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類

關燈
如泉。

    持螯把琖對蟾魄,快意無不當吾前。

    談深銀燭屢見跋,樓頭已報三更天。

    主人情緒猶未已,徵歌聲與青雲緣。

    曲終客醉皆欲去,忽聞妙手徐調絃。

    攏撚抹挑見指法,神技似向呼韓傳。

    崑山玉碎珠琲散,鐵馬檐際當風懸。

    輕雷出地繞堂輥,怒瀑欲瀉仍回旋。

    芙蓉泣露菊花笑,老蛟起舞魚浮淵。

    醉中世界昧南北,此身疑在潯江邊。

    人生悲歡寧自主,念此不覺心茫然。

    黃花插頭杯在手,逢場取醉仍年年。

    驚秋雙鬢那肯換,白日無奈羲和鞭。

    青衫淚溼傷老大,好景易過難留連。

    眾賓起別主送客,皓月尚在天西邊。

    歸憑餘醉支枕臥,夢中猶覓江州船。

    雞鳴酒醒睡初覺,又聽簷溜聲潺湲。

    」 舒鐵雲聞河間琵琶 舒鐵雲聞河間琵琶而作詩曰:「車班班,入河間,河間姹女工數錢。

    請上琵琶絃,為君躊躇一再彈。

    一彈絃未整,再彈聲忽警。

    三彈四彈風雨并,不見絃絲見指影。

    絲者不如竹,竹者不如肉。

    被服羅衣裳,當戶理清曲。

    曲聲齊唱《滿江紅》,催曉疑是商玲瓏。

    千呼萬喚徒為爾,千山萬水愁殺儂。

    別有危絃促柱起,南部煙花非北裡。

    滿堂賓客不願聞,兩豆行將塞其耳。

    耳可塞,心欲死,君不見遼海文章亦如是。

    」 俞春浦善琵琶 杭州南屏僧小顛至蘇州,寓南禪寺,與舒鐵雲相見於王仲瞿孝廉曇處。

    他日,仲瞿招小顛飲酒,屬鐵雲以詩邀之,詩曰:「不喫趙州茶,南山老酒家。

    三秋懷落葉,一飯悟桃花。

    篝火依龕冷,簫聲入市譁。

    分明同小住,風雨即天涯。

    欲結廬山社,經時憶遠公。

    酸鹹詩以外,酒肉佛當中。

    毛寶功無量,【時索寫破迷禪師放龜詩。

    】王維畫最工。

    【謂仲瞿。

    】觥船期一棹,要遣百分空。

    」 詩至寺,而小顛已往靈巖矣.乃以琴客俞春浦補之.會是夕風雨,春浦取琵琶作曲,鐡雲乃作詩以寄小顛,詩曰:「夜寄三瓶(木審),朝飛十幅蒲.寒山楓樹老,香海雪花麄.七十二峯外,西風吹太湖.不知雙不借,何日下姑蘇.今夕乃風雨,桓伊喚奈何.殘鐙青豆小,高閣白松多.一曲玉連鎖,三升金叵羅.阿師當大笑,和我醉時歌.」 是夜,春浦所彈為《玉樹後庭花》曲,鐵雲更作歌贈之,歌曰:「雪不醉黨將軍,月不抱王昭君。

