾知貴國吏習,夙尚浮誇,雅不欲以真相示人,己則無力,而諱之惟恐不深,幸明公勿堅執此見。
吾作此書,非漫無省察者,首陳利害之論,繼以忠誠之詞,惟明公實圖利之。
」汝昌受書未即答,已而聞東撫退兵電訊,乃大沮喪。
至十二月十二日晨八時,汝昌報書降,旋自裁於艦上,艦揭白旗。
十三日,日軍入劉公島收船械,復以康濟一艦送汝昌櫬南歸。
總署論中日和約 光緒甲午,中日開釁時,灌陽唐景崧方署台灣巡撫,統領福軍劉淵亭永福督師台灣,紳民擬舉義旗,不甘淪陷。
彼時總理衙門大臣有唐書一通,書雲:「來電均已進陳,和議一事,現已於十八日定約。
台灣久版圖,感激朝廷恩澤,一歸他屬,忠憤勃發,自在意中。
但時勢所迫,勉從其議者,大要約有兩端:一則戰不可恃,慮其進逼京師,利害所關,視臺尤重;一則臺無接濟,一拂所請,勢必全力併攻,徒損生靈,終歸淪陷。
查自三月起屢次來電,有雲臺無兵輪,坐困絕地,其危可知;有雲臺營分布則少,防不勝防,勇難急到;有雲一二仗後,無營接替,勉強久支,難操勝算。
此皆貴署撫體察情形,不可因一時義激,遂置前電所陳患害於不顧也。
現在定約:由日本聲稱本約批準交換後,限兩月之內,地方人民願遷居,準變賣所有田地,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未能遷徙者,宜視為日本臣民雲雲。
是彼雖得地,而百姓之不願居臺者,仍有遷、賣兩途,似尚不緻坐困。
貴署撫須念朝廷愛護臺民不忍塗炭之意,并以上定約所雲,勸全臺紳民勿得一時執意,緻罹禍害。
以後辦法,當隨時電知。
有所約,於定議後限二十日互換,再限兩個月交接臺地。
餘與華官無涉。
此時務當妥為撫字,免滋事端,緻礙大局。
至來電所稱臺民集義勇萬人襲澎,商月內起程,此時和議已定,奉旨禁止勿發,即速辦理毋誤。
」 李文忠主與日和 光緒甲午之役,喪師失地,我以朝鮮內亂事與日本失和而戰,海陸軍皆敗,割臺灣以和。
然李文忠公老成持重,瞭然於勢之不可為,故發難之始,即主持和議。
當時交口非之,後出師果不勝利。
迨李奉使議和,嘗因宴會,伊藤博文口占一聯曰:「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
」索李屬對。
李知諷己,思有以報之,顧久索不得,歸語其參隨,鹹默然。
浙人某,有雋才,而不為李所重,至是,獨慨然曰:「是不難,何不雲『天難度,地難量,這饞是帝王度量』。
」李歎息稱善。
日本少佐幹預詞訟 光緒甲辰,日俄戰事亟,萊陽在德國膠澳環界左近,與煙臺、旅順各海口毗連,日本間諜改服華裝者日必數至,俄諜間亦有之,萊陽遂有日本陸軍步兵少佐幹預詞訟案。
蓋縣民張緒顯以墳塋細故,與同族訟,被告張文成匿不到案。
萊陽令飭差勒緝張文成,乃延張清勾出日本兵坂本與之助。
至縣謁見,縣令告以詞訟案件,地方官自有權衡,非外國人所能幹預。
張文成如果被誣,自有縣官秉公作主,日人身服華裝,潛蹤內地,當此嚴守中立之際,亦不便任其逗遛。
即派差護送煙臺監督衙門,交日領事管束,不準復入內地,緻違中立條約。
嗣日本陸軍步兵少佐又與關道交涉,縣令仍據理力爭,日領事乃將案注銷。
李文忠不慊於日 李文忠公使俄,在馬關議約之後,道出日本,當易舶,日本為供張行館,文忠不就。
且以舢闆之為日本舟也,不欲乘,令於兩舟間架飛梁,始履之以往新船。
德宗聯日 光緒戊戌夏,命黃遵憲為出使日本大臣,時方有聯日之議,總署撰國書,依故事擬草上。
