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類
關燈
小
中
大
未幾,復見人且騎之形,果撚之馬隊至矣。
來者百餘騎,就所駐之地繞行一周而去,國瑞與其眾熟視若無覩。
又未幾,見塵埃大起,撚步馬大隊至,不辨人數,國瑞揚手一揮,百餘健兒均各持一矛一刀,迅速而前,疾若飛隼,瞬忽不見,已突入撚陣中。
但見撚隊立時擾攘殊甚,倏分倏合,縱橫盪決,欲前而又卻者三。
相持兩時許,撚匪猶不退,百餘健兒尚未出。
此時國瑞亦惶恐失色,詫曰:「兒輩受傷矣!」仍囑撒等毋妄動,躍馬馳入撚羣中,倏見馬倒人死者相繼。
遙覩一乘馬執旗賊受刃摔下,蓋撚首也,匪眾遂大亂,遽回身奔竄潰退,遺屍二千餘具,斃馬八百餘匹。
國瑞亦偕其眾出,僅死二人,傷者十餘人,餘均無恙。
然自首至踵,恍如浴血,取衣揉之,血水且縷縷也。
於是太守率父老子弟郊勞,拜於馬前,謝卻敵全城之功。
沿途焚香炬燭,迎之而入,國瑞亦俯仰大樂,太守以其功申之巡撫,上於朝,免革職拿問之命,賞還原官原銜。
左文襄平新疆 光緒戊寅,左文襄公宗棠平新疆。
是役也,以老湘營為首功,故提督劉忠壯公松山舊部,其猶子新疆巡撫錦棠所統者也。
錦棠亦將才,有權略。
嘗與將軍金順等擇地度歲,歌舞酣宴甚樂,而密使四出偵賊所至。
既元夕後,謂將軍曰:「吾輩樂亦甚矣,曷一出勦賊!」率師即日行,不數日,大捷聞矣,而將軍等方集麾下,議論未定也。
故改建行省諸大政,文襄粗立其基,經營部署,率錦棠成之。
左文襄出關以後,無大戰事。
老湘一軍,號稱無敵,實著績於甘、涼一帶。
滇粵出師越南 廣西流匪輒走鎮南關外,值越南政苛,奸民從而和之。
凡越屬毗連中邊地方,各據地為雄,股數甚多。
中、越會勦,無歲無之。
文武將吏,利有保獎,亦不欲其根株淨盡,駐師邊上,觀望而已。
光緒壬午,法人攻破越之東京,張佩綸以詞臣上封事,有滇粵三省水陸會師之議。
詔下海疆督撫妥籌復奏。
合肥張樹聲時督兩粵,從而申明其說。
遣廣東水師出欽州,廣西陸師出太平、鎮安兩府,滇省陸師出蒙自,均至越南海防、宣光、諒山等縣,以為聲援。
仍假勦流匪為名,以預杜中、法釁端。
越將劉永福者,本以邊匪入越受撫,官三宣提督,有眾三千,據保勝水陸要衝。
嘗遇法將安得利探路輪船,截殺無遺,中外以為異人,思借其力以寄藩籬。
特簡岑毓英為滇督,唐炯為滇藩,徐延旭為桂藩,資以集事,而三省會師之議行矣。
滇師強弱不敢遙度,廣東水師乃紅蛋艇船之類,僅供捕盜,小輪船不禁出海。
提督吳全美曾陳明未堪戰陣,駕駛員弁於風沙水線均未熟諳,以禦西洋兵輪,固兒戲矣。
廣西陸師經營多時,淮將黃桂蘭、湘將趙沃分統二十營,兩路扼紮,直入越南各境,額數頗虛,餉項至薄,制流匪則有餘,當大敵則不足,路人固皆知之。
然廟謨既定,中外從同,亦不暇切實考尋。
此開邊之始也。
當永福之據保勝也,綰要設卡,收稅以自封殖,本無為越禦法之志。
而法將探路遇害以後,頗有戒心。
中外雖議借其力,然亦未有以發也。
灌陽唐景崧奏陳邊事,奉旨交滇督差遣,滇督尼止之,而唐已先期至粵,謁署督曾忠襄公國荃,以招用永福自任。
忠襄資以行裝,由海道繞赴劉營,曉諭大義,責令出兵。
會法人連破河陽、懷德等府,越事日急,滇、粵兩路之師均已前進,永福遂至太平一帶,與桂師聯絡。
時忠襄已奏陳始末,準留唐桂省差遣,即監視永福軍事。
未踰年,法兵大起,滇、粵之師退保邊境,永福亦徑回保勝。
其於保勝之挫法將,實恃地勢。
又其時法將探路,隨兵無多,且不意有中途之刼也。
三省會師議起,越南西南諸省久為法人所據,移都東京,私與訂約,疆吏實未過問。
倉卒興兵,至海疆數省震動潰喪,耗費帑金二千餘萬,卒并越南藩屬付之法人矣。
王鎮邦與法人戰於河口 河口失守一役,主動者為攻鎮南關之遊勇,助動者為安南境內外之革黨,而實發其動機於十六七歲之一童。
童夙為河口督辦王鎮邦所寵愛,後厭棄之。
童大恚,時至各營,言王督辦富藏金,遂聞於蘭溪河南盤踞山中之祕密社會,發其素蓄之軍械,乘夜渡蘭溪河,潛伏鎮邦署之附近。
署在山巔,前臨蘭溪河,後臨紅河,地少瘴癘,與兵營不相聯續。
時安南總督偵知之,遣使告鎮邦,勸其繳械納降,王不允。
送法人出,與之戰,山下排鎗紛集鎮邦之身矣。
童首先登山,梟其首。
遂進下蠻耗,規圖蒙自。
後以軍械不足,始遭擊而退。
劉壯肅勝法人於基隆 光緒甲申,法人擾臺北,提督劉壯肅公以巡撫銜奉詔督辦臺灣軍務。
閏五月,抵基隆,法人來犯。
毀礮臺,劉以我國無軍艦,海難制勝,欲誘敵陸戰,俟其登岸,迎擊之。
六月,率曹志忠、章高元、蘇德勝、鄧長安四提督與法人戰於基隆。
是役也,死法軍官三人,法兵百餘,奪獲旗幟二面,槍數十桿,帳篷十餘架。
又以滬尾離臺北三十裡,離基隆八十裡,兵力單薄,恐後路稍疏,則基隆之兵不戰而潰,於是朝戰勝,夕即退軍入山後,使法人聚於基隆,則沿海邊境,不至處處窺伺,其形似弱而其策萬全。
後法人三犯滬尾,皆受創而遁。
滬尾守將孫開華亦善戰,劉既退回淡水,則策應滬尾益靈。
然礮臺既毀,全恃兵卒血戰,故猶相持至八閱月,而孤島獨全。
是時馬江已挫,匯利、萬利、華安三船皆不克濟師,劉卒能盡力支持。
十二月,法人又增兵犯月眉山,拒戰五日,法兵皆服雨衣,更番疊進。
我軍力薄,無可更換,各將士皆忍飢冒雨,月眉山卒得保全。
章高元勝法人於基隆 章高元為淮軍後起名將,髮撚諸戰,功績至偉。
法、越之役起,光緒甲申正月,以淮、湘軍各千名渡海守臺灣,署臺灣澎湖掛印總兵。
六月,法兵攻基隆,守將孫開華戰既不利,基隆遂陷。
時章所部僅二千兵,分防各地,在麾下者五百耳!聞耗,誓於所部,率以進。
將抵基隆,復戒其眾曰:「國土失陷,吾將兵者之恥也!與諸君約,今夜必復基隆!若及明而不復者,吾寧自剄,不與諸君相見矣。
」 章為鎮將多年,不營私殖,所得財,悉以養死士,故深得士心。
令既下,士卒鹹鼓勇而進。
將抵礮壘,使部將李世鴻、章保勝分兵由小徑抄其後,章則率兵士百人,提刀直擊法營,途遇邏者,縛之而前。
此時法兵忽覺章來襲,鎗礮如雨,海中法艦復以大礮榴彈擊章軍,章之帽簷被礮彈擊去其半,左耳受礮震,終身失聰。
然是時袒臂大呼而進,不用鎗礮,挺短刃,直斫法兵,法兵大敗,死者二千餘,折其兵官二人,餘眾鳧水逃入艦,艦於夜中引去。
時他將聞章短兵進戰,鹹震慄失色。
遲明,率兵來援,則見基隆早易法幟樹章幟矣。
寧裕明王德榜勝法人 光緒甲申,法使福裕諾將回國,言於李文忠公鴻章,謂將派兵巡越南。
文忠未上聞,奉旨申飭,而法人旋以巡邊為名,攻越南之諒山。
粵督張樹聲、滇督劉長佑暨沿江沿海督撫聞警,各徵兵出廣西龍州之鎮南關為中路,桂撫徐延旭督師諒山。
樹聲所遣提督黃桂蘭、董履高等多淮軍,延旭所用黨敏宣、陳朝剛、陳得貴等皆廣西人,延旭倚桂蘭,俾盡統諸軍,凡四十二營,當前敵,駐北寧,自統二十餘營為後路。
桂蘭在北寧,日夜酣酒,奪民女,恣為荒淫,軍無紀律,越人痛恨之。
教民某賄敏宣,請給軍裝助戰。
敏宣白桂蘭,從之。
教民遂助法攻我軍,我軍潰。
延旭逮問,朝命潘鼎新代之,以布政使王德榜署提督,代桂蘭。
且以敏宣退縮,得貴首失扶良礮臺,命悉斬之。
敏宣,桂蘭之營務處也,猶領三千五百人屯諒山,合所節制者計之,尚二萬餘人,得貴亦領千人。
德榜懼其叛,祕不發。
令部將寧裕明往誘之。
裕明挈幕僚一卒一騎而往,迎敏宣,聲言籌軍食,邀與同往大營。
敏宣隨入關,遽就縛。
搜其身,得已上藥之雙響手槍二,遂斬之,並斬得貴。
得貴抗稱退礮臺實奉將令,裕明復詰其剋扣軍餉,始俯首就誅。
桂蘭夜餌金死,朝剛亦當斬,亡命走。
是役也,善戰者首推裕明。
裕明,衡陽人,初在劉武慎公部下。
甲申春,淮軍敗,廣東陸路提督楊玉科領廣武三營屯觀音橋,調裕明領右營。
閏五月丙午黎明,法軍自郎甲進攻觀音橋,橋南北皆山,北嶺尤峻,萬葉率四千人屯橋南,裕明從玉科,與提督王洪順屯橋北。
薄暮,萬葉戰敗,退俯北嶺而陣。
法軍從之入,裕明亟出萬葉後,登北嶺絕頂,發礮下擊,別伏兩哨於山之左右麓,橫截法軍。
法軍悉力禦嶺上軍,不意山麓之驟出伏兵也,大驚,潰走,諸軍窮追之。
至郎甲,殲數百人,於是法人始有求和之舉。
洪順者,亦淮軍良將。
率所部屯山下平地,幾為法軍所乘。
然不以萬葉之敗退而少卻也,萬葉部伍亦井井,卒能轉敗為勝。
會奉電旨令退師,毋礙和議,我軍退入關,法人約退東京,乃止退北寧。
裕明以法人詐和,宜乘機進兵說玉科,旋奉旨派員潛赴敵境偵探,遂以屬裕明。
六月乙酉,裕明發觀音橋。
七月癸卯朔,歸龍州。
說鼎新宜進兵,於是遂決二次大舉之議。
八月庚寅,我師敗於郎甲。
其地南距諒山十五裡,北距觀音橋八十裡,東船頭、西太原各百裡。
先是,越南教民犒軍,報法人且至,提督方友叔答曰:「我械未集,壘未固,未易速戰。
」教民去。
不二日,法兵大至矣,倚森林以自蔽,我軍不知也。
黎明,忽聞礮聲,友叔以為兵勇打冷礮也,俄而開花彈落營中,十餘人被炸死,始大驚。
時築壘未畢,士卒方就食於空村,提督周某率二千五百人而疾奔,友叔亦率千人從之,法人乃圍玉科營數十重。
初,裕明令軍中:「即不戰,亦戒備。
」故獨整暇。
至是,則憑牆發槍,法人死傷如積。
牆猝倒,則令親軍三百人且戰且掘坑。
及暮,法人數萬衝突數十次,卒不得入。
左右促裕明出,裕明回顧,則積屍縱橫,裹入法兵中,不見一援兵,望玉科中軍,圍尤厚,乃曰:「戰死槍,走亦死槍,寧戰死耳!」左右曰:「統領猶在。
」裕明曰:「即出,亦必殺敵!」時已曛黑,裕明口銜匕首,右手縱火彈,左手持馬刀,馳而斫。
左右二百餘人亦隨而馳斫,法兵皆披靡,竟入中軍。
玉科從者數十人,方據內濠力戰,裕明乃衞玉科出,士卒又死五十人,傷四十餘人。
是役也,玉科懲敏宣前事,拒教民不見,而友叔不知教民為法諜,語以實,遂及於敗。
我軍死千餘人,然法軍死者亦相當。
乙酉正月,諸軍以諒山失守,退屯關內。
玉科駐文淵,猶在關外十五裡也,距法軍所駐,僅五裡耳。
己酉黎明,法軍進犯,裕明以當前敵,陣中嶺,左嶺以徐占魁當之,右嶺以廖應昌當之,玉科督戰,駐大塘嶺。
俄而礮傷占魁足,遽返,應昌懼而亦奔。
裕明率師力戰,而法兵遽從右嶺入,玉科遣提督劉思河率中營親兵助裕明。
思河手馬刀,裕明使棄之,思河乃蹲而發槍。
方燃火,思河已為礮彈穿胸矣,玉科之頭太陽及腹亦中傷,死矣,裕明不知也。
方遣紅旗索子藥於玉科,紅旗返,報玉科陣亡,裕明痛哭曰:「主帥死,我何生為?諸君不能戰者行,否則請隨我,為主帥復仇!」眾皆願從死。
裕明乃率之衝法軍,擊殺一軍服有五金線者,蓋上級軍官也。
俄有彈中裕明,洞右頰,裕明猶持刀,督軍士前進。
從者曰:「大人戴花矣!」戴花者,軍人隱語,謂中彈也,掖以行。
裕明怒,謂死亦當在關外。
從者紿以主帥未死,乃強轝入關。
二月戊寅,法人陷關前隘。
隘北五裡曰小南關,其地有三山,馮子材所統十營在焉。
山上營三,山下營七。
法人遽出奇兵,趣鎮南關東嶺以來襲,礮聲如雷霆。
裕明方養創憑祥,聞之,裹創飛騎,自山北衝上,手馬刀亂斫,法人披靡,於是諸軍相繼登。
德榜屯油隘,遣都司陳得勝間道赴援,自張疑軍待之,並潛率精銳扼要地。
別築土墉為障,三小時而事集。
法軍望見我疑軍也,以為主將中堅所在,即發鎗礮力攻之,銳不可當。
歷一小時許,見我不回擊,乃以騎偵之,知為空壘,遂分軍為二,鼓銳以進,兼取包抄搜索之方略。
德榜躬率一隊至,直向法軍挑戰,法軍乘之,德榜乃退至障畔,戒所部曰:「法人勢雖銳,難持久,當以忍勝之。
」遂令軍士伏障下,不輕發鎗礮。
此時彈如雨,德榜草屨布服,坐土墩,從容指揮。
及見法軍氣將竭,乃發令曰:「可出戰!」遂風馳而前,以鋒刃目接。
此時他隊伏軍備夾擊者,亦突至法軍陣後,法軍出不意。
大敗奔北,死者數千人,遂獲全勝。
是役也,法兵萬餘,而德榜所帥偏師不及三千,殺敵數千,我軍死傷不及百也。
或曰,鼎新總兵權,而遇敵即退,兩日夜馳數百裡,遁回南寧,法人躡蹤而來,鎮南關遂失守。
鼎新復詭詞入報,謂子材、德榜兩軍不聽調度,坐視不援,緻有此敗。
廷旨著將馮子材、王德榜軍前正法,幸督辦廣東防務彭剛直公玉麟、兩廣總督張文襄公之洞悉其冤,合詞電奏,謂鼎新調度乖方,且力揭其隱,由是廷旨褫鼎新職,子材、德榜釋不問。
德榜軍方在關外,聞詔,益奮勇效命,截擊法兵,法軍卒潰,乘勢追逐數百裡,殺戮敵軍官及獲馬匹糧食無算。
張春發勝法人 馮子材、蘇元春、王孝祺等與法人戰於鎮南關外也,其初固常敗,而後之反敗為勝,實出於張春發所率之三百人。
春發者,孝祺裨將也。
孝祺初與敵戰,屢失地喪師,節節退守,已奉褫職拿問之諭,尚未離營也。
潘鼎新不知軍事,始令孝祺營於某所,既而更之,一日九易其地。
孝祺不知所從,則窘甚。
適子材奉命督師,率所部來會,孝祺迺距子材營若幹裡而駐焉。
大戰鎮南關之日,將戰,孝祺聞有槍礮聲,令春發率三百人巡哨。