    賀老琵琶定場屋,彈不破《玉樹後庭花》一曲。

    初彈春鳥碎,再弄秋煙翠。

    青山鏡六朝,紅露花三昧。

    回身急抱琵琶腰,盟心暗貼琵琶背,使我低頭欲向琵琶拜。

    十指玲瓏一指挑,四絃惆悵半絃搔。

    此時神女傳瑤瑟,此際宮人記洞簫。

    璧月夜三更,瓊樹春雙聲。

    都官鬢絲黑,妃子眼波青。

    結綺閣中香未散,景陽樓上鐘初鳴。

    又何似玉樹流光照後庭,恨不見馮小憐,彈得春風值一錢。

    卻待秦淮新月上,留與隔江商女唱。

    唱出琵琶曲,傳入琵琶譜。

    一絃琵琶絃,一柱琵琶柱。

    中絃盈盈張麗華,麼絃子絃後庭花。

    老絃變宮如拍鼓,可憐門外韓擒虎。

    玉樹玉樹愁殺人,一條絃線一指痕。

    依稀水咽青谿柵,彷彿烏啼白下門。

    斜捺小絃半黍許,井底嘍嘍紅鬼語。

    淒涼三十六封書,秋菊春松淚如雨。

    安公子,去不還。

    關別駕,何當彈。

    安西折楊柳,南唐念家山。

    燕市擊築築聲裂,吳市吹篪篪口缺。

    亦不是蜀國絃,齊門瑟,自有紅梁醅酌綠蠡杯,直彈到枇杷花下東方白。

    」 程春堂善琵琶 程春堂居南匯大團鎮南,工畫蘭及設色花卉,琵琶尤為絕技。

    晚歲,充場大使署總書,與唐晉卿善。

    唐亦家於大團,其壻黃祉安至,必邀共杯酌,酒後輒彈琵琶數套以為樂。

    黃聽至《夕陽簫鼓》、《平沙落雁》,輒神為之移。

     程性和易,年近七秩,精神甚健。

    黃嘗詢以搊撚之妙,何由至此。

    程曰:「餘少受邑城鞠士林之傳,專意練習,至忘寢食。

    每晨起,披衣坐牀上,先彈二三套,然後下床。

    如是者約二十年,始覺得心應手,純任自然。

    」 時南匯善彈琵琶者有二,一為程,一為陳子敬。

    子敬常旅食於外。

    光緒丁亥,黃肄業於上海之龍門書院,偕松江尹鹿笙明經至東門內王家,適子敬在座,見指套銅甲,彈《霸王卸甲》,聲調洪亮,令人想見拔山蓋世氣象。

    人謂陳善武套,程善文套,程之品格高於陳。

    每歲滬上開琵琶會,必招程往,執牛耳。

    既作古,南匯大套琵琶為廣陵散矣。

     玉琵琶 玉琵琶者,武進、無錫間之老技師也,以天下琵琶第一聞,而吳中諸技師多未嘗聆其奏藝。

    金閶有某曲工者,亦以琵琶雄南部,顧名終出玉琵琶下,意頗不平。

    一日,詣其宅,高堂邃宇,闃其無人。

    信步入一軒,中無他物,架列琵琶三,一烏木床黃楊柱膠絲絃,二沈香床檀柱玉絲絃,三紫鐵床金柱銅絲絃也。

    曲工意以為盡於是矣,竟取鐵琵琶彈之,嘈嘈切切珠落盤,意甚得也。

    曲終,一小童倚屏而笑。

    曲工方欲有問,侍者入請曰:「客飢矣,主人命姑飯,當出見。

    」曲工不得已,隱忍入座。

    飯時,絮絮問主人,且誇己技之高。

    倚屏小童對曰:「先生所能,童固優為之。

    若主人,則不屑是。

    」曲工大詫。

    童從容取鐵琵琶奏之,曲工歎勿如,亟求見主人。

    童曰:「少安毋躁,姑觀其器可乎?」乃導入一精舍,則所列架如前狀,而三琵琶非故物矣。

    蓋一石根,一象牙,一羊脂美玉也。

    童取而一一奏之。

    至玉質者,忽作異聲,如鳳鳴九霄,鸞翔天外,仙風披拂,豁人襟抱,亦不知為何曲也。

    曲工神迷精喪者久之。

    一聲撩撥,戛然而止,回顧己身,不覺漸沮。

    童固請覆奏,曲工瑟縮再四,由石而牙,幾不能成曲,趦趄不自安,遂不見主人而出。

    其後竟無來與之角藝者。