德宗閱之,殊不愜意,因於大日本國皇帝之上,親加「同洲同種同文最親愛」九字,其他詞意,亦多所改定。
太宗自稱金國汗 天聰、崇德間,我與朝鮮來往公文,太宗自稱金國汗。
洪秀全亦知外交 鹹、同間,洪秀全據金陵,一日,忽有汽船一艘駛至,疑為官軍也,將舉礮轟之。
船主亟升白旗,時軍中有曾至香港者,識升旗例,爰以小艇抵汽船,問來意。
船將答曰:「我國商人雲集上海,江寧既下,恐君逼近,此來兩不相助,祇為保護計耳。
」兵士以告楊秀清,秀清轉達秀全。
秀全乃遣使延船將,與之歷覽各營,且曰:「彼此通商,理所當然,將來事定,惟有洋煙勿再來華,其餘貿易無禁。
」後船將歸上海,秀全使弟仁玕同行報聘,晤英、法、美各領事。
美領事曰:「敝國正以解放黑奴有南北洲之戰,天王為人民自由,實東方大革命也。
天王曷遣使敝國,一通交好。
」仁玕反江寧,呈美領事書,即遣仁玕使美。
時美領事歸國,齎秀全書同行,書曰:「太平天國天王告美國大民主:前上海貴國領事以民主意上書,書達金陵,經東王閱過,呈朕覽。
以貴民主遠居海外,音問不通,翩然肯來,實洽朕意,特遣朕弟仁玕遠使貴國。
朕聞貴國重人民,事皆平等,以自由為主,男女交際,無所軒輊,實與我朝立國相合,朕甚嘉賞。
一切交涉事件,可與朕弟仁玕往還。
凡貴國人民來我國者,皆上帝之子孫,必以兄弟相待。
以後兩國永久和好,朕有厚望焉。
」仁玕承命使美,二年而歸,著有《使美日記》。
前例若此,明公何疑焉。
至明公抵日,禮遇何似,亦請為明公言之。
吾天皇之豁達大度,曠世無儔,凡臣民之悖亂者,不獨恕之,而且量才而授以位,日臣夏本及樞密院員大島,其前事也。
況明公乃非日本臣民,而勳名復滿四海,則吾皇之仁厚,萬萬有加。
吾言至此,請以一問題直捷陳於明公之前:明公其寧以國家為孤注,而自犧牲一身,以緻一敗而不可收拾乎?抑將暫紓國難,留為將來改革之地乎?吾知貴國吏習,夙尚浮誇,雅不欲以真相示人,己則無力,而諱之惟恐不深,幸明公勿堅執此見。
吾作此書,非漫無省察者,首陳利害之論,繼以忠誠之詞,惟明公實圖利之。
」汝昌受書未即答,已而聞東撫退兵電訊,乃大沮喪。
至十二月十二日晨八時,汝昌報書降,旋自裁於艦上,艦揭白旗。
十三日,日軍入劉公島收船械,復以康濟一艦送汝昌櫬南歸。
總署論中日和約 光緒甲午,中日開釁時,灌陽唐景崧方署台灣巡撫,統領福軍劉淵亭永福督師台灣,紳民擬舉義旗,不甘淪陷。
彼時總理衙門大臣有唐書一通,書雲:「來電均已進陳,和議一事,現已於十八日定約。
台灣久版圖,感激朝廷恩澤,一歸他屬,忠憤勃發,自在意中。
但時勢所迫,勉從其議者,大要約有兩端:一則戰不可恃,慮其進逼京師,利害所關,視臺尤重;一則臺無接濟,一拂所請,勢必全力併攻,徒損生靈,終歸淪陷。
查自三月起屢次來電,有雲臺無兵輪,坐困絕地,其危可知;有雲臺營分布則少,防不勝防,勇難急到;有雲一二仗後,無營接替,勉強久支,難操勝算。
此皆貴署撫體察情形,不可因一時義激,遂置前電所陳患害於不顧也。
現在定約:由日本聲稱本約批準交換後,限兩月之內,地方人民願遷居,準變賣所有田地,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未能遷徙者,宜視為日本臣民雲雲。
是彼雖得地,而百姓之不願居臺者,仍有遷、賣兩途,似尚不緻坐困。
貴署撫須念朝廷愛護臺民不忍塗炭之意,并以上定約所雲,勸全臺紳民勿得一時執意,緻罹禍害。