行經大森林,忽聞人馬鼓角聲甚盛,知他隊敵兵且大至,懼甚,迺令此三百人者匿於林中,以俟其過。
時兩軍前敵已開戰,法軍預調別隊二千人及大宗子彈由間道前往濟師。
見森林,懼有伏,不進。
張匿林中久,既不聞聲,以為法軍過且盡,亟欲返命,率眾奔而出,猝遇法軍,驚且愕,當時進退皆不可,張顧謂三百人曰:「今日戰,死。
不戰,亦死。
然力戰,或可不死。
且敵人欲進而反止,是中餒也,不如因其餒而乘之。
」三百人哄應曰:「然。
」則一鼓作氣,逕前搏戰,衝其中堅。
法軍之行也,氣張甚。
及遇林而疑,既稍稍衰矣。
又不備即有戰事,突見春發眾奮勇前,猝不知多寡,大駭,以為果遇伏中計。
彼此距離近,礮彈無所施,氣愈竭。
三百人者,東馳西擊,短刃相接,法軍陣動而潰,死傷過半,子彈盡為春發所有。
乘勝前進,於是前敵戰正酣,我軍氣益發揚,拒戰益力。
敵知別隊已失利,子彈告罄,接濟又絕,兵氣大渙,遂大敗,並搖動大本營,一日夜,退百數十裡。
於是我軍大勝於鎮南關,即日克復諒山。
馮子材勝法人 鎮南關之役,馮子材督兵力戰,遂獲大勝。
先時,行軍屢失律,盡喪關外地,桂邊亟亟,時張文襄督兩粵,請於朝,命馮子材督師,率舊部援桂。
文襄與子材結為兄弟,臨行,文襄設宴,以金三,跽而酌子材,且曰:「公飲此,以祝公勝利,努力殺敵!不然,無相見期。
」子材飲盡,謝曰:「此行不勝,無面目見公!」遂行。
鎮南關在兩山之間,子材與某將各踞一山,中築長牆以為守,蓋猶舊法也。
子材初練有藤牌隊數百人,皆百戰精卒,待之素厚。
將戰,隊長請於子材曰:「法軍槍械殊利,若與之礮火相見,勢必不敵。
盍先以藤牌隊衝其陣,而後以大軍繼之?果得近身搏戰,則吾事濟矣。
」子材嘉之,且曰:「若毋怯乎?」對曰:「平時受公豢養之謂何?今事亟矣,吾儕有不循是而行者,當自刎以謝。
」子材曰:「敬諾。
」及法軍來攻,子材初令軍中伏毋動,藤牌隊均踰牆下,瞬息不見,已入法軍矣。
踰時,見法軍陣微動,槍聲稍稀。
相持一時許,無耗。
子材恐藤牌隊有失,令軍士亦踰牆出戰,法軍以槍礮猛擊之,不能前,勢殊迫,將卻退。
子材見之,急踰牆出,某將從,公子輩力阻,不聽,亦隨之出。
子材布衣草履,持刀陣前,並手刃退卒數人。
軍士見大將親臨督戰,爭先效死。
會法軍中堅大動,甚囂塵上,馬倒人死者甚眾,知藤牌隊已得利,我軍益前,殊死戰。
法軍彈罄,接濟不至,遂大敗,死傷數千人,乘勝復諒山。
法人既受此創,自谷松而威坡,而長慶,而船頭,由北而南,日夜退走。
我軍將士額手相慶,謂北圻、東京可冀恢復矣,而孝欽後忽詔令停戰。
至四月,越南且為法有,而我失藩屬矣。
張佩綸與人戰於馬江 先是,閏五月二十一日,法軍有兵船一艘進港。
二十四日,其水師提督孤拔座艦又進口,泊羅星塔上流。
自此以後,日有一二船至,至二十八日,共得八艘。
而我船之在港內者,僅六艘:曰揚威,曰福星,曰藝新,曰琛航,曰福勝,曰建勝,駐船廠者惟陸軍四營而已。
其後又得濟安、飛雲、伏波、振威、永保等五艘,增調閩安平海師船八艘,翦鎮炳南礮船十艘,添募陸軍數千。
相持匝月,至七月初三日而難作矣。
是日晨,法船升火起椗,學生魏瀚倉卒馳告,而法人已牒告未刻開戰。
佩綸大恐,遣瀚向孤拔乞緩。
比登舟而礮已發,我船猶未起椗也。
三船在羅星塔下流者,先被擊沈,振威管駕許壽山死之。
其在羅星塔上流者,揚武先沈,管駕坐舢闆而遁。
伏波、藝新隨之,福星欲斫椗赴救,已不及。
法軍礮彈如雨,福星管駕陳英屹立望臺,傳呼開礮,其僕請曰:「伏波、藝新已駛向上流矣,我船亦宜相機行事。
」英瞋目曰:「爾欲我走耶?」叱之退。
遂令於眾曰:「今日之事,有進無退!我船既銳進,當有繼者,安知不可轉敗為勝?」於是鼓輪掌舵,貫法陣而前,開邊礮左右擊。
惜礮小,未能中法艦要害。
我船雖被彈,而尚無大礙,復在下流裝足子彈,貫敵陣而回擊之如前。
隨其後者,雖有福勝、建勝二船,顧小而行遲,僅遙為聲援而已。
福星至此,遂成孤立之勢。
孤拔見之,乃以三船合圍,管駕陳英中彈殞於望臺,三副王漣開礮奮擊,亦被彈洞胸而死。
船上屍骸枕藉,而猶力戰不退。
迨火藥艙中彈,軍士始紛紛赴水,船額配九十五名,存者僅二十餘。
是役也,誠可謂血戰矣。
福星既沈,建勝亦被轟沈,管駕林森中彈殞。
福勝督帶呂翰亦及於難,蓋呂方在其船也。
是時全隊盡歿,僅餘福勝一船,船尾已受彈火發,而尚燃礮猛擊。
管礮翁守正發數鎗,殪二法人,彈貫其胸而踣。
管駕葉琛方在望臺指揮,忽一彈飛至,貫其頰,仆矣,復躍而起,傳令裝礮,彈復集其脅而亡。
於是全船所存,僅學生二,船亦沈半截。
二學生見孤拔方植立督戰,乃從容裝藥,瞄準孤拔而擊之,殪其左右二人,孤拔亦受傷。
計各船管駕力戰陣亡者,共四人。
或曰,有徐某者,上海人,年十歲,失怙恃,家貧,流為丐。
丐中之強有力者多欺之,以故不慣與羣丐伍。
夜無所歸,恆號泣於天主堂前,法教士哀而收養之。
徐固世為教徒也,命之讀,琅琅上口。
性穎悟,不數年,通法文,教士愛之。
返國,攜以去,使入中學校。
及中、法戰時,教士攜之入軍,隨孤拔來寇,因利徐以謀我焉。
徐居軍幕,為虎作倀。
孤拔率兵艦寇臺灣,知福州防禦嚴,不利深入也,徐曰:「福州艦小兵懦,長驅直入,不足敵也。
」孤拔頷之。
笑問教士曰:「徐,華人也,保無意外乎?」教士曰:「徐家世奉教,依吾為生,庸何傷?」翌日,徐又謂孤拔曰:「臺民強暴,恐將不利於將軍。
」孤拔然其言,將輕舵西駛,先鋒已報失利,急鼓輪向福州行,窺馬江。
福州水雷艇數十方防堵海口,孤拔以遠鏡窺我軍,乘未備,發礮先擊。
我軍亂,不及整師,倉皇出,法軍礮彈紛至,已洞穿我鐵甲,漸下沉。
徐又乘機語孤拔曰:「必盡殲之,毋貽他日憂。
」又連發數礮,而我軍僅一艘矣。
有一軍官躍出曰:「我軍還擊固死,不還擊亦死,何可束手待斃耶!」強令發一彈,中孤拔腰,立仆。
法兵見主將被創,停戰,徐仍促之還射,我軍遂全沒。
孫開華勝法人於臺灣 孫開華,字賡堂,湖南人。
鹹、同間,從鮑超轉戰楚北、江南、江西,有功,累遷至總兵。
光緒初,調臺灣。
甲申,法人來犯,時督辦臺灣軍務者為劉銘傳,劉故淮軍宿將,多謀能斷,部下將士皆精銳善戰。
劉知孫可大用,令守淡水礮臺。
劉嘗於酒半語客曰:「吾有四提督一總兵,謀勇兼備,何憂敵之不破,功之不成哉!」四提督,謂曹志忠、章高元、蘇德勝、鄧長安,一總兵謂孫也。
既而孫以火藥不足,不用大礮,令軍士盡伏臺後。
法兵官從鐵艦開放大礮二百餘門,臺上寂無聲息,相戒不稍動。
法人以為我守兵已潰走,立放舢闆,驅兵登岸。
伏驟起,奮勇直進,肉薄移時,斬級數百,呼聲震天,法人驚出不意,入海死者不可悉數。
擊沈舢闆四,軍中莫不稱賀。
孫曰:「敵雖經此鉅創,然心不甘服,必且復來。
吾等防務不宜稍懈,如有解甲休息者,罪以軍法。
」未幾,法人謀襲擊,孫率士卒,賈其餘勇,冒死抵禦,三戰三捷。
法人懾其威,自是遁。
孫強毅而寬和,得士心,故能搴旗斬將,力遏兇鋒,相持數十日,而淡水卒無恙。
當時無水師以為援助,而礮臺軍械又遠不如敵,乃竟能轉敗為勝。
劉奏陳戰績,擢福建陸路提督。
光緒癸巳,以疾卒於淡水。
舉殯之日,士民爇香會送,至為泣下,亦有繪像以祀者。
張李成與法人戰於臺北 張李成,臺灣內山人,美風姿,操俳優業,媚目巧笑,傅脂粉登場,初不審其為勇士也。
光緒乙酉,法人攻臺北,觀察李某以劉省三中丞命,練土兵拒敵。
張忽舍所業應選,李呼張小字曰:「阿火,汝胡解兵事!」張慷慨言曰:「火生長是間,不欲變服飾為西人奴也。
」 山中善火者可千人,招之立集,善獵能鎗,可應敵。
李善之,易其名曰李成,謂李氏所成就者也。
時擢勝軍二千眾,屯滬尾礮臺坡,李成則率新卒五百,分為兩隊,承其後。
擢勝軍一與敵接,立敗,張以二百五十人出,散髮赤身,嚼檳榔,紅沫出其吻。
時潮上,法人爭以小船抵坡下,坡上草深沒人。
此二百五十人者見敵皆仰臥,翹其左足,張趾架鎗以待敵。
敵近,二百五十鎗齊發,法人死者百數,大駭而遁。
山後復出二百五十人,作圓陣包敵。
時潮落舟膠,有巨賈購得法華戰事股票,從軍觀勝敗,時亦陷足泥中。
船上張白麾,請以金贖,張不可,作俳優聲曰:「吾不欲仇人金也!」殺而烹其屍。
李世鴻與法日戰 李世鴻,字海珊,合肥人。
夙秉母虞夫人訓,明大義,死綏蓋平。
時母猶在堂,前一夕,手書戒子,不以生還為念,僅屬善事祖母,求自立而已。
鹹豐己未從戎,時粵撚兩寇已熾。
克復壽州、六安之役,與焉,積功至守備。
同治甲戌,臺灣與日本人鬨,從福建提督前往鎮撫。
由竹坑山進兵,收復大龜紋溪、內外獅頭等番社,擢都司,加遊擊銜。
內渡,駐軍江陰,督建礮臺。
光緒癸未中、法之役,防堵臺南,援臺北。
嘗夜半率兵,由菱山繞小路攻敵後營,踏破之,奪還礮壘,獲法軍旗器械。
法人攻滬尾,守軍幾潰,復赴援,傷敵無算。
和議成,擢遊擊,守臺南,辦開山撫番事。
丁亥,總兵章高元赴山東,初檄管帶廣武營。
壬辰,移駐青島,督建礮臺,未就。
甲午,日本在朝鮮與我開釁,章援旅順,世鴻幫統新募福字兩營。
未出,旅順陷。
時日本海軍方逡巡渤海,不易渡,乃率師冒險,由登州茅家口乘海舶,往大營口登陸。
宋忠勤公慶檄守蓋平,爰相度形勢,以牽馬嶺為要隘,設戍甫定,日本將率軍來襲,戰屢勝,殲敵不可勝計。
敵還攻析木城,宋仍檄守蓋平。
一夕,敵麕至,楊壽山守東北隅,李仁黨守東南隅,世鴻守西南隅。
西南當敵之中堅,兩軍交綏,敵忽向偏東抄擊,而東南敵亦猝集。
時我軍不及八營,敵馬步兵數萬,彈丸如霰,東南隅陷,仁黨死之。
東北隅繼陷,壽山死之,西北隅遂孤立,矢盡援絕,猶押鞾刀搏戰,剸數人,衝入敵陣,世鴻死之。
時光緒甲午十二月十五日也。
同時陣亡將校凡二十餘人。
唐景崧遣將與日人戰 光緒甲午,朝廷以臺灣割讓日本,臺人不懌,自立民主國,舉護撫唐景崧為總統,以邱逢甲副之。
而日本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知臺人之反抗也,率師來攻。
先攻基隆,景崧命吳國華守三貂嶺,復命營官包幹臣馳往助之。
偶與日軍偵探隊遇於途,奮勇擊之,斃日兵官某,日軍大潰。
幹臣適馳至,遽奪日兵官首級歸,冒為己功,報大捷,吏民皆賀。
國華方追逐日軍,忽聞幹臣奪己功,大憤,遽舍日軍回兵追幹臣。
日軍瞰之,亟返旆,遂奪三貂嶺。
時基隆危急,分統李文忠等會師援之,日軍已密布,文忠等屢戰皆敗北。
景崧復命黃義德屯八堵為後援,逢甲乃請於景崧遣他人代之,景崧弗許。
義德至八堵,聞日軍勢盛,膽幾喪,遽舍八堵,馳歸,詭言獅球嶺已為日據,八堵逼近敵營,不能駐軍。
日人懸金六十萬購景崧頭,故亟馳歸以防內亂。
逢甲知其詐,面斥之,景崧莫敢詰。
其實獅球嶺尚未失,自義德馳歸,其地空無一兵。
翌晨,日軍遂不折一矢而得之矣。
是夕,義德所部軍索餉,大譁,逢甲請斬義德以謝臺民,並嚴懲一二亂兵為首者,景崧不從。
逢甲歎曰:「禍患之來,迫於眉睫,尚不能整飭軍紀,徒畏葸遊移,坐令譁變,天下事尚可為乎!」次日,城中聞日軍將至,相驚擾,軍士蠢蠢有變志,景崧束手無策。
薄暮,潰兵爭入城,沿戶淫掠,客勇、土勇互相鬬,積屍遍地。
中軍護勇為內應,總統府火發,光燄燭天,景崧大駭,亟微服,挈一子而逃,妾易男服隨之,雜難民中出城,疾附英輪至廈門,置臺事於不顧矣。
逢甲聞之,哭曰:「吾臺其去矣!誤我臺民一至此極,景崧之肉其足食乎!」時遊兵淫掠無厭,居民遷避一空。
逢甲急舉義兵,然府庫軍械盡入遊兵手,義兵勢不支,大敗,逢甲孤身遁鄉間。
遊兵大掠三日,日軍尚未至。
德商畢狄蘭以書告日軍,乃從容以兵來收城。
逢甲收拾散亡,義師復集。
聞日軍至,伏於途而擊之,顧日軍勢張甚,逢甲又大敗,全軍盡喪,逢甲僅以身遁,復匿於鄉,臺北遂為日有。
是時劉永福尚堅守臺南,日軍攻之,數月不能下。
逢甲思往依之,道中梗,不能行。
而臺北已陷之城邑,聞臺南義聲,鹹躍躍思奮,逢甲復與之約,定期起兵,圖恢復。
為日軍所偵知,防備周密。
日軍復以臺灣自主事為逢甲所首倡,嫉之甚,嚴索之。
逢甲竄身深箐窮谷間,幸脫於禍,而恢復之志不稍替。
未幾,永福力不支,臺南亦失守。
逢甲知大勢已去,乃亦痛哭而行,臺灣遂亡。
孫子堂與日人戰於臺灣 孫子堂為賡堂總兵開華之子,好讀書,不求聞達。
時究心戚繼光兵略,賡堂詔之曰:「吾自從軍以來,大小百數十戰,其中布置得諸兵法者十之四,參以己意者十之六。
蓋泥古而不知變通,未有不緻敗者。
爾能研究古兵略以求其變,按之時勢以為其通,用兵之道,不外是已。
」子堂謹受教。
光緒甲午,中、日釁起,海陸軍屢戰屢北,乃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以和。
臺人不肯讓,知子堂為名將之後,深諳兵法,遂推為義師首領。
子堂奮袂起曰:「國家土地,不可以尺寸與人!臺灣北通吳會,南接粵嶠,乃東南之保障。
又況物產豐腴,魚鹽充足,正多天然之利。
