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類
關燈
小
中
大
洲中峯僧。
初從雞足水月道人為沙彌,年十九,受戒雲棲,參雪浪於望亭,復依一雨潤於鐵山,與明河皆為入室弟子。
嘗夜誦《楞嚴》,月明如水,忽語侍者曰:「庭心有明萬曆大錢一枚,可往檢取。
」視之,果然。
平日貫穿教典,尤以詩名。
古音精佛典 古音,名祖琴,安東僧也。
精佛典,兼通風雅。
住山數十年,雲影江聲,與為晨夕,論者以為在遠公、皎然之間。
汪扶蒼與之最契。
石泉蒙高宗賜紫 雍正乙卯,無錫惠山聽松庵之僧成瑩,嘗應詔,選入覺生寺參禪。
乾隆辛未春,高宗南巡,迎鑾召對稱旨,賜紫袈裟。
成瑩,字寶林,號石泉,梅基顧氏子也。
嘯巖蒙高宗賜紫 杭州西湖淨慈寺有僧曰明中號嘯巖者,俗姓施,桐鄉人。
幼薙染於嘉興之楞嚴寺。
雍正甲寅,就京師法源寺進具,詔入大內,了明本分,出住聖因寺。
尋攝越中之乾峰,移上天竺,轉主淨慈寺。
乾隆丁醜,高宗南巡,幸寺,蒙賜紫衣。
烎虛蒙高宗賜紫賜詩 明中字大恆,號烎虛,石門人。
七歲投楞嚴寺。
嘗侍世宗講禪學,雍正乙卯放還。
久住揚州,晚居杭州淨慈寺。
乾隆乙酉,高宗南巡,賜紫賜詩。
普照寺僧為張鑑所窘 張鑑,字明遠,華亭人。
性迂怪。
高宗南巡,以其為文敏公照之孫,得召見。
詢出身,以監生對,高宗禦製詩賜之,題為欽賜監生張鑑,蓋欽賜與監生張鑑也。
人以上四字連讀,例以欽賜舉人,以為欽賜監生也,輒呼之曰大頭監生。
普照寺為茸城古剎,主僧玉林精通內典,高宗敬禮之,時召入都談禪,寺僧數百人頗倚勢驕橫,鑑嫉之。
某年夏,家有冥壽,特延僧諷經。
僧衣夏布袈裟,無襯衣,膚肉隱隱可見。
鑑詰以僧宜知禮,何褻體乃爾?僧言今誦《羅漢經》,例宜單衣。
鑑大笑稱善,一一詢其法號,筆之於冊,且厚給懺資。
及冬,風雪嚴寒,鑑又招僧諷經,蓋皆按前此所記法號以求之者,仍請誦《羅漢經》,並謂宜衣夏布單袈裟。
誦七晝夜,僧大窘,叩首求免始已,自是諸僧亦稍稍斂迹。
禦飛從其父為僧 平湖獅吼庵僧宗龍,字禦飛,以其父茂滋晚年薙髮於邑之獅吼庵,遂以父為師,亦脫白焉。
尋依雪川老人印證為嗣,興天台教觀第八世,開法於禾之白蓮寺。
次移漏澤寺,晚居臯亭之崇光終焉。
雪樵勞苦其身 嘉興白蓮寺主僧際一,號雪樵,又號田衣生,海鹽人,俗姓印。
初生時,其母就蓐,見老僧入戶,乃產。
三歲,即能隨母誦藥師佛號。
年十六,從南院大山師剃度。
十九,詣杭州西湖之聖因寺烎虛和尚,受菩薩戒。
二十,主白蓮、漏澤、臯亭、景光諸寺。
又嘗汎海,謁洛伽聖迹;詣鄮山,瞻拜佛舍利;上天童,掃密祖塔,以勞苦其身,傷氣患咳,及歸而卒。
白??藏老人究心章疏 白??藏老人者,法名一訥,字西能,號琴嘯頭陀。
性恬淡,能詩詞,卓然名家。
平生承事台宗,究心章疏。
嘗擔簦徧歷諸方。
會紫松禪師倡道於邗上之天寧寺,素稱孤峻,曾延白??藏分座。
首僧知其不可以落落座主同日而語也,優禮也。
白??藏久依東麓老人授天台教觀,開法於杭州之崇光。
晚歲興漏澤寺,禾人目為願庵和尚再來,蓋以其能嗣和尚之振舉也。
雪廬翛然自遠 乾隆壬辰,蔣心餘太史士銓至揚州,聞建隆寺僧雪廬名,偕其同年生金棕亭教授兆燕訪之。
鐘魚佛語,吟聲滿林。
雪廬方伏幾,手披口授,以訓兩僧雛,讀書臨帖,呫嗶如學究,心餘竊異之。
棕亭曰:「此靈山二童子者,曰巨超,曰道揆,其孫行也。
詞氣既接,儒雅浸流,以視動容於宰官富人者,翛然遠矣。
」雪廬俗家為桐鄉張氏,名復顯,字夢因。
納些有楊歧風穴之目 一超,號納些。
性孤僻,有楊歧風穴之目。
為紫松章禪師法嗣,尋受天台宗崇光龍法師屬付,開法於邗江之天寧寺。
以事引去,走京師,欲結茅匡廬,未果。
晚歸,退居嘉興新篁裡之太平寺,示寂焉。
東悟長而祝髮 明修,字可尚,號東悟,常熟高氏子。
其生時,母夢神語,雲有夙根。
長而祝髮維摩寺,得戒於吳門超源中興五泉寺。
歷遊峨嵋、普陀、五臺諸山。
所著書為《鑒雲留跡》。
練塘為懶僧 達瑛,字慧超,號練塘。
初主席棲霞,後習靜於萸灣精舍,罕與人接,洪稚存太史亮吉呼之為懶僧。
