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類

關燈
希良入直,擬「恭讀禦製懋勤殿讀尚書至無逸篇有作應制」五律,韻限五微。

    十九日,編修沈辰垣、李孚青、宋敏求、宋大業、沈三曾,檢討劉坤、魯瑗、宋如辰入直,擬「恭讀禦製觀渾天儀器詩應制」五律,韻限九佳。

    二十六日,編修吳世燾、湯右曾、郝士鈞、淩紹雯、劉灝、張復,檢討宋朝楠、彭世搏、葉渟入直,擬「聖駕夏日閱視河堤應制」五律,韻限六魚。

    二十七日,修撰戴有祺,編修吳昺,檢討萬光宗、孫勷入直,擬「恭讀禦製宮門聽政示各部諸臣詩應制」七律,韻限十灰。

    二十八日,編修許賀來,檢討梅之珩、張明先、李朝鼎入直,擬「恭讀禦製詠史詩應制」七律,韻限十灰。

    二十九日,檢討鄧鹹齊、鄭際泰、竇克勤、徐日暄入直,擬「渾天儀應制」七律,韻限十蒸。

    閏五月初一日,編修楊中訥、姚宏緒、潘從律、張瑗、王奕清入直,擬賦得「虛心高節雪霜中應制」七律,韻限十二文。

    初二日,編修胡潤、戴瑗,檢討冉覲祖、楊名時、王傳入直,擬「讀朱子文集應制」五律,韻限十四寒。

    初三日,檢討王者臣、張曾慶、劉琰、李象元、文志鯨入直,擬賦得「駐輦華林側應制」五律,韻限十三覃。

    初四日,召集西苑,考試學士王掞、李柟、顧藻及翰林諸臣,擬「理學真偽論」、「豐澤園賦」。

     李中簡應制詩得體 李學士中簡值上書房最久,諸皇子皆服其品學。

    乾隆乙酉秋,高宗偶以「鳩喚雨」命題,試內庭諸翰林。

    學士詩先成,中一聯雲:「愆陽猶可挽,拙性本無他。

    」即小喻大,時皆稱其得體。

     特科 特科二字,鄉、會優拔之外,皆可稱之。

    博學宏儒也,詔舉經學也,巡幸召試也,經明行修也,孝廉方正也,經濟特科也,皆是也。

    然亦有以專屬之博學宏儒者。

     各項特科之得人 特科得人最盛,康熙戊午舉博學宏儒,得彭少宰、孫遹等五十人。

    乾隆丙辰再試宏博,得劉文定公綸等十九人。

    乾隆己巳詔舉經學,得吳司業鼎等四人。

    又康熙朝六巡江浙,召試諸生,得吳文恪士玉等七十三人。

    乾隆六巡江浙,得王司寇昶等八十五人;三巡山東,得初尚書彭齡等十七人;四巡天津,得姚文僖、文田等十六人;巡幸五臺,得龍殿撰汝言等九人。

    他若藍太守鼎元,雍正初以特薦召試;嚴方伯如熤,嘉慶初以孝廉方正召試:並稱旨,授知縣,皆為名臣。

    而乾隆壬申,桐城黃太守良棟以國子監生肄業期滿奏留,亦奉特旨親試,立授赤城令,尤為奇遇,後亦以循吏稱。

     預各項特科之難 康熙己未以宏博科入詞苑者,江南二十六人,浙江十三人,順天直隸六人,江西二人,山東、河南、陝西各一人。

    乾隆丙辰再舉是科,浙江七人,江南六人,山東、江西各一人。

    丁巳補試,江南、浙江、福建、雲南各一人。

    辛未保舉經學授官者,江南三人,山西一人。

    前後三舉特科,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甘肅及蒙古,皆無一人受殊恩者。

     大科詞科 博學宏儒科為特科之一,亦有稱之為大科或詞科者。

     聖祖詔開博學宏儒科 康熙己未正月,詔開博學宏儒科,諭曰:「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宏儒,振起文運,闡發經史,潤色詞章,以備顧問著作之選。

    朕萬幾時暇,遊心文翰,思得博洽之士,用資典學。

    我朝定鼎以來,崇儒重道,培養人材,四海之廣,豈無奇才碩彥,學問淵通,文藻瑰麗,可以追蹤前哲者?凡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無論已未出仕,著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員,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朕將親試錄用。

    其餘內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見,在內開送吏部,在外開報於該督撫,代為題薦,務令虛公延訪,期得真才,以副朕求賢右文之意。

    」 聖祖優禮宏博舉子 聖祖厭薄八股,曾諭內三院九卿於康熙甲辰丁未兩科,改換策論,著以經濟時務取士。

    而廷臣狃於故習,皆言古學不可猝辦,仍暫用八股以俟徐復,因特開宏博科,振厲其事。

    三月初一日平明,齊集太和門,以魚貫入,詣太和殿前,鴻臚唱行九叩頭禮畢。

    是日,上禦殿祭堂子回,命諸薦舉人員赴東體仁閣下,太宰掌院學士捧題出,用黃紙十張,寫題二道,置黃幃桌上,跪領題訖,用矮桌列墀下,使坐地作文,題為「璇璣玉衡賦」,「以天下為一家詩」。