而朝廷視若弁髦,委諸敵人之手,是誠何心!某雖無能,然不忍覩此大好海疆淪於異域,重辱我先考也!」即日募壯士,墨絰視師。
購器械,立旗幟,不數日而戰守之具悉備。
當操練時,以黑布抹額,足著草屨,往來指揮,驍勇異常,鹹謂孫開華乃有此兒也。
已而日兵抵臺,示威於眾,揚言有反抗者,立予屠戮。
其家人聞而懼之,謂之曰:「將軍死未幾,後事方殷,公子宜自愛重。
且朝廷既允割棄,力復不敵,幸毋以千金之軀,輕於一擲也!」子堂曰:「不然。
今日之事,先考之靈,實式憑之。
即不成,亦可告無罪,正不得以其必敗而遂懷退志。
人孰無死?死貴得當耳!」乃與諸壯士枕戈待旦,誓以死拒。
未幾,日兵來犯,奮勇擊卻之。
翌日,日兵來者愈眾,自辰至午,肉薄相當,傷夷略等。
顧敵源源繼進,而子堂則無後援。
移時,壯士死者幾盡,子堂亦身受數創,大呼曰:「吾可以見先考於地下矣!」復策馬陷陣,力竭死之。
聶士成勝日人於連山關 杜振卿以佐貳需次北洋,光緒甲午之役,奉檄解軍需,赴宋慶營,宋留振卿辦糧臺,節節退守,直至遼陽。
同事故有十數人,至遼陽,僅四人矣。
聞日軍且至,大震。
某日晚餐,有一人與三人約曰:「若輩皆懼死逃矣,吾儕無論如何,當誓死弗去。
」眾唯唯。
翌晨視之,則此三人皆逃,昨發言者亦在其中也。
振卿固有膽,且主管軍需,思職守所在,逃且獲嚴譴,遂決留。
時城外駐有聶士成軍,朝鮮平壤之戰,聶初隸葉志超,蓋朝陽先有匪亂,聶、葉共往平之,聶功至高,為葉所冒,葉遂居聶上。
及敗於牙山,葉獲罪,聶乃以偏師千人扼摩天嶺,日軍屢犯之,皆擊退,奉天得無恙。
至是,與日軍激戰,遼陽牧許某亦登陴死守,城中流彈如雨,恆臥地避之。
日兵忽停戰三日,聶疑之,蓋遼陽城外有山曰連山關,慮其登山俯擊也。
募樵夫探之,得報,日軍果至山頂,山上下節節為營,其不施攻擊者,礮未至也。
是夕適大雪,聶下令,募死士,得三百人。
人給五十金,羊皮衣褲各一,令反著,遠望之,與雪同色,不知其為兵也。
又令樵夫為導,至山腰,分三百人為二組,一向上,一向下。
各放鎗數排,聞敵鎗聲起,即潛伏山谷中,天明,再突出激戰。
令下,眾奮勇前進。
我軍潛登之處,為日軍斥堠所不及。
至山腰,如令行之。
時大雪蔽天而下,瞭望俱窮。
日軍在山巔者,疑山腰以下為我所得;在山腰以下者,又疑山腰以上為我所據。
大雪不敢出戰,各用鎗礮轟擊,實則自相殘殺而已。
天明,我軍突出,聶自帥大軍從山下掩至,遂獲全勝,收復連山關。
及和議成,聶奉命練一軍,參用德國兵制,召募精壯,日訓練之,躬與士卒同飲食臥起。
知東三省將有戰禍,率兵躬履其地,詳繪地形,至晰至備。
孫鈺勝日人於關外 壽州孫鈺以拳勇名。
其村前有石龜,重八百斤,能抱之行百步,人號曰「孫八百」。
吳大澂家居吳,以重金聘之,任扞掫。
光緒甲午之戰,吳在湘撫任,帥師出關,鈺願挈其徒百人從,許之。
吳師甫出關,未戰而潰,鈺獨率其徒求主將,不期反與日軍遇。
時日軍來者近千人,鈺度勢不敵,退入林中,與其徒舍騎登木,擇樹枝之陰翳者踞之。
日軍以大隊圍林,而分騎搜索,輒自上槍斃之。
日軍發槍,皆格於林,不能損也。
久之,日軍亦不動,鈺與其徒謀曰:「日軍不來,知林戰不利也。
不去,豈必待其運礮至耶?礮至,吾儕死矣。
」 鈺徐按轡至林側,猝一躍而入,日兵不及備,倉猝短兵接。
日兵用槍上刺刀,鈺軍則以腰刀奮斫,日軍不能當,皆紛紛退。
鈺度相去稍遠,必為火器所困,乃與其徒力撓之,彼此錯雜,紛紜拏鬬,日鎗不得發。
其大佐某以柔術鳴,自躍馬當鈺,鈺揮刃一擊,人馬皆中裂。
日暮,手斫殺且百人。
會章高元軍至,遂得脫。
鈺失其徒十二人,而殺日人數百,日軍為之奪氣。
然以吳敗故,竟不敘功,惟以白衣歸耳。
馬玉崑勝日人於大同江上 光緒甲午中、日之戰,馬玉崑奉檄禦日本軍於大同江上。
初以輕騎來,嘗一戰敗之。
繼而大隊畢集,數逾二萬,馬所部可八千,先使一遊擊以千人迎戰,戒曰:「寧死毋歸!」戰一時許,使來告急,馬問使者曰:「死若幹?」曰:「死者可二百。
」馬怫然曰:「死及五百告我,我當來助。
」遊擊遵令,乃掘長濠,伏師之半於中為左,以其半伏林中為右。
戰五時,日本礮隊至,悉力攻林。
礮丸著木,聲若裂山,林木盡折。
馬度其少疲,亟揮全軍乘之,日人大敗。
馬方逐北,而衞汝貴已逃,歸路為日所斷,馬親突陣,中貫之,竟冒圍以走。
是役也,殺日人數千,我師亦喪數千人。
自是,屢轉戰於奉天、牛莊間,互有勝敗。
聶士成亦敢戰,而宋慶以統帥臨二人上,既不能戰,又時掣二人肘。
馬歎曰:「使我與功亭【士成字。
】並主戰事,不使祝三【宋慶字。
】扼我,日人不足敗也。
」然當道竟不之察。
和議成,馬仰天大哭,不食者數日,全軍皆感動。
庚子之役,馬帥師禦敵於京津之間,前後十餘戰,多所斬獲。
以大事不支,乃扈兩宮西狩。
列國皆憚馬,不敢迫。
獨俄人怙其慓悍,尾而窮躡。
馬以三千人發覆,大敗之。
章高元與日人大戰於蓋平 光緒甲午,章高元統廣武、嵩武及新募之福字軍共八營,奉李鴻章檄援旅順,未發而旅順陷,遂奉旨會同宋慶赴前敵,守牽馬嶺。
屢與日兵戰,殺敵甚多,疊獲勝,敵不敢犯,引去。
宋慶嫉章聲威功績將出己上,則其屢次退師失地之罪,必相形而不可掩。
會召章議事,章請合兵決一死戰,以推強敵,宋不從,且以危禍怵之。
章大呼曰:「我章迂子豈畏死者乎?曷為不可戰!」蓋章臨陣,率騎馬前行,以率士卒,視彈子如無物,人皆以迂子目之也。
於是宋益嫉之,乃檄其棄牽馬嶺以守蓋平。
蓋平無險阻可扼,絕地也。
章知宋陷己,迫於上將命,不得不行。
章抵蓋平,敵兵大股數萬,四面來攻。
乃戒所部無妄動,俟敵近,乃發槍,殲其將三人,敵軍死傷甚眾。
知敵將大至,請援於宋,宋不許。
十二月十三日,敵大舉環圍,榴彈如霰。
復馳使求救,時宋駐析木城,竟不赴援。
章搏戰一日夜,子彈告竭,則以鋒刃突擊,日軍死傷山積,終以眾寡懸絕,部將楊壽山、李仁黨、李世鴻、賈君廉、張世寶等皆陣亡。
章見彈盡援絕,乃率殘兵衝出重圍,退往營口。
是役也,為中、日戰事中第一惡戰,日本軍人嘗稱之。
丁汝昌與日人戰於旅順 光緒甲午五月,中、日初開戰時,日本艦隊在朝鮮仁川港,丁汝昌電達總理衙門,請封其港。
集議二日,始覆電,令相機行事。
丁率軍至仁川,而日本艦隊已出口,此我之失機也。
其後八月,北洋海軍雖被困於威海港,然陸路礮臺未失,且離榮成三十裡,有一小山,為軍港後路要地,山東巡撫李秉衡乃派一典史率兵二十人守之。
是以日軍至此,坦然進兵,絕無艱阻,掠奪礮臺,以我之礮,攻我之船,遂至全軍覆沒。
先是,六月杪,北洋海軍濟遠等艦護高陞運兵船赴朝鮮之牙山,遇日本兵艦於豐島西北,開戰,廣乙受重傷,自焚,擱海岸淺灘,濟遠遁歸威海。
時丁率全軍在威海衞,堵塞口門,為自守計。
廷旨屢令巡弋洋面,丁則以出巡未遇敵艦為答,而日艦亦時來窺威海。
八月十三日,丁率全軍抵旅順,朝命以銘軍十二營濟師平壤,自鴨綠江登岸,以商輪五艘為運船,海軍全隊十二艘翼之。
十七日,抵大東溝,陸軍既登岸。
十七日,海軍將返旅順,巳刻,與日本海軍全隊遇。
戰艦十艘,分五隊:鎮遠、定遠兩鐵甲艦為第一隊;緻遠、靖遠為第二隊;經遠、來遠為第三隊;濟遠、廣甲為第四隊;超勇、揚威為第五隊,丁居定遠督戰。
平遠、廣丙始於開戰後來會。
日本兵艦十二艘,海軍中將伊東祐亨為司令官。
丁遙望日艦將至,突開巨礮攻之。
緻遠管帶鄧世昌,粵人也,素忠勇,乃進言曰:「今吾艦距離日艦,以某測之,猶有九裡之遙,礮力實不能及,徒費藥彈,無益也。
不如俟其既近,而後擊之,庶於事有濟。
」丁不從。
然日艦固未發礮,而其遊擊艦忽從左側抄襲於後,與本隊前後夾攻。
未幾,揚威、超勇先中彈,火起,超勇沈,黑煙蔽天。
我軍節節分離,彼此不相應,陣漸亂。
緻遠彈盡,鄧度勢不支,以為日艦惟吉野速率最大,苟沈之,足以奪敵氣,遂開足汽機,向吉野衝突。
吉野駛避,而緻遠反中其魚雷,遂炸沈,世昌死之。
濟遠遁,撞傷揚威舵葉,沈之。
廣甲亦逃,擱淺沈沒。
靖遠、經遠、來遠不能支,亦馳出陣,日艦來追,經遠亦沈。
時敵礮萃於鎮、定兩艦,定遠受重傷。
日暮,日艦懼吾魚雷襲擊,解而南去,我軍亦歸旅順。
二十四日,以臨陣先逃,斬濟遠管帶方伯謙。
是役也,我軍失艦五,存者惟鎮遠、定遠、來遠、靖遠、濟遠、平遠、廣甲七艘,然受創甚,不能軍。
何占標勦隴回 何占標,甘肅平番縣人。
家貧尚武,以保鑣為生。
同治朝,隴回亂起,何與董福祥、張俊共起兵,築堡衞鄉裡。
旋為左文襄裨將,從之出關,定新疆,積功至總兵,署河州鎮。
光緒甲午,隴回再亂。
乙未正月,何與固原提督鄧增相約赴西寧城外猴子河耀兵,何率數營先至其地,不虞回眾潛伏突起,圍之,數殆十倍,何苦戰竟日,不得出。
迨暮,罷戰,斂兵自守。
何神志暇豫,密令軍中曰:「具餐!」餐已,乘夜突圍,潛師襲回,回眾崩沮。
天甫明,鄧軍亦至,內外合擊,大破回而歸。
聶士成馬玉崑與洋人戰於畿輔 光緒庚子五月十五日,日本書記生杉山彬道出京師永定門,董福祥遣兵殺之於道,裂其屍。
十七日,義和拳匪火右安門內教民居,無老幼婦女皆殺之。
數十百人為羣,一僧為之長。
十八日,縱火焚教堂,雖有旨令勦,而勢愈熾。
二十日,焚正陽門民居四千餘家,延及城闕,三日不滅,乃召大學士、六部九卿入議。
吏都侍郎許景澄言;「使館苟有不測,未知宗社生靈置於何地?」太常寺卿袁昶言:「釁不可開。
」慷慨歔欷,聲震殿瓦,孝欽後目攝之。
太常寺少卿張亨嘉言:「拳不可恃。
」倉場侍郎長萃在亨嘉後大聲曰:「此義民也!」載漪、載濂等和之,並謂人心不可失。
德宗曰:「人心何足恃?徒益亂耳!朝鮮之役創鉅痛深,諸國之強,十倍於日本,協以謀我,何以禦之?」載漪言:「董福祥善戰,勦回有功。
以禦洋人,當無敵。
」孝欽曰:「福祥驕,難用。
洋人器利而兵精,非回比。
」翰林院侍講學士朱祖謀亦言福祥無賴。
載漪語不遜,孝欽嘿然,廷臣皆出。
而載漪、剛毅遂合疏,言義民可恃,其術甚神,可以報仇雪恥。
是日,遣那桐、許景澄往楊村,說洋兵,令無入,遇拳,劫之歸,景澄幾死。
洋兵援使館者,亦以人少,不得達,至落垡而還。
二十一日,又召見大學士、六部九卿。
孝欽曰:「皇帝意在和,不欲用兵。
有言和便者,今日廷論,可盡之。
」德宗曰:「非不可戰,顧我國積弱,用亂民以求一逞,寧有幸乎?」載漪曰:「義民起田間,出萬死以赴國難,今欲誅之,人心一解,誰與圖存?」德宗曰:「亂民皆烏合,洋兵利,能以骨肉相搏乎?奈何以民命為兒戲?」孝欽度載漪辨窮,而戶部尚書立山以心計,侍中用事,得孝欽歡,乃問山。
山曰:「拳民雖無他,然術多不效。
」載漪色變曰:「用其心耳,何論術乎!立山敢廷爭,是且與洋人通。
試遣山退兵,洋人必聽。
」山曰:「首言戰者,載漪也,漪當行!臣主和,又夙不習夷,不足任。
」載漪詆立山為漢奸抗辨,孝欽解之。
罷朝,遂遣兵部尚書徐用儀、內閣學士聯元及立山至使館,曰:「無召兵,兵來,則失好矣。
」 二十二日,又召見大學士、六部九卿。
載漪請攻使館,孝欽許之。
聯元亟言不可,謂「使館不保,洋兵他日入城,鷄犬盡矣」。
載瀾曰:「聯元貳於夷,當殺!」孝欽大怒,命立斬之,以左右營救而止。
協辦大學士王文韶言:「我國財絀兵單,一旦開釁,何以善後?」孝欽大怒而起,以手擊案,厲聲曰:「若所言,吾皆習聞之。
若且往令洋兵毋入城,否者且斬若!」文韶不敢辨。
德宗持景澄手而泣曰:「朕一人死不足惜,如生靈何?」孝欽陽解之,不懌而罷。
而載漪、載勳、載濂、載瀾、剛毅、徐桐、崇綺、啟秀、趙舒翹、徐承煜、王培佑力贊之,遂下詔,褒拳匪為義民,予內帑銀十萬兩。
載漪即邸為壇,晨夕必拜。
於是城中日焚劫,凡拳所不快者,即誣為教民,殺之,死者十數萬。
而孝欽方日召見其黨所謂大師兄者,慰勞有加。
士大夫諂諛幹進者,又以拳為奇貨。
如候補知府曾廉,翰林院編修王龍文、彭清藜、吳國鏞、蕭榮爵,禦史徐道焜、陳嘉言、劉嘉模,刑部郎中左紹佐,戶部主事劉秉鑑等,皆上書附和。
時王公邸第,百司廨署,拳皆設壇,謂之保護。
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四川總督奎俊、閩浙總督許應騤、福州將軍善聯、巡視長江李秉衡、江蘇巡撫鹿傳霖、安徽巡撫王之春、湖北巡撫于蔭霖、湖南巡撫俞廉三、廣東巡撫德壽,合奏言:「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端不可開。
」山東巡撫袁世凱亦極言:「朝廷縱亂民,至舉國以聽之,譬若奉驕子,禍不忍言。
」皆不聽。
遂派載勳、剛毅為總統。
然拳匪專殺自如,勳、毅不敢問也。
二十三日,諭各國使臣入總理衙門議事。
德使克林格輦而先,載漪伺於道,令所部虎神營殺之,後者皆反。
徐桐、崇綺聞之,皆大喜,謂我國自此強矣。
二十四日,詔遣董福祥及武衞中軍圍攻交民巷,欲盡殺各使,礮聲日夜不絕。