語峯有語錄 自禪門有不立語言文字之說,盲師邪種,得以飾其昏愚固陋,一切掃除。
孰知佛祖之闡教也,以文字說法。
慈氏之演瑜珈,龍樹之釋般若,其最初者。
及大道東流,遁、遠濬發於南,什、肇弘演於北。
隋、唐以來,天台清涼永明之文,如日麗天,如水行地。
有宋之世,教廣而文字愈繁,不能悉數。
其最著者,三家鐔津以孤亢崇教,其文裁而辨;石門以通敏扶宗,其文奧而麗;徑山以弘廣應機,其文明而肆,是皆所謂語言文字者也。
然則不立語言文字之說,非乎?曰,唯唯,否否。
慨自剽竊之惡習流行,庸妄狂禪,勦襲數十則公案,開堂頌古,棒喝交馳,鋪張於眉目脣吻之間,號善知識,此鳩摩羅什所雲嚼飯與人,非徒失味,又令嘔噦者也。
如是而語言文字之不足立,固其宜矣。
黎平南泉寺語峯禪師負穎慧之質,幼從空門,受付囑,有感於盲禪固陋之習,遍參尊宿,歸而讀書賦詩,沈潛探索。
如是者十餘年,人士欽崇,俾主南泉法席。
胡奉衡曾閱其所刻《語峰語錄》,謂其幽閒恬淡,氣暢筆老也。
小顛無些子蔬筍氣 杭州西湖淨慈寺有著稱於時之主僧曰小顛者,名禪一,字心舟,桐鄉人.其出家處為杭州靈隱寺之萬峯房.喜飲酒,工偈莂,嘻嘻旭旭,遇人傲弄,無所屈.嘗言吾日遊杭城,惟糞擔與官,不能不避.一日,遇梁山舟,退語人曰:「梁公何矜貴乃爾!伊恃能書耶?我亦能書,惟不若彼工耳.」又嘗與客共飲,逢縣尉來,方剝蟹,忘起立,尉作蛙怒,遽呼隸.幸吳旃園嘉照肘躡之使去,得免挫辱.識者皆謂其瀟灑無些子蔬筍氣也. 潄冰行腳名山 嘉善幽瀾禪院僧本白,字楚蘅,號漱冰。
幼祝髮於幽瀾禪院,稍長,行腳名山,徧參叢席,晚歸幽瀾。
圓寂時,屬其徒以放生念佛為務。
啟其篋,衣鉢外,僅存詩稿一冊。
蓮筏解禪理 京師萬壽寺僧蓮筏,長洲人。
為住持十數年,白髮清癯,頗解禪理。
與章嘉國師論經典,每至竟日,國師深服其博。
蓮謂人曰:「章嘉經典雖諳熟,然未解阿羅漢道下乘學也。
」詩饒有別趣,與韓旭亭、法時帆唱和,有虎溪三笑之風。
其圓寂前數日,至鄭王邸盤桓,曰:「七寶池邊已促吾行,此後不復參謁王矣。
」 某氏子訪坐棚和尚 浙之名山,率有枯坐之僧,以把茅蓋之,謂之坐柵。
某氏子幼而孤,有厭世想,無昆季,母為聘名家女,以婚期將屆而遁。
行一日夜,至一山,見有坐棚者,籐棘穿其身,瞑目不語,氣若絕。
曰:「是吾師也。
」跪而求為弟子。
日將脯矣,坐棚者忽語曰:「汝當速歸,否則雨且至。
」訝其能言,益喜,跪求如故,且曰:「某重繭至此,幸遇真師,安肯歸。
」日已夕,果大雨如注。
雨止,又語曰:「汝當早去,否則虎且至。
」某仍跪其旁不去。
至夜半,忽聞大風起,兩虎咆哮至,拜舞畢,搖尾去。
頃之,諸獼猻絡繹來拜。
既盡,天且明,坐棚者語曰:「汝求出世,心頗誠,但仙佛要從忠孝做起。
以世法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汝當速歸,完婚生子,以繼宗祧,再尋師未晚也。
否則雖遇師,亦不能有所得。
」某乃拜受命,曰:「汝飢乎?」曰:「飢。
」曰:「棚後幾磚下有麥飯,汝以壑中水吞之,可不飢。
」某食畢,告辭下山。
復行二日,乃抵家,腹猶果然,不思食者數日。
既婚而生子,後葬其母,仍去,不知所之。
闞和尚洗甕 妙常寺闞和尚,一日,偶於寺前水次洗甕。
鄰人某素相狎,戲之曰:「師大辛苦,何不反而洗之?」闞笑應曰:「諾。
」隨手舉之,如反布囊然。
甫及半,某大驚詫,鄰人鹹集。
闞遽起入內,趺坐示寂。
時有從嘉善歸者,遇闞於途,謂之曰:「天將雨,可速歸。
煩寄語弟子,餘有敝鞋曝於屋簷,亟收之。
」曰:「師何往?」曰:「不遠耳。
」其人抵家,果雨,急詣寺,而闞已先一時化去矣。
僧以書畫博贐儀 道光時,蘇州宋某在湖口,遇一僧,持顯者書,周行各郡縣。
僧善書,書學黃山谷,工繪事,而好詼諧。
泛扁舟,圖書滿載。
然不蓄經卷,不茹素,且無隨行之侍者,惟攜俊童四人,明眸皓齒,髮委地,趨蹌左右,雖善飾俊僕者不能及也。
與人交,不作佛家募化語,但以書畫博贐儀而已。
有詩集曰《口頭禪》。
大空日參禪理 大空之法名為隱覺,青縣人,卓錫於楊柳青之白衣庵。
性明慧,髫年即落髮,日讀百行。