    及巳刻,太宰掌院學士復宣旨雲:「汝等俱係薦舉人員,有才學,原不必考試。

    但是考試愈顯才學,所以皇上十分敬重,特賜宴,為會試、殿試、館試、狀元、庶吉士所無,汝等須知皇上德意。

    」宣訖,命起,赴體仁閣,設高桌五十張,每張設四高椅,光祿寺設饌十二色,皆大碗高攢,相傳給直四百金。

    先賜茶二通,時果四色,後用饅首捲子紅綾餅粉湯各二套,白米飯各一大盂,又賜茶訖,復就試。

    時陪宴者太宰掌院學士各滿、漢二員,皆南北向坐,謂之主席,以賓席皆東西向也,餘官提調皆不與焉。

    其夕,晚出者十餘人,皆給燭竣事,然後彌封,諸試卷作四封,當夜呈進。

     此次無論已仕未仕,一體保薦。

    其應舉者,除京城現任官員外,官人布衣,各給月俸銀三兩,米三鬥,旋取列一等彭孫遹等二十名,二等李來泰等三十名,悉令分修《明史》。

    中有以布衣超授清秩者,而應舉至京者,凡一百八十六人,江浙為最多。

    以疆吏敦促上道,至有垂老患病不能輿馬,舁以籃筥,馳赴國門者。

    施愚山久於仕宦,應徵而至,坐臥惟一羊裘。

    既抵京,且稱貸以營寒具。

    其他貧士,或就食畿輔,或寄宿僧廬,北地苦寒,狼狽萬狀。

     是科取中者五十人,俱授翰林院官。

    侍講一:邵遠平,侍讀四:湯斌、李來泰、施閏章、吳元龍,編修十八:彭孫遹、張烈、汪霦、喬萊、王頊齡、陸棻、錢中諧、袁佑、汪琬、沈珩、米漢雯、黃與堅、李鎧、沈筠、周慶曾、方象瑛、錢金甫、曹禾,檢討二十七:倪燦、李因篤、秦松齡、周清源、陳維崧、徐嘉炎、馮勖、汪楫、朱彜尊、邱象隨、潘耒、徐釚、尤侗、範必英、崔如嶽、張鴻烈、李澄中、龐塏、毛奇齡、吳任臣、陳鴻績、曹宜溥、毛升芳、黎騫、高詠、龍燮、嚴繩孫。

    或謂是時臣民尚有不忘明代者,聖祖特開制科,冀以嘉惠士林,消弭反側,徵以「以天下為一家」之詩題,其或然歟。

     康熙朝試宏博之寬 康熙特科讀卷諸臣,依前代制科分等第,進士科分甲乙例,判作四等。

    拆卷日,聖祖問有不完卷者,何以列在中卷,蓋嚴繩孫僅作一詩也。

    眾對曰:「以其文詞可取也。

    」上又問上二卷內有「驗於天者不必驗於人」語,無礙否,蓋彭孫遹卷也。

    眾對曰:「雖語滯,意圓無礙。

    」又問賦首有「或問於予曰中有唯唯否否」語,豈以或指朕予自指耶?蓋汪琬卷也。

    眾對曰:「賦體本有子虛亡是之稱,大抵皆寓言,似不必有所指也。

    」又問詩中有雲「杏花紅似火,菖葉小於釵」,菖葉安得似釵?蓋朱彜尊卷也。

    眾對曰:「此句不甚佳。

    」上曰:「斯人固老名士,姑略之。

    」上曰:「詩賦韻亦學問中要事,賦韻且不論,即詩韻,在取中卷者亦多出入。

    有以冬韻出宮韻者,【潘耒卷。

    】有以東韻出逢濃字者,【李來泰卷。

    】有以支韻之旗誤作微韻之旂者,【施閏章卷。

    】此何說也?眾曰:「此緣功令久廢,詩賦非家弦戶誦,所以有此,然亦大醇之一疵也,今但取其大焉者耳。

    」上是之。

     聖祖於召試宏博之次日,方幸霸州,攜諸卷親覽。

    翼日,下三相國公閱。

    聖祖忽問;「媧皇補天事信乎?」蓋毛西河檢討卷中有此語也。

    益都馮文毅公溥奏《淮南子》有之,上曰:「徒記事邪?則《楚辭》、《列子》早及之,何止《淮南》?第未知傳信何如耳。

    」文毅曰:「賦主鋪張,古籍宜可用。

    」於是西河列上卷,此可見當時試例之寬。

     彭羨門為康熙制科第一 彭孫遹為康熙己未宏博第一人,才富學贍,王阮亭、朱竹垞皆自歎不如。

    其《延露詞》三卷,清綺纏綿,多神妙語。

    然當時有黠者,摘其書中穢詞,謂:「如此淫狎,何以獨冠多士,況宏博乃逸世大典,不將遺笑後世乎?」有司乃以其詞進呈乙覽,聖祖大怒,欲劈其書闆,降其名次,後以某轉圜,乃寢。

    彭,字羨門,海鹽人。

     康熙制科有佳山堂六子 康熙己未開制科,四方之士,率為二三耆臣禮羅而延緻之。

    其客馮文毅公邸第者,世稱為九等上上之選,呼曰佳山堂六子。

    其實亦不盡然。

    六子為錢塘吳農祥、王嗣槐,海寧徐林鴻,仁和吳任臣,蕭山毛奇齡,宜興陳維崧也。

    時文毅奉派讀卷,卷不彌封,人謂六子者且並錄及。

    命下,奇齡、維崧入史館,而四子皆見遺,惟嗣槐因年老賞內閣中書,人乃歎文毅之無私也。

     杜傅得制科美授 康熙宏博科之年老試不入格者,吏部為裁量注官。

    惟容城杜越、太原傅山,聖祖命賞內閣中書,時人歎為美授。

     魏文毅羨康熙制科 康熙宏博,與薦者一百八十六人。

    時柏鄉魏文毅公裔介罷相家居,恆謂人曰:「吾不羨東閣輔臣,而羨公車徵士。

    」柏鄉縣令聞之,稱於直督,以疏薦為請。

    直督曰:「焉有元老而赴制科者乎?」 姜西溟不獲舉制科 康熙制科,崑山葉訒庵侍郎方靄與長洲韓文懿公菼相約連名上疏,以姜西溟太史宸英薦,葉適以宣召入禁中,浹月既出,則無及矣。