拳助之,巫步披髮,升屋而號者數萬人。
洋兵僅四百,攻之逾月,董軍、武衞軍死者無慮三千人,拳亦略有傷亡,遂不敢復進趨戰。
而剛毅、趙舒翹方坐城樓,張羽旗,毅曰:「使館破,洋人無種矣!自是當太平。
」舒翹起為壽曰:自康有為倡亂悖逆,喜事之徒雲合而響應。
公幸起而芟夷之,略已盡矣。
上病且死,又失天下心,不足以承宗廟,幸繼統有人,定策之功,公第一。
今義民四起,上下同仇,非太後聖明,公以身報國,盡除秕政,與海內更新,亦難以緻今日之效也。
」毅大喜,自行酒,屬舒翹曰:「公知我。
」啟秀奏言:「各使不除,必為後患。
五台僧普濟有神兵十萬,請召之會攻。
」曾廉、王龍文請引玉泉水灌之。
彭述謂礮不燃,其效固驗。
禦史蔣式棻亦請斬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
朱祖謀請毋攻使館,不報。
時拳既不得志於使館,乃往攻西什庫教堂。
毅帕首鞾刀,自督戰,拳死者數百人,毅逃而免。
其後崇綺又三往攻之,迄不能入。
而載漪為拳論功,除武功爵者數十人,車騎服色,擬於乘輿,至自稱九千歲,出入大清門,呵斥公卿,無敢較者。
二十五日,下詔宣戰。
以法領事杜士立索大沽礮臺為辭,其實礮臺先於二十一日失守矣。
時有詔徵兵,海內騷然,羽書相望。
乃以載漪、徐桐、崇綺、奕劻主兵事。
奕劻枝梧其間,不敢發一語。
桐以暮年用事,尤驕橫。
六月初四日,遣倉場侍郎劉恩溥至天津招拳,裕祿亦盛言拳敢戰,連敗夷。
初,洋兵攻西沽,聶士成棄不守,其鄉人移書責之。
士成笑曰:「豈怯我耶?」遂連戰八裡台,陷陣而死,馬玉崑代之。
十八日,馬玉崑敗於紫竹林,天津陷。
裕祿走北倉,從者皆失。
久之,乃上聞,京師大震。
彭述曰:「此漢奸張洋勢以相恫喝也。
姜桂題殺洋兵萬,勢日蹙,行求和矣。
」不知桂題在山東,未至天津也。
二十二日,有旨保護教士及各國商民。
殺杉山彬、克林格者議罪,大學士榮祿意也。
載漪大怒,不視事,孝欽強起之。
二十九日,李秉衡至自江南,主戰,言義民可用,當以兵法部勒之。
孝欽詰以李鴻章等聯奏,秉衡言:「此張之洞私入臣名耳,臣不知。
」孝欽聞天津敗,方旁皇,得秉衡言,乃決,遂命總統張春發、陳澤霖、萬本華、夏辛酉四軍。
七月十一日,北倉失,裕祿自戕死。
洋兵方得天津,畫地而守,兵久不出。
一夕大至,攻北倉,玉崑力戰三晝夜,大敗。
事聞,孝欽泣,問計於左右,無敢言者。
十三日,以鴻章為全權大臣。
時停攻使館,使總理章京文瑞齎西瓜問遺之,而以桂春、陳夔龍送各使至天津。
各使不欲行,覆書甚慢。
彭述請俟其出,張旗幟為疑兵,數百裡皆滿,可以怵之。
是日,李秉衡出視師,以拳三千人從。
秉衡親拜其長,人各持引魂幡、混天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如意鉤、火牌、飛劍,謂之八寶。
十五日,張春發、萬本華敗於河西務。
陳澤霖軍亦潰,秉衡走通州。
十七日,通州失,秉衡死之。
十八日,禦醫姚寶生下獄,蓋載漪將行大事,寶生洩之,欲殺以滅口也。
城破,與龔照璵、徐緻靖、何隆簡、黃思永、席慶雲皆逸出。
孝欽聞秉衡軍敗而哭,顧廷臣曰:「餘母子無賴,寧不能相救耶?」廷臣皆莫對。
議遣王文韶、趙舒翹至使館,文韶以老辭。
舒翹曰:「臣資望淺,不如文韶。
且拙於口,亦不能引故事而爭也。
」榮祿曰:「不如貽事以觀其意。
」遂遣總 理章京舒文持書往。
書達,約明日遣大臣往,以食時相見。
及期,皆不敢出。
時復攻使館,舒文至,董福祥欲殺之,稱有詔,乃免。
十九日,洋兵自通州踰時而至,福祥戰於廣渠門,大敗。
二十日黎明,洋兵自廣渠、朝陽、東便三門入,禁軍皆潰。
董福祥出走彰儀門,縱兵大掠而西,輜重相屬於道。
彭述猶徧諭五城,謂我軍大捷,洋兵已退天津矣。
二十一日,天未明,孝欽率德宗徒步而出,至西華門外,乘驘車,從者為載漪、溥儁、載勳、載瀾、剛毅。
宮人皆委之而去,或走出安定門,道遇潰兵,被劫,多散。
是日,駕出西直門,馬玉崑以兵從。
暮,至貫市,德宗及孝欽後不食已一日矣,民或獻麥豆至,以手掇食之,須臾而盡。
時天寒,求臥具不可得,以村婦布被進,濯猶未乾也。
甘肅布政使岑春煊自昌平來,孝欽對之泣,春煊故以勤王兵往察哈爾防俄,未至而京城破。
貫市李氏者,富商也,從取千金,因易驘轎以抵西安。
孝欽後命德宗與八國聯軍宣戰 光緒庚子,拳匪肇禍,孝欽後袒之,發兵攻京城使館。
五月二十五日,下詔宣戰,雖為德宗諭旨,孝欽實主其謀。
詔曰:「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
迨道光、鹹豐年間,俯準彼等互市,並乞在我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
初亦就我範圍。
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梟張,欺淩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
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
我國赤子仇怒鬱結,人人欲得而甘心。
此義勇焚燒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
朝廷仍不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我人民耳。
故再降旨申禁,保衞使館,加卹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宿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
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
昨日,復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礮臺,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
危詞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
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恃兵堅器利,自取決裂如此乎!朕臨禦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帝天。
況慈聖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浹髓淪肌。
祖宗憑依,神祗感格,人人忠憤,曠代所無。
朕今涕淚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
至於五尺童子,亦能執幹戈以衞社稷。
彼尚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
無論我國忠信甲冑,禮義幹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翦彼兇燄,張國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饟項,朝廷不惜破格懋賞,獎勵忠勛。
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即刻嚴誅,決無寬貸。
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洩神人之憤,朕有厚望焉!」聞此詔實為軍機章京連文沖所擬也。
翠雲娘與八國聯軍戰 翠雲娘,山左產,年十七八,貌殊可人。
雙趺纖小,而騰躍上下可丈許。
幼業賣解,隨父流轉江湖,行蹤遍南北。
意氣驕甚,謂所見男子無當意者,自矢終身不字人。
曾至上海奏技,其父為人誣陷,被拘入租界捕房。
女隨往,有所剖白,而捕房例,嚴禁華人有所陳,遂被囚,不勝其苦。
罰鍰,乃得釋,女憤然曰:「吾國官吏往往不免冤誣人,吾每謂之暴,然尚容人辨訴也。
不意西人乃如此!」自此,遂有仇外意。
光緒庚子,義和團起。
女喜,請於父,往投之,蓋即團中所謂紅燈照者。
女得隸某大師兄麾下,甚見信任,錫以翠雲娘名號,書之旗幟而賜之。
所至,恆揭以行。
自是妝束頓易,周身綾綿,衣履一碧,而貌益豔麗。
女日見團中無紀律,行事類盜賊,頗憂之,然獨力亦莫能挽。
尋八國聯軍長驅入京師,團眾逃無蹤,女憤甚,激勵其部下,人鹹願效死,遂與聯軍巷戰竟日,洋兵死傷者多,女部兵亦傷亡畧盡,乃聳身登屋逸去。
其後團中領佐大半為洋人嚮導,或為僕役,且藉洋兵之勢,劫奪搶殺,無惡不為。
女慨然曰:「吾誤與若輩共事,事胡能成?然此恥不可不一湔也!」乃約會飲於某處,眾素傾慕女,是日到者眾。
女宣言曰:「吾向謂若輩人也,不意乃狗彘之不若!」剨然出長劍,駢戮之,遂去,不知所終。
某巡士談庚子拳匪戰事 揚州巡士潘姓者,天津人也。
嘗在武衞軍統領張某麾下,為人言光緒庚子戰事曰:「吾家實以技擊為業者也,兄弟輩日走四方,為擲塗距躍之戲。
既從軍,每歲大操,吾輩輒荷戈而往,坐作進退攻守擊刺,鹹嫻熟可觀,統領輒給錢千百文,而吾輩得數日醉飽。
庚子之役,戰釁已開,吾輩猶以為大師兄法力通神,區區外人,固無足當一擊。
已而令下,檄吾儕入伍,使當時明言與洋人戰者,則吾儕亦將為豫防趨避之謀,而統領但雲大師兄閱操而已。
比往,則令舍刃而執毛瑟槍。
吾之槍法,嘗肄習於白河之渚,以擊鳧鶩,無不中者,是固未足以相難也。
於是荷槍從統領令旗所指,陣於海濱。
一軍三千人,背邱而面水。
統領令曰:『今日大師兄命我師為先鋒,與洋人戰,毋退卻!毋畏避!』吾儕大驚,汗流浹背。
然求洋人,洋人固不知何往,惟巨艦數艘,巍峨若城,泊處距岸可半裡,上有十字之旗,與煙筒中縷縷之煙,飄搖空際而不見有人也。
統領又令曰:『此兵艦即敵人也,速擊之!』時吾儕已審知無他,膽稍壯,於是火槍大礮,併力轟擊。
砰訇良久,敵艦仍不見人,亦不還擊。
吾儕方癡望,而背後鎗聲忽起,勢若風雨。
方迴顧,則敵軍已布滿邱上矣。
倉猝轉身,陣中死傷無數。
欲奔逃,則敵人三面蹙我,不得已,牛鎗力戰。
此時神智已亂,鎗惟妄擊,無準的。
已而邱上敵兵槍聲稍輟,分左右排開,吾儕急於脫命,即乘間冒死,直突而前,登邱甫半,忽紅光一閃,兵艦之大礮發矣。
我兄與我同伍,立為礮碎。
礮再發三發,吾左右死傷盡矣。
吾獨存,駭甚,乃閉目不敢視,而舉鎗亂擊。
忽為積屍所絆,仆地。
久之,無聲,張目起視,則海中之艦已去,而陸上之兵亦無,乃急逃出。
聞人言洋兵入天津矣。
吾一家皆死,孑然一身。
事後乃知吾軍未至之先,敵人已從高粱叢中登岸,人馬皆自田中徐行,而吾人不覺也。
統領有良馬,發令畢,即乘之去,故不死。
」 奉黑將軍征多艾女寇 齊齊哈爾之南有一部落曰多艾者,道與吉林通。
當光緒甲辰日、俄戰爭時,此部落之附近有女寇三:一花胡蝶,年二十八;一花春鶯,年二十一;一一丈青,年十九。
皆艷麗無匹。
夙隸於高天高海天河馬賊之部下,率二千餘人出沒於滿、蒙間,所向皆銳不可當。
屢渡嫩河以襲擊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聞而怒,命統領紀某星夜馳討,接戰數次而敗。
女軍有新式兵器,蓋日、俄戰時,曾以輕騎襲俄營而掠奪之,俄兵不能抗也。
黑龍江將軍乃乞救於奉天,奉天將軍命駐八面城之統領瑞某任征討,率馬隊三營,兵六百騎,過山礮一尊,經北鄭家屯洮南府向齊齊哈爾出發,數年始絕其跡。
或言一丈青者,因其夫萬永勝素通馬賊,被官處死刑,急於復仇,遂憤然執戟而起也。
桂撫征女寇 廣西女寇王九姑,某鄉總董妻也。
光緒朝,有遊匪大股入鄉,董自揣力不敵,則饋以銀米,使安然自返。
其後有人誣指董通匪,某令率兵赴鄉,捕董及其子。
禁押久,嚴訊無實據,欲釋之,勒令捐銀三千兩取保回鄉。
九姑聞之,告其姑曰:「良民無辜幽囚,王法何在?」即日負姑赴省上控,半途,乃聞其夫及子均已枉殺,則又負姑歸裡,變產集資,招亡命,至上海購毛瑟鎗三百枝,糾眾倡亂,所向無敵。
平日不戮一人,亦不擄掠百姓財物。
凡遇官兵,奮勇直前,率眾衝陷,勢不可遏。
女黨魏五嫂、曹三娘,其部將也。
五嫂、三娘皆悍猛無比,每戰必勝。
提督患之,使人勸之投誠,九姑對使曰:「無所謂投誠,但使我夫及子生,即順從矣。
」大吏屢招降,每對皆如是。
時右江道王某屢與王九姑戰,皆北。