     和必斯 和必斯,似琵琶狹小,直柄曲首,四絃,柄下腹背如蘆節。

    通體用桐木。

     二絃 二絃,方槽,底面有孔,木柄,曲首覆尾,如琵琶,又似三絃,但鼓方耳。

     癩鬼均善二絃 廣州有癩鬼均者,本名均,以病癩,人因名之。

    執役於劇場,善奏二絃,能隨意譜一曲。

    而南音、粵謳、戲曲、談罵,及風聲、雨聲、小兒泣笑聲、新嫁娘嬌啼聲,舉凡人世間所有之聲籟,均從二絃中譜出之,聽之宛似真者。

     三絃 三絃,斲紫檀為之,修柄,方槽,圓角,冒以虺皮。

    柄下曲,貫槽中,上直,與槽面平。

    通長三尺三寸有奇。

    柄末穿直孔,貫以三軸,左二,右一,納絃,以三軸綰之。

    山口及軸用象牙,柱用竹,槽面設柱,架絃微起,以指甲撥弄發聲。

     三絃定絃以取聲,各隨宮調。

    其制起於秦,本三代鼗鼓之製,而改絃易響,謂之絃鞉,故雖能倚歌曲折,而仍以節制輻輳其間。

    《唐書》有龍首琵琶、雲頭琵琶,皆三絃。

    飾以虺皮,則似亦唐制也。

     陸君暘善三絃 疁城陸君暘初嘗學吳絃於吳門範崑白,得其技,已而盡棄不用。

    以為三絃,北音也,自金、元以降,曲分南北,今則有南音而無北音。

    三絃猶餼羊也,然而吳人歌之,而祇為南曲之出調之半,吾將返於北,使撩捩之曼引而離迤者,盡歸激決。

     嘗譜金詞董解元曲,又自譜所為《兩鴿姻緣》新曲,變其故宮,獨為剌促偪剝之音,名《幽州吟》,駭然於人。

    然其時故有知者,周延儒請與遊。

    累緻千金散去,終自以不知於時,嘗著《三絃譜》,欲傳後。

    會大兵入吳,遯於三江之滸者若幹年。

    世祖聞其名,禦書紅紙曰:「召清客陸君暘來。

    」既入,禦便殿賜坐,令彈。

    陸乃彈元詞《龍虎風雲會》曲,稱旨,賜之金。

    自是,貴邸巨室爭邀緻之,無虛日。

    或欲使隸太常,弗屑也。

    年七十,尚能作遏雲之逸響。

    宋荔裳按察琬贈以詩雲:「曾陪鐵笛宴寧王,吹笛梅花滿禦牀。

    幾度淒涼春草碧,不堪重過鬬雞坊。

    」 時松江提督馬進寶亦缿首下獄,人不敢問。

    進寶故善君暘,君暘任俠,直入獄具餉。

    臺臣聞者皆大駴,各起謀劾之。

    華亭張法曹急往告,君暘忼愾曰:「吾何難仍遯之三江間耶!至尊若問我,道我病死。

    」言訖竟行。

    後上果問及,如其言,上為歎息。

    當是時,君暘名藉甚。

    初本名曜,君暘者其字。

    至是,以上稱君暘,遂以字行,凡長安門刺往來奏記,皆得直書陸君暘以為榮。

     君暘後復不得志。

    嘗過上海。

    上海名家子張均淥慕其技,君暘亦獨奇均淥,謂均淥知己,盡授其技,作《傳絃序》一篇。

    君暘多門徒,然皆不及均淥也。

    吳中三王之中有曰稚卿者,君暘弟子也。

     王玉峯善三絃 王玉峯,字正如,漢軍正黃旗人。

    生而盲,九歲喪父,隨母為人傭。

    以廢視,無所得食。

    年十三,學於張治平。

    治平工歌曲,善胡琴,玉峯從之十四年,盡得其術。

    既成藝,以彈唱自給。

    光緒庚子之變,洋兵聞歌者輒嬲之,遂不復歌,而專力於三絃,冥心渺慮,體物肖聲,自曲本雜劇、鐃歌軍樂,下至男女媟褻之辭,皆心摹手追,運指應節。

    名伶譚鑫培、龔雲甫輩每登臺度曲,必往聽焉。

    時或躑躅營門,聽步伐口號及行軍布陣之曲,歸而譜之,不爽絫黍。

    閉門獨坐,則手援三絃,凡小兒聲、婦女聲、行人車馬聲,與夫禽獸、飛鳴、候蟲、振羽一切音聲之不可以口舌傳者,莫不揣其性情,窮其微妙,意有所會,悉於絃間傳之,聽者忘其為三絃也。