通儒書,遍閱梵典,學為吟詠。
自以文翰為僧家餘事,不肯炫飾。
日參禪理,貧無妄求,人欽重之。
聞法空出世心 在內地之滿洲人,頗有披剃為僧者,道光時之聞法,其一也,卓錫於天津城南之大悲庵。
其未出家時,曰文捷,為繙譯舉人。
工詩詞,有《庵中早秋》詩雲:「自隱招提絕訪尋,松榆漸漸種成林。
敢雲已破浮生夢,暫覺能空出世心。
古竹種秋添嫩翠,曉鐘過雨發清音。
蒲團坐聽無餘事,花落蒼苔任淺深。
」 一朗以詭言惑縣令 粵寇未起事前,洪秀全黨曾被捕,下桂平縣獄。
有僧一朗者,於夜間潛謁賈令某,詭言此被捕六人中,其衣青襖者,後必王天下,餘亦大貴,宜縱之為異日結恩地。
賈初聞而色詫,翌晨,入報桂撫鄭夢白中丞祖琛,鄭躊躇不能決,尋以人命至重為念,竟出之。
鐵?返初服 寶山諸生蔣敦復,字劍人,嘗以事披剃為僧,法名曰鐵?。
然晨鐘梵唄之暇,時出冶遊,頗多綺迹。
故善詩詞,集中有「綠酒獻花」一聯,蓋紀實也。
其友憐其才,惜其遇,僉曰隱於禪,非計也,乃從其勸,返初服。
超恆戴鑊以行 鐵鑊僧行腳遍天下,法號超恆,以首戴鐵鑊,得名。
鐵鑊,其炊具也。
所經蘭若,一言不合,即負氣出走,雖已食香積廚中飯,亦必哇而出之,然後已。
飢時,即於樹下支兩磚作竈,拾枯枝作柴,下鑊於首,解背上所負囊中米,汲水煮之。
飽食後,就石塊作枕,酣眠竟日。
或從旁窺之,遽瞋目叱曰:「咄,汝鼠子何不縮頭去,其亟歸家,汝妻方伴和尚宿。
」或怒,奮拳毆之,如擊敗絮。
僧亦暴吼,旋起與鬬,無不辟易者。
夕或宿金剛腳下,寺僧有見而誚之者,曰:「此非我寺中地耶?」則不答,徑趨出,僵臥風雪中,弗顧。
嘗詣杭州之西湖,徧歷淨慈、靈隱、天竺、雲棲,無一僧與之立談。
日過午,扶杖遊蘇、白兩堤間,行歌自答。
有兩女子過僧前,叉手行禮,僧遽操杖擊其一曰:「汝家自有菩薩,何不奉敬,乃來此地燒香耶?今晨與汝母作麼生?罪過,罪過!」蓋女忤其母,詰旦方詬而出也。
時粵寇擾浙,有鐵眷生者,自富陽聞警,倉皇回杭。
行倦,休樹下,僧見之,曰:「唉,汝何時又長此煩惱絲耶?今何不歸,左抱虎而右擁豹,與藥叉相對,乃來此作楚囚泣耶?速去,猶可脫也。
」且行且笑曰:「恐張騫天外飛槎,來盜支機靈石矣。
」時出隱語,申申詈人,惟其人自知之,輒不敢言,隱忍而已,人以是呼為異僧。
後於途中遇寇,指為奸,搜其身,得一紙,大書曰:「上元甲子,髮逆盡死。
」箠楚之,無一語,乃投之火,烈燄騰空,毛髮無損,久而忽曰:「快哉!汝眾看一朵青蓮花升天矣。
」 了元和尚不言不語 丁涇擁翠庵住持了元,茅氏子也。
母柴氏,夢有持念珠狀如釋迦佛者,入寢室,驚而寤,遂產。
了元少穎異,父母亡,投延祥寺,求出家。
年十九,薙度受衣鉢,誦持《法華》,習天台正觀。
寺後故多樹,羣鴉棲止其上。
一日,早起誦經,聞鴉聲,豁然有悟,因賦偈曰:「二十年前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沈吟。
忽然聽得慈鴉叫,始信從前錯用心。
」遂廢經不誦,終日趺坐蒲團,不言不語,見人,則微啟其目。
鐵羅漢渾渾噩噩 章水之西,有一峯曰羅漢,多奇松怪石。
中有廢寺,相傳有一僧住持於寺數十年,目不識字,常日勞於耕樵。
遊人至寺,輒奉茶一杯,即攜鉏出門。
遊人止之曰:「和尚何妨少坐一談。
」答雲:「不得閒,不得閒。
」如是者有年。
忽一日,以指畫石成四字,曰:「今日方閒。
」寫畢,石為之開,遂於石中入定。
少頃,石復合。
居民鹹敬是僧,名之曰鐵羅漢,號其石曰定石。
古所謂至誠所感,金石為開者,固如是耶? 僧渾渾噩噩,人或百計欺之,亦坦然,不以為忤。
久之,居民輒私相謂曰:「和尚一味渾厚,我輩不宜再有所戲。
」其後獵者驅虎過羅漢峰,虎見定石為之流涕再拜。
獵者繼至,亦再拜。
已而虎逕西去,不為物害。
獵者歸有悟,遂改而力田,終身不復獵。
修行四大皆空 長沙地藏庵有一僧,名修行,年將四旬,不誦經,不參禪,不焚香禮佛。
人詢之,答曰:「我修行。
」性愛浮雲流水,與觀花玩月,尤喜觀劇。
人問曰:「和尚何以喜觀劇?」亦答曰:「我修行。
」授以職事,辭不受,惟各處遊覽,時或與山門左右之兒童嬉戲。
