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

關燈
列聖重學 順治間,定國子監彜倫堂為視學禦講之所,本監堂上官,不得中堂而坐及中門出入,王以下文武各官,亦不得由中門出入。

    甲申,定八旗官學。

    康熙甲子,定琉球官學。

    癸巳,設算學於暢春園之崇養齋。

    雍正戊申,定入監讀書俄羅斯學。

    【即會同館設學教之。

    】辛亥,奏準將毗連國子監街南官房一所賞給本監,是為南學。

    乾隆戊午,於欽天監附近設算學,唐古忒學亦歸國子監。

    諭:「武英殿錄書需人,著國子監於肄業正途貢生內,擇其年力少壯,字畫端楷,情願效力者,選十人送殿,以備謄錄。

    其在監每月膏火之費,照舊給與。

    」癸巳,諭:「《永樂大典》,其中每多世不經見之本,而外省奏進書目,亦頗裒括無遺,合之大內所儲,朝紳所獻,不下萬餘種,特詔詞臣詳為考覈,釐其應刊、應鈔、應存者,系以提要,輯成總目,依經、史、子、集部分類聚,命為《四庫全書》。

    摛藻堂向為宮中陳設書籍之所,朕每憩此觀書,取攜最便,著於《全書》中,擷其菁華,繕為《薈要》,其篇式一如《全書》之例。

    」甲午,諭:「現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多至萬餘種,卷帙甚繁,自應於《提要》之外,另刊《簡明書目》一編,祇載某書若幹卷,註某朝某人撰,則篇目不煩,檢書較易。