     乙巳、丙午間,玉峯之名始起,王公貴人爭相招緻,然深自矜重,不輕徇人。

    京師貴遊喜為裡巷淫冶之聲,以強玉峯,詭曰洋二黃,玉峯雖應之,心弗善也。

    那琴軒相國桐當國時,嘗以母壽召玉峯,使彈風流燄口,玉峯不肯,曰:「不祥之詞,奈何壽太夫人乎?」那瞿然曰:「微子言,吾念不及此。

    」玉峯出謂人曰:「那中堂不孝人也,母壽而樂聞不祥之聲。

    」自是,雖召不復往。

    載澧、弈劻聞其名,招之,玉峯固謝,謂載澧喜近小人,弈劻排斥異己,皆非正道也。

    戊申國卹,定制,民間不得演劇,諸伶請於警廳,願延玉峯,以所入助貧兒院,警廳許之。

     玉峯自言,能奏舊劇二十餘齣,尤善者,為《空城計》、《二進宮》、《韓琪殺廟》諸劇。

    或曾邀玉峯依次為之,玉峯乃首演《空城計》,初出場時唱搖闆,疾徐抑揚,各得其宜;坐在城樓,轉唱西皮,繼轉二六,莫不曲折如志,而狂笑尤得神。

    次演《二進宮》,生旦淨互唱二黃,字字宏亮。

    又次演《韓琪殺廟》,則奏腔矣,聲之尖利,韻之流宕,其悲哀處,自足引起聽者一種淒楚之態。

    既畢,座客欲一聞反二黃,乃令續演《牧羊卷》一齣,亦復高亢可聽。

    蓋其用指之,度視發音之繁簡而別,音簡用指少,音繁用指繁,簡時用指僅一二,繁時則胥十指而並用之,故其發音之複雜,誠有不可思議者矣。

     李萬聲善三絃 李萬聲善三絃,場置幾案一、椅一,上張紅緞帳,下設錦繡幃,大書曰「寰球絕技」。

    俄頃,有人扶之而出,臺上下萬籟無聲,悉心靜聽。

    於是整理三絃,引場唱京都時調數句。

    既而按指輕彈,髣髴鑼鼓聲,《教子》中之三娘出焉。

    一曲青衫,抑揚婉轉,忽焉而生,忽焉而老生,過門唱句,按腔合闆,字字清楚,至生旦對唱,亦無絲毫夾雜。

    繼彈《滑油山》,宛然老旦聲調,得心應手,有頓挫自如之妙。

    終彈洋操一節,軍樂聲,洋鼓聲,步伐聲,一時並舉,若遠若近,不疾不徐,更覺出神入化,令人不可思議也。

    萬聲亦盲於目,與王玉峯同。

     鼻吹簫笛 宣統辛亥春,大興鄭民魁挾絕技,遊東南,日行廛市間,手攜簫一笛一。

    有人請其奏技,則置笛於鼻端,用力吹之,其唇其舌絕不稍動,而音聲纏緜悱惻,令人有高山流水之思。

    其奏簫亦然。

     排簫 排簫,比竹為之,十六管為一具,即十二正律加四倍律也。

    陰陽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呂,六正呂,與編鐘、編磬相應。

    有架,古以竹為之,今用木為櫝,亦自宋以來相傳之舊,中凹而虛,以受管也。

    管之下端,參差不齊,兩旁長而中央短,皆容於格內。

     簫 簫,即古之笛,體用紫竹。

    簫笛之制,古皆用角律。

    黃鍾者,陽律一均之正宮,而姑洗其正角;大呂者,陰呂一均之清宮,而仲呂其正角。

    故用姑洗簫,應陽均,用仲呂簫,應陰均,以配排簫之音,最為和協。

     鳳凰簫 俗稱簫之山口處有節者曰鳳凰簫,無節者曰洞簫,此當即古之排簫。

    蓋古時比竹為之,參差如鳳翼,故以為名耳。

     張心孟好吹簫 祥符張壯行,字心孟,為明天啟甲子舉人。

    嘗以計偕入都,逆旅之鄰,有吹洞簫者。

    聞其聲特異,往叩之。

    吹者與言,賞其妙悟,於是盡其所得之師者授焉。