不著鞋襪,不畏寒暑,冬時雖滿天風雪,夏時雖烈日當空,獨能自在遊行,毫無所苦。
及暮年,或勸以何不收納弟子,仍答雲:「我自修行。
」後年至八旬,一日,臥室門久不啟,眾知有異,開門視之,已端坐圓寂矣。
留一偈於紙雲:「既雲做和尚,四大皆空相。
一物一事不能空,此心依舊多魔障。
」 闊禪言椽子先爛 光緒初,有闊禪和尚者,卓錫於揚州青蓮巷某庵,百餘歲矣,望之如六十許人。
平時一意坐禪。
自言昔居終南山,山之峭壁有寺,不知何時所建,頹廢久矣,佛像猶存。
每晨往,輒見有香一枚插石爐中,訝之。
一夕,乘月明,攀葛而往。
夜半,有草衣葛屨者攜燈來,就爐燃香禮佛訖,因起與問訊,時攜壺茗,即以一杯奉之,草衣人亦舉手為禮,復挈燈自西山叢樹間去。
明日再往,又遇之,乃以壺茗相報,飲之,甚清芳。
與之語,不甚酬答,顧舉止似有道者,燈影明滅,又從榛莽中沒,其行甚速,後不復見。
又數年,闊禪居高郵某寺,人問以事,答曰:「出頭椽子先爛。
」三問三答,皆如是,人不詳其恉也。
珠明寺和尚之癡 光緒時,蘇州珠明寺有癡和尚者,蓬頭垢面,嬉笑無度,其狀類癡,人因以號之。
常數日不食,或一日而食數日之食。
冬夏衣一短布衲,不易亦不敝。
畜一黑犬,跬步不離。
晨必出城,登楓橋,向西方呼吸,良久而返。
市中果餌鮭菜,任意攫食。
食畢,納其餘於袖。
凡經其攫食者,是日利市三倍,故人皆樂之,不責直,和尚亦從不予直也。
若強之食,則必如直而償。
或卻之,則投其錢而去。
好與兒童嬉,袖中物輒分給之,亦有索之而不與者,莫測其意也。
一日,至日昃不起,寺僧異之,窺其戶,異香滿室,入視,則圓寂矣。
舁之,輕如蟬翼。
其所畜黑犬尋亦死。
慧辨為老法師 天台僧慧辨者,人皆呼為老法師,相傳生於元末,五六百歲人也。
終日面壁臥,不食不飲,冬夏一單布襖,不易亦不垢。
有客至,願見者,有僧為之通報,老法師謂可見,則引入。
客揖之,老法師亦和南,無多談,但示一二隱語,初不解所謂,至後始驗。
貌如六七十歲,問其壽,亦不答,但雲門前柏樹,為幼年所植。
樹奇古,龍鱗斑駁,兩人圍之不能盡,則其年可想矣。
粵寇擾浙後,東南幾無完土,而天台山獨無恙,各廟及茅篷僧眾,約有五百餘人,漸至乏食,眾議若下山募化,恐攖鋒刃,否則餓且死,不知所從,謀請老法師度之。
於是眾跪牀下問計,老法師起立曰:「勿急,汝等尚有三日糧,至四日,自有施主至,可靜待之。
」眾知其能前知也,皆大歡喜,各散。
某鄉巨室張某之太夫人素好佛,夜夢金身羅漢向化糧米,問在何處,曰:「天台山。
」驚醒,開目猶見金光一閃。
因念山僧甚眾,今四野有烽煙,必大困乏,亟輦運米三百石濟之。
適糧盡,眾大悅,知其能化身為菩薩也。
有疾病者問吉兇,仍掉首不答。
光緒戊寅秋,忽飲水數鬥,端坐合掌,玉柱下垂,示寂而去。
寺僧為浪蕩子所窘 杭有浪蕩子二人,一日,約諸友遊三潭印月。
其地故有一寺,沙彌進茶、藕粉、果盒。
眾啖畢,擲錢桌上去。
沙彌收盒碗,嫌錢少,亟出索增,乃隨意與若幹。
沙彌曰:「照例,茶每碗當若幹,藕粉每碗應若幹,果盒又須若幹,須照付。
」諸人不與。
沙彌乃邀數僧出,爭索再四,且曰:「寺鄰有彭大人與吾方丈至好,不愁汝等狡賴。
」彭大人者,彭剛直也,居退省庵,與寺鄰。
眾聞言,不答逕去。
逾數日,忽有二人衣飾華麗,棹小舟至,便入客座。
其一人踞坐炕床,若貴介狀,其一若僕人,侍側裝水煙。
寺僧等覘知其狀,亟出珍食為獻,客忽睨僕言曰:「鳳林寺,大寺也,吾捐銀四百圓,似太寒儉。
」僧聞言,潛去。
頃之,主僧來,修禮甚恭,因持緣簿前曰:「請大檀越發婆心施舍。
」客睨僕曰:「亦四百圓,何如?」僕微頷之。
客乃大書於簿,謂僧曰:「吾頃以小舟來,大船艤湖心亭,能隨我往取乎?」僧欣然隨往,至則不見大船。
客請與同登岸,忽出不意,按其首納置便桶中,大聲問曰:「彭宮保與汝至好,汝何不請其來救?」語畢,急棹舟去。
僧頭面盡溺,立湖心亭旁,狂呼久之,始有一瓜皮艇過,呼載回寺。
詰僧眾,始知此二人即前浪蕩子也。
寺僧為屠某所愚 有士人屠某者,嘗寄居武昌某寺,其齋窗俯臨山下。
嘗以小故恨僧。
一日,武昌守之,眷屬遊寺,僧出迎如儀。