一日,王督兵列陣,九姑鼓噪其黨,圍王於垓心,凡一晝夜。
來者百餘騎,就所駐之地繞行一周而去,國瑞與其眾熟視若無覩。
又未幾,見塵埃大起,撚步馬大隊至,不辨人數,國瑞揚手一揮,百餘健兒均各持一矛一刀,迅速而前,疾若飛隼,瞬忽不見,已突入撚陣中。
但見撚隊立時擾攘殊甚,倏分倏合,縱橫盪決,欲前而又卻者三。
相持兩時許,撚匪猶不退,百餘健兒尚未出。
此時國瑞亦惶恐失色,詫曰:「兒輩受傷矣!」仍囑撒等毋妄動,躍馬馳入撚羣中,倏見馬倒人死者相繼。
遙覩一乘馬執旗賊受刃摔下,蓋撚首也,匪眾遂大亂,遽回身奔竄潰退,遺屍二千餘具,斃馬八百餘匹。
國瑞亦偕其眾出,僅死二人,傷者十餘人,餘均無恙。
然自首至踵,恍如浴血,取衣揉之,血水且縷縷也。
於是太守率父老子弟郊勞,拜於馬前,謝卻敵全城之功。
沿途焚香炬燭,迎之而入,國瑞亦俯仰大樂,太守以其功申之巡撫,上於朝,免革職拿問之命,賞還原官原銜。
左文襄平新疆 光緒戊寅,左文襄公宗棠平新疆。
是役也,以老湘營為首功,故提督劉忠壯公松山舊部,其猶子新疆巡撫錦棠所統者也。
錦棠亦將才,有權略。
嘗與將軍金順等擇地度歲,歌舞酣宴甚樂,而密使四出偵賊所至。
既元夕後,謂將軍曰:「吾輩樂亦甚矣,曷一出勦賊!」率師即日行,不數日,大捷聞矣,而將軍等方集麾下,議論未定也。
故改建行省諸大政,文襄粗立其基,經營部署,率錦棠成之。
左文襄出關以後,無大戰事。
老湘一軍,號稱無敵,實著績於甘、涼一帶。
滇粵出師越南 廣西流匪輒走鎮南關外,值越南政苛,奸民從而和之。
凡越屬毗連中邊地方,各據地為雄,股數甚多。
中、越會勦,無歲無之。
文武將吏,利有保獎,亦不欲其根株淨盡,駐師邊上,觀望而已。
光緒壬午,法人攻破越之東京,張佩綸以詞臣上封事,有滇粵三省水陸會師之議。
詔下海疆督撫妥籌復奏。
合肥張樹聲時督兩粵,從而申明其說。
遣廣東水師出欽州,廣西陸師出太平、鎮安兩府,滇省陸師出蒙自,均至越南海防、宣光、諒山等縣,以為聲援。
仍假勦流匪為名,以預杜中、法釁端。
越將劉永福者,本以邊匪入越受撫,官三宣提督,有眾三千,據保勝水陸要衝。
嘗遇法將安得利探路輪船,截殺無遺,中外以為異人,思借其力以寄藩籬。
特簡岑毓英為滇督,唐炯為滇藩,徐延旭為桂藩,資以集事,而三省會師之議行矣。
滇師強弱不敢遙度,廣東水師乃紅蛋艇船之類,僅供捕盜,小輪船不禁出海。
提督吳全美曾陳明未堪戰陣,駕駛員弁於風沙水線均未熟諳,以禦西洋兵輪,固兒戲矣。
廣西陸師經營多時,淮將黃桂蘭、湘將趙沃分統二十營,兩路扼紮,直入越南各境,額數頗虛,餉項至薄,制流匪則有餘,當大敵則不足,路人固皆知之。
然廟謨既定,中外從同,亦不暇切實考尋。
此開邊之始也。
當永福之據保勝也,綰要設卡,收稅以自封殖,本無為越禦法之志。
而法將探路遇害以後,頗有戒心。
中外雖議借其力,然亦未有以發也。
灌陽唐景崧奏陳邊事,奉旨交滇督差遣,滇督尼止之,而唐已先期至粵,謁署督曾忠襄公國荃,以招用永福自任。
忠襄資以行裝,由海道繞赴劉營,曉諭大義,責令出兵。
會法人連破河陽、懷德等府,越事日急,滇、粵兩路之師均已前進,永福遂至太平一帶,與桂師聯絡。
時忠襄已奏陳始末,準留唐桂省差遣,即監視永福軍事。
未踰年,法兵大起,滇、粵之師退保邊境,永福亦徑回保勝。
其於保勝之挫法將,實恃地勢。
又其時法將探路,隨兵無多,且不意有中途之刼也。
三省會師議起,越南西南諸省久為法人所據,移都東京,私與訂約,疆吏實未過問。
倉卒興兵,至海疆數省震動潰喪,耗費帑金二千餘萬,卒并越南藩屬付之法人矣。
王鎮邦與法人戰於河口 河口失守一役,主動者為攻鎮南關之遊勇,助動者為安南境內外之革黨,而實發其動機於十六七歲之一童。
童夙為河口督辦王鎮邦所寵愛,後厭棄之。
童大恚,時至各營,言王督辦富藏金,遂聞於蘭溪河南盤踞山中之祕密社會,發其素蓄之軍械,乘夜渡蘭溪河,潛伏鎮邦署之附近。
署在山巔,前臨蘭溪河,後臨紅河,地少瘴癘,與兵營不相聯續。
時安南總督偵知之,遣使告鎮邦,勸其繳械納降,王不允。
送法人出,與之戰,山下排鎗紛集鎮邦之身矣。
童首先登山,梟其首。
遂進下蠻耗,規圖蒙自。
後以軍械不足,始遭擊而退。
劉壯肅勝法人於基隆 光緒甲申,法人擾臺北,提督劉壯肅公以巡撫銜奉詔督辦臺灣軍務。
閏五月,抵基隆,法人來犯。
毀礮臺,劉以我國無軍艦,海難制勝,欲誘敵陸戰,俟其登岸,迎擊之。
六月,率曹志忠、章高元、蘇德勝、鄧長安四提督與法人戰於基隆。
是役也,死法軍官三人,法兵百餘,奪獲旗幟二面,槍數十桿,帳篷十餘架。
又以滬尾離臺北三十裡,離基隆八十裡,兵力單薄,恐後路稍疏,則基隆之兵不戰而潰,於是朝戰勝,夕即退軍入山後,使法人聚於基隆,則沿海邊境,不至處處窺伺,其形似弱而其策萬全。
後法人三犯滬尾,皆受創而遁。
滬尾守將孫開華亦善戰,劉既退回淡水,則策應滬尾益靈。
然礮臺既毀,全恃兵卒血戰,故猶相持至八閱月,而孤島獨全。
是時馬江已挫,匯利、萬利、華安三船皆不克濟師,劉卒能盡力支持。
十二月,法人又增兵犯月眉山,拒戰五日,法兵皆服雨衣,更番疊進。
我軍力薄,無可更換,各將士皆忍飢冒雨,月眉山卒得保全。
章高元勝法人於基隆 章高元為淮軍後起名將,髮撚諸戰,功績至偉。
法、越之役起,光緒甲申正月,以淮、湘軍各千名渡海守臺灣,署臺灣澎湖掛印總兵。
六月,法兵攻基隆,守將孫開華戰既不利,基隆遂陷。
時章所部僅二千兵,分防各地,在麾下者五百耳!聞耗,誓於所部,率以進。
將抵基隆,復戒其眾曰:「國土失陷,吾將兵者之恥也!與諸君約,今夜必復基隆!若及明而不復者,吾寧自剄,不與諸君相見矣。
」 章為鎮將多年,不營私殖,所得財,悉以養死士,故深得士心。
令既下,士卒鹹鼓勇而進。
將抵礮壘,使部將李世鴻、章保勝分兵由小徑抄其後,章則率兵士百人,提刀直擊法營,途遇邏者,縛之而前。
此時法兵忽覺章來襲,鎗礮如雨,海中法艦復以大礮榴彈擊章軍,章之帽簷被礮彈擊去其半,左耳受礮震,終身失聰。
然是時袒臂大呼而進,不用鎗礮,挺短刃,直斫法兵,法兵大敗,死者二千餘,折其兵官二人,餘眾鳧水逃入艦,艦於夜中引去。
時他將聞章短兵進戰,鹹震慄失色。
遲明,率兵來援,則見基隆早易法幟樹章幟矣。
寧裕明王德榜勝法人 光緒甲申,法使福裕諾將回國,言於李文忠公鴻章,謂將派兵巡越南。
文忠未上聞,奉旨申飭,而法人旋以巡邊為名,攻越南之諒山。
粵督張樹聲、滇督劉長佑暨沿江沿海督撫聞警,各徵兵出廣西龍州之鎮南關為中路,桂撫徐延旭督師諒山。
樹聲所遣提督黃桂蘭、董履高等多淮軍,延旭所用黨敏宣、陳朝剛、陳得貴等皆廣西人,延旭倚桂蘭,俾盡統諸軍,凡四十二營,當前敵,駐北寧,自統二十餘營為後路。
桂蘭在北寧,日夜酣酒,奪民女,恣為荒淫,軍無紀律,越人痛恨之。
教民某賄敏宣,請給軍裝助戰。
敏宣白桂蘭,從之。
教民遂助法攻我軍,我軍潰。
延旭逮問,朝命潘鼎新代之,以布政使王德榜署提督,代桂蘭。
且以敏宣退縮,得貴首失扶良礮臺,命悉斬之。
敏宣,桂蘭之營務處也,猶領三千五百人屯諒山,合所節制者計之,尚二萬餘人,得貴亦領千人。
德榜懼其叛,祕不發。
令部將寧裕明往誘之。
裕明挈幕僚一卒一騎而往,迎敏宣,聲言籌軍食,邀與同往大營。
敏宣隨入關,遽就縛。
搜其身,得已上藥之雙響手槍二,遂斬之,並斬得貴。
得貴抗稱退礮臺實奉將令,裕明復詰其剋扣軍餉,始俯首就誅。
桂蘭夜餌金死,朝剛亦當斬,亡命走。
是役也,善戰者首推裕明。
裕明,衡陽人,初在劉武慎公部下。
甲申春,淮軍敗,廣東陸路提督楊玉科領廣武三營屯觀音橋,調裕明領右營。
閏五月丙午黎明,法軍自郎甲進攻觀音橋,橋南北皆山,北嶺尤峻,萬葉率四千人屯橋南,裕明從玉科,與提督王洪順屯橋北。
薄暮,萬葉戰敗,退俯北嶺而陣。
法軍從之入,裕明亟出萬葉後,登北嶺絕頂,發礮下擊,別伏兩哨於山之左右麓,橫截法軍。
法軍悉力禦嶺上軍,不意山麓之驟出伏兵也,大驚,潰走,諸軍窮追之。
至郎甲,殲數百人,於是法人始有求和之舉。
洪順者,亦淮軍良將。
率所部屯山下平地,幾為法軍所乘。
然不以萬葉之敗退而少卻也,萬葉部伍亦井井,卒能轉敗為勝。
會奉電旨令退師,毋礙和議,我軍退入關,法人約退東京,乃止退北寧。
裕明以法人詐和,宜乘機進兵說玉科,旋奉旨派員潛赴敵境偵探,遂以屬裕明。
六月乙酉,裕明發觀音橋。
七月癸卯朔,歸龍州。
說鼎新宜進兵,於是遂決二次大舉之議。
八月庚寅,我師敗於郎甲。
其地南距諒山十五裡,北距觀音橋八十裡,東船頭、西太原各百裡。
先是,越南教民犒軍,報法人且至,提督方友叔答曰:「我械未集,壘未固,未易速戰。
」教民去。
不二日,法兵大至矣,倚森林以自蔽,我軍不知也。
黎明,忽聞礮聲,友叔以為兵勇打冷礮也,俄而開花彈落營中,十餘人被炸死,始大驚。
時築壘未畢,士卒方就食於空村,提督周某率二千五百人而疾奔,友叔亦率千人從之,法人乃圍玉科營數十重。
初,裕明令軍中:「即不戰,亦戒備。
」故獨整暇。
至是,則憑牆發槍,法人死傷如積。
牆猝倒,則令親軍三百人且戰且掘坑。
及暮,法人數萬衝突數十次,卒不得入。
左右促裕明出,裕明回顧,則積屍縱橫,裹入法兵中,不見一援兵,望玉科中軍,圍尤厚,乃曰:「戰死槍,走亦死槍,寧戰死耳!」左右曰:「統領猶在。
」裕明曰:「即出,亦必殺敵!」時已曛黑,裕明口銜匕首,右手縱火彈,左手持馬刀,馳而斫。
左右二百餘人亦隨而馳斫,法兵皆披靡,竟入中軍。
玉科從者數十人,方據內濠力戰,裕明乃衞玉科出,士卒又死五十人,傷四十餘人。
是役也,玉科懲敏宣前事,拒教民不見,而友叔不知教民為法諜,語以實,遂及於敗。
我軍死千餘人,然法軍死者亦相當。
乙酉正月,諸軍以諒山失守,退屯關內。
玉科駐文淵,猶在關外十五裡也,距法軍所駐,僅五裡耳。
己酉黎明,法軍進犯,裕明以當前敵,陣中嶺,左嶺以徐占魁當之,右嶺以廖應昌當之,玉科督戰,駐大塘嶺。
俄而礮傷占魁足,遽返,應昌懼而亦奔。
裕明率師力戰,而法兵遽從右嶺入,玉科遣提督劉思河率中營親兵助裕明。
思河手馬刀,裕明使棄之,思河乃蹲而發槍。
方燃火,思河已為礮彈穿胸矣,玉科之頭太陽及腹亦中傷,死矣,裕明不知也。
方遣紅旗索子藥於玉科,紅旗返,報玉科陣亡,裕明痛哭曰:「主帥死,我何生為?諸君不能戰者行,否則請隨我,為主帥復仇!」眾皆願從死。
裕明乃率之衝法軍,擊殺一軍服有五金線者,蓋上級軍官也。
俄有彈中裕明,洞右頰,裕明猶持刀,督軍士前進。
從者曰:「大人戴花矣!」戴花者,軍人隱語,謂中彈也,掖以行。
裕明怒,謂死亦當在關外。
從者紿以主帥未死,乃強轝入關。
二月戊寅,法人陷關前隘。
隘北五裡曰小南關,其地有三山,馮子材所統十營在焉。
山上營三,山下營七。
法人遽出奇兵,趣鎮南關東嶺以來襲,礮聲如雷霆。
裕明方養創憑祥,聞之,裹創飛騎,自山北衝上,手馬刀亂斫,法人披靡,於是諸軍相繼登。
德榜屯油隘,遣都司陳得勝間道赴援,自張疑軍待之,並潛率精銳扼要地。
別築土墉為障,三小時而事集。
法軍望見我疑軍也,以為主將中堅所在,即發鎗礮力攻之,銳不可當。
歷一小時許,見我不回擊,乃以騎偵之,知為空壘,遂分軍為二,鼓銳以進,兼取包抄搜索之方略。
德榜躬率一隊至,直向法軍挑戰,法軍乘之,德榜乃退至障畔,戒所部曰:「法人勢雖銳,難持久,當以忍勝之。
」遂令軍士伏障下,不輕發鎗礮。
此時彈如雨,德榜草屨布服,坐土墩,從容指揮。
及見法軍氣將竭,乃發令曰:「可出戰!」遂風馳而前,以鋒刃目接。
此時他隊伏軍備夾擊者,亦突至法軍陣後,法軍出不意。
大敗奔北,死者數千人,遂獲全勝。
是役也,法兵萬餘,而德榜所帥偏師不及三千,殺敵數千,我軍死傷不及百也。
或曰,鼎新總兵權,而遇敵即退,兩日夜馳數百裡,遁回南寧,法人躡蹤而來,鎮南關遂失守。
鼎新復詭詞入報,謂子材、德榜兩軍不聽調度,坐視不援,緻有此敗。
廷旨著將馮子材、王德榜軍前正法,幸督辦廣東防務彭剛直公玉麟、兩廣總督張文襄公之洞悉其冤,合詞電奏,謂鼎新調度乖方,且力揭其隱,由是廷旨褫鼎新職,子材、德榜釋不問。
德榜軍方在關外,聞詔,益奮勇效命,截擊法兵,法軍卒潰,乘勢追逐數百裡,殺戮敵軍官及獲馬匹糧食無算。
張春發勝法人 馮子材、蘇元春、王孝祺等與法人戰於鎮南關外也,其初固常敗,而後之反敗為勝,實出於張春發所率之三百人。
春發者,孝祺裨將也。
孝祺初與敵戰,屢失地喪師,節節退守,已奉褫職拿問之諭,尚未離營也。
潘鼎新不知軍事,始令孝祺營於某所,既而更之,一日九易其地。
孝祺不知所從,則窘甚。
適子材奉命督師,率所部來會,孝祺迺距子材營若幹裡而駐焉。
大戰鎮南關之日,將戰,孝祺聞有槍礮聲,令春發率三百人巡哨。
行經大森林,忽聞人馬鼓角聲甚盛,知他隊敵兵且大至,懼甚,迺令此三百人者匿於林中,以俟其過。
時兩軍前敵已開戰,法軍預調別隊二千人及大宗子彈由間道前往濟師。