    王文簡公歎曰:「其命也夫。

    」或曰:以厄於高江村詹事士奇,不獲舉。

     乾隆制科給銀兩 雍正癸醜四月,世宗詔舉博學宏儒。

    尋崩,至乾隆丙辰,高宗舉行之。

    二月,奉上諭;「內外臣工所舉博學宏詞,聞已有一百餘人,祇因到京未齊,不便即行考試。

    其赴京先至者,未免旅食艱難,著從三月為始,每人月給銀四兩,資其膏火。

    在戶部按名給發,考試後停止,若有現任在京食俸者,即不必支給。

    並行文外省,令未到之人,俱於九月以前到京。

    若該省無續舉之人,亦即報部知之,免緻久待。

    」 高宗優禮宏博舉子 乾隆丙辰九月,試制科,高宗命分為二場考試,蓋慎重將事之意也。

    二十六日為首場,試以經史二策。

    二十八日為次場,試以賦、排律、論三種。

    賦題為「五六天地之中合」,七言排律十二韻,題為「山雞舞鏡」得「山」字,論題為「黃鐘為萬事根本」。

    皆試於保和殿,並準給燭,取列之人,十月引見,授職有差,並賜《日知薈說》各一帙。

    丁巳七月十一日,續到補試者二十六人,亦分二場。

    首場亦經史二策,次場亦賦、排律、論三種,賦題為「指佞草」,七言排律為「良玉比君子」得「來」字,論題為「復見天心」,旋取列四人。

     是科也,明詔既下,起訖凡四年,合內外所舉,除重薦者六人外,尚有二百六十七人,亦以江浙為最多。

    而滿洲有五,漢軍有二,為康熙朝所無。

     是科兩次所取共十九人,亦俱授翰林院官。

    編修五:劉綸、潘安禮、諸錦、于振、杭世駿;檢討五:陳兆崙、劉藻、夏之蓉、周長發、程恂;庶吉士五:楊度汪、沈廷芳、汪士鍠、陳士璠、齊召南。

    次年補試者,檢討二:萬松齡、張漢;庶吉士二:朱荃、洪世澤。

     祖孫同應制科 乾隆制科之徵,有祖父以康熙己未宏博起家而其孫應薦辟者三人。

    朱竹垞之孫曰稻華,王文恭之孫曰祖庚,施愚山之孫曰念曾。

     乾隆制科試五題 乾隆制科試題之例,吏部議覆禦史吳元安奏言:「薦舉博學宏詞,原期得湛深經術敦崇實學之儒,始足副淹雅之稱,膺著作之選。

    蓋詩賦雖取兼長,而經史尤為根柢,若徒駢綴儷偶,推敲聲律,縱有文藻可觀,終覺名實未稱。

    應如該禦史所請考試博學宏詞,定為兩場:首場試以經解一篇,史論一篇;二場照例試以詩、賦、論三題。

    皆許自辰至酉,夜則準其繼燭以盡其長。

    」疏上,如議行。

     陳兆崙三次通籍 乾隆制科,有以進士舉宏博者,兩次通籍,已為奇遇。

    錢塘陳太僕兆崙釋褐,用福建知縣,嗣保奏宏博,入都候試,適內閣中書闕員,試士東閣。

    新例,凡徵士中科甲出身者,亦得與試,太僕蒙欽取一等一名,授內閣撰文中書,旋入軍機處行走。

    明年,復入宏博之選,改官翰林,是三次通籍也。

     劉海峯制科不第 桐城劉海峯副貢大櫆,嘗應乾隆丙辰博學宏詞科。

    鄂文端公爾泰擬以為首選,張文和公廷玉惡其才,曰:「此吾鄉之浮蕩者。

    」因易武進劉文定公綸,海峯遂落拓終身,居京邸。

    其弟館於明珠家,海峯素惡權貴,乃避居朱都統淪瀚宅,破壁頹垣,泊如也。

     劉文定為乾隆制科首選 劉文定以受知於尹文端公繼善,首薦博學宏詞。

    張文和喜其文穎銳,讀其詩至「可能相對語關關」句,曰:「真奇才也。

    」擢第一,位至宰相。

    乾隆以前漢閣臣不以進士進者,惟文定一人。

     胡天遊試制科不第 乾隆制科,禮部尚書任蘭枝以胡天遊薦,首相鄂文端公爾泰欲見之,不可,強聘焉。

    胡痘瘢著其頰,目眴轉雙鬬,長不勝外府之裘。

    入,雅跽相對,問兩戒形勢、九乾躔度、八十一家文墨,口汩汩如傾海,鄂大驚,揚於朝曰:「必用胡某,以榮館閣。

    」未幾,試殿上。

    諸人捧黃紙,加墨,而胡鼻鼽嚏不止,血涔涔下,污其卷幾滿。

     厲樊榭試制科不第 乾隆制科,浙閩總督程元章嘗薦錢塘厲樊榭孝廉鶚應博學宏詞科。

    試日,誤寫論在詩前,遂報罷,而年亦老矣。

     汪後來以武人被薦制科 乾隆丙辰制科,有以武人被薦者,為番禺汪鹿岡千戎後來。

    託病不出,時年逾六十矣。

    初,清遠龍門有草寇,鹿岡嘗於黑夜領步卒抵寇穴,焚燒九十九岡諸砦,悉平之,旋以母老歸養。

    其詩學韓、孟,畫兼子久仲珪之長,嘗有句雲:「夜半詩成攜藁入,營門驚道羽書來。

    」 高宗詔舉經明行脩 乾隆辛未,高宗詔舉經明行脩之士。

     聖祖南巡召對賦詩 康熙己卯春,聖祖南巡,由浙回蘇。

    長洲舉人吳廷楨駕小舟,迎謁水次,召對賦詩,稱上意,大喜,於是詢知其為丙子順天舉人以冒籍黜者也。