不意官眷怒,揮令去,僧罔測所以。
翌日,守即囑江夏縣逐僧,僧踉蹌出
初從雞足水月道人為沙彌,年十九,受戒雲棲,參雪浪於望亭,復依一雨潤於鐵山,與明河皆為入室弟子。
嘗夜誦《楞嚴》,月明如水,忽語侍者曰:「庭心有明萬曆大錢一枚,可往檢取。
」視之,果然。
平日貫穿教典,尤以詩名。
古音精佛典 古音,名祖琴,安東僧也。
精佛典,兼通風雅。
住山數十年,雲影江聲,與為晨夕,論者以為在遠公、皎然之間。
汪扶蒼與之最契。
石泉蒙高宗賜紫 雍正乙卯,無錫惠山聽松庵之僧成瑩,嘗應詔,選入覺生寺參禪。
乾隆辛未春,高宗南巡,迎鑾召對稱旨,賜紫袈裟。
成瑩,字寶林,號石泉,梅基顧氏子也。
嘯巖蒙高宗賜紫 杭州西湖淨慈寺有僧曰明中號嘯巖者,俗姓施,桐鄉人。
幼薙染於嘉興之楞嚴寺。
雍正甲寅,就京師法源寺進具,詔入大內,了明本分,出住聖因寺。
尋攝越中之乾峰,移上天竺,轉主淨慈寺。
乾隆丁醜,高宗南巡,幸寺,蒙賜紫衣。
烎虛蒙高宗賜紫賜詩 明中字大恆,號烎虛,石門人。
七歲投楞嚴寺。
嘗侍世宗講禪學,雍正乙卯放還。
久住揚州,晚居杭州淨慈寺。
乾隆乙酉,高宗南巡,賜紫賜詩。
普照寺僧為張鑑所窘 張鑑,字明遠,華亭人。
性迂怪。
高宗南巡,以其為文敏公照之孫,得召見。
詢出身,以監生對,高宗禦製詩賜之,題為欽賜監生張鑑,蓋欽賜與監生張鑑也。
人以上四字連讀,例以欽賜舉人,以為欽賜監生也,輒呼之曰大頭監生。
普照寺為茸城古剎,主僧玉林精通內典,高宗敬禮之,時召入都談禪,寺僧數百人頗倚勢驕橫,鑑嫉之。
某年夏,家有冥壽,特延僧諷經。
僧衣夏布袈裟,無襯衣,膚肉隱隱可見。
鑑詰以僧宜知禮,何褻體乃爾?僧言今誦《羅漢經》,例宜單衣。
鑑大笑稱善,一一詢其法號,筆之於冊,且厚給懺資。
及冬,風雪嚴寒,鑑又招僧諷經,蓋皆按前此所記法號以求之者,仍請誦《羅漢經》,並謂宜衣夏布單袈裟。
誦七晝夜,僧大窘,叩首求免始已,自是諸僧亦稍稍斂迹。
禦飛從其父為僧 平湖獅吼庵僧宗龍,字禦飛,以其父茂滋晚年薙髮於邑之獅吼庵,遂以父為師,亦脫白焉。
尋依雪川老人印證為嗣,興天台教觀第八世,開法於禾之白蓮寺。
次移漏澤寺,晚居臯亭之崇光終焉。
雪樵勞苦其身 嘉興白蓮寺主僧際一,號雪樵,又號田衣生,海鹽人,俗姓印。
初生時,其母就蓐,見老僧入戶,乃產。
三歲,即能隨母誦藥師佛號。
年十六,從南院大山師剃度。
十九,詣杭州西湖之聖因寺烎虛和尚,受菩薩戒。
二十,主白蓮、漏澤、臯亭、景光諸寺。
又嘗汎海,謁洛伽聖迹;詣鄮山,瞻拜佛舍利;上天童,掃密祖塔,以勞苦其身,傷氣患咳,及歸而卒。
白??藏老人究心章疏 白??藏老人者,法名一訥,字西能,號琴嘯頭陀。
性恬淡,能詩詞,卓然名家。
平生承事台宗,究心章疏。
嘗擔簦徧歷諸方。
會紫松禪師倡道於邗上之天寧寺,素稱孤峻,曾延白??藏分座。
首僧知其不可以落落座主同日而語也,優禮也。
白??藏久依東麓老人授天台教觀,開法於杭州之崇光。
晚歲興漏澤寺,禾人目為願庵和尚再來,蓋以其能嗣和尚之振舉也。
雪廬翛然自遠 乾隆壬辰,蔣心餘太史士銓至揚州,聞建隆寺僧雪廬名,偕其同年生金棕亭教授兆燕訪之。
鐘魚佛語,吟聲滿林。
雪廬方伏幾,手披口授,以訓兩僧雛,讀書臨帖,呫嗶如學究,心餘竊異之。
棕亭曰:「此靈山二童子者,曰巨超,曰道揆,其孫行也。
詞氣既接,儒雅浸流,以視動容於宰官富人者,翛然遠矣。
」雪廬俗家為桐鄉張氏,名復顯,字夢因。
納些有楊歧風穴之目 一超,號納些。
性孤僻,有楊歧風穴之目。
為紫松章禪師法嗣,尋受天台宗崇光龍法師屬付,開法於邗江之天寧寺。
以事引去,走京師,欲結茅匡廬,未果。
晚歸,退居嘉興新篁裡之太平寺,示寂焉。
東悟長而祝髮 明修,字可尚,號東悟,常熟高氏子。
其生時,母夢神語,雲有夙根。
長而祝髮維摩寺,得戒於吳門超源中興五泉寺。
歷遊峨嵋、普陀、五臺諸山。
所著書為《鑒雲留跡》。
練塘為懶僧 達瑛,字慧超,號練塘。
初主席棲霞,後習靜於萸灣精舍,罕與人接,洪稚存太史亮吉呼之為懶僧。
語峯有語錄 自禪門有不立語言文字之說,盲師邪種,得以飾其昏愚固陋,一切掃除。