    」乾隆庚戌,禦製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製鼓重刻,鼓凡十,在戟門外左右分列。

    辛亥,諭:「我朝文治光昌,崇儒重道,朕臨禦五十餘年,稽古表章,孜孜不倦,前曾命所司創建辟雍,以光文教,並重排石鼓文,壽諸貞珉。

    而《十三經》雖有武英殿刊本,未經勒石,因思從前蔣衡所進手書《十三經》,曾命內廷翰林詳覈舛譌,藏弆懋勤殿有年,允宜刊之石闆,列於太學,用垂永久。

    」 世宗設宗學 雍正中,特設宗學左、右翼各學於京師,簡派王公專管,歲時,欽派大臣考其殿最,以為王公獎罰。

    左翼在金魚衚衕,右翼在簾子衚衕,皆設宗室總管、副管各一人,以司月餉、公費等事。

    三歲考績,授七品筆帖式。

    覺羅、八旗各設學一,其總管、副管,如宗學之制。

    滿教習用候補筆帖式,漢教習用舉人考取,皆月有帑糈,四時特賜衣縑。

     世宗設八旗官學 雍正中,設八旗官學三於京師。

    鹹安宮官學在京師西華門內,擇八旗子弟聰慧者充弟子,月有帑糈,不計歲月,入仕後始除其籍,特派大臣綜其事,教習用進士、舉人。

    景山官學在景山內,皆內務府子弟充補,其制與鹹安宮同,為內務府總管所轄。

    八旗官學,每旗各設學一,擇本旗滿洲、蒙古、漢軍子弟充補,十年為期,已滿期未中式者,除名另補,為國子監祭酒所司,亦附於太學之意。

     國子監立經義治事齋 孫文定公嘉淦管理國子監時,條奏大學事宜,令諸生於時藝外,各明一經,治一事,倣宋胡瑗立經義治事齋例,俾為有用之學。

    部議從之。

     琉球遣子弟來學 乾隆中,琉球遣其子弟來肄業於國子監,凡四人,四年一更,隨貢使返。

     汪文端訓士 汪文端公廷珍仕仁宗朝,在內則長成均,直上齋,洊充總師傅,在外則安徽、江西、浙江,連任學政,始終委寄,皆為文學侍從之任。

    嘗選刊《成均課士錄》,教學者以義法。

    三省試牘,皆曰「立誠編」,猶前志也。

    又嘗撰《學約五則》以訓士。

    一曰辨塗,謂喻義、喻利,人心之分盡於此,為己、為人,學術之分盡於此,有志者當立辨乎毫釐千裡之差。

    一曰端本,謂士者四民之首,天下事皆吾分內事也,自公卿至一命之吏,皆讀書人為之,故貴通古今,達事變,相期為有體有用之學。

    一曰敬業,時文者古文之一體,猶之碑、誌、傳、記、表、疏、論、序雲耳,以摹擬剽竊者之不足言文,乃並時文而小之,過矣。

    一曰裁偽,謂昌黎論文,惟其是,吾論文,惟其真,蓋必能真而後是非可得而論也;申、韓、莊、列,異乎吾道者也,而朱子以為先有實而後託之文,非以其真耶。

    一曰自立,文之不能不變者,時也,挽其變而歸之正,或因其變而愈益神明於正學者,事也;苟非克自樹立,隨風氣為轉移,取已陳之芻狗,沾沾然倣效之,庸有冀乎哉。

    其因文見道,大恉不出乎此。

    宣宗在青宮,文端盡忱啟迪,非法不道。

    登極後,獻納尤勤。

    道光癸未,宣宗降手敕,稱汪廷珍於師道、臣道之義二者兼備。

     山西大學堂 英人以我國應出某教案賠欵,建山西大學堂,規模宏壯,為西北教育界之鉅觀,分中、西二齋,即由教士李提摩太董其事。

    中齋重國學。

    西齋重科學,儀器、書籍庋藏至富。

    山西青年多棄而就中齋。

    外省亦有附學者。

    計宣統辛亥以前,留日本學生三百人,大都為先肄業大學之西齋者。

     水師學堂 江寧水師學堂有駕駛教習,初開堂時,即延英人彭迺爾,月薪銀四百八十兩;管輪教習為英人何利得,月薪銀三百六十兩。

    光緒庚子,為第三期學生卒業期,已能製造陸地之機,海中之機,並魚雷、水雷等件。

    學生初不慣力作,錘鍊終日,夜即大困,掌皮為裂,十日即如不覺矣。

    先是,預估須三月畢工,後僅二月,西教習鹹大嘉獎。

    請駐寧各國領事觀之,至拍掌稱善,而華官反視如無事也。

     蒙古教育 蒙人不重教育,男婦老幼皆委身於遊牧,雖各旗王公府中設有學校,然肄業者為王公、官吏之子弟,亦惟求識字能書,為將來服官之地而已。

    王公、官吏子弟而外,僧徒間有就讀者,平民子弟不與也。

    其有志求學者,須就讀富家,或由其父兄、戚友傳授。

    學師輾轉相聘,一學師可教數十人。

    初學,讀《察漢脫魯格》,漢名「十五頭」,拚音法也。

    【字母類頭僅十五,變化無窮,拼音與滿文略同。

    蒙字多鋸齒,滿字多點圈。

    】繼習蒙文《三字經》、《名賢集》、《四書》等,程度至高,讀至《安土林格》【《聖諭廣訓》。

    】而止,蓋皆奉《安土林格》為圭臬也。

    所讀書籍,或自歸化城土默特文廟中購之,或由戚友處借鈔。

     纏生以入學堂為當差 新疆各縣,凡有回纏之處,必有回教阿渾教授回經。

    至回纏之讀儒書者,則以為與宗教相反,輒相引為戒。

    光、宣之交,開辦學堂,因學生難於挑選,遂向教授回經之學堂挑取學生。

    於是回纏不第不入漢學堂,並不敢入回纏教經之學堂,甚或向鄉約納賄,或投入外籍,以求免充官立學堂之學生。

    蓋以纏民誦習回經,貿易登記賑項,田宅典賣,書寫字據,興訟告狀,投遞稟詞,均用纏文,通纏文者無往不利,易謀衣食。

    至通漢文之回纏,則直同廢人,竭十數年之力以為學,反不如通纏文者之有用。

    當新疆設省之初,開辦纏民義學,纏民入塾者,謂之當差,其中亦有曾讀《四書》、《五經》者,往往不通文義,不適於用。

    即間有文理明通者,又囿於風氣,限於資格,毫無出身,不足以資鼓勵。

    開省數十年,新疆漢人之服官外省者無一人,何論回纏。

    提學司杜彤乃將畢業之纏師範生,作為各縣鄉約,曾經奏咨有案。

     川邊關外學務 川邊關外學務分五區:鑪城、河口、裏塘為東區;江卡、乍丫、昌都、鹽井為西區;鄉城、稻壩為南區;甘孜、道隖、德格、三岩為北區;巴塘為中區,學務局即設於此。

    至學堂辦法,凡地方官所在,多係初等學堂,而地方官即為總理。

    鄉間概係官話學堂,蠻頭人充任校長。

    此外巴塘則有陶器、農業、警察、喇嘛等學堂,裏塘亦有農業及喇嘛學堂,其餘未有也。

    初等學堂之教授與內地同。

    官話喇嘛學堂則專授漢語,學生概係通學,所需紙墨、筆硯、教科書悉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