    詔復之,復詢「才如爾者更有誰」?廷楨舉其友張大受顧嗣立以對。

    明日回艫,上皆召見,撤尚方猊糖以賜,命兩近臣送之歸。

     高宗東巡召試 秦小峴侍郎瀛博學工古文,而書法素非所長。

    始以舉人家居,聞高宗東巡泰山,特赴召試之典。

    過清江浦,偶於市中見鈔白破書一本,皆記零星典故,以五錢得之。

    歸而略一披閱,有一條曰:「東方三大者,謂泰山也,東海也,孔林也。

    」及試,題為「東方三大賦」,首段渾冒三項,以下分點三段。

    大臣擬取十餘卷,上閱之,無當意者,因問大臣曰:「通場試卷竟無一知題義者乎?」大臣對曰:「有一卷分點三大,以書法太劣,擯之。

    」上曰:「顧其學如何耳,何以書法為哉?」命亟以進,覽之稱善,禦筆加圈點,拔置第一,遂授中書舍人,入值軍機處。

    不數年,授杭嘉湖分巡道,數遷而為總督倉場侍郎。

     世宗詔舉孝廉方正 雍正癸卯,詔舉孝廉方正。

    先是,康熙壬寅,詔各直省每府州縣衞各舉孝廉方正,暫賜六品頂戴以備召用。

    至是,奉旨:「國家敦勵風俗,首重賢良。

    前所頒恩詔,內有舉孝廉方正一條,距今數月,未有疏聞。

    豈通都大邑之中,海澨山陬之遠,遂無潛修砥操,克稱俊乂,可應詔旨者歟?誠恐有司怠於採訪,雖有端方之品,無由上達,殊負朕殷殷延攬之至意。

    著各直省督撫速遵前詔,確訪舉奏。

    」 德宗詔開經濟特科 光緒戊戌,德宗詔開經濟特科。

    先是,貴州學政嚴修請設專科,德宗特命總理衙門會同禮部妥議具奏。

    尋奏:「臣等查該編修原奏所陳各節,公同商議,擬略宗宋臣司馬光十科、朱子七科之例,以六事合為一科。

    一曰內政,凡考求方輿險要、郡國利病、民情風俗諸學者隸之。

    二曰外交,凡考求各國政治條約、公法律例章程諸學者隸之。

    三曰理財,凡考求稅則、礦產、農工商務諸學者隸之。

    四曰經武,凡考求行軍布陣、駕駛測量諸學者隸之。

    五曰格物,凡考求中西算術、聲、光、化、電諸學者隸之。

    六曰考工,凡考求名物象數、製造工程諸學者隸之。

    其保送,應請如該編修所奏。

    飭下京官三品以上外官督撫學政,各舉所知,毋限疆域,無論人數,悉填姓名籍貫已仕未仕,並其人何所專長,咨送總理衙門,定期考試。

    由臣衙門會同禮部奏請試期,欽命題目,簡派閱卷大臣,在保和殿試以策論,差次優劣,分別去留。

    錄取者再請殿廷覆試一場,另請簡派閱卷大臣詳定等第,以昭鄭重。

    試後,由臣衙門會同禮部帶領引見,應如何量材擢用,或悉照宏博成案,略與變通鼓舞,出自聖裁,非臣等所敢擅擬,應臨時由軍機大臣請旨辦理。

    此為特科,或十年一舉,或二十年一舉,統俟特旨,不為常例。

    」此特科議辦之大略也。

    歲舉,則每屆鄉試年分,由各省學政調取新增算學、藝學各書院學堂高等生監,錄送鄉試。

    初場試專門題,次場試時務題,三場仍試《四書》文。

    中式者名曰「經濟科舉人」,與文闈舉人同場覆試,會試中試經濟科貢士者,亦一體覆試,殿試朝考。

     德宗禦書經濟特科題 考試經濟特科之日,暑熱特甚,時德宗方從孝欽後駐蹕頤和園。

    正場之題,辰刻始至,拆封,則朱書灼然,蓋德宗禦筆也。

     經濟特科覆試題 經濟特科覆試題,為「《周禮》農工商各有專官論」,又「桓寬言外國之物內流而利不外洩,則國用饒民用給,今欲異物內流而利不外洩,其道何由策」。

    有正場考列高等之某太史,竟不知桓寬為何朝人,在殿廷,歷詢之於同試者。

     張文襄閱經濟特科卷 考試經濟特科,閱卷大臣凡八人,以張文襄居首。

    命下,慶王奕劻揖文襄而言曰:「香翁,諸事費心。

    」文襄所錄取者一百二十餘人,諸大臣大恚,蓋不能位置私人也。

    及覆試,即由原派大臣校閱試卷,於是僅取一二等二十餘人,餘皆不錄。

    正場前五名固不入選,而凡文襄所保者,亦已去之務盡,惟與端忠愍公方會保之陳某,得列二等之第十八名,殿軍也。

     某本列一等,以卷中用盧梭語,降列三等,批語有奈何二字。

    某自題詩,有「博得南皮喚奈何?不該試卷用盧梭」句。

    或曰即如臯冒鶴亭郎中廣生也。

     王文勤惡經濟特科 經濟特科人員,孝欽後原擬依康、乾宏博制科成例,賞以翰林中書,軍機大臣亦皆諾。

    惟王文勤公文韶起而抗議曰:「若輩皆講求新學,屢以廢科舉為言,何必再以科甲與之?但求皇太後賞以飯碗,可也。

    」於是遂多以知縣用,且由附生出身者,僅得州判。

    不列之於主簿、從九、典史之類,已萬幸矣。