孰知佛祖之闡教也,以文字說法。
慈氏之演瑜珈,龍樹之釋般若,其最初者。
及大道東流,遁、遠濬發於南,什、肇弘演於北。
隋、唐以來,天台清涼永明之文,如日麗天,如水行地。
有宋之世,教廣而文字愈繁,不能悉數。
其最著者,三家鐔津以孤亢崇教,其文裁而辨;石門以通敏扶宗,其文奧而麗;徑山以弘廣應機,其文明而肆,是皆所謂語言文字者也。
然則不立語言文字之說,非乎?曰,唯唯,否否。
慨自剽竊之惡習流行,庸妄狂禪,勦襲數十則公案,開堂頌古,棒喝交馳,鋪張於眉目脣吻之間,號善知識,此鳩摩羅什所雲嚼飯與人,非徒失味,又令嘔噦者也。
如是而語言文字之不足立,固其宜矣。
黎平南泉寺語峯禪師負穎慧之質,幼從空門,受付囑,有感於盲禪固陋之習,遍參尊宿,歸而讀書賦詩,沈潛探索。
如是者十餘年,人士欽崇,俾主南泉法席。
胡奉衡曾閱其所刻《語峰語錄》,謂其幽閒恬淡,氣暢筆老也。
小顛無些子蔬筍氣 杭州西湖淨慈寺有著稱於時之主僧曰小顛者,名禪一,字心舟,桐鄉人.其出家處為杭州靈隱寺之萬峯房.喜飲酒,工偈莂,嘻嘻旭旭,遇人傲弄,無所屈.嘗言吾日遊杭城,惟糞擔與官,不能不避.一日,遇梁山舟,退語人曰:「梁公何矜貴乃爾!伊恃能書耶?我亦能書,惟不若彼工耳.」又嘗與客共飲,逢縣尉來,方剝蟹,忘起立,尉作蛙怒,遽呼隸.幸吳旃園嘉照肘躡之使去,得免挫辱.識者皆謂其瀟灑無些子蔬筍氣也. 潄冰行腳名山 嘉善幽瀾禪院僧本白,字楚蘅,號漱冰。
幼祝髮於幽瀾禪院,稍長,行腳名山,徧參叢席,晚歸幽瀾。
圓寂時,屬其徒以放生念佛為務。
啟其篋,衣鉢外,僅存詩稿一冊。
蓮筏解禪理 京師萬壽寺僧蓮筏,長洲人。
為住持十數年,白髮清癯,頗解禪理。
與章嘉國師論經典,每至竟日,國師深服其博。
蓮謂人曰:「章嘉經典雖諳熟,然未解阿羅漢道下乘學也。
」詩饒有別趣,與韓旭亭、法時帆唱和,有虎溪三笑之風。
其圓寂前數日,至鄭王邸盤桓,曰:「七寶池邊已促吾行,此後不復參謁王矣。
」 某氏子訪坐棚和尚 浙之名山,率有枯坐之僧,以把茅蓋之,謂之坐柵。
某氏子幼而孤,有厭世想,無昆季,母為聘名家女,以婚期將屆而遁。
行一日夜,至一山,見有坐棚者,籐棘穿其身,瞑目不語,氣若絕。
曰:「是吾師也。
」跪而求為弟子。
日將脯矣,坐棚者忽語曰:「汝當速歸,否則雨且至。
」訝其能言,益喜,跪求如故,且曰:「某重繭至此,幸遇真師,安肯歸。
」日已夕,果大雨如注。
雨止,又語曰:「汝當早去,否則虎且至。
」某仍跪其旁不去。
至夜半,忽聞大風起,兩虎咆哮至,拜舞畢,搖尾去。
頃之,諸獼猻絡繹來拜。
既盡,天且明,坐棚者語曰:「汝求出世,心頗誠,但仙佛要從忠孝做起。
以世法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汝當速歸,完婚生子,以繼宗祧,再尋師未晚也。
否則雖遇師,亦不能有所得。
」某乃拜受命,曰:「汝飢乎?」曰:「飢。
」曰:「棚後幾磚下有麥飯,汝以壑中水吞之,可不飢。
」某食畢,告辭下山。
復行二日,乃抵家,腹猶果然,不思食者數日。
既婚而生子,後葬其母,仍去,不知所之。
闞和尚洗甕 妙常寺闞和尚,一日,偶於寺前水次洗甕。
鄰人某素相狎,戲之曰:「師大辛苦,何不反而洗之?」闞笑應曰:「諾。
」隨手舉之,如反布囊然。
甫及半,某大驚詫,鄰人鹹集。
闞遽起入內,趺坐示寂。
時有從嘉善歸者,遇闞於途,謂之曰:「天將雨,可速歸。
煩寄語弟子,餘有敝鞋曝於屋簷,亟收之。
」曰:「師何往?」曰:「不遠耳。
」其人抵家,果雨,急詣寺,而闞已先一時化去矣。
僧以書畫博贐儀 道光時,蘇州宋某在湖口,遇一僧,持顯者書,周行各郡縣。
僧善書,書學黃山谷,工繪事,而好詼諧。
泛扁舟,圖書滿載。
然不蓄經卷,不茹素,且無隨行之侍者,惟攜俊童四人,明眸皓齒,髮委地,趨蹌左右,雖善飾俊僕者不能及也。
與人交,不作佛家募化語,但以書畫博贐儀而已。
有詩集曰《口頭禪》。
大空日參禪理 大空之法名為隱覺,青縣人,卓錫於楊柳青之白衣庵。
性明慧,髫年即落髮,日讀百行。
通儒書,遍閱梵典,學為吟詠。
自以文翰為僧家餘事,不肯炫飾。