見森林,懼有伏,不進。
張匿林中久,既不聞聲,以為法軍過且盡,亟欲返命,率眾奔而出,猝遇法軍,驚且愕,當時進退皆不可,張顧謂三百人曰:「今日戰,死。
不戰,亦死。
然力戰,或可不死。
且敵人欲進而反止,是中餒也,不如因其餒而乘之。
」三百人哄應曰:「然。
」則一鼓作氣,逕前搏戰,衝其中堅。
法軍之行也,氣張甚。
及遇林而疑,既稍稍衰矣。
又不備即有戰事,突見春發眾奮勇前,猝不知多寡,大駭,以為果遇伏中計。
彼此距離近,礮彈無所施,氣愈竭。
三百人者,東馳西擊,短刃相接,法軍陣動而潰,死傷過半,子彈盡為春發所有。
乘勝前進,於是前敵戰正酣,我軍氣益發揚,拒戰益力。
敵知別隊已失利,子彈告罄,接濟又絕,兵氣大渙,遂大敗,並搖動大本營,一日夜,退百數十裡。
於是我軍大勝於鎮南關,即日克復諒山。
馮子材勝法人 鎮南關之役,馮子材督兵力戰,遂獲大勝。
先時,行軍屢失律,盡喪關外地,桂邊亟亟,時張文襄督兩粵,請於朝,命馮子材督師,率舊部援桂。
文襄與子材結為兄弟,臨行,文襄設宴,以金三,跽而酌子材,且曰:「公飲此,以祝公勝利,努力殺敵!不然,無相見期。
」子材飲盡,謝曰:「此行不勝,無面目見公!」遂行。
鎮南關在兩山之間,子材與某將各踞一山,中築長牆以為守,蓋猶舊法也。
子材初練有藤牌隊數百人,皆百戰精卒,待之素厚。
將戰,隊長請於子材曰:「法軍槍械殊利,若與之礮火相見,勢必不敵。
盍先以藤牌隊衝其陣,而後以大軍繼之?果得近身搏戰,則吾事濟矣。
」子材嘉之,且曰:「若毋怯乎?」對曰:「平時受公豢養之謂何?今事亟矣,吾儕有不循是而行者,當自刎以謝。
」子材曰:「敬諾。
」及法軍來攻,子材初令軍中伏毋動,藤牌隊均踰牆下,瞬息不見,已入法軍矣。
踰時,見法軍陣微動,槍聲稍稀。
相持一時許,無耗。
子材恐藤牌隊有失,令軍士亦踰牆出戰,法軍以槍礮猛擊之,不能前,勢殊迫,將卻退。
子材見之,急踰牆出,某將從,公子輩力阻,不聽,亦隨之出。
子材布衣草履,持刀陣前,並手刃退卒數人。
軍士見大將親臨督戰,爭先效死。
會法軍中堅大動,甚囂塵上,馬倒人死者甚眾,知藤牌隊已得利,我軍益前,殊死戰。
法軍彈罄,接濟不至,遂大敗,死傷數千人,乘勝復諒山。
法人既受此創,自谷松而威坡,而長慶,而船頭,由北而南,日夜退走。
我軍將士額手相慶,謂北圻、東京可冀恢復矣,而孝欽後忽詔令停戰。
至四月,越南且為法有,而我失藩屬矣。
張佩綸與人戰於馬江 先是,閏五月二十一日,法軍有兵船一艘進港。
二十四日,其水師提督孤拔座艦又進口,泊羅星塔上流。
自此以後,日有一二船至,至二十八日,共得八艘。
而我船之在港內者,僅六艘:曰揚威,曰福星,曰藝新,曰琛航,曰福勝,曰建勝,駐船廠者惟陸軍四營而已。
其後又得濟安、飛雲、伏波、振威、永保等五艘,增調閩安平海師船八艘,翦鎮炳南礮船十艘,添募陸軍數千。
相持匝月,至七月初三日而難作矣。
是日晨,法船升火起椗,學生魏瀚倉卒馳告,而法人已牒告未刻開戰。
佩綸大恐,遣瀚向孤拔乞緩。
比登舟而礮已發,我船猶未起椗也。
三船在羅星塔下流者,先被擊沈,振威管駕許壽山死之。
其在羅星塔上流者,揚武先沈,管駕坐舢闆而遁。
伏波、藝新隨之,福星欲斫椗赴救,已不及。
法軍礮彈如雨,福星管駕陳英屹立望臺,傳呼開礮,其僕請曰:「伏波、藝新已駛向上流矣,我船亦宜相機行事。
」英瞋目曰:「爾欲我走耶?」叱之退。
遂令於眾曰:「今日之事,有進無退!我船既銳進,當有繼者,安知不可轉敗為勝?」於是鼓輪掌舵,貫法陣而前,開邊礮左右擊。
惜礮小,未能中法艦要害。
我船雖被彈,而尚無大礙,復在下流裝足子彈,貫敵陣而回擊之如前。
隨其後者,雖有福勝、建勝二船,顧小而行遲,僅遙為聲援而已。
福星至此,遂成孤立之勢。
孤拔見之,乃以三船合圍,管駕陳英中彈殞於望臺,三副王漣開礮奮擊,亦被彈洞胸而死。
船上屍骸枕藉,而猶力戰不退。
迨火藥艙中彈,軍士始紛紛赴水,船額配九十五名,存者僅二十餘。
是役也,誠可謂血戰矣。
福星既沈,建勝亦被轟沈,管駕林森中彈殞。
福勝督帶呂翰亦及於難,蓋呂方在其船也。
是時全隊盡歿,僅餘福勝一船,船尾已受彈火發,而尚燃礮猛擊。
管礮翁守正發數鎗,殪二法人,彈貫其胸而踣。
管駕葉琛方在望臺指揮,忽一彈飛至,貫其頰,仆矣,復躍而起,傳令裝礮,彈復集其脅而亡。
於是全船所存,僅學生二,船亦沈半截。
二學生見孤拔方植立督戰,乃從容裝藥,瞄準孤拔而擊之,殪其左右二人,孤拔亦受傷。
計各船管駕力戰陣亡者,共四人。
或曰,有徐某者,上海人,年十歲,失怙恃,家貧,流為丐。
丐中之強有力者多欺之,以故不慣與羣丐伍。
夜無所歸,恆號泣於天主堂前,法教士哀而收養之。
徐固世為教徒也,命之讀,琅琅上口。
性穎悟,不數年,通法文,教士愛之。
返國,攜以去,使入中學校。
及中、法戰時,教士攜之入軍,隨孤拔來寇,因利徐以謀我焉。
徐居軍幕,為虎作倀。
孤拔率兵艦寇臺灣,知福州防禦嚴,不利深入也,徐曰:「福州艦小兵懦,長驅直入,不足敵也。
」孤拔頷之。
笑問教士曰:「徐,華人也,保無意外乎?」教士曰:「徐家世奉教,依吾為生,庸何傷?」翌日,徐又謂孤拔曰:「臺民強暴,恐將不利於將軍。
」孤拔然其言,將輕舵西駛,先鋒已報失利,急鼓輪向福州行,窺馬江。
福州水雷艇數十方防堵海口,孤拔以遠鏡窺我軍,乘未備,發礮先擊。
我軍亂,不及整師,倉皇出,法軍礮彈紛至,已洞穿我鐵甲,漸下沉。
徐又乘機語孤拔曰:「必盡殲之,毋貽他日憂。
」又連發數礮,而我軍僅一艘矣。
有一軍官躍出曰:「我軍還擊固死,不還擊亦死,何可束手待斃耶!」強令發一彈,中孤拔腰,立仆。
法兵見主將被創,停戰,徐仍促之還射,我軍遂全沒。
孫開華勝法人於臺灣 孫開華,字賡堂,湖南人。
鹹、同間,從鮑超轉戰楚北、江南、江西,有功,累遷至總兵。
光緒初,調臺灣。
甲申,法人來犯,時督辦臺灣軍務者為劉銘傳,劉故淮軍宿將,多謀能斷,部下將士皆精銳善戰。
劉知孫可大用,令守淡水礮臺。
劉嘗於酒半語客曰:「吾有四提督一總兵,謀勇兼備,何憂敵之不破,功之不成哉!」四提督,謂曹志忠、章高元、蘇德勝、鄧長安,一總兵謂孫也。
既而孫以火藥不足,不用大礮,令軍士盡伏臺後。
法兵官從鐵艦開放大礮二百餘門,臺上寂無聲息,相戒不稍動。
法人以為我守兵已潰走,立放舢闆,驅兵登岸。
伏驟起,奮勇直進,肉薄移時,斬級數百,呼聲震天,法人驚出不意,入海死者不可悉數。
擊沈舢闆四,軍中莫不稱賀。
孫曰:「敵雖經此鉅創,然心不甘服,必且復來。
吾等防務不宜稍懈,如有解甲休息者,罪以軍法。
」未幾,法人謀襲擊,孫率士卒,賈其餘勇,冒死抵禦,三戰三捷。
法人懾其威,自是遁。
孫強毅而寬和,得士心,故能搴旗斬將,力遏兇鋒,相持數十日,而淡水卒無恙。
當時無水師以為援助,而礮臺軍械又遠不如敵,乃竟能轉敗為勝。
劉奏陳戰績,擢福建陸路提督。
光緒癸巳,以疾卒於淡水。
舉殯之日,士民爇香會送,至為泣下,亦有繪像以祀者。
張李成與法人戰於臺北 張李成,臺灣內山人,美風姿,操俳優業,媚目巧笑,傅脂粉登場,初不審其為勇士也。
光緒乙酉,法人攻臺北,觀察李某以劉省三中丞命,練土兵拒敵。
張忽舍所業應選,李呼張小字曰:「阿火,汝胡解兵事!」張慷慨言曰:「火生長是間,不欲變服飾為西人奴也。
」 山中善火者可千人,招之立集,善獵能鎗,可應敵。
李善之,易其名曰李成,謂李氏所成就者也。
時擢勝軍二千眾,屯滬尾礮臺坡,李成則率新卒五百,分為兩隊,承其後。
擢勝軍一與敵接,立敗,張以二百五十人出,散髮赤身,嚼檳榔,紅沫出其吻。
時潮上,法人爭以小船抵坡下,坡上草深沒人。
此二百五十人者見敵皆仰臥,翹其左足,張趾架鎗以待敵。
敵近,二百五十鎗齊發,法人死者百數,大駭而遁。
山後復出二百五十人,作圓陣包敵。
時潮落舟膠,有巨賈購得法華戰事股票,從軍觀勝敗,時亦陷足泥中。
船上張白麾,請以金贖,張不可,作俳優聲曰:「吾不欲仇人金也!」殺而烹其屍。
李世鴻與法日戰 李世鴻,字海珊,合肥人。
夙秉母虞夫人訓,明大義,死綏蓋平。
時母猶在堂,前一夕,手書戒子,不以生還為念,僅屬善事祖母,求自立而已。
鹹豐己未從戎,時粵撚兩寇已熾。
克復壽州、六安之役,與焉,積功至守備。
同治甲戌,臺灣與日本人鬨,從福建提督前往鎮撫。
由竹坑山進兵,收復大龜紋溪、內外獅頭等番社,擢都司,加遊擊銜。
內渡,駐軍江陰,督建礮臺。
光緒癸未中、法之役,防堵臺南,援臺北。
嘗夜半率兵,由菱山繞小路攻敵後營,踏破之,奪還礮壘,獲法軍旗器械。
法人攻滬尾,守軍幾潰,復赴援,傷敵無算。
和議成,擢遊擊,守臺南,辦開山撫番事。
丁亥,總兵章高元赴山東,初檄管帶廣武營。
壬辰,移駐青島,督建礮臺,未就。
甲午,日本在朝鮮與我開釁,章援旅順,世鴻幫統新募福字兩營。
未出,旅順陷。
時日本海軍方逡巡渤海,不易渡,乃率師冒險,由登州茅家口乘海舶,往大營口登陸。
宋忠勤公慶檄守蓋平,爰相度形勢,以牽馬嶺為要隘,設戍甫定,日本將率軍來襲,戰屢勝,殲敵不可勝計。
敵還攻析木城,宋仍檄守蓋平。
一夕,敵麕至,楊壽山守東北隅,李仁黨守東南隅,世鴻守西南隅。
西南當敵之中堅,兩軍交綏,敵忽向偏東抄擊,而東南敵亦猝集。
時我軍不及八營,敵馬步兵數萬,彈丸如霰,東南隅陷,仁黨死之。
東北隅繼陷,壽山死之,西北隅遂孤立,矢盡援絕,猶押鞾刀搏戰,剸數人,衝入敵陣,世鴻死之。
時光緒甲午十二月十五日也。
同時陣亡將校凡二十餘人。
唐景崧遣將與日人戰 光緒甲午,朝廷以臺灣割讓日本,臺人不懌,自立民主國,舉護撫唐景崧為總統,以邱逢甲副之。
而日本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知臺人之反抗也,率師來攻。
先攻基隆,景崧命吳國華守三貂嶺,復命營官包幹臣馳往助之。
偶與日軍偵探隊遇於途,奮勇擊之,斃日兵官某,日軍大潰。
幹臣適馳至,遽奪日兵官首級歸,冒為己功,報大捷,吏民皆賀。
國華方追逐日軍,忽聞幹臣奪己功,大憤,遽舍日軍回兵追幹臣。
日軍瞰之,亟返旆,遂奪三貂嶺。
時基隆危急,分統李文忠等會師援之,日軍已密布,文忠等屢戰皆敗北。
景崧復命黃義德屯八堵為後援,逢甲乃請於景崧遣他人代之,景崧弗許。
義德至八堵,聞日軍勢盛,膽幾喪,遽舍八堵,馳歸,詭言獅球嶺已為日據,八堵逼近敵營,不能駐軍。
日人懸金六十萬購景崧頭,故亟馳歸以防內亂。
逢甲知其詐,面斥之,景崧莫敢詰。
其實獅球嶺尚未失,自義德馳歸,其地空無一兵。
翌晨,日軍遂不折一矢而得之矣。
是夕,義德所部軍索餉,大譁,逢甲請斬義德以謝臺民,並嚴懲一二亂兵為首者,景崧不從。
逢甲歎曰:「禍患之來,迫於眉睫,尚不能整飭軍紀,徒畏葸遊移,坐令譁變,天下事尚可為乎!」次日,城中聞日軍將至,相驚擾,軍士蠢蠢有變志,景崧束手無策。
薄暮,潰兵爭入城,沿戶淫掠,客勇、土勇互相鬬,積屍遍地。
中軍護勇為內應,總統府火發,光燄燭天,景崧大駭,亟微服,挈一子而逃,妾易男服隨之,雜難民中出城,疾附英輪至廈門,置臺事於不顧矣。
逢甲聞之,哭曰:「吾臺其去矣!誤我臺民一至此極,景崧之肉其足食乎!」時遊兵淫掠無厭,居民遷避一空。
逢甲急舉義兵,然府庫軍械盡入遊兵手,義兵勢不支,大敗,逢甲孤身遁鄉間。
遊兵大掠三日,日軍尚未至。
德商畢狄蘭以書告日軍,乃從容以兵來收城。
逢甲收拾散亡,義師復集。
聞日軍至,伏於途而擊之,顧日軍勢張甚,逢甲又大敗,全軍盡喪,逢甲僅以身遁,復匿於鄉,臺北遂為日有。
是時劉永福尚堅守臺南,日軍攻之,數月不能下。
逢甲思往依之,道中梗,不能行。
而臺北已陷之城邑,聞臺南義聲,鹹躍躍思奮,逢甲復與之約,定期起兵,圖恢復。
為日軍所偵知,防備周密。
日軍復以臺灣自主事為逢甲所首倡,嫉之甚,嚴索之。
逢甲竄身深箐窮谷間,幸脫於禍,而恢復之志不稍替。
未幾,永福力不支,臺南亦失守。
逢甲知大勢已去,乃亦痛哭而行,臺灣遂亡。
孫子堂與日人戰於臺灣 孫子堂為賡堂總兵開華之子,好讀書,不求聞達。
時究心戚繼光兵略,賡堂詔之曰:「吾自從軍以來,大小百數十戰,其中布置得諸兵法者十之四,參以己意者十之六。
蓋泥古而不知變通,未有不緻敗者。
爾能研究古兵略以求其變,按之時勢以為其通,用兵之道,不外是已。
」子堂謹受教。
光緒甲午,中、日釁起,海陸軍屢戰屢北,乃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以和。
臺人不肯讓,知子堂為名將之後,深諳兵法,遂推為義師首領。
子堂奮袂起曰:「國家土地,不可以尺寸與人!臺灣北通吳會,南接粵嶠,乃東南之保障。
又況物產豐腴,魚鹽充足,正多天然之利。
而朝廷視若弁髦,委諸敵人之手,是誠何心!某雖無能,然不忍覩此大好海疆淪於異域,重辱我先考也!」即日募壯士,墨絰視師。