     周樹模劾經濟特科 光緒戊戌,鄂人周樹模方官禦史,謂經濟特科被薦者之中多冒濫也,特疏上劾梁士詒、楊度、宋育仁等十餘人,詞連康有為、梁啟超,且及於富有票哥老會。

    孝欽後疑之,及覆試卷進呈,遂命盡拆彌封,將被劾諸人之卷,一律沙汰,再發閱卷大臣校閱。

    周,字少樸,後官黑龍江巡撫。

     宋恕未應經濟特科 朱古微侍郎祖謀嘗疏薦平陽宋燕生明經恕,以居憂,未應徵。

    朱嘗語人曰:「吾知燕生久,績學在野,抱道俟時,不為危言畸行,可謂平實矣。

    」 停經濟特科 光緒戊戌八月,孝欽後命停經濟特科。

     復經濟特科 光緒辛醜三月,復開經濟特科。

     考職之大獄 故事,新君登極,例須考職一次,惟僅用佐貳。

    應首選者,註冊四十五日,即開選,光緒乙亥考職,癸未始舉行。

    是年,有出八百金託會稽舉人馬星聯代考者,榜發第一,得州同即選。

    馬大喜,設筵於聚寶堂之聽事,定雛伶花榜焉。

    當興高采烈時,語同輩曰:「諸公僅能包取耳,若我則包第一,即不爽,我視諸公遠矣。

    」禦史丁振鐸方在聚寶堂偏院請客,聞馬語,詢於人,乃知其事。

    次日上疏劾之,奉旨斥革拿問。

    馬遁歸,而出結之京官,考取之本人,皆革職遣戍,蓋照科場舞弊例治罪也。

     考試月官 康熙戊戌十月甲寅,諭吏部考試月官,令作八股時文,大抵抄錄舊文,苟且塞責。

    嗣後止令寫履歷,以三百字為限。

     選人到官循例考試 李筱泉制軍瀚章巡撫湖南時,有一捐納人員選得某郡通判者,來謁。

    李循例出題考試,通判至花廳,即掩卷高臥。

    李召首府使往問之,則對曰:「吾儕若能考試,早以科第得官矣。

    今因不解文字,故以捐例得之,何考之有?」李大怒,謂此等劣員,亟應參革。

    遂於發月摺時,附片參之。

    及批摺回,不見此片,旋於書案屜內得之,蓋拜摺時漏未封入也。

    李欲復上,時馬端愍公新貽巡撫浙江,與通判有舊,適馳書為之說項,李遂飭令到任,食祿八年。

    及王文勤公巡撫湖南,復調令考試,以不完卷劾罷之。

     沈文肅甄別屬官 沈文肅公葆楨任兩江總督時,每值甄別屬官,輒於廳事中列案數十,令屬官南向坐,己則面北,列案以監督之,如塾師之課徒然。

    文有先成者,即就近取閱,遇佳搆,則即加以批,並與溫語討論。

    不佳者,亦即予指摘,極劣者,則嘲笑而棄擲之。

    不少假借,無普通官吏之積習也。

     大臣面試教官 康熙甲午四月,聖祖以教官有教養士子之責,嗣後凡掣選者,應令至京師,令大臣面試。

     黃潄蘭出考教題 黃潄蘭督學江蘇時,試某郡,例考教官,以定黜陟。

    其題為「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

     考吏員 京師內閣供事及各衙門書吏均有定額。

    由召募考補,或於貼寫中遴選掣補,嚴禁假冒缺主,毋朋充,毋濫役。

    其承充者,由部取原籍有司印結,按遠近立限,以結到日著役,無結者黜。

     外省吏攢,【司道府州縣為典吏首領,雜職等衙門為攢典。

    】經制闕,擇勤慎無違礙者承充。

    具結,送該管衙門,準著役。

    每歲終,仍取結送覈。

     內閣事繁供事,各衙門事繁書吏,五年役滿無過犯者,免其考職,以從九品未入流兼掣選用。

    【供事起軍營效力者,亦免考職,給正八品銜先用。

    】事簡供事、書吏役滿報部,每季關防考試,【事繁供事、書吏送修書各館者,亦考職,以館班別選。

    】試以告示申文各一道,試卷封貯。

    【一次不到下次準補,兩次不到除名。

    】其直省吏攢,五年期滿,申督撫,每年七月內,關防考試,其試卷封固,並原著役日期履歷冊送部。

    歲終,合內外吏員試卷,校定等第具奏,分別錄用,事繁書吏掣定職銜及各書吏考試後,不得在京稽留,即令五城官嚴催一月內回籍。

    令原籍官以到籍日期申報,其考授執照,發各省巡撫轉給。

     順治戊子二月,吏部奏稱:「佐貳雜職等官,例由吏員充選。

    今考定者俱經選用,而懸缺尚多,應令內外各衙門將辦事吏員,自順治元二兩年實歷至今者,俱確查送部,照例考補。

    」得旨允行,仍諭:「嗣後吏員實歷五年,即與考取,著為令。

    」 考醫士 太醫院考醫士,亦用八股試帖,以楷法工拙為去取,時人為之語曰:「太醫院開方,但須字跡端好,雖藥不對證,無妨也。

    」某年考試,題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其取第一者之文,有雲:「知者何取於水?而竟樂夫水。