日參禪理,貧無妄求,人欽重之。
聞法空出世心 在內地之滿洲人,頗有披剃為僧者,道光時之聞法,其一也,卓錫於天津城南之大悲庵。
其未出家時,曰文捷,為繙譯舉人。
工詩詞,有《庵中早秋》詩雲:「自隱招提絕訪尋,松榆漸漸種成林。
敢雲已破浮生夢,暫覺能空出世心。
古竹種秋添嫩翠,曉鐘過雨發清音。
蒲團坐聽無餘事,花落蒼苔任淺深。
」 一朗以詭言惑縣令 粵寇未起事前,洪秀全黨曾被捕,下桂平縣獄。
有僧一朗者,於夜間潛謁賈令某,詭言此被捕六人中,其衣青襖者,後必王天下,餘亦大貴,宜縱之為異日結恩地。
賈初聞而色詫,翌晨,入報桂撫鄭夢白中丞祖琛,鄭躊躇不能決,尋以人命至重為念,竟出之。
鐵?返初服 寶山諸生蔣敦復,字劍人,嘗以事披剃為僧,法名曰鐵?。
然晨鐘梵唄之暇,時出冶遊,頗多綺迹。
故善詩詞,集中有「綠酒獻花」一聯,蓋紀實也。
其友憐其才,惜其遇,僉曰隱於禪,非計也,乃從其勸,返初服。
超恆戴鑊以行 鐵鑊僧行腳遍天下,法號超恆,以首戴鐵鑊,得名。
鐵鑊,其炊具也。
所經蘭若,一言不合,即負氣出走,雖已食香積廚中飯,亦必哇而出之,然後已。
飢時,即於樹下支兩磚作竈,拾枯枝作柴,下鑊於首,解背上所負囊中米,汲水煮之。
飽食後,就石塊作枕,酣眠竟日。
或從旁窺之,遽瞋目叱曰:「咄,汝鼠子何不縮頭去,其亟歸家,汝妻方伴和尚宿。
」或怒,奮拳毆之,如擊敗絮。
僧亦暴吼,旋起與鬬,無不辟易者。
夕或宿金剛腳下,寺僧有見而誚之者,曰:「此非我寺中地耶?」則不答,徑趨出,僵臥風雪中,弗顧。
嘗詣杭州之西湖,徧歷淨慈、靈隱、天竺、雲棲,無一僧與之立談。
日過午,扶杖遊蘇、白兩堤間,行歌自答。
有兩女子過僧前,叉手行禮,僧遽操杖擊其一曰:「汝家自有菩薩,何不奉敬,乃來此地燒香耶?今晨與汝母作麼生?罪過,罪過!」蓋女忤其母,詰旦方詬而出也。
時粵寇擾浙,有鐵眷生者,自富陽聞警,倉皇回杭。
行倦,休樹下,僧見之,曰:「唉,汝何時又長此煩惱絲耶?今何不歸,左抱虎而右擁豹,與藥叉相對,乃來此作楚囚泣耶?速去,猶可脫也。
」且行且笑曰:「恐張騫天外飛槎,來盜支機靈石矣。
」時出隱語,申申詈人,惟其人自知之,輒不敢言,隱忍而已,人以是呼為異僧。
後於途中遇寇,指為奸,搜其身,得一紙,大書曰:「上元甲子,髮逆盡死。
」箠楚之,無一語,乃投之火,烈燄騰空,毛髮無損,久而忽曰:「快哉!汝眾看一朵青蓮花升天矣。
」 了元和尚不言不語 丁涇擁翠庵住持了元,茅氏子也。
母柴氏,夢有持念珠狀如釋迦佛者,入寢室,驚而寤,遂產。
了元少穎異,父母亡,投延祥寺,求出家。
年十九,薙度受衣鉢,誦持《法華》,習天台正觀。
寺後故多樹,羣鴉棲止其上。
一日,早起誦經,聞鴉聲,豁然有悟,因賦偈曰:「二十年前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沈吟。
忽然聽得慈鴉叫,始信從前錯用心。
」遂廢經不誦,終日趺坐蒲團,不言不語,見人,則微啟其目。
鐵羅漢渾渾噩噩 章水之西,有一峯曰羅漢,多奇松怪石。
中有廢寺,相傳有一僧住持於寺數十年,目不識字,常日勞於耕樵。
遊人至寺,輒奉茶一杯,即攜鉏出門。
遊人止之曰:「和尚何妨少坐一談。
」答雲:「不得閒,不得閒。
」如是者有年。
忽一日,以指畫石成四字,曰:「今日方閒。
」寫畢,石為之開,遂於石中入定。
少頃,石復合。
居民鹹敬是僧,名之曰鐵羅漢,號其石曰定石。
古所謂至誠所感,金石為開者,固如是耶? 僧渾渾噩噩,人或百計欺之,亦坦然,不以為忤。
久之,居民輒私相謂曰:「和尚一味渾厚,我輩不宜再有所戲。
」其後獵者驅虎過羅漢峰,虎見定石為之流涕再拜。
獵者繼至,亦再拜。
已而虎逕西去,不為物害。
獵者歸有悟,遂改而力田,終身不復獵。
修行四大皆空 長沙地藏庵有一僧,名修行,年將四旬,不誦經,不參禪,不焚香禮佛。
人詢之,答曰:「我修行。
」性愛浮雲流水,與觀花玩月,尤喜觀劇。
人問曰:「和尚何以喜觀劇?」亦答曰:「我修行。
」授以職事,辭不受,惟各處遊覽,時或與山門左右之兒童嬉戲。
不著鞋襪,不畏寒暑,冬時雖滿天風雪,夏時雖烈日當空,獨能自在遊行,毫無所苦。