購器械,立旗幟,不數日而戰守之具悉備。
當操練時,以黑布抹額,足著草屨,往來指揮,驍勇異常,鹹謂孫開華乃有此兒也。
已而日兵抵臺,示威於眾,揚言有反抗者,立予屠戮。
其家人聞而懼之,謂之曰:「將軍死未幾,後事方殷,公子宜自愛重。
且朝廷既允割棄,力復不敵,幸毋以千金之軀,輕於一擲也!」子堂曰:「不然。
今日之事,先考之靈,實式憑之。
即不成,亦可告無罪,正不得以其必敗而遂懷退志。
人孰無死?死貴得當耳!」乃與諸壯士枕戈待旦,誓以死拒。
未幾,日兵來犯,奮勇擊卻之。
翌日,日兵來者愈眾,自辰至午,肉薄相當,傷夷略等。
顧敵源源繼進,而子堂則無後援。
移時,壯士死者幾盡,子堂亦身受數創,大呼曰:「吾可以見先考於地下矣!」復策馬陷陣,力竭死之。
聶士成勝日人於連山關 杜振卿以佐貳需次北洋,光緒甲午之役,奉檄解軍需,赴宋慶營,宋留振卿辦糧臺,節節退守,直至遼陽。
同事故有十數人,至遼陽,僅四人矣。
聞日軍且至,大震。
某日晚餐,有一人與三人約曰:「若輩皆懼死逃矣,吾儕無論如何,當誓死弗去。
」眾唯唯。
翌晨視之,則此三人皆逃,昨發言者亦在其中也。
振卿固有膽,且主管軍需,思職守所在,逃且獲嚴譴,遂決留。
時城外駐有聶士成軍,朝鮮平壤之戰,聶初隸葉志超,蓋朝陽先有匪亂,聶、葉共往平之,聶功至高,為葉所冒,葉遂居聶上。
及敗於牙山,葉獲罪,聶乃以偏師千人扼摩天嶺,日軍屢犯之,皆擊退,奉天得無恙。
至是,與日軍激戰,遼陽牧許某亦登陴死守,城中流彈如雨,恆臥地避之。
日兵忽停戰三日,聶疑之,蓋遼陽城外有山曰連山關,慮其登山俯擊也。
募樵夫探之,得報,日軍果至山頂,山上下節節為營,其不施攻擊者,礮未至也。
是夕適大雪,聶下令,募死士,得三百人。
人給五十金,羊皮衣褲各一,令反著,遠望之,與雪同色,不知其為兵也。
又令樵夫為導,至山腰,分三百人為二組,一向上,一向下。
各放鎗數排,聞敵鎗聲起,即潛伏山谷中,天明,再突出激戰。
令下,眾奮勇前進。
我軍潛登之處,為日軍斥堠所不及。
至山腰,如令行之。
時大雪蔽天而下,瞭望俱窮。
日軍在山巔者,疑山腰以下為我所得;在山腰以下者,又疑山腰以上為我所據。
大雪不敢出戰,各用鎗礮轟擊,實則自相殘殺而已。
天明,我軍突出,聶自帥大軍從山下掩至,遂獲全勝,收復連山關。
及和議成,聶奉命練一軍,參用德國兵制,召募精壯,日訓練之,躬與士卒同飲食臥起。
知東三省將有戰禍,率兵躬履其地,詳繪地形,至晰至備。
孫鈺勝日人於關外 壽州孫鈺以拳勇名。
其村前有石龜,重八百斤,能抱之行百步,人號曰「孫八百」。
吳大澂家居吳,以重金聘之,任扞掫。
光緒甲午之戰,吳在湘撫任,帥師出關,鈺願挈其徒百人從,許之。
吳師甫出關,未戰而潰,鈺獨率其徒求主將,不期反與日軍遇。
時日軍來者近千人,鈺度勢不敵,退入林中,與其徒舍騎登木,擇樹枝之陰翳者踞之。
日軍以大隊圍林,而分騎搜索,輒自上槍斃之。
日軍發槍,皆格於林,不能損也。
久之,日軍亦不動,鈺與其徒謀曰:「日軍不來,知林戰不利也。
不去,豈必待其運礮至耶?礮至,吾儕死矣。
」 鈺徐按轡至林側,猝一躍而入,日兵不及備,倉猝短兵接。
日兵用槍上刺刀,鈺軍則以腰刀奮斫,日軍不能當,皆紛紛退。
鈺度相去稍遠,必為火器所困,乃與其徒力撓之,彼此錯雜,紛紜拏鬬,日鎗不得發。
其大佐某以柔術鳴,自躍馬當鈺,鈺揮刃一擊,人馬皆中裂。
日暮,手斫殺且百人。
會章高元軍至,遂得脫。
鈺失其徒十二人,而殺日人數百,日軍為之奪氣。
然以吳敗故,竟不敘功,惟以白衣歸耳。
馬玉崑勝日人於大同江上 光緒甲午中、日之戰,馬玉崑奉檄禦日本軍於大同江上。
初以輕騎來,嘗一戰敗之。
繼而大隊畢集,數逾二萬,馬所部可八千,先使一遊擊以千人迎戰,戒曰:「寧死毋歸!」戰一時許,使來告急,馬問使者曰:「死若幹?」曰:「死者可二百。
」馬怫然曰:「死及五百告我,我當來助。
」遊擊遵令,乃掘長濠,伏師之半於中為左,以其半伏林中為右。
戰五時,日本礮隊至,悉力攻林。
礮丸著木,聲若裂山,林木盡折。
馬度其少疲,亟揮全軍乘之,日人大敗。
馬方逐北,而衞汝貴已逃,歸路為日所斷,馬親突陣,中貫之,竟冒圍以走。
是役也,殺日人數千,我師亦喪數千人。
自是,屢轉戰於奉天、牛莊間,互有勝敗。
聶士成亦敢戰,而宋慶以統帥臨二人上,既不能戰,又時掣二人肘。
馬歎曰:「使我與功亭【士成字。
】並主戰事,不使祝三【宋慶字。
】扼我,日人不足敗也。
」然當道竟不之察。
和議成,馬仰天大哭,不食者數日,全軍皆感動。
庚子之役,馬帥師禦敵於京津之間,前後十餘戰,多所斬獲。
以大事不支,乃扈兩宮西狩。
列國皆憚馬,不敢迫。
獨俄人怙其慓悍,尾而窮躡。
馬以三千人發覆,大敗之。
章高元與日人大戰於蓋平 光緒甲午,章高元統廣武、嵩武及新募之福字軍共八營,奉李鴻章檄援旅順,未發而旅順陷,遂奉旨會同宋慶赴前敵,守牽馬嶺。
屢與日兵戰,殺敵甚多,疊獲勝,敵不敢犯,引去。
宋慶嫉章聲威功績將出己上,則其屢次退師失地之罪,必相形而不可掩。
會召章議事,章請合兵決一死戰,以推強敵,宋不從,且以危禍怵之。
章大呼曰:「我章迂子豈畏死者乎?曷為不可戰!」蓋章臨陣,率騎馬前行,以率士卒,視彈子如無物,人皆以迂子目之也。
於是宋益嫉之,乃檄其棄牽馬嶺以守蓋平。
蓋平無險阻可扼,絕地也。
章知宋陷己,迫於上將命,不得不行。
章抵蓋平,敵兵大股數萬,四面來攻。
乃戒所部無妄動,俟敵近,乃發槍,殲其將三人,敵軍死傷甚眾。
知敵將大至,請援於宋,宋不許。
十二月十三日,敵大舉環圍,榴彈如霰。
復馳使求救,時宋駐析木城,竟不赴援。
章搏戰一日夜,子彈告竭,則以鋒刃突擊,日軍死傷山積,終以眾寡懸絕,部將楊壽山、李仁黨、李世鴻、賈君廉、張世寶等皆陣亡。
章見彈盡援絕,乃率殘兵衝出重圍,退往營口。
是役也,為中、日戰事中第一惡戰,日本軍人嘗稱之。
丁汝昌與日人戰於旅順 光緒甲午五月,中、日初開戰時,日本艦隊在朝鮮仁川港,丁汝昌電達總理衙門,請封其港。
集議二日,始覆電,令相機行事。
丁率軍至仁川,而日本艦隊已出口,此我之失機也。
其後八月,北洋海軍雖被困於威海港,然陸路礮臺未失,且離榮成三十裡,有一小山,為軍港後路要地,山東巡撫李秉衡乃派一典史率兵二十人守之。
是以日軍至此,坦然進兵,絕無艱阻,掠奪礮臺,以我之礮,攻我之船,遂至全軍覆沒。
先是,六月杪,北洋海軍濟遠等艦護高陞運兵船赴朝鮮之牙山,遇日本兵艦於豐島西北,開戰,廣乙受重傷,自焚,擱海岸淺灘,濟遠遁歸威海。
時丁率全軍在威海衞,堵塞口門,為自守計。
廷旨屢令巡弋洋面,丁則以出巡未遇敵艦為答,而日艦亦時來窺威海。
八月十三日,丁率全軍抵旅順,朝命以銘軍十二營濟師平壤,自鴨綠江登岸,以商輪五艘為運船,海軍全隊十二艘翼之。
十七日,抵大東溝,陸軍既登岸。
十七日,海軍將返旅順,巳刻,與日本海軍全隊遇。
戰艦十艘,分五隊:鎮遠、定遠兩鐵甲艦為第一隊;緻遠、靖遠為第二隊;經遠、來遠為第三隊;濟遠、廣甲為第四隊;超勇、揚威為第五隊,丁居定遠督戰。
平遠、廣丙始於開戰後來會。
日本兵艦十二艘,海軍中將伊東祐亨為司令官。
丁遙望日艦將至,突開巨礮攻之。
緻遠管帶鄧世昌,粵人也,素忠勇,乃進言曰:「今吾艦距離日艦,以某測之,猶有九裡之遙,礮力實不能及,徒費藥彈,無益也。
不如俟其既近,而後擊之,庶於事有濟。
」丁不從。
然日艦固未發礮,而其遊擊艦忽從左側抄襲於後,與本隊前後夾攻。
未幾,揚威、超勇先中彈,火起,超勇沈,黑煙蔽天。
我軍節節分離,彼此不相應,陣漸亂。
緻遠彈盡,鄧度勢不支,以為日艦惟吉野速率最大,苟沈之,足以奪敵氣,遂開足汽機,向吉野衝突。
吉野駛避,而緻遠反中其魚雷,遂炸沈,世昌死之。
濟遠遁,撞傷揚威舵葉,沈之。
廣甲亦逃,擱淺沈沒。
靖遠、經遠、來遠不能支,亦馳出陣,日艦來追,經遠亦沈。
時敵礮萃於鎮、定兩艦,定遠受重傷。
日暮,日艦懼吾魚雷襲擊,解而南去,我軍亦歸旅順。
二十四日,以臨陣先逃,斬濟遠管帶方伯謙。
是役也,我軍失艦五,存者惟鎮遠、定遠、來遠、靖遠、濟遠、平遠、廣甲七艘,然受創甚,不能軍。
何占標勦隴回 何占標,甘肅平番縣人。
家貧尚武,以保鑣為生。
同治朝,隴回亂起,何與董福祥、張俊共起兵,築堡衞鄉裡。
旋為左文襄裨將,從之出關,定新疆,積功至總兵,署河州鎮。
光緒甲午,隴回再亂。
乙未正月,何與固原提督鄧增相約赴西寧城外猴子河耀兵,何率數營先至其地,不虞回眾潛伏突起,圍之,數殆十倍,何苦戰竟日,不得出。
迨暮,罷戰,斂兵自守。
何神志暇豫,密令軍中曰:「具餐!」餐已,乘夜突圍,潛師襲回,回眾崩沮。
天甫明,鄧軍亦至,內外合擊,大破回而歸。
聶士成馬玉崑與洋人戰於畿輔 光緒庚子五月十五日,日本書記生杉山彬道出京師永定門,董福祥遣兵殺之於道,裂其屍。
十七日,義和拳匪火右安門內教民居,無老幼婦女皆殺之。
數十百人為羣,一僧為之長。
十八日,縱火焚教堂,雖有旨令勦,而勢愈熾。
二十日,焚正陽門民居四千餘家,延及城闕,三日不滅,乃召大學士、六部九卿入議。
吏都侍郎許景澄言;「使館苟有不測,未知宗社生靈置於何地?」太常寺卿袁昶言:「釁不可開。
」慷慨歔欷,聲震殿瓦,孝欽後目攝之。
太常寺少卿張亨嘉言:「拳不可恃。
」倉場侍郎長萃在亨嘉後大聲曰:「此義民也!」載漪、載濂等和之,並謂人心不可失。
德宗曰:「人心何足恃?徒益亂耳!朝鮮之役創鉅痛深,諸國之強,十倍於日本,協以謀我,何以禦之?」載漪言:「董福祥善戰,勦回有功。
以禦洋人,當無敵。
」孝欽曰:「福祥驕,難用。
洋人器利而兵精,非回比。
」翰林院侍講學士朱祖謀亦言福祥無賴。
載漪語不遜,孝欽嘿然,廷臣皆出。
而載漪、剛毅遂合疏,言義民可恃,其術甚神,可以報仇雪恥。
是日,遣那桐、許景澄往楊村,說洋兵,令無入,遇拳,劫之歸,景澄幾死。
洋兵援使館者,亦以人少,不得達,至落垡而還。
二十一日,又召見大學士、六部九卿。
孝欽曰:「皇帝意在和,不欲用兵。
有言和便者,今日廷論,可盡之。
」德宗曰:「非不可戰,顧我國積弱,用亂民以求一逞,寧有幸乎?」載漪曰:「義民起田間,出萬死以赴國難,今欲誅之,人心一解,誰與圖存?」德宗曰:「亂民皆烏合,洋兵利,能以骨肉相搏乎?奈何以民命為兒戲?」孝欽度載漪辨窮,而戶部尚書立山以心計,侍中用事,得孝欽歡,乃問山。
山曰:「拳民雖無他,然術多不效。
」載漪色變曰:「用其心耳,何論術乎!立山敢廷爭,是且與洋人通。
試遣山退兵,洋人必聽。
」山曰:「首言戰者,載漪也,漪當行!臣主和,又夙不習夷,不足任。
」載漪詆立山為漢奸抗辨,孝欽解之。
罷朝,遂遣兵部尚書徐用儀、內閣學士聯元及立山至使館,曰:「無召兵,兵來,則失好矣。
」 二十二日,又召見大學士、六部九卿。
載漪請攻使館,孝欽許之。
聯元亟言不可,謂「使館不保,洋兵他日入城,鷄犬盡矣」。
載瀾曰:「聯元貳於夷,當殺!」孝欽大怒,命立斬之,以左右營救而止。
協辦大學士王文韶言:「我國財絀兵單,一旦開釁,何以善後?」孝欽大怒而起,以手擊案,厲聲曰:「若所言,吾皆習聞之。
若且往令洋兵毋入城,否者且斬若!」文韶不敢辨。
德宗持景澄手而泣曰:「朕一人死不足惜,如生靈何?」孝欽陽解之,不懌而罷。
而載漪、載勳、載濂、載瀾、剛毅、徐桐、崇綺、啟秀、趙舒翹、徐承煜、王培佑力贊之,遂下詔,褒拳匪為義民,予內帑銀十萬兩。
載漪即邸為壇,晨夕必拜。
於是城中日焚劫,凡拳所不快者,即誣為教民,殺之,死者十數萬。
而孝欽方日召見其黨所謂大師兄者,慰勞有加。
士大夫諂諛幹進者,又以拳為奇貨。
如候補知府曾廉,翰林院編修王龍文、彭清藜、吳國鏞、蕭榮爵,禦史徐道焜、陳嘉言、劉嘉模,刑部郎中左紹佐,戶部主事劉秉鑑等,皆上書附和。
時王公邸第,百司廨署,拳皆設壇,謂之保護。
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四川總督奎俊、閩浙總督許應騤、福州將軍善聯、巡視長江李秉衡、江蘇巡撫鹿傳霖、安徽巡撫王之春、湖北巡撫于蔭霖、湖南巡撫俞廉三、廣東巡撫德壽,合奏言:「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端不可開。
」山東巡撫袁世凱亦極言:「朝廷縱亂民,至舉國以聽之,譬若奉驕子,禍不忍言。
」皆不聽。
遂派載勳、剛毅為總統。
然拳匪專殺自如,勳、毅不敢問也。
二十三日,諭各國使臣入總理衙門議事。
德使克林格輦而先,載漪伺於道,令所部虎神營殺之,後者皆反。
徐桐、崇綺聞之,皆大喜,謂我國自此強矣。
二十四日,詔遣董福祥及武衞中軍圍攻交民巷,欲盡殺各使,礮聲日夜不絕。
拳助之,巫步披髮,升屋而號者數萬人。
洋兵僅四百,攻之逾月,董軍、武衞軍死者無慮三千人,拳亦略有傷亡,遂不敢復進趨戰。