以後辦法,當隨時電知。
有所約,於定議後限二十日互換,再限兩個月交接臺地。
餘與華官無涉。
此時務當妥為撫字,免滋事端,緻礙大局。
至來電所稱臺民集義勇萬人襲澎,商月內起程,此時和議已定,奉旨禁止勿發,即速辦理毋誤。
」 李文忠主與日和 光緒甲午之役,喪師失地,我以朝鮮內亂事與日本失和而戰,海陸軍皆敗,割臺灣以和。
然李文忠公老成持重,瞭然於勢之不可為,故發難之始,即主持和議。
當時交口非之,後出師果不勝利。
迨李奉使議和,嘗因宴會,伊藤博文口占一聯曰:「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
」索李屬對。
李知諷己,思有以報之,顧久索不得,歸語其參隨,鹹默然。
浙人某,有雋才,而不為李所重,至是,獨慨然曰:「是不難,何不雲『天難度,地難量,這饞是帝王度量』。
」李歎息稱善。
日本少佐幹預詞訟 光緒甲辰,日俄戰事亟,萊陽在德國膠澳環界左近,與煙臺、旅順各海口毗連,日本間諜改服華裝者日必數至,俄諜間亦有之,萊陽遂有日本陸軍步兵少佐幹預詞訟案。
蓋縣民張緒顯以墳塋細故,與同族訟,被告張文成匿不到案。
萊陽令飭差勒緝張文成,乃延張清勾出日本兵坂本與之助。
至縣謁見,縣令告以詞訟案件,地方官自有權衡,非外國人所能幹預。
張文成如果被誣,自有縣官秉公作主,日人身服華裝,潛蹤內地,當此嚴守中立之際,亦不便任其逗遛。
即派差護送煙臺監督衙門,交日領事管束,不準復入內地,緻違中立條約。
嗣日本陸軍步兵少佐又與關道交涉,縣令仍據理力爭,日領事乃將案注銷。
李文忠不慊於日 李文忠公使俄,在馬關議約之後,道出日本,當易舶,日本為供張行館,文忠不就。
且以舢闆之為日本舟也,不欲乘,令於兩舟間架飛梁,始履之以往新船。
德宗聯日 光緒戊戌夏,命黃遵憲為出使日本大臣,時方有聯日之議,總署撰國書,依故事擬草上。
德宗閱之,殊不愜意,因於大日本國皇帝之上,親加「同洲同種同文最親愛」九字,其他詞意,亦多所改定。
太宗自稱金國汗 天聰、崇德間,我與朝鮮來往公文,太宗自稱金國汗。
洪秀全亦知外交 鹹、同間,洪秀全據金陵,一日,忽有汽船一艘駛至,疑為官軍也,將舉礮轟之。
船主亟升白旗,時軍中有曾至香港者,識升旗例,爰以小艇抵汽船,問來意。
船將答曰:「我國商人雲集上海,江寧既下,恐君逼近,此來兩不相助,祇為保護計耳。
」兵士以告楊秀清,秀清轉達秀全。
秀全乃遣使延船將,與之歷覽各營,且曰:「彼此通商,理所當然,將來事定,惟有洋煙勿再來華,其餘貿易無禁。
」後船將歸上海,秀全使弟仁玕同行報聘,晤英、法、美各領事。
美領事曰:「敝國正以解放黑奴有南北洲之戰,天王為人民自由,實東方大革命也。
天王曷遣使敝國,一通交好。
」仁玕反江寧,呈美領事書,即遣仁玕使美。
時美領事歸國,齎秀全書同行,書曰:「太平天國天王告美國大民主:前上海貴國領事以民主意上書,書達金陵,經東王閱過,呈朕覽。
以貴民主遠居海外,音問不通,翩然肯來,實洽朕意,特遣朕弟仁玕遠使貴國。
朕聞貴國重人民,事皆平等,以自由為主,男女交際,無所軒輊,實與我朝立國相合,朕甚嘉賞。
一切交涉事件,可與朕弟仁玕往還。
凡貴國人民來我國者,皆上帝之子孫,必以兄弟相待。
以後兩國永久和好,朕有厚望焉。
」仁玕承命使美,二年而歸,著有《使美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