及暮年,或勸以何不收納弟子,仍答雲:「我自修行。
」後年至八旬,一日,臥室門久不啟,眾知有異,開門視之,已端坐圓寂矣。
留一偈於紙雲:「既雲做和尚,四大皆空相。
一物一事不能空,此心依舊多魔障。
」 闊禪言椽子先爛 光緒初,有闊禪和尚者,卓錫於揚州青蓮巷某庵,百餘歲矣,望之如六十許人。
平時一意坐禪。
自言昔居終南山,山之峭壁有寺,不知何時所建,頹廢久矣,佛像猶存。
每晨往,輒見有香一枚插石爐中,訝之。
一夕,乘月明,攀葛而往。
夜半,有草衣葛屨者攜燈來,就爐燃香禮佛訖,因起與問訊,時攜壺茗,即以一杯奉之,草衣人亦舉手為禮,復挈燈自西山叢樹間去。
明日再往,又遇之,乃以壺茗相報,飲之,甚清芳。
與之語,不甚酬答,顧舉止似有道者,燈影明滅,又從榛莽中沒,其行甚速,後不復見。
又數年,闊禪居高郵某寺,人問以事,答曰:「出頭椽子先爛。
」三問三答,皆如是,人不詳其恉也。
珠明寺和尚之癡 光緒時,蘇州珠明寺有癡和尚者,蓬頭垢面,嬉笑無度,其狀類癡,人因以號之。
常數日不食,或一日而食數日之食。
冬夏衣一短布衲,不易亦不敝。
畜一黑犬,跬步不離。
晨必出城,登楓橋,向西方呼吸,良久而返。
市中果餌鮭菜,任意攫食。
食畢,納其餘於袖。
凡經其攫食者,是日利市三倍,故人皆樂之,不責直,和尚亦從不予直也。
若強之食,則必如直而償。
或卻之,則投其錢而去。
好與兒童嬉,袖中物輒分給之,亦有索之而不與者,莫測其意也。
一日,至日昃不起,寺僧異之,窺其戶,異香滿室,入視,則圓寂矣。
舁之,輕如蟬翼。
其所畜黑犬尋亦死。
慧辨為老法師 天台僧慧辨者,人皆呼為老法師,相傳生於元末,五六百歲人也。
終日面壁臥,不食不飲,冬夏一單布襖,不易亦不垢。
有客至,願見者,有僧為之通報,老法師謂可見,則引入。
客揖之,老法師亦和南,無多談,但示一二隱語,初不解所謂,至後始驗。
貌如六七十歲,問其壽,亦不答,但雲門前柏樹,為幼年所植。
樹奇古,龍鱗斑駁,兩人圍之不能盡,則其年可想矣。
粵寇擾浙後,東南幾無完土,而天台山獨無恙,各廟及茅篷僧眾,約有五百餘人,漸至乏食,眾議若下山募化,恐攖鋒刃,否則餓且死,不知所從,謀請老法師度之。
於是眾跪牀下問計,老法師起立曰:「勿急,汝等尚有三日糧,至四日,自有施主至,可靜待之。
」眾知其能前知也,皆大歡喜,各散。
某鄉巨室張某之太夫人素好佛,夜夢金身羅漢向化糧米,問在何處,曰:「天台山。
」驚醒,開目猶見金光一閃。
因念山僧甚眾,今四野有烽煙,必大困乏,亟輦運米三百石濟之。
適糧盡,眾大悅,知其能化身為菩薩也。
有疾病者問吉兇,仍掉首不答。
光緒戊寅秋,忽飲水數鬥,端坐合掌,玉柱下垂,示寂而去。
寺僧為浪蕩子所窘 杭有浪蕩子二人,一日,約諸友遊三潭印月。
其地故有一寺,沙彌進茶、藕粉、果盒。
眾啖畢,擲錢桌上去。
沙彌收盒碗,嫌錢少,亟出索增,乃隨意與若幹。
沙彌曰:「照例,茶每碗當若幹,藕粉每碗應若幹,果盒又須若幹,須照付。
」諸人不與。
沙彌乃邀數僧出,爭索再四,且曰:「寺鄰有彭大人與吾方丈至好,不愁汝等狡賴。
」彭大人者,彭剛直也,居退省庵,與寺鄰。
眾聞言,不答逕去。
逾數日,忽有二人衣飾華麗,棹小舟至,便入客座。
其一人踞坐炕床,若貴介狀,其一若僕人,侍側裝水煙。
寺僧等覘知其狀,亟出珍食為獻,客忽睨僕言曰:「鳳林寺,大寺也,吾捐銀四百圓,似太寒儉。
」僧聞言,潛去。
頃之,主僧來,修禮甚恭,因持緣簿前曰:「請大檀越發婆心施舍。
」客睨僕曰:「亦四百圓,何如?」僕微頷之。
客乃大書於簿,謂僧曰:「吾頃以小舟來,大船艤湖心亭,能隨我往取乎?」僧欣然隨往,至則不見大船。
客請與同登岸,忽出不意,按其首納置便桶中,大聲問曰:「彭宮保與汝至好,汝何不請其來救?」語畢,急棹舟去。
僧頭面盡溺,立湖心亭旁,狂呼久之,始有一瓜皮艇過,呼載回寺。
詰僧眾,始知此二人即前浪蕩子也。
寺僧為屠某所愚 有士人屠某者,嘗寄居武昌某寺,其齋窗俯臨山下。
嘗以小故恨僧。
一日,武昌守之,眷屬遊寺,僧出迎如儀。
不意官眷怒,揮令去,僧罔測所以。
翌日,守即囑江夏縣逐僧,僧踉蹌出