而剛毅、趙舒翹方坐城樓,張羽旗,毅曰:「使館破,洋人無種矣!自是當太平。
」舒翹起為壽曰:自康有為倡亂悖逆,喜事之徒雲合而響應。
公幸起而芟夷之,略已盡矣。
上病且死,又失天下心,不足以承宗廟,幸繼統有人,定策之功,公第一。
今義民四起,上下同仇,非太後聖明,公以身報國,盡除秕政,與海內更新,亦難以緻今日之效也。
」毅大喜,自行酒,屬舒翹曰:「公知我。
」啟秀奏言:「各使不除,必為後患。
五台僧普濟有神兵十萬,請召之會攻。
」曾廉、王龍文請引玉泉水灌之。
彭述謂礮不燃,其效固驗。
禦史蔣式棻亦請斬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
朱祖謀請毋攻使館,不報。
時拳既不得志於使館,乃往攻西什庫教堂。
毅帕首鞾刀,自督戰,拳死者數百人,毅逃而免。
其後崇綺又三往攻之,迄不能入。
而載漪為拳論功,除武功爵者數十人,車騎服色,擬於乘輿,至自稱九千歲,出入大清門,呵斥公卿,無敢較者。
二十五日,下詔宣戰。
以法領事杜士立索大沽礮臺為辭,其實礮臺先於二十一日失守矣。
時有詔徵兵,海內騷然,羽書相望。
乃以載漪、徐桐、崇綺、奕劻主兵事。
奕劻枝梧其間,不敢發一語。
桐以暮年用事,尤驕橫。
六月初四日,遣倉場侍郎劉恩溥至天津招拳,裕祿亦盛言拳敢戰,連敗夷。
初,洋兵攻西沽,聶士成棄不守,其鄉人移書責之。
士成笑曰:「豈怯我耶?」遂連戰八裡台,陷陣而死,馬玉崑代之。
十八日,馬玉崑敗於紫竹林,天津陷。
裕祿走北倉,從者皆失。
久之,乃上聞,京師大震。
彭述曰:「此漢奸張洋勢以相恫喝也。
姜桂題殺洋兵萬,勢日蹙,行求和矣。
」不知桂題在山東,未至天津也。
二十二日,有旨保護教士及各國商民。
殺杉山彬、克林格者議罪,大學士榮祿意也。
載漪大怒,不視事,孝欽強起之。
二十九日,李秉衡至自江南,主戰,言義民可用,當以兵法部勒之。
孝欽詰以李鴻章等聯奏,秉衡言:「此張之洞私入臣名耳,臣不知。
」孝欽聞天津敗,方旁皇,得秉衡言,乃決,遂命總統張春發、陳澤霖、萬本華、夏辛酉四軍。
七月十一日,北倉失,裕祿自戕死。
洋兵方得天津,畫地而守,兵久不出。
一夕大至,攻北倉,玉崑力戰三晝夜,大敗。
事聞,孝欽泣,問計於左右,無敢言者。
十三日,以鴻章為全權大臣。
時停攻使館,使總理章京文瑞齎西瓜問遺之,而以桂春、陳夔龍送各使至天津。
各使不欲行,覆書甚慢。
彭述請俟其出,張旗幟為疑兵,數百裡皆滿,可以怵之。
是日,李秉衡出視師,以拳三千人從。
秉衡親拜其長,人各持引魂幡、混天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如意鉤、火牌、飛劍,謂之八寶。
十五日,張春發、萬本華敗於河西務。
陳澤霖軍亦潰,秉衡走通州。
十七日,通州失,秉衡死之。
十八日,禦醫姚寶生下獄,蓋載漪將行大事,寶生洩之,欲殺以滅口也。
城破,與龔照璵、徐緻靖、何隆簡、黃思永、席慶雲皆逸出。
孝欽聞秉衡軍敗而哭,顧廷臣曰:「餘母子無賴,寧不能相救耶?」廷臣皆莫對。
議遣王文韶、趙舒翹至使館,文韶以老辭。
舒翹曰:「臣資望淺,不如文韶。
且拙於口,亦不能引故事而爭也。
」榮祿曰:「不如貽事以觀其意。
」遂遣總 理章京舒文持書往。
書達,約明日遣大臣往,以食時相見。
及期,皆不敢出。
時復攻使館,舒文至,董福祥欲殺之,稱有詔,乃免。
十九日,洋兵自通州踰時而至,福祥戰於廣渠門,大敗。
二十日黎明,洋兵自廣渠、朝陽、東便三門入,禁軍皆潰。
董福祥出走彰儀門,縱兵大掠而西,輜重相屬於道。
彭述猶徧諭五城,謂我軍大捷,洋兵已退天津矣。
二十一日,天未明,孝欽率德宗徒步而出,至西華門外,乘驘車,從者為載漪、溥儁、載勳、載瀾、剛毅。
宮人皆委之而去,或走出安定門,道遇潰兵,被劫,多散。
是日,駕出西直門,馬玉崑以兵從。
暮,至貫市,德宗及孝欽後不食已一日矣,民或獻麥豆至,以手掇食之,須臾而盡。
時天寒,求臥具不可得,以村婦布被進,濯猶未乾也。
甘肅布政使岑春煊自昌平來,孝欽對之泣,春煊故以勤王兵往察哈爾防俄,未至而京城破。
貫市李氏者,富商也,從取千金,因易驘轎以抵西安。
孝欽後命德宗與八國聯軍宣戰 光緒庚子,拳匪肇禍,孝欽後袒之,發兵攻京城使館。
五月二十五日,下詔宣戰,雖為德宗諭旨,孝欽實主其謀。
詔曰:「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
迨道光、鹹豐年間,俯準彼等互市,並乞在我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
初亦就我範圍。
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梟張,欺淩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
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
我國赤子仇怒鬱結,人人欲得而甘心。
此義勇焚燒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
朝廷仍不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我人民耳。
故再降旨申禁,保衞使館,加卹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宿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
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
昨日,復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礮臺,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
危詞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
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恃兵堅器利,自取決裂如此乎!朕臨禦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帝天。
況慈聖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浹髓淪肌。
祖宗憑依,神祗感格,人人忠憤,曠代所無。
朕今涕淚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
至於五尺童子,亦能執幹戈以衞社稷。
彼尚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
無論我國忠信甲冑,禮義幹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翦彼兇燄,張國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饟項,朝廷不惜破格懋賞,獎勵忠勛。
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即刻嚴誅,決無寬貸。
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洩神人之憤,朕有厚望焉!」聞此詔實為軍機章京連文沖所擬也。
翠雲娘與八國聯軍戰 翠雲娘,山左產,年十七八,貌殊可人。
雙趺纖小,而騰躍上下可丈許。
幼業賣解,隨父流轉江湖,行蹤遍南北。
意氣驕甚,謂所見男子無當意者,自矢終身不字人。
曾至上海奏技,其父為人誣陷,被拘入租界捕房。
女隨往,有所剖白,而捕房例,嚴禁華人有所陳,遂被囚,不勝其苦。
罰鍰,乃得釋,女憤然曰:「吾國官吏往往不免冤誣人,吾每謂之暴,然尚容人辨訴也。
不意西人乃如此!」自此,遂有仇外意。
光緒庚子,義和團起。
女喜,請於父,往投之,蓋即團中所謂紅燈照者。
女得隸某大師兄麾下,甚見信任,錫以翠雲娘名號,書之旗幟而賜之。
所至,恆揭以行。
自是妝束頓易,周身綾綿,衣履一碧,而貌益豔麗。
女日見團中無紀律,行事類盜賊,頗憂之,然獨力亦莫能挽。
尋八國聯軍長驅入京師,團眾逃無蹤,女憤甚,激勵其部下,人鹹願效死,遂與聯軍巷戰竟日,洋兵死傷者多,女部兵亦傷亡畧盡,乃聳身登屋逸去。
其後團中領佐大半為洋人嚮導,或為僕役,且藉洋兵之勢,劫奪搶殺,無惡不為。
女慨然曰:「吾誤與若輩共事,事胡能成?然此恥不可不一湔也!」乃約會飲於某處,眾素傾慕女,是日到者眾。
女宣言曰:「吾向謂若輩人也,不意乃狗彘之不若!」剨然出長劍,駢戮之,遂去,不知所終。
某巡士談庚子拳匪戰事 揚州巡士潘姓者,天津人也。
嘗在武衞軍統領張某麾下,為人言光緒庚子戰事曰:「吾家實以技擊為業者也,兄弟輩日走四方,為擲塗距躍之戲。
既從軍,每歲大操,吾輩輒荷戈而往,坐作進退攻守擊刺,鹹嫻熟可觀,統領輒給錢千百文,而吾輩得數日醉飽。
庚子之役,戰釁已開,吾輩猶以為大師兄法力通神,區區外人,固無足當一擊。
已而令下,檄吾儕入伍,使當時明言與洋人戰者,則吾儕亦將為豫防趨避之謀,而統領但雲大師兄閱操而已。
比往,則令舍刃而執毛瑟槍。
吾之槍法,嘗肄習於白河之渚,以擊鳧鶩,無不中者,是固未足以相難也。
於是荷槍從統領令旗所指,陣於海濱。
一軍三千人,背邱而面水。
統領令曰:『今日大師兄命我師為先鋒,與洋人戰,毋退卻!毋畏避!』吾儕大驚,汗流浹背。
然求洋人,洋人固不知何往,惟巨艦數艘,巍峨若城,泊處距岸可半裡,上有十字之旗,與煙筒中縷縷之煙,飄搖空際而不見有人也。
統領又令曰:『此兵艦即敵人也,速擊之!』時吾儕已審知無他,膽稍壯,於是火槍大礮,併力轟擊。
砰訇良久,敵艦仍不見人,亦不還擊。
吾儕方癡望,而背後鎗聲忽起,勢若風雨。
方迴顧,則敵軍已布滿邱上矣。
倉猝轉身,陣中死傷無數。
欲奔逃,則敵人三面蹙我,不得已,牛鎗力戰。
此時神智已亂,鎗惟妄擊,無準的。
已而邱上敵兵槍聲稍輟,分左右排開,吾儕急於脫命,即乘間冒死,直突而前,登邱甫半,忽紅光一閃,兵艦之大礮發矣。
我兄與我同伍,立為礮碎。
礮再發三發,吾左右死傷盡矣。
吾獨存,駭甚,乃閉目不敢視,而舉鎗亂擊。
忽為積屍所絆,仆地。
久之,無聲,張目起視,則海中之艦已去,而陸上之兵亦無,乃急逃出。
聞人言洋兵入天津矣。
吾一家皆死,孑然一身。
事後乃知吾軍未至之先,敵人已從高粱叢中登岸,人馬皆自田中徐行,而吾人不覺也。
統領有良馬,發令畢,即乘之去,故不死。
」 奉黑將軍征多艾女寇 齊齊哈爾之南有一部落曰多艾者,道與吉林通。
當光緒甲辰日、俄戰爭時,此部落之附近有女寇三:一花胡蝶,年二十八;一花春鶯,年二十一;一一丈青,年十九。
皆艷麗無匹。
夙隸於高天高海天河馬賊之部下,率二千餘人出沒於滿、蒙間,所向皆銳不可當。
屢渡嫩河以襲擊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聞而怒,命統領紀某星夜馳討,接戰數次而敗。
女軍有新式兵器,蓋日、俄戰時,曾以輕騎襲俄營而掠奪之,俄兵不能抗也。
黑龍江將軍乃乞救於奉天,奉天將軍命駐八面城之統領瑞某任征討,率馬隊三營,兵六百騎,過山礮一尊,經北鄭家屯洮南府向齊齊哈爾出發,數年始絕其跡。
或言一丈青者,因其夫萬永勝素通馬賊,被官處死刑,急於復仇,遂憤然執戟而起也。
桂撫征女寇 廣西女寇王九姑,某鄉總董妻也。
光緒朝,有遊匪大股入鄉,董自揣力不敵,則饋以銀米,使安然自返。
其後有人誣指董通匪,某令率兵赴鄉,捕董及其子。
禁押久,嚴訊無實據,欲釋之,勒令捐銀三千兩取保回鄉。
九姑聞之,告其姑曰:「良民無辜幽囚,王法何在?」即日負姑赴省上控,半途,乃聞其夫及子均已枉殺,則又負姑歸裡,變產集資,招亡命,至上海購毛瑟鎗三百枝,糾眾倡亂,所向無敵。
平日不戮一人,亦不擄掠百姓財物。
凡遇官兵,奮勇直前,率眾衝陷,勢不可遏。
女黨魏五嫂、曹三娘,其部將也。
五嫂、三娘皆悍猛無比,每戰必勝。
提督患之,使人勸之投誠,九姑對使曰:「無所謂投誠,但使我夫及子生,即順從矣。
」大吏屢招降,每對皆如是。
時右江道王某屢與王九姑戰,皆北。
一日,王督兵列陣,九姑鼓噪其黨,圍王於垓心,凡一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