    心孟精究之,至忘寢食。

    一旦,恍然悟曰:「此七韻正聲也,失傳久矣,何幸於茲遇之!」倚節而弄,無不合。

    因而面壁自語,或時起舞姍姍,從者以為狂矣。

    春試之前一日,僕為理場具,告曰:「詰朝當入闈。

    」心孟曰:「我不知也。

    至音之淪墜,向千載,今者於一器之微,古人之神奇寓焉。

    孔子所歎為不圖至斯者,我幸遇之。

    不特耹之於耳,且能會之於心;不特會之於心,兼能傳之於器,此來所得多矣。

    我方樂此,懼勿及也,遑問其他。

    」言畢,輒搦管呼呼然吹不休,鎖院門扃,音猶嫋嫋也。

    僕復白曰:「試誤矣。

    」張目曰:「束裝!」不顧而歸。

    歸後,時時絕人事而為之,或值可喜可愕與一切無聊不平之感,率作一弄以消磨之。

    久之,流寇攻汴,獲之,驅使去,猶佩所吹簫於身。

    至砦,踞地而吹之,淒惋幽鬱,嗚咽動人。

    環聽者眾,始而喜,繼以太息,忽不覺思鄉懷土,悲從中來,為之涕下霑襟。

    於是羣相嫗煦護愛,卒縱之歸。

     明亡,入國朝,按籍授官,邑宰迫之往,心孟橫簫長揖曰:「壯行為亡國廢物,顧可污清時耶?」令曰:「奈無辭以脫公何?」曰:「以死報,必免。

    」於是心孟不復列士籍矣。

    自是,益復以吹簫自娛,飢寒之戹,踐更之呼,聞則疾其聲以勝之。

    畢曲,語家人曰:「試聽吾簫,困自忘也。

    」編戶之役,則次第往應,絕不匃免,惟科場令作守號軍,則笑曰:「我故諸生,重入此,似有嫌。

    」乃出百錢雇代者。

    晚為上官所知,行鄉飲賓酒禮,亦弗卻也。

    年八十餘,病革,猶理簫,然不能成聲,遂置枕旁,曰:「人琴俱亡,吾其死矣。

    」遂瞑。

     沈康臣吹洞簫 毛大可善歌,沈康臣吹洞簫和之,能曲折倚其聲。

     簫翁善簫 簫翁,不詳其姓氏裡居,善吹簫,遂以名。

    翁吹簫能效鳥獸鳴,或作悲酸聲,使聞者墮涕,變而壯,則又起舞。

    秋夜,天清無片雲,月明如晝,翁嘗攜簫登山巔吹之,悲風怒號,陰雲四合,哀猿長啼,翁亦泫然泣下。

    已復為悠揚雍和之音,則雲散月明如故。

    翁曰:「神技也,吾其善藏之。

    」自是遂不吹。

     後數年,邑有虎入村為患,獵者捕之,輒為所噬。

    翁聞之,曰:「可以用吾技矣。

    」命武夫持戈隨至山隈,伏樹間。

    翁以簫學乳虎鳴數聲,虎聞而至,四顧,若覓乳虎所在者。

    簫忽作獅子吼,聲聞數裡,山奔石裂,虎大慄,木立不敢動。

    武夫突出,揮戈,刺其喉而斃之。

    人服翁技神。

    又數年,大旱,翁吹簫,亦得雨,於是翁遂以技著,然不復吹。

    好事者迫之,則大哭,而欲自裂其簫,人遂不之強。

    翁年五十餘而卒。

    翁生平畜一簫,以紫竹為之,長三尺,手製者也,愛護如珍寶。

    卒之前一夕,自以巨椎椎破之。

    所著有《簫經》二卷,亦不傳。

     鼻簫 臺灣番人截竹為管,竅四孔,長可尺二寸,通小孔於竹節之首,按於鼻,橫吹之,高下清濁,悉中節度,蓋亦可諡為洞簫也.未婚者曰 達,至夜,吹行社中,番女聞而悅之,則引與共處. 笛 笛,即古之橫吹,體用蘆竹,用與簫同,以姑洗笛協排簫陽律一均之用,以仲呂笛協排簫陰呂一均之用。