    仁者何取於山?而竟樂夫山。

    」僅此卷為最佳。

    仁和朱茗生侍郎智嘗奉命試太醫院官學生,自以不解岐黃,乃令精於醫學者,代擬一題。

    袖至院,題紙既下,則皆袖手默坐若未得題者。

    詫之,遣人詢問,則同聲對曰:「歷屆題目,皆出禦製《醫宗金鑑》,今非是,故不敢作。

    」大窘,乃求得《醫宗金鑑》匆促摘一二語命題。

    不意諸生猶袖手如故,又問之,則曰:「歷屆出題,必於首卷檢取,今尚未合例也。

    」亟如其言以改題,始得終事。

     武備學校試論 光緒癸巳,江北設武備學校,四方英俊,聯袂偕來。

    試題為「管仲論」。

    有某卷,以寥寥數語,竟得冠軍,其文雲:「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袵矣。

    』又曰:『管仲之器小哉!』一褒一貶,大聖人尚無定評,餘小子何敢論?」蓋寓辯論於滑稽中也。

     武生武舉武進士 文秀才稱生員,武秀才則祇稱武生。

    文科中式者稱舉人,武科則祇稱武舉。

    文稱鹿鳴宴,武稱鷹揚宴,人皆知之。

    文進士稱恩榮宴,而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

     劉天保以文生入武庠 劉天保,道光時之睢州人也。

    幼無賴,習奔命法,能閉氣行四十裡始一喘,雨隨其後不能及。

    年二十,販鹽山東,與羣梟鬬,解其魁一臂肩之行。

    梟夥期復仇,天保應期獨身往,羣梟怪之,拔刀出,天保笑曰:「餓矣,速具酒肉飽乃公。

    」解衣盤礴,連盡數巨碗。

    一人以刃舉大臠,咤曰:「吞。

    」天保張口自刀尖吞肉大嚼。

    羣梟愕眙,相率推排拜庭中,請長其羣,曰:「今日乃服公。

    」天保笑而起。

    久之,折節讀書,應童子試,督學使者疑其文非己作,擯之。

    天保怒,投牒試弓馬,遂入武庠。

     李國輔跑馬三等 青浦武生李國輔於道光某年應歲試,呈請跑馬。

    蓋武試每以跑馬者列一二等,否則三等。

    學使憫其老,曰:「跑也三等,不跑也三等。

    」李固求,乃允之。

    乃內場試訖,則以文不佳,勉置三等之首。

     武鄉會試年分 順治甲申,定各直省武鄉試於子、午、卯、酉年,武會試於辰、戌、醜、未年。

    凡京衞武學官生,遇子、午、卯、酉鄉試年,準一體赴試。

     丙戌,定武進士出身授官例:一甲一名授參將,二名授遊擊,三名授都司;二甲授守備;三甲授署守備。

    著為令。

    其後則改為侍衞。

     乙酉武闈之試卷 武闈但以弓馬技藝為主,內場文策不論工拙也。

    順治乙酉順天武鄉試,有將一旦寫作,丕字寫作不一。

    又如指本朝事,遇國家字,應擡高一格。

    而武將闈諸生於泛論古今處,如國家四郊多壘社稷危亡之類,亦皆擡一格。

    武生自稱曰生,應於行內寫稍偏,於是將生人,生物,生機等生字,概寫於側。

    主試者以其外場已挑入雙好字號,加以武闈無磨勘之例,仍與中式。

     王玉殿?玉為武三元 天津鎮總兵王玉殿?玉中順治辛卯武鄉試第一,壬辰會試第一,廷試亦第一,是武科中之三元也。

    且於明崇禎時已舉武闈第一,入國朝,乃棄之重試,仍連中三元。

     馬全前後武鼎甲 馬全,陽曲人,初名瑔。

    由陝督標兵中康熙壬申恩科武探花,入衞禁庭,授福建遊擊,與同官相角,被劾歸。

    旋赴都,易名全,入巡捕營,再中己卯武舉。

    庚辰聯捷,殿試擬榜眼,聖祖詢知之,特改狀元。

    一人擬三元,前後中二鼎甲,而又非本籍。

    亙古以來未之有也。

    庚寅始復原籍,洊擢至提督,後提兵勦金川,歿於王事。

     武會試不停 雍正丁未,兵部議覆,浙江武舉人會試,應照文舉人例停止。

    世宗以士習澆漓,不幹武途,況浙省文有餘而武不足,毫無不便之處,因命武科照舊會試。

     顧麟為武三元 乾隆壬申四月,順天武闈鄉試,取中解元顧麟,十月武闈會試,遂聯捷為會狀。

     武進士誤班降甲 嘉慶己卯秋,武殿試傳臚,仁宗禦太和殿,臚唱時,一甲一名武進士徐開業,一甲三名梅萬清,均未到班。

    奉諭:「事關典禮,非尋常疏忽可比,本應全行斥革,念其草茅新進,徐開業革去一甲一名,並頭等侍衞;梅萬清革去一甲三名,並二等侍衞。

    俱仍留武進士,再罰停明年殿試一科,俟下屆會試,再與新中式武進士一體殿試。

    即以一甲二名秦鍾英拔補一甲一名,授為頭等侍衞,其一甲二名三名,無庸再補。