     福田鼻能吹笛 乾、嘉間,清江之楊家莊三元宮,有住持僧名福田者,鼻能吹笛,口且唱曲,自吹自唱,若出自兩人之口。

     管柳衣聞笛 管柳衣茂才題雁有《鄰舟聞笛》詩雲:「波光如鏡浮珠白,夜繫木蘭依古驛。

    誰家商婦不知愁,閒倚船窗擫玉笛。

    笛聲飄緲高入雲,離人愁絕荒江濱。

    瘦蛟欲活魚欲舞,梅花落盡江南春。

    須臾月墮變三弄,離人聽之難入夢。

    擁衾惆悵思最多,長年又唱湘水歌。

    」 舒鐵雲瘞笛 舒鐵雲嘗蓄一笛,四年矣,雅有雲石之韻。

    一日,墮地緪脫,遂折其半。

    既埋之牆陰,且倣毛西河《水盞子銘》,作《瘞笛》詩,詩曰:「縱二尺餘圍寸許,中有宮商角徵羽。

    一朝擲地金石聲,雄鳳雌凰不相語。

    憶昔截雲歸笛家,一枝吹破《江梅花》。

    年來與我周旋久,錦囊南北隨詩走。

    既不若笻枝九節化作龍,又不若翟竿七尺垂為虹。

    紫雲迴奏廣寒殿,昭華琯弄鹹陽宮。

    但向人間傳一曲,葦綃霏霏貼寒玉。

    惹得樓中黃鶴飛,吟殘水底蒼龍宿。

    錯來不鑄六州鐵,猿臂鶴脛楊柳折。

    合之則美離則傷,兩頭纖纖太愁絕。

    此時無聲憶有聲,此物無情卻有情。

    一丸泥當封嶰谷,萬戶侯猶唱渭城。

    可憐黃竹埋黃土,響絕音沉悄終古。

    珠墮樓頭玉倚牆,夜深誰《按霓》裳譜?」 項琳善笛 項琳,範陽人,以樂藝名一時。

    避居吳門,每攜一笛,往來山塘,吳中名妓皆師事之。

    鹹豐庚申,粵寇陷蘇臺,琳倉皇出走,為寇所殺。

     箎 箎,體用竹,間纏以絃,吹口之上塞口,令氣不洩。

    今定一孔上出,五孔向外,一孔向內,一孔在底,近底下出,並開二孔,統計為十孔,除吹孔、底孔與二小孔不數,則為六孔。

     管 管,以堅木或骨角為之,兩端象牙為飾。

    大管以姑洗律為體,小管以黃鍾半積同形管為體。

    各設哨於管端,大管九孔,小管八孔。

    蓋六孔已具七音,八孔則七音兼二清聲,九孔則七音兼四清聲也。

     吹煙筒喇叭 青浦何元長好結納,挾技者羣造其門。

    一日,有敝衣客至,自言能吹煙筒喇叭。

    諾之。

    客乃出其竹製之筒,長三尺餘,銳上豐下,兩端鑲紫銅,吸煙竟,拍去其燼,徐徐吹之。

    初若新鶯睍睆聲,次作寒雁嘹唳聲,繼如鸞嘯,如牛鳴,咿咿啞啞,較樂工所用為動聽。

    易以他筒,弗能矣。

     紙簫 福州開元寺前有捲紙為簫者,周櫟園嘗得其一,色如黃玉,扣之鏗鏗.以試善簫者,雲外不澤而中不乾,受氣獨存,其音不窒不浮,在好竹之上.後以贈劉公(甬戈),公(甬戈)為賦《紙簫》詩以張之. 匏 匏有大笙十七簧,下接紫檀木,以代匏為管,本攢眾管於一匏,而共一吹口。

    每管設簧以取音。

    小笙之制如大笙,而四管無簧,故簧止十三管。

     壎 壎,燒土為之,朱漆繪金雲龍,垂五彩流蘇為飾。

    有黃鍾壎、大呂壎二種,黃鍾壎以八倍黃鍾積為體,大呂壎以七倍黃鍾積為體,皆頂上一孔,前四孔,後二孔。

     德化瓷笛 德化瓷笛色瑩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無一二合調者。

    合則聲淒朗,遠出竹上。

    雲夢柯亭之外,又有此異種,若入李謩手,即至入破,當不患磕然中裂矣。

     建鼓 建鼓,以木為匡,冒以革,穿徑為方孔,以柱貫其中而樹之趺,趺上為座,以受柱。

    圓柱之上為托雲,以承鼓。

    柱貫鼓上,出以擎蓋,蓋上壓梁,上植金鸞。

     大鼓 大鼓,腹中安銅膽,平懸於架。

     杖鼓 杖鼓,上下二面,木匡細腰,以紅漆竹片擊之。

    其制始於漢、魏,今有大小二種。

     小杖鼓 小杖鼓,《元史》謂之紮鼓,左手持而右手擊之,蓋後周杖鼓也。

    有三等之遺制。

     手鼓 手鼓,不知其所自起,左手持而右手以槌擊之。

    《周禮?小師》:「小樂事,鼓朄。

    」此或其遺也。

    光緒時,有擊手鼓售技於市者。

    鼓有耳,貫之以繩,絡於項而擊之。

    凡用槌三,手執其一,而擲其一於空中,隨落隨接,此上彼落,左右遞更,疾徐中節,絕無累黍之差。

     龍鼓 龍鼓,匡繪五彩雲龍,四旁金銅環,繫以黃絨縧,陳則置鼓於架,行則掛鼓於項。

    歷代鹵簿,鼓各不一,古橫懸蓋,今平置,有衣,微不同耳。

     行鼓 行鼓,一名陁羅鼓,上大下小,匡貼金銅釘鈸,環繫以黃絨縧,跨於馬上,下馬陳樂,則懸之於架。

    唐有三面鼓,形如缸,首廣下銳,冒以虺皮,類此。

     導迎鼓 導迎鼓,制如大鼓而小,匡繪五彩雲龍,腹內安銅膽,四旁鍍金,環以黃絨綆舉之。

     俳鼓 俳鼓,朝鮮國樂制,與鹵簿龍鼓相似而微小,兩旁施銅環,以黃扁縧繫於項。

     軍鼓 軍鼓,軍中所用以整步伐者,為銅鑄之圓筒,上下覆以皮革,四圍有繩,用小木槌敲之。

     太平鼓 海寧朱聲元貢生鍠《詠太平鼓》詩曰:「六街鼕鼕鼓聲徹,蠢者以動句者茁。

    其聲剛勁氣激揚,綴以錚錚幾環鐵。

    瓦腔革面古製移,煉鐵糊紙憑膠黐。

    非鼖非鼗號曰鼓,金聲革聲齊奏之。

    紙作皮膚鐵為骨,下擬鬥柄上滿月。

    羣星在掌光搖搖,耳畔蟄雷爭奮越。

    曾聽臘鼓知春生,況復土鼓迎時鳴。

    羯鼓催花石鼓獵,那及社鼓興耕氓。

    太平鼓擊擊且走,握之以左擊以右。

    一鬨鞭撾短箠聲,幾番高下小兒手。

    初疑方響梨園敲,旋兼中節銅丸拋。

    繁音颯颯砉然止,倏爾濤籟喧堂坳。

    朅來舞手復蹈足,日作嘔啞太平曲。

    何如擊壤康衢中,助汝含哺同鼓腹。

    」 搏拊 搏拊,如鼓而小,匡上銜小金環,以黃絨縧繫之,橫置之趺。

    凡合樂,工人掛於頸,以手擊之。

    其用,則鼓每一擊,搏拊再擊,以為應和之節。

     塞塔爾 塞塔爾,回樂也。

    木槽通柄,槽如茄形,面平下圓,冒以革,柄面平,背圓,兩側有八軸絲絃二,雙鋼絃一,單鋼絃六,應絲絃以取聲。

     達蔔 達蔔,回樂也。

    木腔,冒以革,以手指擊之。

     那噶喇 那噶喇,回樂也。

    狀類行鼓,鐵匡,上大下小,冒以革,以二木杖擊之。

     柷 柷,所以起樂,上闊下小,狀如方鬥。

    三面正中,各設圓鼓以受擊,一面開圓孔以出音。

    椎用綠漆入楞,投椎其中,撞之。

    其一面有孔者,殆如琴瑟底之有孔以取聲,非便於納手其中也。

     敔 敔,所以止樂,狀如伏虎。

    背上有二十七齟齬,通體有紅黑斑紋,趺以金漆,旁施兩耳以置籈,籈以竹為之。

    擊法,先三擊首而後戛其背。

     拍闆 拍闆,堅木為之,六片,聯以黃絨紃,左右各三片,合擊之以為樂節。

     拍 拍,紫檀闆四片,以絃合三片為一束,束其二,以一片拍之,下一片略厚,用以節樂。

    古本用節,晉、魏間有宋纖者,善擊節,以木拍代之,拍始此。

     番部拍 番部拍,紫檀闆三片,以二片為一束,執一片拍之。

    拍小於拍闆,番部拍又小於慶隆舞拍,其用則同。

     畫角 畫角,木質空心,腹廣端銳,設木哨,入角口吹之。

     胡笳 胡笳,本角音,上下用角,即古角之遺制也。

     巴拉滿 巴拉滿,回樂也。

    狀類頭管,以木為之。

    本小末大,飾以金,木管上口安蘆哨,應笛聲。

     觱篥 觱篥,喀爾喀樂,即唐蘆管也,惟多金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