    」 武科改試槍礮 光緒戊戌正月,德宗命嗣後武科改試槍礮。

     停止武試 光緒辛醜七月,德宗命停止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會試。

     考試之籍貫 考試士子之籍貫,有民籍、商籍、竈籍、旗籍,均沿明之舊也。

    惟旗籍與明異,蓋明為邊鎮之軍人,本朝則為滿、蒙、漢八旗之軍人也。

    明制設科取士,士子起家應童子試,即有籍。

    籍有儒、官、民、軍、醫、匠之屬,分別流品,以試於其郡,即不得就他郡試。

    且邊鎮則設旗籍、校籍,都會則設富戶籍、鹽籍或曰商籍,山海則設竈籍。

     吾國國籍法,至光緒末葉,始經政府制定頒行,其前則惟考試者始有籍貫也。

    有父子兄弟異其縣籍者,甚夥,蓋省城郡城輒有兩首縣,【蘇州附郭有三首縣:曰長洲,曰元和,曰吳。

    】父兄本已著籍甲縣,其後,乙縣之應試者較少,為之子若弟者,改就乙縣,於是父子兄弟之縣籍遂不同矣。

    而同、光間有胡氏者,曰燏棻,曰家楨,以同產兄弟而省籍各異,實為僅見。

    燏棻字芸楣,官至工部侍郎,其籍為安徽泗州。

    家楨字芸臺,官至江蘇鹽法道,其籍為浙江蕭山。

    胡本蕭山土著,其父曾設帽肆,經粵寇之亂,肆閉父歿,芸楣乃遊皖,輾轉而得事李文忠公鴻章。

    時皖人勢盛,遂寄籍泗州而應試焉。

    芸楣既顯達,芸臺遂得以保舉捐納起家,由鹽大使而至鹽法道,以不應試故,用本貫,遂仍為浙人。

     粵寇欲開科以得人心 道光庚戌,粵寇洪秀全叛,至鹹豐癸醜而據金陵。

    其未定偽都時,已蓄有開科取士收拾人心之意,觀楊秀清之文告,即可知之。

    今錄如下:「特授開國軍師大元帥楊,為再行曉諭事。

    本帥敬承皇命,興兵伐暴,所到之處,望風瓦解,破城之日,將貪官污吏翦除,并不擾害一民,前已出示曉諭,料必知悉。

    風聞鄉市有不法頑民,藉大兵末到,肆行焚掠,現為本帥拿獲,斬百數十人。

    今著校尉李憲帯兵數百,徧行鄉市,一經拿獲,就地正法。

    其有良民,各將順字貼門,不必畏懼。

    爾等捐貲助餉,納臨捐職,試問此等功名,何榮何辱?即將向來匾額除去,不得自誤。

    我定金陵之後,定議考試,衡文取士,再定甲乙。

    其有各處廟宇,供飬僧道,何如飬鄉裡窮民之為愈也。

    現今拿獲僧道,斬首,查首倡及重修之人,一一拿究。

    」 粵寇考試分三場 洪秀全據金陵十三年,開科亦數次。

    某年第一場題為「天父七日造成山海頌」,「天王東王操心勞力安養世人功德巍巍論」,監場提調差役無不索賄。

    越一月,為第二場,題為「立整綱常醒世莫教天光鬼迷解,天父為姦生理人論」。

    又越一月,為第三場,場內外懸燈彩,中堂供香花,耶穌十字架亦在焉,題為「四海之內皆東土,真道豈與世道相同論」。

    卷紙為紅綠黃三色,四周描金作龍鳳紋,中作方格,每字大幾方寸,每行三十六格,僅十葉。

     粵寇考試之題 某年洪秀全又命開科考試,以韋昌輝為正主考,副考官則某偽王為之,蓋目不識丁者也。

    入場,試以《舊約》書義一道,策一道,試帖一首,別有一論一解,若未夕而事已畢,加判一條。

    是科試帖題為「欸乃一聲山水綠」,昌輝擬作雲:「艣聲聽未了,山水送孤帆。

    對面青如畫,回頭綠滿巖。

    半空餘嫋嫋,一帶認巉巉。

    舵尾澄流迥,峯腰旭照銜。

    青疑留古岸,翠欲上征衫。

    流響驚鳧雁,濃陰鬱檜杉。

    」放榜後,以此詩帖於榜尾,應試者見之,無不額手稱歎。

    蓋應試者皆窮士皂隸之流,而昌輝固富家子,且亦國子監生也。

     粵寇題紙 常熟龐某嘗應粵寇鄉試,所頒題紙為黃色,寬大類詩箋,每紙一題,凡策、議、詩、判等四題。

    紙端加天官丞相小印一顆,下署年月日。

    中列題目,字大徑寸,類北魏。

    後印讚詩一首,大抵稱頌天主天王功德為不可及。

    紙後騎縫處,復加天官丞相小印,蓋為第二場持此相核之地也。

     粵寇考試之制義 周雨軒嘗見粵寇開科之試卷,亦制義體,惟忘其題及作者姓名耳。

    文雲:「皇矣上帝,神真無二也。

     夫猶是神也,得其真者,非獨一皇上帝而何?且自三代而下,神靈每操禍福之權,然偽妄者恆多,真正者恆少。

    自聖人出,去其偽而存其真,猶恐人不識至真者之果何屬也,故特指一真實無妄之神,以明其寡二而少雙焉,吾不禁穆然於皇上帝矣。

    今夫當建業之初,惟念予懷于順則,值開祚之始,當凜帝謂于無聲,此石言怪誕,聖人所以斥其非。

    有赫明昭,王者所以隆其號,何也?諸神皆非真神也,真神獨一皇上帝也。

    人心之不古也,妖魔多惑其良貴,而不知真神之照臨孔昭,當聖主興,必有以杜其弊矣。

    夫名山大川,非無形貌以示眾,而究不若皇上帝之獨有加嚴者,知羣黎之顦顇,憫顦顇者此也;慮億兆之倒懸,解倒懸者此也。

    惟皇上帝,其真孰有與於斯哉!世運之方興也,隱怪不迷於寸衷,而鹹知真神之鑒觀弗爽。

    有王者起,先有以格其心矣。

    夫風雲雷雨,豈無位號以彰尊,而要獨由皇上帝之令出維行者,見庶民困於旱潦,救旱潦者此也;念下民厄於水火,拯水火者此也。

    上帝是皇,其真孰能過乎是哉?皇天震怒,今我天兄,而舍命代人,將以□□□□□之餘業,以鼎新夫宇宙。

    自非上帝居歆,真神默佑於其間,何以攘泯棼之敝俗?而煥其文章,此其神之無有匹休也。

    獨一皇上帝,誠克當此而無忝矣。

    上天眷顧,不惜太子而降之凡間,於以起天朝數百代之景命,以大展其功德。

    自非上帝時享真神保佑於其際,何以體帡幪之隱會,而廣其勖庸,此真神之未有並美也。

    獨一皇上帝,洵能任此而無慚矣。

    」 粵寇得麻城人為解首 粵寇某年開科,麻城縣某奪解,賜宴之日,洪秀全試以一聯,某對曰:「三皇不為皇,五帝不為帝,我主方是真皇帝。

    」洪大喜,幾欲以女妻之,為楊秀清所阻,不果。

     蔔應期為粵寇開科之探花 蔔應期,江西吉安府人,秀全召令廷試。

    秀全妹宣嬌方帷幕竊窺,見之,悅焉,授意秀全,賜以探花。

    謝恩時,令轉謝天妹。

    應期如言往覲,入而長跽,宣嬌挽之起,語之曰:「吾願時時見汝。

    」尋選為內廷供事。

    遂與通,宣嬌之夫李紹深佯不知也。

     傅善祥者,洪秀全之內廷女官,楊秀清之妾也。

    亦悅應期,陽以事召應期入其府,又強嬲焉。

    宣嬌知之,噤不敢聲,應期遂擁兩美,更疊為歡。

    同治甲子,曾忠襄公國荃率師將入金陵,應期乘間逸去,為蕭孚泗部將所獲,獻擊斷九洑洲糧道之策。

    從其言,遂克九洑洲,而糧道絕。

    洎金陵下,孚泗乃薦於忠襄,授副將。

     張申伯以平定江南文諂粵寇 張申伯為鹹豐時之廩生,文譽頗著。

    鹹、同間,蘇常州縣相繼失陷於粵寇,張避世鄉居。

    時洪秀全開科取士,張為儕輩所推舉,改名褚維星,至金陵,入場。

    題為「平定江南文」,仿制藝體,張作頗雄壯,拔置解元,李秀成待之甚厚。

     張文之起講曰:「東晉司馬之興也,南宋康王之渡也,長江數千裡,莫不恃為恢復漢族之基,豈以江南之人,獨具忠義哉?蓋其後由江南而擴張平寇之功勳,必其先由江南而手定皇都之鞏固。

    石頭無恙耶?鐵甕猶存耶?試一觀江上之風雲,覺東洛冠裳,西京鐘鼓,不啻天與之而人歸之已。

    」其起股曰:「銅駝荊棘,吾民之苦深矣。

    自唐虞三代,迄今四千餘年,中原文物之邦,竟一息奄奄,如病夫之不起。

    堯、舜、禹、湯、文武,神靈之痛哭何如?問何時殺盡妖魔,上答天恩之高厚。

    泥馬風波,吾君之厄至矣。

    自唐、桂二藩,遷徙一萬餘裡,故國衣冠之族,竟荒郊纍纍,為異族所稱雄。

    燕、趙、韓、魏、齊、晉,禾黍之淒涼奚似?問何日掃除腥臭,重開一統之河山。

    」 張於粵寇平後,思復應秋試。

    蘇人欲攻之,因作七律二章,以明前者應試之非己志。

    既而鄉試,亦擢高第。

     粵寇以考試殺諸生 鹹豐時,粵寇所開某科,詩題為「四海之內皆東土」。

    有諸生鄭之僑者,作詩痛詆之,起句雲:「四海皆清土,安容鼠輩狂。

    人皆思北闕,世忽有東王。

    」秀清大怒,支解之。

    又諸生夏宗銑者,被脅就試,終卷有罵詈語,亦被磔。

     傅鸞祥應粵寇試 傅鸞祥,金陵傅槐女也。

    洪秀全入金陵,行考試女子之典,正主試為洪宣嬌,副主試為張婉如、王自珍。

    王,皖人。

    張,鄂人。

    題為「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全章,應試者二百餘人。

    傅作獨力闢難養之說,引古來賢女內助之功,為秀全所激賞,遂充狀元,飾以花冠錦服,鼓吹遊街。

    三日後,招入府,使掌簿書,批答婉媚,頗合意。

    漸乃恃寵而驕,箋牌或弗當,輒肆批罵,語侵秀全,秀全怒而憐其才,不殺,僅枷號女館。

    未幾病,秀全猶遣使慰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